古诗词诵读《书愤 》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书愤 》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3 11:4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作者:苏轼(宋)
知人方能论世事,书愤以表爱国志
——品读陆游诗《书愤》
陆游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意 。
2、品味诗歌的形象及表现手法,把握“愤”的内涵和根源。
3、感受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
因事而感
爱国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课题。
导入
爱国主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导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著名
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
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著名诗作有:
《书愤》《示儿》《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
著名词作有:
《钗头凤》《卜算子 咏梅》《诉衷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年62岁,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初读有感
解题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思考:
作者“书”了哪些内容?
“愤”又包含哪些不同的含义?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情感
【初读】 感知“书”和“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总结诗人所“书”之事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体味情感
诗中的“愤”包含哪些含义?请以“我从……(原文)中感受到了诗人对……的愤懑/激愤之情”作答。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体味情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人如何“书”之?
学习手法
对比
①自己:青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早年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晚年形象:“空自许”,“鬓先斑”,壮志未酬,年华已老,北定无望。
当初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矣,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②诸葛亮的北伐业绩与南宋统治者对比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
南宋统治者有能力收复失地却苟且偷安等对比。
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
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
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经典例句: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3.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4.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中,“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两两相合,构成两幅意气豪迈的战争画卷。
用典
1.“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
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
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2.“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总结全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人如何“书”之
对比,自己青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诸葛亮的北伐业绩与南宋统治者
列锦,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场画卷,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的雄心壮志。
用典,立志捍卫国家,却壮志未酬垂垂老矣。
用典明志,仰慕诸葛亮并以此自勉。
析读有思
拓展思考
结合补充资料,谈一谈对诗句中所蕴含的更深层的“愤”的理解。
1.早岁那知世事艰
补充资料:公元1163年张浚北伐,后兵败符离,被主和派排挤;1172年王炎力图北进,后被罢免。
情感:“气如山”表面上看是气势雄浑的激奋,背后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北望中原无力收复的激愤与辛酸。
拓展思考
结合补充资料,谈一谈对诗句中所蕴含的更深层的“愤”的理解。
2.塞上长城空自许
补充资料: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后遭猜忌被杀。
情感:表面上看是在表达自己无力救国危难,实际上是表达自许长城的檀道济尚且遭到宋文帝冤杀,更何况我“喜论恢复”,主张抗金,反遭贬弃,又有什么奇怪的呢!期间诸多辛酸苦楚、郁闷激愤,激荡腾挪,含而未露。
拓展思考
结合补充资料,谈一谈对诗句中所蕴含的更深层的“愤”的理解。
3.镜中衰鬓已先斑
补充资料:陆游年轻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
情感:在年老体衰、壮志未酬的背后,是对时局的忧虑,对于国家的深沉的爱
拓展思考
结合补充资料,谈一谈对诗句中所蕴含的更深层的“愤”的理解。
4.出师一表真名世
补充资料: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而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情感:对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赞颂。“极知忧国人谁及,细看无心语自平”。
总结全文
那么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愤”的根源,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全诗都在表达“愤”,而这种“愤”是建立在对于国家的、深沉而浓烈的感情之上的。所以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悟读】 感受“爱国情”
【课堂小结】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长久的情感,
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学习其中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因此,让我们在优秀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赏读《钗头凤》,分析陆游的形象。
——作者:苏轼(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