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3 17:0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单元规划·构体系】
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产生、早期发展、扩展的重要阶段;古代各个文明基本上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的,文明之间相互影响
政治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建立地区性大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使不同文明区域相互连接,催生了一系列奴隶制大帝国的兴起
经济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受地理环境影响,古代世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河(农耕)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大河(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文明区域不断扩大;不同文明区域有直接或间接的经贸往来
思想 古代各个文明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辉煌的文化成就,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古代世界各地区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文化交流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1.了解人类早期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古代亚非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不同之处,理解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问题的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悟新知】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前提 采集和渔猎发展促进农业和①    的产生与发展
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一部分人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人们②    生活和早期城市的出现
标志 私有制:③    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
阶级: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国家:解决④    和平息部落战争的需要
文字: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特点 多产生于大河流域;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⑤     特征
表现 古代 西亚 发展 过程 兴起: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产生了最初的文明。发展: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政治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法律 《⑥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文化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⑦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诞生了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古代 埃及 兴起 公元前3500年左右
政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文化 文字:发明了⑧    文字。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数学:金字塔的建造,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书写材料、重要的出口物资:莎草纸
古代 印度 发展 过程 公元前3千纪,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政治 形成种姓(等级)制度
文化 宗教: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文学:《摩诃婆罗多》和《⑨       》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⑩     的方法
表现 古代 希腊 发展 过程 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政治 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权的    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    政治的典型
文化 文学艺术:神话、悲剧、喜剧等。史学: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的“史学之父”;     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哲学:苏格拉底、    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阶级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是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形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
古希腊文明与四大文明发源地的比较
古希腊文明发源地 四大文明发源地
不同点 文明类型 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
地理环境 山峦层叠,土地贫瘠,三面环海,港湾众多 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经济形态 农业相对落后,工商业经济发达 农业发达,手工业、商业是补充
政治统治 小国寡民,奴隶制城邦政治发达 趋向国家统一,奴隶主专制政治发达
思想文化 注重人文理性,具有开拓进取精神 注重等级,具有封闭保守精神
相同点 都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属于奴隶制文明;都注重古典科技的发展
学思之窗 这段话表现了法老怎样的地位
解题关键: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思路引领:根据材料“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等并结合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法老的神权地位、世俗权力。
思考点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解题关键:自然环境与古西亚、古埃及文化特点形成的关系。
思路引领: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古代西亚和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成就;然后,分析自然环境与古代西亚、古埃及文化特点形成的关系。
学思之窗 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什么寓意
解题关键:读懂史料,并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内容阅读这段史料,注意四个等级的职能不能随意更换。
问题探究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并探讨其中一位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解题关键:两位哲人在各自的思想中都提出了一些根本性问题,例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他们提出的问题激励着后人进一步探讨。这两位哲人分别成为引领各自文化发展的英雄。
思路引领:了解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并据此回答问题。
学习拓展 以一个古代文明为例,查找资料,看看考古发现如何改变了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解题关键:查阅相关书目,例如西拉姆的《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拱玉书的《西亚考古史:1842—1939年》等。
思路引领:最初的文明留下的文献过少;古代距现在久远,文献失传且遗迹被埋入地下,逐渐被人遗忘,需要现代人通过考古去发现和认识。
【合作探究·提素养】
 文明产生的条件
  材料 传统观点认为:古希腊是工商业文明。(中国)国内某些学者往往有意或下意识地将古代中国文明与古希腊文明作对比,由这两大文明的现代特征入手,由今而古,想当然地推出一个对立的结论,即将现代中国经济的欠发达归咎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特征,而现代西方文明的工商业特征则源于古希腊文明。我们所拥有的大量资料表明,古希腊文明事实上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文明,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社会与经济基础的古代文明。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社会与政治力量,即公民的主体是自由农民,而不是手工业者或商人……证据的第二点是,同古代中国一样,在古代希腊人的思想中同样存在着重农轻商的观念。事实上,希腊城邦同中国古代社会一样,是一个以农业而不是工商业为特征的社会。
——摘编自黄洋《希腊城邦社会的农业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
  材料一
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材料二 孟德斯鸠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在他看来,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因此造成了各民族性格和心态的不同,而人们的这些不同又造成了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孟德斯鸠认为,土壤的肥沃或贫瘠会影响法律和政治制度,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孟德斯鸠还认为,一个民族居住地域的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极密切的关系。他断言,小国适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适宜于君主政体,大国适宜于君主专制政体。
  ——摘编自李学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孟德斯鸠、黑格尔“地理环境决定论”史观比较》
材料三 地理学家早已摒弃了站不住脚的、理性上有局限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即自然环境本身塑造了人类以及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的理念。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并不取决于社会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社会组织制度和对真实与正义的概念同环境状况并没有明显关系。
   ——摘编自[美]阿瑟·格蒂斯等《地理学与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
【思维建构】
【随堂检测·精评价】
1.《汉谟拉比法典》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
A.确立君主专制
B.削弱中央集权
C.调解社会纠纷
D.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2.下面是某书目录(部分),空缺处最适合填写(  )。
第一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二章 人类的初始 第三章 尼罗河的赠与——埃及 第四章           第五章 印度河畔的黎明 第六章 金色的华夏之光 第七章 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 …………
A.辉煌的罗马文明
B.好为征战的波斯帝国
C.神秘的玛雅文明
D.更迭频仍的西亚文明
3.“每一种较重要的古代文明……都有独特的人生观和实践其人生观的生活方式,古人的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通过艺术、哲学、文学和法律表现出来时,亦呈现了各自的实质和特色。”古代印度文明的独特之处是(  )。
A.种姓制度、法老专制
B.佛教流派、按位计值
C.著名史诗、民主政治
D.成文法典、楔形文字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悟新知
知识梳理
①畜牧业 ②定居 ③社会分工 ④阶级矛盾 ⑤多元
⑥汉谟拉比法典 ⑦吉尔伽美什 ⑧象形 ⑨罗摩衍那
⑩按位计值 寡头 民主 修昔底德 柏拉图
合作探究·提素养
任务1 文明产生的条件
互动探究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古希腊文明是以农业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古代文明。
阐述: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社会和政治力量,即公民的主体是自由农民,工商业者所占比例小。古希腊人存在重农轻商的观念,这是古希腊农业与工商业居于城邦经济不同地位在思想中的反映。
传统观点认为古希腊文明是工商业文明,这是(中国)国内某些学者以东西方文明的现代特征,由今而古,想当然地推出的结论。
综上,古希腊文明是建立在农业经济而非工商业经济之上,以农业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古代文明。
审题思路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
读相关素材(文字、图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我们所拥有的大量资料表明,古希腊文明事实上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文明,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社会与经济基础的古代文明
时空定位 世界古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古希腊城邦主要社会和政治力量的构成;古希腊人重农轻商的观念;传统观点的缘由
层次鲜明 自由农民—重农轻商—传统观点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古希腊文明是以农业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古代文明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社会和政治力量,即公民的主体是自由农民
古希腊人存在重农轻商的观念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古希腊文明是建立在农业经济而非工商业经济之上,以农业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古代文明
任务2 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
互动探究
【参考答案】关系:地理环境对古代文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说明:在社会生产力低的状态下,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明形态。古代西亚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河流为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地区逐渐出现国家,形成了地区性大国,进而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地区,希腊半岛地域狭小,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形成了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政治盛行。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除地理因素外,还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社会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
随堂检测·精评价
1.C 2.D 3.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