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诗歌中有“山”的雄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露出青年杜甫宏伟的。诗歌中有“水”的柔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现出李白对故乡的眷恋。
②诗歌中的意象,含情蓄意,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人格。朝晖夕阴,晨钟暮鼓,对同一作者,会因境遇不同而有别,长夜,shuò风凛凛,对不同作者,更有不一样的意趣。
③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源自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形象,由作者们反复着色,幻化为华夏儿女记忆中的一抹美丽底色;经时间发酵,酝酿成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杯杯甘醇美酒。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眷( juàn )恋 含情蓄( xù )意
shuò( 朔 )风凛凛
依次填入文段方框中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报复 慢慢 漫漫
B.抱负 蔓延 漫漫
C.抱负 漫漫 慢慢
D.报复 曼妙 慢慢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B.北京冬奥会期间,运动员奋力拼搏,不断超越自我,向世界传递“一起向未来”。
C.义务教育阶段应加强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D.能否挖掘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促进青海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5、下列句子组成语序恰当的语段,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一词在《周易》《诗经》中已大量出现,最初是对统治者、贵族男子的尊称。
②相应地,“小人”多指那些道德有疵、品行不正之人。
③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丰富了这一词语的内涵:“君子”不仅仅是指那些贵族官僚了,更主要的是指道德完善、品行高尚的人。
④君子、小人对举,成为对人品高下的评判。
⑤“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
A. ⑤④③②① B. ⑤①③②④ C. ①④③②⑤ D. ①③②⑤④
6. 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恢复线下教学初期,学校要求全体师生在校期间必须佩戴口罩,但小明觉得戴口罩不舒服,经常把口罩拿掉,班长发现后想劝说小明遵守规定戴口罩,班长对小明说:
A. 学校的规定大家都得遵守,谁都不能例外,从明天起你必须按要求戴口罩,否则你就别来上学了。
B. 整天戴着口罩 不舒服,我和你有同感,但不戴口罩有安全隐患,为了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你还是遵照规定坚持佩戴口罩吧。
C. 整天戴着口罩我也感觉不舒服,但是学校的规定我们也不好公然违反,你看可不可以这样,在进出校门以及老师在场的时候,你最好佩戴口罩。
D. 学校要求我们每个人做好防护,我希望你能按时测体温,勤洗手,勤消毒,让老师和家长放心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8.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诗歌,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__________。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__________,有的灿烂盛开。
9.学校举办“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1)【调查分析】为了解中小学生的读书状况,同学们搜集到下面的调查数据图,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不出现具体数字)
(2)【现场访谈】活动特邀一位专家参与,请根据下面的访谈补出采访问题。
记者: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提倡整本书阅读。_________________(30字以内)
专家:在我看来,整本书阅读便于了解一部经典的创作背景与主题,领略其谋篇布局;便于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与方法,并通过阅读全书对比高潮起落的不同魅力;便于和其他作家作品进行横向比对,掌握作品的独特性并能辨别优劣;便于培育学生持久的阅读能力,使其克服浮躁,产生定力。对整本书阅读来说,“快、准、比、评”可作为阅读的四字诀:快,快速地阅读,但并不是浮光掠影;准,准确把握关键情节与线索,抓住主要矛盾与重点问题;比,比较阅读,可以同篇对比、同书对比、不同书对比,在对比中理解本书的特色;评,对读过的书作出评价,可以评某一点,也可以评整本书。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10.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试找出诗中的意象。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却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节,静态地呈现出两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呵,母亲
舒 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12.这首诗的第1节写了什么内容 具有怎样的作用
13.诗人为什么说原来“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而现在“戴着荆冠”却“不敢呻吟”
14.诗人用“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比喻自己对母亲的怀念,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岁月不老
◆毕淑敏
①我是从哪一天开始老的?不知道。就像从夏到秋,人们只觉得天气一天一天凉了,却说不出秋天究竟是哪一天来到的,生命的“立秋”是从哪一个生日开始的?不知道。青年的年龄上限不断提高,我有时觉得那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玩出的花样,为掩饰自己的衰老,便总说别人年轻。
②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自己老了。当别人问我年龄的时候,我总是支支吾吾地反问一句:“您看我有多大了?”佯装的镇定当中,希望别人说出的数字要较我实际年龄稍小一些。倘若人家说的过小了,又暗暗怀疑那人是否在成心奚落。
③我开始越来越多地照镜子,小说中常说年轻的姑娘们最爱照镜子,其实那是不正确的。年轻人不必照镜子,世人美慕他们的目光就是镜子。
④于是,我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记得一个秋天的早晨,刚下夜班的我强打精神,带着儿子去公园,儿子在铺满卵石的小路上走着,他踩着涌路旁镶着的花砖一蹦一跳地向前跑,将我越甩越远。“走中间的平路!”我大声地对他呼喊。
⑥“不!妈妈!我喜欢……”他头也不回地答道。
⑥我蓦地站住了,这句话是那样熟悉。曾几何时,我也这样对自己的妈妈说过:“我喜欢在不平坦的路上行走。”这一切过去得多么快呀!从哪一天开始,我行动的步伐开始减慢,我越来越多地抱怨起路的不平了呢?这是衰老确凿无疑的证据,岁月不可逆转,我不会再年轻了。
⑦“孩子,我羡慕你!”我吓了一跳。这是实实在在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说得很缓慢,好像我的大脑变成了一块电视屏幕,任何人都能读出上面的字迹。
⑧我转过身,身后是一位老年妇女,周围再没有其他人。这么说,是她在羡慕我。我仔细打量着她,头发花白,衣着普通。但她有一种气质,虽说身材瘦小,却有一种令人仰视的感觉。我疑虑地看着她,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值得令人羡慕的地方——一个工厂里刚下夜班满脸疲惫的女人。
⑨“是的,我羡慕你的年纪,你们的年纪。”她用手指轻轻点了点,将远处我儿子越来越小的身影也包括了进去,“我愿意用我所获得过的一切,来换你现在的年纪。”我至今不知道她是谁,不知道她曾经获得过的那一切都是些什么,但我感谢她让我看到了自己拥有的财富。我们常常过多地把眼睛注视着别人,而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⑩人的生命是一根链条,永远都有比你更年轻的孩子和比你更年迈的老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一宗谁也掠夺不去的财宝。不要计较何时年轻,何时年老。只要我们始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永远保持年轻向上的状态,你的生命就会在每一个年龄段都闪闪发光。能够遮蔽它光芒的暗夜只有一种,那就是你自以为已经衰老。
15. “我”的生命进入“立秋”阶段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6. 作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宗谁也掠夺不去的财宝”,请问这宗“财宝”具体指什么?
17. 作者想要通过本文向我们传达的年龄观是什么?
18. 你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已经老了还是依旧年轻?请说明理由。
19. 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颈联。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人在草木间 周晓枫
我认识的福建人,好像没有谁不喝茶。无论冬夏,他们随身携带身份证一样带 着自己的茶。我还数次目睹出差的福建笔友,带着整套茶具。茶盘、茶壶、茶海、 茶漏、茶巾……除了数只以供邀约朋友的品茗杯,我竟还看到有带着私人茶宠的。 我笑他们,只差背个屏风和古琴来。
我不算饮茶人。喝也行,不喝也行。写作时我与咖啡为伴,养成了心理依赖。 咖啡或茶,开始是自愿地被束缚,久而久之,就缠绵入骨,难以为戒。很难说它们 是苦是甜,复合之味才令人上瘾。
作为不解茶趣者来安溪,来铁观音的原乡,我总觉得自己混浊,品佳茗也相当 于牛嚼牡丹。抬头,茶馆匾额写着“禅茶一味”。无论是禅意还是茶味,我从来无 法体会和参破它们极简之后的丰富。好在,禅与茶,都慈悲宽容。茶这个字,拆开 笔画就是:人在草木间。植物的馈赠,看看草与木,从纸、茶、药,到床、船、屋…… 我们随时生活在草木之间。我们阅读的书籍,我们穿着的衣裳,我们弹奏的乐器。 茶,是其中日常又慷慨的给予。
每天的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一个是茶,微妙地超越其他。如果是生活需要,水就够了。文人喜欢诗酒茶:诗是对文字的奢侈,酒是对粮食的奢侈,茶是对清水的奢侈。正因为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是啊,对生存来说,精神就是奢侈——可正因有了这些奢侈,我们才不枉此生。 说起来,都是动物的生命,人是其中的奢侈;茶寿指一百零八岁,是把“茶”字拆成“二十加八十八”……所以都是长寿者,茶寿是其中的奢侈。
茶,并非神话中的灵丹妙药,是现实中既平凡又堪称伟大的植物。福建安溪, 以铁观音闻名,茶香似乎弥散在这里的空气里……香,是气味的奢侈;铁观音,是 茶里的奢侈。
传说 1723 年观音托梦所赐的母本茶树,就生长在安溪打石坑的岩缝间。汽车沿山道攀爬,带领我们去参观这棵神话般的古树。因为铁观音的生长环境,要求一 定的海拔高度。到了山顶,并非终点,还要沿着层级并不规则的细窄土路下行。脚 边是枝条参差的植物,耳畔是从远处传来的水声……水流细巧,介于溪与瀑之间。 我们一路小心,相互搀携,才下到平缓的底部。
虽然知道铁观音是灌木,不可能树冠盛大;虽然知道越老的铁观音,根系越深, 香气越沉郁……可母株如此瘦小,还是让我意外。它没有得到彻底的伸展,每发新芽,每生新枝,收取的手就会到来。它的芽叶幼嫩时就被采摘,它的枝条被不停折断用以扦插育苗——就是这样一棵被限制、被切割、被剥夺的茶树,守着承诺般, 守着它叶片的独特形貌:紫芽斜尾,缘齿疏钝,上面有着拇指按压般的神迹印痕。
并非夸许,茶有近乎神迹之处。折断枝条,插土就能成活——万能地再生。你摧毁,它报以辽阔的丰收,甚至更为勇敢。母株压条繁育时,经过扭转和压扁的伤枝,反而有利更好更多地生根;如果小心呵护的,却事倍功半。一万次酷刑,意味着一万次的繁茂,十万、百万、千万次的慷慨。茶叶制造的过程也是这样。摇青时, 芽叶相互摩擦、碰撞,受损的茶青反而分泌香气。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然后,它们又从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
里。从伤害里汲取成长力量的茶,就这样,涓滴灌溉,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茶,看似赢弱,却隐藏柔韧而惊人的力量。站在这株古茶树旁边,我观察它厚
实的叶片,陈旧的花瓣。我安静,和朋友偶尔交流,也尽量低语……我不由自主的 态度里,仿佛包括对时间和沧桑的尊重。
我以前觉得,交通的便捷,瓶装水的储存,空调系统的温控,使今人很难体会 古人曾经的乡愁。我们可以在全球化的环境里,共享无差别的水土。但是在这棵茶 树面前,我改变了看法。也许我们能保留自己所适应的饮食习惯、所乐于交流的乡 音,以及那蓄意维持的心理时差。植物,替我们凝结着乡愁:土壤里的酸碱度,空 气中的含水量,海拔和温差,云雾雨雪,都在其中。活着的茶,在冷水里浇着,根 系沉默的一切;死了的茶,在滚汤里沏着,重新活过,在袅袅升腾的丰沛水汽里, 还你故乡的云雾缭绕。
形如铁、色如铁、重如铁……庄重,就在这一盏琥珀色的铁观音茶中。它是由土生长出的木,经过火上的铁锅炒制,最后水让它复活。一盏茶里,汇聚金木水火土……我们人生的五行,尽在其味,尽在不言之中。茶作,是人与植物的灵魂交流, 就这样日月天地,就这样草木山水。
茶,经历水火,是树叶的前世今生。最初,它被揉搓,被携带,在更久的日子里不死。茶,折叠自己,它在自己的抱缩里藏好往昔的春秋。最后,神秘收拢的叶脉打开了,像一个人慢慢摊开手心里的掌纹。铺满刻痕的线条,记载它活过的风雨。 制茶时,水分被蒸发,年少青春的饱满汁液消失。茶,是变成老年的树叶,暮色沧桑。的确,茶,是一片树叶的回忆;但这回忆里,饱含变化。是昨天的自己,又不是昨天的自己;是昨天的复活,又不是昨天的复活……浸泡缓慢,体会悠长,如是, 恍兮惚兮。
此时,在山岭中。周围是高起来的地势,底端是铁观音的茶枝。冷冽的空气浸泡,让我清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是,我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 散发出一生微苦里的领悟、回甘里的安慰。
2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二段中的“束缚”书写正确,第四段中的“奢侈”读音为 shēchǐ。
B.作者解读“茶寿”,目的是强调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C.母本铁观音生长在山顶,足见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挑剔。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应该学会用茶的精神面对人生风雨。
E.文章托物言志,生动的描述性文字里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命感悟。
21.请探究文章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2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字。
23.作者说茶“既平凡又堪称伟大”,请简要概括茶的伟大之处有哪些。
24、在对茶进行赞美的同时,作者还有怎样的写作意图?
答案
1、juàn xù 朔 2.C 3.将句中“会因境遇不同而有别”后的逗号改为分号。4.A 5.B 6.B
7.C 8.示例:有的澎湃激昂,有的含苞待放
9.(1)示例:小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大多向家人求助,缺少自我解决能力;初中生阅读遇到困难时大都能通过查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来解决问题,自我解决阅读困难的能力比较强。
(2)示例:整本书阅读具体有哪些好处和方法呢?
10.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的梦。
11.B
12、第1节诗描写了梦境中母亲给“我”理鬓发、“我”紧牵母亲衣襟的情景,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13. 因为“我”现在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孤单无依,没有人疼爱“我”,同情“我”,保护“我”。
14。诗人对母亲的怀念是“甜柔深谧”的,是持久而永恒的,这种爱和怀念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而每当想起母亲时,诗人心中就会有一种难言的敬爱、依恋和忧伤之情。
15. 开始越来越多地照镜子;行动的步伐开始减慢;越来越多地抱怨起路的不平了。
16. 这宗“财宝”是指每个人只要始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永远保持年轻向上的状态,你的生命就会在每一个年龄段都闪闪发光。
17. 作者认为年龄不是衡量一个人衰老的唯一标准,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只要不自以为已经衰老,就能够永远保持年轻的状态。
18.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考生无论是回答父母老了还是依旧年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9.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0、BC(
21、含义:既是“茶”的拆字之意,指茶;又指人生如茶。作用:含蓄的点出了作品的主题和线索,增加了传统文化韵味,引发了读者兴趣和思考。
22、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生动、有力地写出了茶生长、炒制、泡制过程的艰苦和磨难, 以及成为茶水后茶香四溢的姿态,突出茶的神奇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
23、馈赠人类生活;超越世俗生活,象征精神需求;顽强、生命力旺盛;经历磨难却甘于回 馈;凝结乡愁;给人以人生的启示。
24、全球化背景下,应保留民族、传统文化;应该用(学习)茶顽强、柔韧的精神面对生活里的苦难;应该坚持精神追求,才能彰显生命的层次与价值,获得心灵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