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2019)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14、《变化着的地壳》
一、填空题
1.(2024五下·徐水期末)很久以前,黄土高原被大量的植被覆盖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林草植被面积不断缩小。造成黄土高原植被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生产建设中对植被的破坏。
2.(2024五下·新乡期末)地球内部是由 、地幔和 三部分构成的。
3.地球平均半径约为 千米。
4.(2024五下·巨鹿期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90多万亩,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由“ ”到“ ”的历史性转变。
5.(2023五下·期末)地球的半径约为 千米,大气层平均厚度约为 千米。
二、判断题
6.(2024五下·磁县期中)无节制地开荒毁林和过度放牧会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7.(2024五下·高阳期末) 地表上的沟壑都是由流动的雨水冲刷出来的。( )
8.(2024五下·怀安期末)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 )
9.(2023五下·埇桥期末)地球上现有的各种地貌是地球一开始就存在的。( )
10.(2023五下·叙州期末)地球的四大圈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
三、单选题
11.(2024五下·巨鹿期中)以下人类活动中,( )是有利于保护地表的行为。
A.土地过度耕种 B.修筑梯田 C.挖土烧砖
12.(2024五下·高阳期末) 从河的上游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道中的石块 ( )。
A.越来越大 B.越来越多 C.表面越来越光滑
13.(2024五下·怀安期末)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会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 )。
A.鹅卵石 B.冲积扇 C.沙洲
14.(2024五下·宁南期末)大陆地壳厚约15-18千米,大洋地壳厚约为( )
A.低于2千米 B.2-11千米 C.6400千米
15.(2024五下·曲江期末)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境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共计680多座,主要由红色 ( )构成,201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A.玄武岩 B.砂砾岩 C.石灰岩
四、简答题
16.(2021五下·临西期末)下面两幅图中是什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五、实验探究题
17.(2023五下·埇桥期末)填图题,填写地球内部结构名称。
18.(2021五下·宽城期末)实验“山脉的变化”,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实验时,用 模拟岩石;用 模拟热环境;用 模拟冷环境。
(2)实验开始前,“岩石”表面及形状 ,重复多次加热遇冷后“岩石”表面及形状 。
(3)实验结论: 。
(4)知识运用: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人类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在很多年以前的黄土高原也并非目前的这个模样。那里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以及一片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林木繁多,生存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可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于森林的破坏,林草植被面积不断缩小,使得很多的草原与林地变为荒漠。造成黄土高原植被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生产建设中对植被的破坏。
2.【答案】地核;地壳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地幔是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构成。
故答案为:地核;地壳。
3.【答案】6400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我们的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300千米,大气层平均厚度约为100千米,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千米,岩石圈平均厚度约30千米,地球为生命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
4.【答案】沙进人退;绿进沙退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近十年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90多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一望无际的绿荫,从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到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断推进,中国正成为全球荒漠生态治理新标杆。
5.【答案】6731;1000
【知识点】认识空气;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0091千米,大气层平均厚度约为1000千米。
6.【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树木、草地等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护土壤的作用,如果无节制的开荒毁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减,形成土壤的荒漠化。
7.【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的沟壑和溪流的形成主要受到自然力量的影响,其中流水侵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这种侵蚀作用在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尤为明显,形成了峡谷等地形。此外,水循环过程中的雨水也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水能够通过冲刷和下切作用形成沟谷,进而形成溪流和沟壑。
8.【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地被侵蚀的开始,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从而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9.【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环境的四大圈层是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中,大气圈范围最广,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包含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题目说法正确。
11.【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 保护地表的主要方式有:植树造林,减少土壤的沙化和水土流失,减少农药和无机化肥的使用量,以及工业废料的直接排放污染,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面积,从而增加土壤的肥力,要尽量减少非农业的土地使用面积,退耕还林,禁止无限制的畜牧,修筑梯田。
12.【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鹅卵石的形成是由于岩石在河水的冲刷和摩擦作用下,从原来的有棱角、粗糙的状态,经过长期的作用变成光滑的鹅卵石。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河流的中游部分,因为鹅卵石是高山上的岩石互相碰撞和流水搬运作用的结果。在河流的上游,石块较大,而从上游往下游走,随着水流的作用,石块逐渐被磨圆,表面变得光滑,同时石块的大小也逐渐变小。
13.【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会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沙洲,沙洲是由于流水的冲刷、搬运作用形成的。流水的冲刷、搬运作用会在河道变宽处、河道拐弯处、河流入海口处形成沙洲。
14.【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它是地球的保护层。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400千米;大气层平均厚度约1000千米;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千米;大陆地壳厚约15~80千米,大洋地壳厚约2~11千米。故选B。
15.【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 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境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共计680多座,主要由红色砂砾岩构成,201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选B。
16.【答案】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风化作用是指地球和宇宙间、地壳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17.【答案】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慢、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从5千米到70千米不等,海洋部分比较薄,陆地部分比较厚,平均度只有17千米左右,地壳下面是她慢,主要由硅、铁、镁等成分组成,厚度约2900千米,这一层的温度为1000 3000摄氏度,内部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固态物质,地慢下面是地核,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厚度达3500千米。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这一层密度很大,温度约为4700摄氏度
18.【答案】(1)玻璃;酒精灯;冷水
(2)平缓完整;破碎
(3)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破碎,温度会影响山脉的变化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破碎,温度会影响山脉的变化
(4)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的不同:幼年山脉多处于隆起期,山谷多v型。幼年山脉是指造山运动新形成的山脉,山地高大,地势陡峭,多险峻的山峰;老年山脉多处于稳定期,山谷多U型。原因:老年山脉是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风化剥蚀的山脉,山地海拔较低矮,地势起伏和缓,而幼年山脉没有经历这些所以险峻。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温度对山脉的形成及变化。
(1)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岩石的破碎是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模拟实验时可以选择玻璃模拟演示,酒精灯模拟热环境,一盆冷水模拟冷环境,在冷水中加入冰块,使用放大镜观察玻璃表面。
(2)实验前岩石平整完好,重复多次加热热遇冷后岩石破碎。
(3)通过实验发现温度变化会使玻璃破碎,也就得出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破碎,温度会影响山脉的变化。
(4)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的不同:幼年山脉多处于隆起期,山谷多v型。幼年山脉是指造山运动新形成的山脉,山地高大,地势陡峭,多险峻的山峰;老年山脉多处于稳定期,山谷多U型。老年山脉是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风化剥蚀的山脉,山地海拔较低矮,地势起伏和缓。
1 / 1粤教粤科版(2019)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14、《变化着的地壳》
一、填空题
1.(2024五下·徐水期末)很久以前,黄土高原被大量的植被覆盖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林草植被面积不断缩小。造成黄土高原植被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生产建设中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人类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在很多年以前的黄土高原也并非目前的这个模样。那里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以及一片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林木繁多,生存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可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于森林的破坏,林草植被面积不断缩小,使得很多的草原与林地变为荒漠。造成黄土高原植被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生产建设中对植被的破坏。
2.(2024五下·新乡期末)地球内部是由 、地幔和 三部分构成的。
【答案】地核;地壳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地幔是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构成。
故答案为:地核;地壳。
3.地球平均半径约为 千米。
【答案】6400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我们的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300千米,大气层平均厚度约为100千米,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千米,岩石圈平均厚度约30千米,地球为生命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
4.(2024五下·巨鹿期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90多万亩,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由“ ”到“ ”的历史性转变。
【答案】沙进人退;绿进沙退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近十年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90多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一望无际的绿荫,从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到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断推进,中国正成为全球荒漠生态治理新标杆。
5.(2023五下·期末)地球的半径约为 千米,大气层平均厚度约为 千米。
【答案】6731;1000
【知识点】认识空气;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0091千米,大气层平均厚度约为1000千米。
二、判断题
6.(2024五下·磁县期中)无节制地开荒毁林和过度放牧会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树木、草地等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护土壤的作用,如果无节制的开荒毁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减,形成土壤的荒漠化。
7.(2024五下·高阳期末) 地表上的沟壑都是由流动的雨水冲刷出来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的沟壑和溪流的形成主要受到自然力量的影响,其中流水侵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这种侵蚀作用在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尤为明显,形成了峡谷等地形。此外,水循环过程中的雨水也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水能够通过冲刷和下切作用形成沟谷,进而形成溪流和沟壑。
8.(2024五下·怀安期末)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地被侵蚀的开始,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从而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9.(2023五下·埇桥期末)地球上现有的各种地貌是地球一开始就存在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
10.(2023五下·叙州期末)地球的四大圈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环境的四大圈层是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中,大气圈范围最广,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包含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题目说法正确。
三、单选题
11.(2024五下·巨鹿期中)以下人类活动中,( )是有利于保护地表的行为。
A.土地过度耕种 B.修筑梯田 C.挖土烧砖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 保护地表的主要方式有:植树造林,减少土壤的沙化和水土流失,减少农药和无机化肥的使用量,以及工业废料的直接排放污染,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面积,从而增加土壤的肥力,要尽量减少非农业的土地使用面积,退耕还林,禁止无限制的畜牧,修筑梯田。
12.(2024五下·高阳期末) 从河的上游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道中的石块 ( )。
A.越来越大 B.越来越多 C.表面越来越光滑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鹅卵石的形成是由于岩石在河水的冲刷和摩擦作用下,从原来的有棱角、粗糙的状态,经过长期的作用变成光滑的鹅卵石。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河流的中游部分,因为鹅卵石是高山上的岩石互相碰撞和流水搬运作用的结果。在河流的上游,石块较大,而从上游往下游走,随着水流的作用,石块逐渐被磨圆,表面变得光滑,同时石块的大小也逐渐变小。
13.(2024五下·怀安期末)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会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 )。
A.鹅卵石 B.冲积扇 C.沙洲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会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沙洲,沙洲是由于流水的冲刷、搬运作用形成的。流水的冲刷、搬运作用会在河道变宽处、河道拐弯处、河流入海口处形成沙洲。
14.(2024五下·宁南期末)大陆地壳厚约15-18千米,大洋地壳厚约为( )
A.低于2千米 B.2-11千米 C.6400千米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它是地球的保护层。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400千米;大气层平均厚度约1000千米;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千米;大陆地壳厚约15~80千米,大洋地壳厚约2~11千米。故选B。
15.(2024五下·曲江期末)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境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共计680多座,主要由红色 ( )构成,201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A.玄武岩 B.砂砾岩 C.石灰岩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 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境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共计680多座,主要由红色砂砾岩构成,201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选B。
四、简答题
16.(2021五下·临西期末)下面两幅图中是什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风化作用是指地球和宇宙间、地壳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五、实验探究题
17.(2023五下·埇桥期末)填图题,填写地球内部结构名称。
【答案】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慢、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从5千米到70千米不等,海洋部分比较薄,陆地部分比较厚,平均度只有17千米左右,地壳下面是她慢,主要由硅、铁、镁等成分组成,厚度约2900千米,这一层的温度为1000 3000摄氏度,内部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固态物质,地慢下面是地核,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厚度达3500千米。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这一层密度很大,温度约为4700摄氏度
18.(2021五下·宽城期末)实验“山脉的变化”,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实验时,用 模拟岩石;用 模拟热环境;用 模拟冷环境。
(2)实验开始前,“岩石”表面及形状 ,重复多次加热遇冷后“岩石”表面及形状 。
(3)实验结论: 。
(4)知识运用: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答案】(1)玻璃;酒精灯;冷水
(2)平缓完整;破碎
(3)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破碎,温度会影响山脉的变化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破碎,温度会影响山脉的变化
(4)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的不同:幼年山脉多处于隆起期,山谷多v型。幼年山脉是指造山运动新形成的山脉,山地高大,地势陡峭,多险峻的山峰;老年山脉多处于稳定期,山谷多U型。原因:老年山脉是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风化剥蚀的山脉,山地海拔较低矮,地势起伏和缓,而幼年山脉没有经历这些所以险峻。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温度对山脉的形成及变化。
(1)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岩石的破碎是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模拟实验时可以选择玻璃模拟演示,酒精灯模拟热环境,一盆冷水模拟冷环境,在冷水中加入冰块,使用放大镜观察玻璃表面。
(2)实验前岩石平整完好,重复多次加热热遇冷后岩石破碎。
(3)通过实验发现温度变化会使玻璃破碎,也就得出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破碎,温度会影响山脉的变化。
(4)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的不同:幼年山脉多处于隆起期,山谷多v型。幼年山脉是指造山运动新形成的山脉,山地高大,地势陡峭,多险峻的山峰;老年山脉多处于稳定期,山谷多U型。老年山脉是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风化剥蚀的山脉,山地海拔较低矮,地势起伏和缓。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