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2 21:0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林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
初 一 语 文 2016.4
命题:席伟兴 审核:邓玉莹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①蝉蜕( ) ②殷红( ) ③niè( )嚅 ④钟山南lù( )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8分)
①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 。(《赵普》)
②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③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人走池底, ,以空奇。(张岱《于园》)
⑤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___________________, ?”
(《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
⑥重檐翼馆,________________;坐窥井邑,________________: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阎伯理《黄鹤楼》)
3.解释古文加点字词。(4分)
①及次日临政_______________ ②遂以名楼________________
③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 ④非显者刺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侯老先生的这座藏书楼经过数月的修缮,如今看上去古朴庄严,惟妙惟肖。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阡陌交通,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
D.家中的相册里总有一些年代久远的老照片,它们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学校为纪念“百一楼”的落成,向社会广发“英雄帖”,为该楼征集楹联。
B.王铭同学生长在锡剧之家,锡剧对王铭一点都不陌生。
C.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即使日本政府一再美化侵略行径,但是不能掩盖历史真相。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④③①⑤② B.③②⑤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④⑤①③②
7.根据名著内容填空(3分):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_______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 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
二、阅读与赏析(35分)
(一)(5分)
九日寄子约①
[明] 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代指故乡。 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
8.从首联 、 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 节。(2分)
9.本诗蕴含着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3分)
(二)(10分)
有京朝官将出仕于外者,往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①。”师怒曰:“吾辈食朝廷俸禄,为社稷分忧,当直道事人②,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 ”师颔其首③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①龃龉: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 ②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 ③颔其首:点其头。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出仕于外( ) ②宜慎之( ) ③语人曰( ) ④今止存( )
11.请用“/”给文中划线句正确断句,仅需断两处。(2分)
某 备 有 高 帽 一 百 适 人 辄 送 其 一 当 不 至 有 所 龃 龉。
12.选出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
A.外官不易为 B.为社稷分忧 C.不为无见 D.以虫蚁为兽
13.读了本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三)(7分)
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 ( http: / / www.21cnjy.com )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跋涉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⑤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约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铁塔!
⑥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⑦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美味粘合剂”,内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
14. 面条的普及与发展有哪些原因?请概括出三点。(3分)
答:
15.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16.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出现在新疆。 B.阿拉伯人是最早发明干面条的。
C.全球年消费方便面100亿块左右。 D.人们经常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
(四)(13分)
天下最美读书声
刘毓琪
①在世间诸多声音中,读书声是最能打动、感染我的。
②真挚的读书声是人与书的共鸣,人与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鸣,它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记忆中难忘六年级的那一堂语文课。忙碌的毕业考试季,连窗边的玉兰花,都染上了淡淡的惆怅忧郁的橘黄色。读的书是朱自清的《匆匆》。老师深情的讲解,使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迷惘和感伤放大了,具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映在了我们明澈的眼睛里。接下来同学们读“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青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阵电流击中了我小小的心灵,身体不禁颤动起来,读书声中便带上了酸楚的哭腔。周围老师和同学的眼睛,无一不蒙上了一层薄雾。那读书声让我记忆犹新,我们的感情在这读书声中升华共鸣,我们的思想在这读书声中交汇激荡。以合适的节奏、合适的语调把文字读给自己的心灵。大家一瞬间明白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见了,我们的小学时光;再见了,我的同窗与恩师!我们在读书声中,完成了一次集体的成长,完成了一次凄婉的道别。
③读书声是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追求。而这种渴望和追求,不是饥饿、艰辛、贫困、偏见可以打败的。2008年的那场大地的震颤给汶川带来了灭顶之灾,但在随后艰难重建的那个难捱的冬季,还是在汶川,一个小女孩的读书声,打动了记者,打动了拍客,打动了广大网友,打动了我。女孩衣衫褴褛,背着她的弟弟,手中握着破烂得看不出书形的课本,大声朗读着。是的,她打满补丁的“棉袄”在寒冷冬季根本不能御寒,她干瘪瘦弱的身躯在寒风中微微摇摆着,她手上已经溃烂发紫的冻疮触目惊心,她坐在建筑材料堆积的工地上。但小女孩倔强的眼神闪闪发光,读书时嘴角上扬,我能听到她动人的读书声,清脆、愉悦、坚定,充满希望!是的,有读书声处便有希望,有读书声的人便有不屈于困苦现实的心。
④情蕴于中而声发乎外的读书往往最能打动人。一次偶然翻阅梁实秋先生的书,他在文中回忆自己在清华大学就读时聆听梁启超先生的读书。循着梁实秋先生朴实的文笔,我穿越到了1921年,梁启超先生应邀作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梁启超号“任公”)。我记得他开头读了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翻开梁任公先生的《饮冰室文集》,翻开“百日维新”时梁任公先生的履历,我完成了穿越:梁任公先生哪里是在读书?!分明是在凭吊!那个渡河而死的“公”分明就是慷慨赴义的他的战友谭嗣同——那个“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十六字,字字啼血,声声泣泪!
⑤读书声,是追求进步、充实生命、升华灵魂的伟大精神。它不会被苛政所压倒,不会被迫害所磨灭。在神力压倒一切科学的教皇时代,我们听到了伽利略的读书声;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文化蛮荒岁月,我们听到了儒者的读书声;当赛德克·巴莱挥舞着原始的戈矛冲向殖民者的时候,我们听到了高山族先辈们咿唔的读书声;在文化大革命鄙夷知识的年代,我们听到了牛棚中的读书声。总有这么一群群人,总有这么一股股劲儿,冒着死亡的危险站出来,在读书声中追求真理,澄澈了高贵的灵魂,升华了生命的价值。琅琅的读书声是他们激昂的反抗,是他们智慧的诉说,是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是的,我听到了,那惊涛拍岸般的读书声,传递出的是社会的良心,民众的心声,进步的方向。
⑥天下最美读书声!不管是垂髫之年还是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鬓斑白,不管是声线优美还是五音不全,不管是秦腔楚韵还是吴侬软语,只要你真挚地去读书,这读书声就是最美的天籁!
17. 文章重点详写了哪几个美丽的读书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概括特点每条不超过12字)(6分)
答:
18. 文中第②段中的划直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答:
19. 从修辞的角度,请对第②段中划波浪线句进行赏析。(3分)
答:
20. 通读第④段,体会本段中的“穿越”二字的含义,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完成了“穿越”,请分条陈述。(2分)


三、作文(40分)
请你以“ ,我的最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初一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2016.4
积累与运用(25分)
1.(4分)①tuì ②yān ③嗫 ④麓
2.(8分)①而能以天下事为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 ②吴楚东南坼 ③潭影空人心 ④仰视莲花反在天上 ⑤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⑥四闼霞敞,俯拍云烟
3.(4分)①处理政务 ②命名 ③通“智”,智慧 ④投名帖
4. D (2分) 5. A (2分) 6. C (2分)
7.七十二变,如意金箍棒,如来佛祖(3分)
二、阅读与赏析(35分)
8. 登高,望远(1分);重阳。(1分)
9.“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做官生活的厌倦等。(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满分,共3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未结合诗句内容但准确表达出情感的,给分)
10.(4分)①做官 ②应当,应该 ③告诉 ④通“只”,只,只有(写出通假即给分)
11.(2分)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
12. (2分) C
13.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2分)(或:能闻过则喜的人是罕见而伟大的。正面、反面概括均可,只要意思对)
14. (3分)商贸的繁荣促进了面条的普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推广;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促进了面条的发展;人们赋予面条最美好的象征意义促进了面条的普及。 (一点一分,答“与面条食用便捷的特点有关”亦可得1分)
15.列数字、作比较。(1分)作用:准确而鲜明直观地说明了全世界人民喜爱面条,方便面的消费量大。(1分)
16.(2分)C
17.(6分)①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同学们的读书声。特点:升华感情,激荡思想。(或:完成集体的成长,凄婉的道别) ②汶川地震后重建工地上,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的读书声。特点:清脆、愉悦、坚定,充满希望。 ③清华大学演讲台上梁启超先生的读书声。特点:情蕴于中而声发乎外。(或:字字啼血,声声泣泪) (语言啰嗦,不够概括的,酌情扣分)
18. 环境描写。渲染了临近毕业,课堂上师生们迷惘惆怅的心情。(2分)
19.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课堂上师生们动情的读书声(1分)带给“我”的深深震撼。(1分)
20. ①作者并未亲见梁启超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生的读书,只是通过读梁实秋先生的文章,透过文字仿佛亲耳聆听了启超先生的读书。②作者通过阅读《饮冰室文集》,通过梁启超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到谭嗣同等志士仁人变法图强、慷慨赴义的壮烈。(2分)
三、作文(40分)
①31分切入。②每少50字扣1分。③错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字每两个扣1分,扣满3分为止。重复不累计。④严重抄袭、背袭的文章在20分以下打分。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为保证优分率,参考初一年级学生人数,建议36分以上的高分达到60人左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