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甲】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晚上见霞,乃是空气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fú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能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竺可桢《天空的表情》)
【乙】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róng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征兆 ②气候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fú射 ②草木róng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①风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之一。②地球表面被厚厚的大气层包裹,作为流体,大气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之中,它在水平方向的移动被称为风。③风拂过了沧海桑田,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许多踪迹,它曾把细柳装扮成碧玉,让海棠“绿肥红瘦”,也曾无情地打在雪夜回家之人的身上。④不过在小说《西游记》中,风( )没那么自由自在,( )不敢肆意妄为,而是经常被神魔们操控着。
3.语段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4.第②句画线部分的主语中心语是 。
5.下列填入第④句括号内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A.既 也 B.因为 所以
C.虽然 但是 D.如果 就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过去10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能耗强度降低最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为世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A. , 。 ……
B. 、 : ……
C. , : ;
D. 、 。 ;
7.把下面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节气制度又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节气制度自始至终就是农事历法,与农耕生活紧密相连
③二十四节气源于物候历,即根据自然现象的季节变化划分时间,确定农时
④这些都为它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契机
⑤也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谐的古老智慧
A. ①③②⑤④ B. ①③②④⑤
C. ③②①⑤④ D. ③②①④⑤
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
(3)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
(4)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 )( )
9.二十四节气是有关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规律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开展以“天地有节,风雅中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雪不怕小,扫到田里都是宝”。
据此探究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
(2)二十四节气中流淌着中国人的诗意生活,传达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社区准备制作“节气文化”宣传片,如果请你为下面宣传“夏至”美食文化的图片配解说词,请将你的解说词
写下来。提示:①选取其中一幅图片;②介绍画面内容及内涵;③语言生动,表达有条理;④不少于70字。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0、文章7-10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分析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13、利用课文内容,指出下面的诗句表现了什么物候现象。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选自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
刘浩
①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季风区。一年中,伴随着季风的变化,大陆上的降水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故有“小雨润如酥”“春雨贵如油”等说法;江南地区的春雨较多,正所谓“江南春雨少晴日,露坐青天能几时”。春季的江南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激战的主战场,既容易出现连绵的阴雨,也容易出现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那么,华北和江南的春雨为何性格如此不同呢?
②春季是冬季风转向夏季风的过渡时节,虽然总体趋势是冬季风慢慢变弱、夏季风逐渐强盛,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两军对垒、互有胜负,呈现拉锯战的态势。当冷空气在春季南下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③第一种情况是干冷空气强劲,暖湿空气柔弱。强劲而干冷的西北风以“短、平、快”的特点快速掠过中东部地区,此时,华北地区的天气现象就表现为大风、降温。其间,如果某地有水汽条件并且存在辐合上升运动,就可能产生短时弱降水。在江南,强冷空气推着柔弱的暖空气东移南撤,形成了冷锋锋面,锋前区域往往会被阴雨笼罩,而后冷空气快速过境,江南地区蓝天重现。
④第二种情况是暖湿空气北上,然后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先北上,渐次占领江南和华北,上述地区近地面风向以南风为主。俗话说“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春季的冷空气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在关键区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会大举南下。由于暖湿空气比较强势,所以冷空气南下的进程阻力较大、行进缓慢,“打太极式”地慢慢推着暖湿空气南撤。在这种情况下,华北表现为连续两三天的绵绵细雨,十分有利于夏粮生产。可惜这种天气形势并不常见,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渐次减弱、变性,抵达江南时,与盘踞此处的暖湿空气势均力敌,甚至会形成静止锋,此时江南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
⑤综上所述,当春天的冷空气南下时,华北多数情况下只是刮刮风、降降温,落几滴微雨;而江南则会发生冷暖空气的激烈对峙,从而产生持续性降雨。
(选自《百科知识》2022.04A,有删改)
材料二:
一日清晓,宝钗春困已醒,搴qiān惟下榻,微觉轻寒,启户视之,见园中土润苔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于是唤起湘云等人来,一面梳洗,湘云因说两腮作痒,恐又犯了杏癍癣,因问宝钗要些蔷薇硝来。
(选自《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绛云轩里召将飞符”)
14.材料二《红楼梦》选段中,寥寥数语描述了华北春雨“少”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阐释这一特点的成因。
15.材料一运用大量诗句、俗语、气象术语和多种修辞手法,各具独特的说明作用。请从俗语和拟人的角度,简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6.对第④段的说明顺序,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暖湿空气北上、江南华北南风为主 → 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华北绵绵细雨 → 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
B.暖湿空气北上、华北绵绵细雨、干冷空气南下 → 江南华北南风为主、形成静止锋 → 暖湿空气南微、江南降水持久猛烈
C.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华北绵绵细雨 → 暖湿空气北上、江南华北南风为主 → 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
D.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江南华北南风为主 → 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 → 暖湿空气北上、华北绵绵细雨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激光雕刻
刘玉柱
①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了世界:舞台中央缓缓升起的冰立方由24道激光雕刻出“冰雪五环”高悬于空,在光与影的交织下,格外耀眼。
②其实,“激光雕刻”一词,在生活中并不少见。那么,到底什么是激光?激光雕刻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呢?
③“激光”似乎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科技名词之一。事实上,激光本来不叫“激光”,而是“镭射”,意思是“辐射的受激发射光放大”。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建议改称“激光”。对于激光光源,它的发光机制为“受激辐射”。在激光器中,我们先给大量的原子提供能量,让它们的电子处在激发态,然后用特定频率的光子去激发这些原子,就可以释放出大量跟入射光子频率、相位完全相同的光子。这些“一模一样”的光子叠加之后,就形成了高能量的激光。
④那么,激光相比于普通光源,又有哪些优点呢?第一,激光拥有良好的方向性。与普通光源“发散”的光线不同,激光更像是一条细细的直线。第二,激光的单色性好。计量工作的标准光源、激光通信等都离不开激光良好的单色性。第三,激光的亮度高。它的能量高度集中,能在极小区域内产生极高的温度,激光切割、激光雕刻、激光武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等都是利用了它高亮度的特性。
⑤激光雕刻的方式与普通雕刻大同小异,只是激光雕刻是将激光当作一把“雕刻刀”。在雕刻时,激光会直接照在加工件上,使材料的温度瞬间增加至极高。这样的高温会使得激光照射点处极小范围内的材料瞬间熔化甚至汽化,这样便能在加工件上“雕刻”下痕迹。
⑥此外,在大多数的激光雕刻机上还增加了一个“吹气”装置,在雕刻过程中,不断向激光照射点处喷射气体。喷射的气体不仅可以带走雕刻产生的粉尘和废渣,而且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从而减轻木制品、皮革制品、布艺制品等材料雕刻时由于高温产生的表面碳化,让材料保持原色,实现出色的雕刻效果。
⑦激光凭借亮度高和方向性好的优点,确保了激光“雕刻刀”又快又准。激光雕刻时,优点就是强大的激光能量可以瞬间在样品表面留下刻痕,因此激光头的移动可以非常迅速。例如,在工艺品上刻下奥运五环的图样,仅仅只需要几秒。同时,方向性好的优点使得雕刻所用的激光束极其纤细,聚焦后在加工件表面只会留下极小的刻痕,配上高精度的机械引导装置,任何细微复杂的图案都能够被精准雕刻。
⑧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激光雕刻技术的发展,激光内雕也逐渐流行。与常见的激光外雕方式不同,激光内雕是用特殊的机器,将激光束配合多种光学元件,从不同角度射入透明的物体,在内部完成雕刻,形成栩栩如生的立体图案。常见的水晶雕刻工艺品都是利用了这种技术。
⑨事实上,激光雕刻的应用领域多达上百个,竹木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等都可以利用激光进行雕刻。
⑩激光雕刻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把又快又准的“雕刻刀”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美的世界。让我们一起为科学发展和中国“智造”点赞!
(选文有删改)
17.“学则须疑”。有同学读完本文后提出质疑:选文标题是“神奇的激光雕刻”,文章开头却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谈起,有何用意?请你回答。
18.第③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似乎”能否替换成“已经”,为什么?
“激光”似乎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科技名词之一。
1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比于普通光源,激光具有很多的优点:良好的方向性、单色性好、亮度高。
B.第⑧段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内部雕刻的具体过程和特点。
C.第⑨段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激光雕刻应用领域广泛这一事实。
D.“激光雕刻”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激光雕刻技术的发展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答案
1、zhào hòu 2.辐 荣 3.风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4.表面 5.A 6.B 7.C
8.(1)作诠释 (2)打比方 (3)作比较 (4)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9.(1)示例: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示例:我选取第①张图片。可爱的熊猫左臂轻放腹部悠然地躺着,边用吸管吮吸杯子里的酸梅汤,边美滋滋地想:真是神清气又爽。大熊猫化身节气文化宣传员,提醒人们夏至喝酸梅汤。图片反映了中国人根据节气合理饮食的生活智慧。
10、不能调换。文章7-10段向读者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遵循了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如果调换,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不能调换。
11、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表明根据物候观测记录,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从而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12、“许多”表示大多数,说明了并不是所有,而是大多数的农谚包含了物候知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表现了纬度和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14.因为在华北,南下干冷空气强劲、北上暖湿空气柔弱,如有水汽辐合上升,就会产生短时弱降雨,因而降水“少”。(意思对即可)
15.俗语“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以“还礼”的生活经验,通俗易懂地说明了华北春季冷暖空气交替、你来我往的一种气候现象。“不是吃素的”“打太极式”等拟人手法,把冷暖空气写活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冷空气南下受阻、冷暖空气交锋、行进缓慢的气候状态。(意思对即可)
16.A
17.示例: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谈起,不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神奇的激光雕刻,而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18.示例:不能替换。因为“似乎”一词表示不确定,说明“激光”从某种意义上看可能会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科技名词之一,如果替换成了“已经”一词,表示这个事实已经存在,就变成了绝对化表述,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所以不能替换。 1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