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3 17:2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1、赏读文本,探究孔子“与点”原因, 体悟孔子的政治理想。
2 、品读经典,体悟儒家思想的精华,建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探究“与点”原因, 体悟孔子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
活动一:温故而知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路 强兵(“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哂之
冉有 富民(“可使足民 ”) 叹之
公西华 礼治(“愿学焉”“愿为小相焉”) 惜之
曾皙 春游图(“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与之
孔子对弟子的评价: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
活动二:学而常思之:探究孔子“与点”原因
(一)思考:孔子为何“与点”?
1 、回归文本:
“点!尔何如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霁,咏而归。” 夫子唱然叹曰:“吾与点也!”
① 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曾皙所描绘的理想生活的场景。 时间——暮春
地点——沂水、舞雩
人物——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明确:春风骀荡,春寒褪尽,阳光正暖,万物在蓬勃生长。脱去厚重的棉衣,迎着温暖 的春风,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去沂河里沐浴,洗去一个冬天的尘垢和沉重, 在高台上吹风,风吹起长发,吹动衣袂,唱着歌归来。
@ 夫子对曾皙的话只有评判没有具体的评价,我们一起来想想原因,展开具体的评价:
, , 是故与之。
例:暮春风景,其乐融融,是故与之。 少长咸集,祭祀祈福,是故与之。 太平盛世,众生和乐,是故与之。 大同世界,文化传承,是故与之。
礼乐春风,沐浴清化,是故与之。
明确:曾皙心中是一幅安详、自得的生活素描图,展现的是曾皙渴求社会安定、国家自主、 经济稳定、天下太平的大同世界的理想。
2 、孔子之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盏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 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 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译文:颜渊和子路陪伴着孔子,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说: “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 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 “我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 “使老者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3 、教师总结:
孔子之志: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朋友信任,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
曾点之志:出之以春风沂水,是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的一个缩影。
所以曾点的理想,与孔子的理想吻合。只是孔子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 曾点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政治理想。古人曰:“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春秋 之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以暴制暴带来的无休止的杀戮、战争和流亡, 人民 对和平和稳定强烈渴望,孔子的政治主张——仁政、以礼治国成为了一种政治上的深切关怀。 孔子和曾皙所追求的是通过礼乐仁义的教育,实现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 平的大同世界的理想。
(二)孔子为什么“喟然与点”
孔夫子面对的世界是礼崩乐坏,是“杀人盈野,杀人盈池”的社会现实,弑君者有之, 亡国者有之,满地的乱臣贼子,仁政不再是争霸者的选择,他们首选霸权,谁能给他们带来 迅捷而实际的土地、人口乃至称霸, 谁就会被重用。他周游列国十四年, 历尽艰辛,苦苦劝 说那些国君,却无人肯听。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 讲学,宋国国君命人将大树砍倒,到卫国,卫国国君命人把孔子车子压过的车辙印填平,以 示不欢迎。孔子一生穷困潦倒。想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真是无异于痴人说 梦,太难了!理想无法照进现实,对于已进花甲之年的孔子来说,他只能是 “喟然与点”。
思考:对于当时的孔子而言,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吗?做个隐士?
明确:他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只要有传人延续自己的学问,只 要竹简文字还在,自己的理想之火就能一直燃烧下去。这是一个至死仍在为自己志向而努力 的人。他是周文化自觉的传承者,是中华文明薪火得以续燃的中间人。
曾参有一段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一个人让人尊重是有条件的,你总得做点什么,总得在为自己活之外有更大的胸 怀有更广的担当,孔子是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光大周文化的使命,虽然他生前郁郁不得志,但 他死后,有一条他所开创的文化之流源远流长,绵绵不绝,渐成浩荡无穷。整个世界都浸润 其中。
活动三:学而常悟之:孔颜之乐与曾皙之志 品孔颜之乐:
子曰:贤哉,回也!一軍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论语 . 雍也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 . 述而篇》
孔颜之乐:超越世俗之忧,愤发有为——个体之乐——指向儒家思想践行的过程
曾皙之志:沐浴礼乐春风,众生和乐——社会之乐——指向儒家思想践行的终点(目标) 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活动四、学而常敬之: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看圣人气象
孔子的圣人气象:教育家、思想家 明确: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善于鼓励学生,对学生有耐心。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 没 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热情地鼓励他。述志后, 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 析疑。孔子开始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为人态度 要谦和、亲切。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宽以 待人,对他人包容。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引导。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因材施教,注重引导。这篇文章突出地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和“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
作为一个思想家:
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钱穆先生说:“孔子为中 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 中国历史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 成。在孔子以后, 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 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 孔子相比伦。”
孔子崇尚以礼治国,礼治的目的是规范伦理和人的行为,强调人对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的遵从,从而可以教化人性,使其内心以礼存之,通过道德规范构建和谐的社会。本文中的 “沂水春风”所表达的就是礼乐教化,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 倡导的伦理精神与礼治秩序,成为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引领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建构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直到今天, 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仍然 对我们的思想文化和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们国家现在的哪些理念或做法,其实也是对孔子思想、孔子之志的继承和发展? 明确:孔子文化学院、和谐社会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
教师总结:
孔子,他已经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精神血脉的一缕一丛,
孔子,他也会发展成每个世界公民精神血脉的一枝一干。
活动五、学而常品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的写作特点
1、本文剪裁巧妙,通过老师和四个学生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把孔子问志、弟子述 志、孔子评志串联起来, 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枝干,以简洁的语言再现了学生的志趣、性 格和教养,也表达了老师的思想、情感和态度。
2 、本文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子路的率直、冉有的礼让、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洒脱、 孔子的善诱,通过师生畅言,其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3 、本文运用生活画面(一副沂水春风,众生合乐的春游图)来表现社会理想和政治抱 负,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诗情画意之中,言虽尽而意无穷。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起品评曾点之志,体悟孔子之思,沐浴先哲之圣明,体味经典之魅力。《论语》常读常新: 今天的同学们,是 18 岁的公西华,谦虚可爱,希望大家胸怀大志,像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一样积极进取,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希望我们到了 60 岁,仍与 文化经典相伴,走向夫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理想。
课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观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