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3 18:5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 三 单 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导入新课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人,后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作者塑造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内容主题】
【人物评价】
一、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
(一)第一类:儒生形象
1.腐儒
周进、范进:是热衷功名、利禄熏心的腐儒。他们老实平庸,怯懦猥琐,思想麻木,一生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摧残。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
2.迂儒
马二先生、王玉辉:是虔诚相信八股举业和封建礼教的迂儒,他们既是封建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受害者。
王玉辉:是个六十多岁的“迂拙的人”,做了“三十多年的秀才”但依然功名不就。家中既无恒产,子女又多,生活极端“清贫”,可是却立定志向,要撰写礼书、字书、乡约,以“嘉惠来学”。他解释自己所著礼书是讲“事亲之礼,敬长之礼”,乡约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当他的“三姑娘”要绝食殉夫时,他不仅不劝阻,反而诚心诚意地鼓励女儿绝食殉夫,认为这是“青史留名的好事”。结果女儿真的殉夫后,他的精神又落入了痛苦的深渊。使他在“烈女入祠”的当儿“转觉心伤”。
3.陋 儒
匡超人、牛浦郎:是原本纯朴善良却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变质的陋儒,他们精神堕落、道德败坏、廉耻丧尽,正是功名富贵的颓风熏陶的结果。
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他吹牛撒谎,赚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二)第二类:官绅形象
1. 贪官污吏的典型
汤奉、王惠:是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因出仕而成为贪官污吏,凭科举得意,升官发财,压榨百姓,贪婪成性,作威作福。
汤奉:是高要知县,沽名钓誉,为了表示“清廉”,枷死了老师傅。
王惠:南昌太守,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děng)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2.土豪劣绅
严贡生、张静斋:为土豪劣绅,诚为政治腐败的根源。通过科举特权,勾结官府,鱼肉相邻,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了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
(三)名士形象
杨执中、杜慎卿:他们不走八股正途,貌似风雅,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闲得无聊的纨绔子弟,名落孙山的科场士子,他们装腔作势,攀附权贵,在骨子里对功名富贵依然念念不忘。作者通过湖州莺脰 湖盛会、杭州西湖诗会、南京莫愁湖高会几次集中亮相,揭露了这些假名士的无耻丑态和肮脏心灵。
二、通过三类肯定性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作者的理想,反映他不断探索的心理路程
(一)带有某种叛逆精神
杜少卿: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对某些封建礼教提出大胆挑战,追求不受拘束的生活;尊重女性,要求个性解放。他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沈琼枝:蔑视封建礼教、法律,对抗世俗,敢作敢当,是自食其力的女性代表。她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敢于同封建势力作坚决斗争,不慕财富,不惧官府,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维护妇女的独立人格,闪耀着叛逆思想的光芒。
(二)真儒名贤形象
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他们均看重文兴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合理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儒学精神。
(三)第三类:市井奇人形象
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他们不受功名富贵羁绊,不受礼法名教束缚,傲骨嶙峋,安贫乐道,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尊重自我人格、要求个性自由发展。
【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文写成。语言准确、幽默;婉曲尖锐的讽刺;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结构艺术上也有较大成就。
(一)语言艺术: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形象。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 对话中引用谚语、俗语、歇后语,恰切自然。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二)讽刺艺术:婉曲尖锐的讽刺。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如严监生临死之际,看到灯芯里点着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些细节对严监生这等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三)人物艺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小说中许多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如范进、荀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环境污染而变色。
(四)结构艺术: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全书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小结
1.吴敬梓,

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
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作品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长篇
章回
体讽刺小说,
全书
56
回。这部小说以
封建社会后期
知识分子及官绅
作为主
要描写对象,对于
士林
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
判,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达标检测】
一、填空题
3.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沈琼枝
4.
,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
王冕
朝为官。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5、《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一个看到灯芯里点着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的“吝啬鬼”形象是
严监生
6.科举时代,选各府县学行俱优的学员进入太学者,成为
贡生
7、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
周进
二、简答题
1.《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以高妙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请以范进这个典型人物为例略作分析。
小说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2.简要概括小说《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讽刺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鲁迅曾评论《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是一部“讽刺之书”。请以书中的严监生为例,结合与他相关的情节,简要说说作品的讽刺意义。
严监生是个典型的吝啬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的苛刻贪吝: 其一,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缠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一靴子头踢开了趴在他腿上的猫,这个暗暗发狠的动作,正是他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 其二,严监生临死之际,看到灯芯里点着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些细节对严监生这等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