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9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9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3 18:5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生为尊严
生为自由
生为名声
生为正义


在人的一生中,要无数次地回答取与舍的问题。
当人面对生和死,义和利,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呢?
我们从先贤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探其中大义。
鱼我所欲也
主要思想
人性本善
民贵君轻
仁政王道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虚词,提高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领会文章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理解古人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价值态度目标
摒弃小我,崇尚正义,永葆本心,做“大写的人” 。
学习目标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勾划不懂的字、句和特别欣赏的语句,准备进行交流。
3、理解文意 。
听读,感知
不为苟得也 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 wèi wéi
所恶莫甚于死者 wù
箪 dān  乡  xiàng
羹 gēng  蹴  cù  妾 qiè
注意字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由是则生 /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 / 而有不为也。
注意停顿
研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破难解疑。
小组研读
得兼:
生:
义:
即“兼得”,同时获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正义。
类比推理:孟子接着上句的比喻,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苟得:
恶:
患:
辟: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正面论证:在面临“死”和“不义”时,孟子宁愿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进一步强调“义”的价值和作用。
憎恶,厌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
何不用也:
假如,假使。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假设论证:说明只追求“生”而抛弃“义”的后果;选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气势;两方面对应着写,强调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中心论点。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由是:
生:
是故:
勿丧:
由于这个原因。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因为这个缘故。
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观点句:事实上常有舍弃生命、不避祸患的人,这种舍生取义之心是人人都有的,不过贤者能存之不失。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箪:
豆:
呼尔而与之:
蹴:
不屑:
万钟:
辩:
何加: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用脚踢。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这里指高官厚禄。
通“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举例论证:先说东西少之又少,仅“一箪食,一豆羹”,再强调其宝贵,“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以突出下文的为“义”而“弗受”,为“义”而“不屑”。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奉:
得:
与:
乡:
已:
本心:
侍奉。
通“徳”,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通“欤”,语气助词。
通 “向”,从前。
停止,放弃。
天性,天良。
照应:与上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照应,强调“不辩礼义”就失去了本心,收束有力。
探讨交流:
1.“本心”是指什么
3.是怎样论证的?
2.论点是什么?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
本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也;
义也;
礼也;
智也。
“是心”直译为“这种思想”,指的是孟子的什么思想?
舍生取义

羞恶之心
舍 生 取 义
鱼 熊掌
生 义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舍 取
舍 取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正面
反面
强调舍生取义是贤者所为
欲有甚于生 ——不为苟得
恶有甚于死 ——有所不辟
欲莫甚于生 ——何不用也
恶莫甚于死 ——何不为也
人皆有之 贤者勿丧
作者如何论证论点
1. 箪食豆羹,得之生,不得死
行人弗受 乞人不屑
至关生死
义重于生
列举事例、对比论证
舍生取义
2. 今受万钟 —— 乡为身死不受
不辩礼义
为宫室之美
为妻妾之奉
为所识之得
贪图富贵
丧失本心
正 面
反 面
对比
箪食豆羹与万钟之粟孰轻孰重?
守义不辱 存有本心
见利忘义丧失本心
贪而贤者
富而庸者
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正面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
正面
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
乞人
反面
万钟之禄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穷乏者得
鱼 熊掌
道 理 论 证
举 例 论 证
比喻论证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物欲、生命与大义
万钟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
若为本心故,
二者皆可抛。
小 结
孟子认为人天性善良,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并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要守义不辱,保有“本心”,那些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可耻的。
讨论与练笔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现代社会的我们,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作怎样选择呢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片段
这些英雄正是从孔孟的学说里汲取到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为民族、祖国和人民而舍生取义的。
指出下列各句中“义”的内涵:
孟子:义我所欲也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A.忠君报国的“忠义”。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B)
(D)
(A)
(C)
语文积累——舍生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语文积累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 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
为富不仁 一傅众咻《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弃 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声玉振《万章句下》
《孟子》中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