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第三段
苟且:得过且过。
恤:考虑。
媚:讨好。
变:改变。
量:估量。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迁:迁都。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
特:只是。
度:计划,主张。
悔:后悔。
为:作为。
膏泽:给以好处。
事:做。
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请同学看到下面几个问题
1 、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王安石进行这场变法的理由。 我们可以总结为:
1 人——“ 习于苟且 ”
2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
3 皇帝——“上欲于变此 ”
2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一是天下人“怨谤 ”;
二是众人“汹汹然 ”。
这种情况在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看来,这正是王安石在变法中的“侵官、生事、征 利、拒谏 ”造成的。
3 、作者使用“盘庚之迁 ”的典故有何作用?
运用举例论证,以盘庚迁都为例,说明“怨诽之多 ”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证当 前变法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推行新法; 也表明自己也会如盘庚一样毫不退缩,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4 、第三段两个两个假设句(如君实责我… … 和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有何作用?
两句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看似在退,王安石说自己“错 ”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 有为, 以膏泽斯民 ”,实际上是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委婉的口 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和坚定的立场。这也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5 、作为“11 世纪的改革家 ”,举例说明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
1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 ”,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 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直斥当时苟且 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3 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4 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 ”之类的强烈反诘语 气。
以上几点说明,作者对自己的政治主张高度自信,对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看得透彻,面对 司马光连篇累牍、气势汹汹的攻击,从容镇定,显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概;更表现在对事 理的分析论辩,要言不烦,一两句话便能揭示问题的实质,而且态度坚决,斩钉截铁,不留 余地。像“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实际上已经认定对方是鼓吹邪说的佞人,不准备 申述如此判断的理由,也丝毫不容辩驳。这种高度的自信、深刻的认识、简练的语言等因素 构成的峭刻劲厉的文章风格,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
现在我们对这节课刚刚讲的内容作一个小结。
第 3 段紧承上段末句,首先分析“怨诽 ”的原因,直接揭露其思想实质:众人习惯于苟 且偷安,时日已久,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这样的社会风气,正是 保守势的社会思想基础。这是“怨诽 ”的客观原因,也正是“上乃欲变此 ”的客观原因。
如果说第 2 段重在从助人主、遵先王和谋天下的角度,批驳保守派的指摘,为自己的改 革正名并提供强有力的道义依据,那么,第 3 段则重在从分析保守派的思想根源的角度,为 自己的改革遭遇抵制揭示深层原因。这一段紧接着的事实论据,尤为精当。作者举了盘庚迁 都的历史事例。这个例证涉及的对象,正是司马光指摘作者经常提及的“先王 ”。盘庚迁都, 反对者既有“ 民 ”也有“士大夫 ”。这种情况,与现在改革遭遇到的阻力相比,有过之而无 不及,然盘“度义而后动 ”,无“可悔 ”。这里的潜台词就再豁显不过了:当年的盘庚尚且没 有退缩,当下的改革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充分表明了自己不会为怨诽之多而退缩的坚定态 度,体现出一名改革家的刚毅不屈的精神意志。
接下来,文章更以让步假设的方式,更加决绝地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先让一步,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再进一层,“如曰今 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表明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只会愈发加大 和增强。语气稍加委婉,态度更加决绝,也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所有言行的真 正实质,即“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
请同学们简单画一下本文的思维导图。
本文一共分为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交代了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段作者逐一驳斥了司马光“侵官、生事、争利、拒谏 ”的看法,认为自己是受命于 人主,议法度而修于朝廷,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并无可 指责之处。
第三段则是分析原因、指出现状、坚持自己、表明态度。 第四段是书信常规的结尾。
整个文章简洁明了,观点针锋相对,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高超的论辩艺术。
全文总结: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 下之理得矣 ”。进而说明自己的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观点,揭露出朝中保 守派无所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
从论证方式看,本文属于一篇驳论文。驳论一般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立论、一是驳论。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立论即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 态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 确性的论证形式。
驳论,是通过驳斥敌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 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本文主要是驳论点。
作为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呢?
①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 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 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②论证方法多样。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批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第二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改变立 场,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难,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
③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
第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铿锵有力。虽然全 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这固 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 荡胸怀和高度自信。
本文语言特点,我们也可以作出以下总结
①柔中带刚:多用谦称,谦词,并称“与君实游处相好 ”,但立场坚定。
②态度委婉而坚决:列出指责自己的罪名,再一一批驳,采用驳论的论证方法。
③言简意赅:语言精练,客观清晰分析变法原因。
④不容置辩:有理有据,驳论有力,立场坚定。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任务二:请同学们结合史实,评价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对于这篇文章,有两种不一样的观点。 一种是比较认可的态度。
如认为王安石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表现出了“三不足 ”的大无畏精神,即“天变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表明了他的进步思想。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 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两个大臣的个人政见之争,但它更是中国 11 世纪的一个 重要事件——王安石变法的缩影。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这一场斗争的生动速写,是 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王安石在当时北宋“积贫积弱 ”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 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
当然,也有持质疑态度的。
如从文学角度看,本文是一篇非常成功的作品,在文理上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但联系 历史事实来参看,本文在论据和论证上却非常偏颇。首先,作者不分青红皂白,将反对意见
统统斥为邪说,把反对者视为壬人,而作为不必听纳的理由,如此说来,司马光、欧阳修、 苏轼等不都成了所谓巧言令色的人。这说明了作者主观认识上的偏激错误,以及为人气度上 褊狭刻薄。诸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建议也并非毫无采纳之处,作为一个执政者,应虚怀 若谷,多方听取意见,然后参酌而行,这样才能把事办好。而王安石在各方面、各阶层人士 都对改革还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蛮横地推行改革,最终结果必然是失败。
其次,所引典故证据并不能完全说明现实所行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北宋中后期,积弊很 深,改革是必须进行。但改革的成功与否,则系于改革的具体内容是否合理,改革前期准备 工作是否充分,改革过程中的措施是否适度,改革用人是否称职,改革中能否有效协调各方 面利益,团结大多数人士,这些因素在王安石变法中都没有很好地做到。由于没有协调好各 方面关系,以致上任伊始四方支持的大好局面,在一年后竟然转为反对的局面,面对这种变 化,王安石不能立即进行反省自察,反而视不同意见为邪说,反对者为壬人。又引商王盘庚 迁都之事作为辩护证据,而不细察其中的差异,因此,苏轼曾以晋武帝平定东吴因坚持己见 而成功、符坚伐晋因独断专行而亡国、齐桓公重用管仲而称霸诸侯、燕王专信子之而败亡等 史实,来说明“事同而功异 ”的道理。盘庚迁都历史证明是因明成功的,王安石变法虽应时 而生,却是失败的。
以上就是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了。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王安石的辩驳及其秉持的不因循守旧、要变法图强的基 本立场。明白了历史和现实总是复杂的,并非黑白分明,并不是说王安石所述全是对的,而 司马光是保守的,绝对错误的;而且,对同一件事情,因为立场不同,认识也有不同,甚至 会针锋相对,因此很难用对错去判断。所谓的思辨性阅读,就是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一方 面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入乎其内,理解其观点和做法的合理性,包括历史的合理性、目的的 合理性等,一方面又要出乎其外,接触多方面甚至尖锐对立的观点,理解其观念的局限性, 从而全面认识事物,培养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我们也从而掌握了一些作品理性表达的方法、策略,领略了思辨性表达的魅力,也学会 了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第三课时
任务三: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朝为臣,素有私谊,但在变法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很多方面甚至针锋相对。从他们的立场出发,体会古代士人的担当精神。
我们先具体了解一下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 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 ”、“整军 ” 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 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 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 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 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结果是失败的。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sù) 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 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 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 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 ”,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 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 ”;从祀历代帝王庙。
有人这样评价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
1 、文学上相敬的诤友
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 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 门下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邵氏见闻录》引司马光的《斋记》记载,司 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为:“好读书,能强记,虽后进投艺及程式文有美者,读一过则成诵在 口,终生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错意,文成,观者皆服其精妙。”
2 、政治上不相容的政敌
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 用不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 光从节流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 立论,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 新法实行前的一次交锋。
后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司马光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有过 无数次交锋,书信往来只为其一。
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 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
1086 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
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 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 以振起浮薄之风。”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也甚为恰当、王安石的文章在气势上常人所不能及,所发议论多 带锋芒、无平庸之气。朝廷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赠谥号为“文 ”。
王安石大权在握之时,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 国 之栋梁 ”,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 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总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 ”, 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人政见不同,多有交锋,但是都不失君子之姿。
我们再来看几段《与王介甫书》的资料
“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 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 也。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 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
意思是:我现在所说,正好跟您的意见相反,明明知道不合您的心意,但是我与您虽然 在政治上的趋向有别,但其总的目标却是相同的,您正欲得到相位以行其治国之道,使天下 的人民受其恩泽;我正欲辞去官职,以行个人之志,使天下的人民得到拯救,这就是我所说 的“和而不同 ”的涵意。因此敢于略陈我的志愿,亲自传达给您,以尽益友的情谊,至于是 采纳或者拒绝,就全在您了。
在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道,出、处、语、默,安可同也 然 其志则皆欲立身行道、辅世养民,此其所以和也。
孔子说:“君子能够做到意见一致,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能做到意 见一致。”君子(处世待人)的道理,或者出外行事,或者安居静处,或者发表议论,或者 保持沉默,这怎么可以盲从附和呢?但他们的志向都是想树立事业,实行政治主张,辅助社 会,养育黎民百姓,这是他们一致的地方。
根据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书信来往,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作为“士人 ”的担当精神。
虽然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 ”几点指责王 安石,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受命于人主,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 政,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固前知其如此;”反驳司马光,两人观点不 同,但正如司马光所说:“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 救天下之民 ”,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呃,都是为国而忧,为天下百姓计。他们的最终 目的是一致的,他们的共同点是为国而忧,为百姓计。
司马光和王安石在变法立场上,一个被认为是保守派,一个是革新派,两人立场不同, 但他们的态度之下都体现了一种共同的担当,那就是“立身行道、辅世养民 ”。
龙榆生在《古今名人书牍选》中也说:
“虽然政见不同,可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站在‘福国利民 ’四个字上面,所以两人往复 辩论,态度是光明磊落的。”
我们说,从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士人的担当精神。
那么什么是“士 ”?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士,事也。”意为善于做事情有能力的人。
班固在《白虎通》 中解释为:“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班固在《汉书·食货志》 中 又解释为:“学以居位曰士。”
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中解释为:“以才智用者谓之士。”总括起来,“士 ”就是指有 知识、有思想、有能力、有一定地位的读书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对士人的塑造,从一开始即郑重赋予使命感、责任感。
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泰伯》)
2.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王安石和司马光作为两位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国家大事上自然是责 无旁贷地了。
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认为: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 象。
士人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是中华文明所独有 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他们以其特有的士人精神,在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发 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一种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 识。他们以儒家“入世 ”的积极态度,参与政治,关注民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精神,彰显士人的家国情怀。
所以司马光和王安石会有这样的表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士人精神的历史光影
在第八单元里,魏征上陈《谏太宗十思疏》,王安石回书《答司马谏议书》,他们两人均 为古代名臣,一位以直言敢谏知名,一位以锐意革新著称,堪称古代士人的楷模。
忧国爱民,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诗人苏轼在《辩贾易弹奏待罪札子》 中说:“窃怀忧国 爱民之意, 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命于天,不能尽改。”在这里,苏 轼把关心朝政的担当情怀看成是“受命于天 ”,违天则不祥。一百余年之后,伟大的爱国诗 人陆游在《跋东坡帖》里由衷地赞许道:“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 气凛然。”士人在历史上,一直有着浓墨重彩的痕迹。
士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 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他 们是今天的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发奋图强的不竭动力。
下面我们对本课文言知识作一个总结 一词多义
以
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连词,翻译为因而,因此。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介词,拿,用。
然后是故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翻译为缘故,原因 故略上报;故,连词,翻译为所以,因此
度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读 dù , 翻译为计划,主张
度义而后动;动词,读 duó , 考虑 事
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第一个事,动词,做。第二个事,名词,事情。
知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动词,知道
则非某之所敢知;动词,领教,接受 见
终必不蒙见察,表被动,被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动词,看见
古今异义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义,谦辞,私下;今义,偷窃,偷盗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情意诚挚;今义少,微小,不重要
词类活用
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给以好处 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作动词,做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被动句
终必不蒙见察 (“见 ”)
(3)状语后置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 以谓受命于人主(“以谓于人主受命 ”)
(4)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 ”作“为 ”的宾语,应为“为何 ”)
(5)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 ”作“怨诽 ”的定语,应为“至于多怨诽 ”)
书信里的谦敬词
某: 自我的谦称。
窃:谦辞,私自、私下。
区区: 自称的谦辞。
聒:吵扰,此处用作谦辞。
蒙:敬辞。承蒙。
文化常识
1.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但“有司 ”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 而是代指官吏。
2.古代常用谦称
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晚生: 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 称,表示谦恭。
不才: 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
在下: 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课堂到此结束。《答司马谏议书》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 ”的相关资料,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
2. 分析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罪状的反驳,体会王安石的说理艺术。
3.通过品读语言,感受作者改革的决心,并体会其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对司马光指出的变法问题的回应。
难点:士人的担当精神。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针 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 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王安石遂于收 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四项指 责逐一反驳,并引用盘庚不避众议决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 决心。
2.解题:
“答 ”,即“答复、回复 ”之意;
“司马 ”,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谏议 ”,指的是“谏议大夫 ”这个官职;
“书 ”,文体名,即是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 ”,即“ 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
赋:古同“敷 ”,铺陈、分布的意思。中国古典文学借用这个意思创造了一种文体叫“赋 ”, 属于述说文,追求华丽的辞藻,多为骈句。如《阿房宫赋》。
疏 :也是说明文,是分条陈述的意见书,用于臣子向皇帝上奏的奏章,强调说理性、 逻辑性,文学性在其次。如《谏太宗十思疏》。
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如《六国论》。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是用语言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
3.作者介绍:
王安石,出生于公元 1021 年,逝世于公元 1086 年,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 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仁宗庆历二年 即公元 1042 年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即公元 1058 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 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即 公元 1069 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 法 ”。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 ”,反对因循守 旧,被列宁称为“ 中国 11 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 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 ”;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4. 明确部分字的读音。
强聒(guō) 卤莽(lǔ mǎng) 见恕(shù)
拒谏(jiàn) 怨谤(bàng) 不恤(xù)
盘庚(gēng) 胥怨(xū) 会晤(wù)
听一段朗读音频,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注好读音,听准节奏。(插入音频)
5.梳理全文
第一段
第一段第一句:
1 某启:我的陈述。
2 蒙教:承蒙赐教。这里指接到司马光的信
3 窃:谦词,私下,代“我 ”。
4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提问:请问同学们,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呢? 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昨日蒙教 ”是礼貌性套语;
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 ”,感彩很浓,拉近了两人情感距离; 第三层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第一段第二、三句:
1 强聒:强作解说。
2 略:简略。
3 重念:又想到
4 视遇:对待。
5 厚:优厚。
6 反覆:书信往来。
7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现在写作“鲁莽 ”。
8 所以:理由。
9 见恕:意思是原谅我。
1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1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2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3 “具道所以 ”(回应抨击,陈说缘由)
2 、措辞有何特点?
1 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 …)
2 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
3 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一一自辩)
3 、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第二段
名实:名义和实际。
侵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指王安石派官吏到各地推行新法。
征利:征,求。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以谓: 以为,认为。
人主:皇帝。 举:推行。
辟、难:批驳;排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关于这段内容有几个小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1 、第二段首句写“名实 ”之争有什么作用?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 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下文“正名 ”提供了推理前提。名正则言顺而 事行。
2 、作者在第二段中,主要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作用是什么? 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也。”
作用: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它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 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任务一:请大家根据第一、二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针对司马光的观点一一进行 批驳的。
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 ”,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 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
②先驳“侵官 ”:指出变法是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 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 ”之说便不攻自破。“受 ——议——授 ”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③次驳“生事 ”:“举先王之政 ”是理论根据,“以兴利除弊 ”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 ”, 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 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
④再驳“征利(争夺百姓的财利)”:只用“为天下理财 ”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 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征利 ”的责难也就站不住 脚。
⑤然后驳“拒谏 ”: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 ” 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 ”: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 固前知其如此 ”一语带过,大有 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现在我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更清晰地给同学们呈现
答书从“名实相符 ”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 一一反驳,连用“不为…… ”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揭示司马 光责难的名实不副和因循守旧。在阐明自己政治观点的同时,表达出不为流俗所动、坚持改 革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总体而言,作为一篇驳论文,文章敏锐地抓住司马光责难的实质,显得高屋建瓴,游刃 有余。在反驳司马光的同时,反过来也就间接批评了对方违逆“人主 ”旨意和“先王 ”德政, 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谬误。如此,也直言不讳地将对方置于“壬人 ”“邪说 ”代言人的尴尬 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