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九)(第九单元)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进入21世纪,世界风云跌宕起伏,潮起潮落。中东地区动荡余波难平,涟漪四起,新兴经济体牵手共融、矢志锐改,酿就破浪之势。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 )
A.世界面临着新的战争威胁
B.国际恐怖主义是世界动荡的主因
C.南北差距扩大趋势有增无减
D.国际局势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2024·南京高一检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自身的问题都变得更加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
A.违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B.是发达国家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C.是一把“双刃剑”
D.引发世界恐慌
3.(2024·徐州高一检测)20世纪90年代,非洲统一组织框架加速搭建,多年来严重困扰非洲发展的战乱问题部分得到有效调解,非洲的贫困率也从1996年的57.5%下降到2005年的50.4%.这说明非洲( )
A.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特征
B.联合自强推动了社会发展
C.区域集团改善了经济秩序
D.政治合作提升了国际地位
4.(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形式加强国际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出( )
A.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
B.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第三世界主宰全球经济
D.区域集团化开始出现
5.(2024·泰州高一检测)欧洲一体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使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各国的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B.欧洲议会建立
C.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D.欧元正式启用
6.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025年,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和俄罗斯将占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国际货币体系也不会再由单一货币主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多币种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这表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初步建立
B.新兴经济体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C.美国已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
D.发达经济体难以主导经济全球化
7.在欧债危机中,希腊要求脱离欧元区,德国呼吁“开除”希腊,然而最终希腊选择继续留在欧元区,德国承担了救助希腊的主要成本。这主要是因为两国( )
A.历史文化相似 B.民族感情深厚
C.经济联系密切 D.国家实力相当
8.(2024·盐城高一检测)近期,美国要求部分工厂交出被视为商业机密的相关数据,并表示如企业不愿交出,则会援引冷战时期的《国防生产法》,迫使他们分享信息。材料反映了( )
A.世界经济已完全融合
B.合作取代对抗
C.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D.经济霸凌主义
9.(2024·徐州高一检测)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10.(2024·淮安高一检测)1999年成立的G20(20国集团会议)合作论坛,开始只是由各国财长或中央银行行长参加,就国际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等重要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由于2008年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体系成为全球的焦点,该论坛开始升级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由此得出,G20的建立和升级反映出( )
A.国际社会注重全球治理的协调
B.区域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
C.金融危机助推经济全球化进程
D.国际货币政策能遏止金融危机
11.如图所示是1990—2017年两个经济体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变化图,其中七国集团是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七个发达国家,金砖五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对图表信息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B.世界各国的经济实力趋于平衡
C.有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D.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12.(2024·大连高一检测)2022年8月,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联合国全球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应对小组发出警告:受地缘冲突影响,飙升的能源价格正在提高数亿人的生活成本,建议各国政府多管齐下,支持弱势群体,避免能源贫困程度不断恶化。由此可知( )
A.能源是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
B.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逆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D.现代战争中社会问题呈现全球化趋势
13.(2024·盐城高一检测)下表是2002—2008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量变化图。这反映了( )
A.经济区域化增强 B.生产国际化加强
C.社会信息化提升 D.文化多样性发展
14.(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苏联解体后,围绕安理会的扩员、否决权的使用等问题,联合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日本、印度、德国、巴西等国家更是积极推动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表明( )
A.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
D.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
15.(2024·徐州高一检测)2017年7月美军中央司令部官员给某社交媒体公共政策团队发了一个表格,包含52个阿拉伯语账号,要求优先服务其中6个,其中一个专门用来宣传美国无人机对也门的军事袭击,例如袭击是精确的,杀死的是恐怖分子而不是平民。并要求,该社交媒体将这批阿拉伯语账号放入“白名单”,用来放大某些信息。这表明美国( )
A.借助科技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B.依靠军事实力控制阿拉伯世界
C.凭借大国地位完善全球治理
D.依托经济力量推动全球化进程
16.近年来,欧、美、日等国打着“价值观外交”旗号,声称建构所谓普世价值观认同,在外交话语具体政策中将“人权和民主”与“贸易和市场”紧密关联,对相关国家发起政治、经济责难。欧、美、日等国此举意在( )
A.掩饰地缘战略意图 B.完善全球安全战略
C.维持多极均势体系 D.推进全球政治合作
【补偿训练】
1997年,德国《明镜》周刊刊文指出:“由于共产主义终结和本国经济繁荣而地位加强的华盛顿似乎已抛弃了产生于越南战争创伤的自我怀疑心态。美国现在是国际政治中的施瓦辛格:炫耀武力、横冲直撞和威胁别人。”该评论折射出( )
A.两极格局解体的必然性
B.美德关系紧张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挑战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14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当前全球化却展现出重重危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摘编自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
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日益深化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逐渐遇阻,贸易保护主义的身影无处不在,各种非关税壁垒盛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着极端势力、民粹主义思潮扑面而来。2016年以来,随着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退出TPP 事件交替登场,一股逆全球化的寒流对艰难前行的全球经济无疑带来极大的冲击。在被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称为“病态”的现实世界,已习惯于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民族国家,正面临着令人惶恐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张韦恺镝、刘强《逆全球化、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
(1)据材料一写出“三个波次”全球化的历史时期,并分别归纳其时代特征。(7分)
(2)据材料二概括当前“逆全球化”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应对方案的意义。(7分)
18.(12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也更加迫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欧洲实现联合的原因很多。冷战的国际背景是欧洲联合重要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则是法德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政治基础。一方面,残酷惨烈的二战促使欧洲人对民族国家和战争的反思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直接催生了欧洲联合的许多思想和理论。另一方面,欧洲人在战争期间就进行了欧洲联合的实践活动,战争结束后又陆续在军事、外交、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尝试开展合作,把欧洲联合运动推向了高潮,并且以建立煤钢共同体为开端,开始了欧洲一体化的漫漫征程。
——摘编自姜南《第二次世界大战
与欧洲联合运动的兴起》
材料二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之时,正值国际格局不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亟须改进。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顺应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需要,符合参与各方的根本利益。其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旨在建成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摘编自苏格《全球视野之“一带一路”》
(1)依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联合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谈谈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背景和意义。(6分)
19.(2024·宿迁高一检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发展的好坏有着密切联系,经济衰退则容易催生右翼民粹主义。随着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不断加剧,加上国家治理危机的影响,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借势崛起。反对外来移民和多元文化的社会文化政策,反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经济贸易政策,构成了当前欧美右翼民粹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这些主张被极右翼政党采纳并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以民主的旗号“反民主”和“反全球化”。
——摘编自吴宇、吴志成
《全球化的深化与民粹主义的复兴》
材料二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价值共识。
——摘编自双传学《从历史经验看科学判断形势》
(1)据材料一,分析当今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兴起的原因及其对世界发展的消极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提出的科学方案,并概括其实施的有利因素。(6分)
20.(2024·南京高一检测)(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12年夏以Solar World为代表的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的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申请将宣布立案。……2012年9月,中国光伏企业如期等来了欧盟委员会的正式立案通知。事实上,这一雪上加霜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就在不久前的5月,美国商务部刚刚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初裁结果,税率达31.14%-249.96%。彼时,中国大陆光伏电池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63%,而欧洲和美国市场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近60%。
——2023年4月福布斯中国
《中国光伏产业如何突围致胜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及其趋势形成的原因。(8分)
(2)材料二反映经济全球化存在哪些问题。把材料二作为研究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史料,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6分)单元形成性评价(九)(第九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进入21世纪,世界风云跌宕起伏,潮起潮落。中东地区动荡余波难平,涟漪四起,新兴经济体牵手共融、矢志锐改,酿就破浪之势。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 )
A.世界面临着新的战争威胁
B.国际恐怖主义是世界动荡的主因
C.南北差距扩大趋势有增无减
D.国际局势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中东局势紧张,国际局势存在动荡局面;“新兴经济体牵手共融、矢志锐改,酿就破浪之势”反映了国际局势存在和平局面,D正确;材料反映了部分地区局势动荡,而不是世界面临新的战争威胁,排除A;恐怖主义只是世界动荡的原因之一,而不是主要原因, 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问题,排除C。
2.(2024·南京高一检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自身的问题都变得更加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
A.违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B.是发达国家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C.是一把“双刃剑”
D.引发世界恐慌
【解析】选C。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无论……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它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故选C;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潮流,符合绝大部分国家需求,A错误;B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恐慌,D错误。
3.(2024·徐州高一检测)20世纪90年代,非洲统一组织框架加速搭建,多年来严重困扰非洲发展的战乱问题部分得到有效调解,非洲的贫困率也从1996年的57.5%下降到2005年的50.4%.这说明非洲( )
A.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特征
B.联合自强推动了社会发展
C.区域集团改善了经济秩序
D.政治合作提升了国际地位
【解析】选B。20世纪90年代非洲统一组织框架加速搭建后,原有的非洲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B正确;材料未涉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区域集团,同时也没有涉及经济秩序,排除C;材料不涉及非洲的国际地位,排除D。
4.(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形式加强国际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出( )
A.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
B.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第三世界主宰全球经济
D.区域集团化开始出现
【解析】选A。中国通过不同形式加强国际合作,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反映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A正确;多极化仍是一种趋势,并未形成世界多极化格局,排除B;C说法错误,排除;中国并非仅重视和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外交关系,D与题干主旨不符, 排除。
5.(2024·泰州高一检测)欧洲一体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使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各国的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B.欧洲议会建立
C.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D.欧元正式启用
【解析】选C。1993年欧洲联盟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各国间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C正确;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时,各国间的合作并未涉及政治和军事领域,排除A;欧洲议会建立时,欧洲一体化的内容还不包括军事领域,排除B;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并非欧洲一体化扩大到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标志,排除D。
6.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025年,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和俄罗斯将占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国际货币体系也不会再由单一货币主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多币种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这表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初步建立
B.新兴经济体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C.美国已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
D.发达经济体难以主导经济全球化
【解析】选B。国际货币体系被一个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多币种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所取代,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B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建立,排除A;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7.在欧债危机中,希腊要求脱离欧元区,德国呼吁“开除”希腊,然而最终希腊选择继续留在欧元区,德国承担了救助希腊的主要成本。这主要是因为两国( )
A.历史文化相似 B.民族感情深厚
C.经济联系密切 D.国家实力相当
【解析】选C。随着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因此“希腊选择继续留在欧元区,德国承担了救助希腊的主要成本”,C正确;历史文化相似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德国和希腊不属于同一民族,排除B;德国的经济实力远超希腊,排除D。
8.(2024·盐城高一检测)近期,美国要求部分工厂交出被视为商业机密的相关数据,并表示如企业不愿交出,则会援引冷战时期的《国防生产法》,迫使他们分享信息。材料反映了( )
A.世界经济已完全融合
B.合作取代对抗
C.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D.经济霸凌主义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美国在经济上的霸凌主义,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已完全融合,排除A;美国要求企业交出涉及商业机密的数据,这不属于经济合作,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的信息,排除C。
9.(2024·徐州高一检测)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解析】选B。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将“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故B正确。
10.(2024·淮安高一检测)1999年成立的G20(20国集团会议)合作论坛,开始只是由各国财长或中央银行行长参加,就国际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等重要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由于2008年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体系成为全球的焦点,该论坛开始升级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由此得出,G20的建立和升级反映出( )
A.国际社会注重全球治理的协调
B.区域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
C.金融危机助推经济全球化进程
D.国际货币政策能遏止金融危机
【解析】选A。从1999年G20合作论坛升级为2008年的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参与国家代表由各国财长或中央银行行长变为了国家元首,反映了国际社会逐渐重视全球经济治理,A正确;G20组织成员不属于同一地区,不是区域经济组织,排除B;2008年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改革, 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G20的建立与升级,而不是国际货币政策,排除D。
11.如图所示是1990—2017年两个经济体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变化图,其中七国集团是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七个发达国家,金砖五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对图表信息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B.世界各国的经济实力趋于平衡
C.有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D.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解析】选C。据图表数据分析可知,1990—2017年,七国集团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大幅下降;与此同时,金砖五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力量和经济地位相对下降,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这有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金砖国家也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排除A;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仍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亚洲GDP占全球GDP的比例,无法体现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排除D。
12.(2024·大连高一检测)2022年8月,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联合国全球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应对小组发出警告:受地缘冲突影响,飙升的能源价格正在提高数亿人的生活成本,建议各国政府多管齐下,支持弱势群体,避免能源贫困程度不断恶化。由此可知( )
A.能源是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
B.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逆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D.现代战争中社会问题呈现全球化趋势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地缘冲突导致了全球能源问题和全球性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剧了国际贫困问题的恶化,反映了现代战争中社会问题呈现全球化趋势,故选D;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排除A;材料认为地缘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排除B;经济全球化始终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逆全球化只是部分国家在特定时期的政策产物,排除C。
13.(2024·盐城高一检测)下表是2002—2008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量变化图。这反映了( )
A.经济区域化增强 B.生产国际化加强
C.社会信息化提升 D.文化多样性发展
【解析】选B。2002—2008年,全球跨国公司的总数量在不断增加,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反映了生产国际化的加强,B正确;跨国公司促进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是经济区域化的增强,排除A;社会信息化的提升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材料内容中没有涉及文化发展的信息,无法得出文化多样性发展的结论,排除D。
14.(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苏联解体后,围绕安理会的扩员、否决权的使用等问题,联合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日本、印度、德国、巴西等国家更是积极推动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表明( )
A.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
D.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
【解析】选B。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多国积极推动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想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反映出这些国家的实力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正确;区域集团化是指同一地区的两个以上国家形成经济集团,材料中的国家并不属于同一地区,与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A;材料主要是政治层面,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C;D说法错误,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
15.(2024·徐州高一检测)2017年7月美军中央司令部官员给某社交媒体公共政策团队发了一个表格,包含52个阿拉伯语账号,要求优先服务其中6个,其中一个专门用来宣传美国无人机对也门的军事袭击,例如袭击是精确的,杀死的是恐怖分子而不是平民。并要求,该社交媒体将这批阿拉伯语账号放入“白名单”,用来放大某些信息。这表明美国( )
A.借助科技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B.依靠军事实力控制阿拉伯世界
C.凭借大国地位完善全球治理
D.依托经济力量推动全球化进程
【解析】选A。美国今后将要借助阿拉伯语账号扩大美国的文化信息,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渗透,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依靠军事实力对阿拉伯世界的控制,排除B;材料不涉及美国的全球治理,排除C;材料信息与经济全球化不相关,排除D。
16.近年来,欧、美、日等国打着“价值观外交”旗号,声称建构所谓普世价值观认同,在外交话语具体政策中将“人权和民主”与“贸易和市场”紧密关联,对相关国家发起政治、经济责难。欧、美、日等国此举意在( )
A.掩饰地缘战略意图 B.完善全球安全战略
C.维持多极均势体系 D.推进全球政治合作
【解析】选A。欧、美、日等国打着“价值观外交”旗号,对相关国家行政治、经济责难之实,其旨在掩盖地缘战略意图,故选A;欧、美、日的所谓普世价值观实质上是文化入侵,并非为全球安全着想,排除B;欧、美、日的普世价值观建立在资本主义思想政治体系基础上,否认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与多极化趋势背道而驰,排除C;欧、美、日的普世价值观是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排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不利于国际合作与交流,排除D。
【补偿训练】
1997年,德国《明镜》周刊刊文指出:“由于共产主义终结和本国经济繁荣而地位加强的华盛顿似乎已抛弃了产生于越南战争创伤的自我怀疑心态。美国现在是国际政治中的施瓦辛格:炫耀武力、横冲直撞和威胁别人。”该评论折射出( )
A.两极格局解体的必然性
B.美德关系紧张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挑战
【解析】选D。由“共产主义终结和本国经济繁荣而地位加强的华盛顿”可以联想到 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经济有所发展并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由“炫耀武力、横冲直撞和威胁别人”可联想到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极格局解体的必然性,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美德关系紧张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B、C。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14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当前全球化却展现出重重危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摘编自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
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日益深化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逐渐遇阻,贸易保护主义的身影无处不在,各种非关税壁垒盛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着极端势力、民粹主义思潮扑面而来。2016年以来,随着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退出TPP 事件交替登场,一股逆全球化的寒流对艰难前行的全球经济无疑带来极大的冲击。在被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称为“病态”的现实世界,已习惯于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民族国家,正面临着令人惶恐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张韦恺镝、刘强《逆全球化、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
(1)据材料一写出“三个波次”全球化的历史时期,并分别归纳其时代特征。(7分)
答案:(1)历史时期:第一波:地理大发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波: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第三波:冷战结束后至今。(3分)
时代特征:全球化缓慢发展;分裂及平行推进;深入拓展。(4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可知,历史时期:第一波:地理大发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波: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第三波:冷战结束后至今。根据材料一“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代特征是全球化缓慢发展,分裂及平行推进,深入拓展。
(2)据材料二概括当前“逆全球化”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应对方案的意义。(7分)
答案: (2)原因: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地缘政治冲突;政府政策趋向保守。(4分,任答2点即可)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全球化的发展贡献了可行的中国智慧,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3分,任答1点即可)
【解析】第(2)题原因,根据材料二“贸易保护主义的身影无处不在,各种非关税壁垒盛行”可知,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着极端势力、民粹主义思潮扑面而来”可知,地缘政治冲突;根据材料二“2016年以来,随着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签署并退出TPP事件交替登场,一股逆全球化的寒流对艰难前行的全球经济无疑带来极大的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政策趋向保守。意义结合“新时期外交的特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知识从国际关系,大国责任等角度解答,由此可知,中国作为大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应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全球化的发展贡献了可行的中国智慧,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18.(12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也更加迫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欧洲实现联合的原因很多。冷战的国际背景是欧洲联合重要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则是法德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政治基础。一方面,残酷惨烈的二战促使欧洲人对民族国家和战争的反思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直接催生了欧洲联合的许多思想和理论。另一方面,欧洲人在战争期间就进行了欧洲联合的实践活动,战争结束后又陆续在军事、外交、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尝试开展合作,把欧洲联合运动推向了高潮,并且以建立煤钢共同体为开端,开始了欧洲一体化的漫漫征程。
——摘编自姜南《第二次世界大战
与欧洲联合运动的兴起》
材料二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之时,正值国际格局不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亟须改进。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顺应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需要,符合参与各方的根本利益。其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旨在建成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摘编自苏格《全球视野之“一带一路”》
(1)依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联合的原因。(6分)
答案:(1)原因:美苏冷战是欧洲联合的外部因素;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政治基础;对二战的反思催生了欧洲联合的思想和理论;欧洲国家在战争期间和战后的联合实践活动,推动了欧洲联合运动的发展。(6分)
【解析】第(1)题原因:据材料“冷战的国际背景是欧洲联合重要的外部因素”可知,美苏冷战是欧洲联合的外部因素;据材料“法德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政治基础”可知,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政治基础;据材料“二战促使欧洲人对民族国家和战争的反思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直接催生了欧洲联合的许多思想和理论”可知,对二战的反思催生了欧洲联合的思想和理论;据材料“欧洲人在战争期间就进行了欧洲联合的实践活动,战争结束后又陆续在军事、外交、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尝试开展合作,把欧洲联合运动推向了高潮”可知,欧洲国家在战争期间和战后的联合实践活动,推动了欧洲联合运动的发展。
(2)依据材料和所学,谈谈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背景和意义。(6分)
答案: (2)背景: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提升了中国综合国力;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2分)
意义: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有利于中国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助力沿线各国快速发展,实现参与各方的共同繁荣;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4分)
【解析】第(2)题结合所学,“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的国内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扩大;据材料“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亟须改进”可知,国际背景是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意义:根据材料“顺应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需要”可知,有利于中国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根据材料“旨在建成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可知,助力沿线各国快速发展,实现参与各方的共同繁荣;根据材料“全球治理体系亟须改进”“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并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9.(2024·宿迁高一检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发展的好坏有着密切联系,经济衰退则容易催生右翼民粹主义。随着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不断加剧,加上国家治理危机的影响,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借势崛起。反对外来移民和多元文化的社会文化政策,反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经济贸易政策,构成了当前欧美右翼民粹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这些主张被极右翼政党采纳并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以民主的旗号“反民主”和“反全球化”。
——摘编自吴宇、吴志成
《全球化的深化与民粹主义的复兴》
材料二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价值共识。
——摘编自双传学《从历史经验看科学判断形势》
(1)据材料一,分析当今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兴起的原因及其对世界发展的消极影响。(6分)
答案:(1)原因:西方国家经济的衰退;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国家治理出现危机。(3分)
消极影响: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助长极端民族主义;冲击民主制度。(3分)
【解析】第(1)题原因:据材料“经济衰退则容易催生右翼民粹主义”可知,西方国家经济的衰退;据材料“随着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不断加剧,加上国家治理危机的影响,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借势崛起”可知,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国家治理出现危机。不利影响:据材料“反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经济贸易政策”可知,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据材料“被极右翼政党采纳并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可知,助长极端民族主义;据材料“以民主的旗号‘反民主’”可知,冲击民主制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提出的科学方案,并概括其实施的有利因素。(6分)
答案: (2)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分)
有利因素: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②“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全球共识;③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助力;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已顺利开展,“亚投行”的成立惠及世界。(4分)
【解析】第(2)题方案:据材料“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因素:从时代潮流、国际共识、中国实力、具体措施和积极成果等方面分析。据材料“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可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据材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全球共识;结合所学,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助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已顺利开展,“亚投行”的成立惠及世界,这些体现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努力和重要成果。
20.(2024·南京高一检测)(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12年夏以Solar World为代表的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的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申请将宣布立案。……2012年9月,中国光伏企业如期等来了欧盟委员会的正式立案通知。事实上,这一雪上加霜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就在不久前的5月,美国商务部刚刚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初裁结果,税率达31.14%-249.96%。彼时,中国大陆光伏电池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63%,而欧洲和美国市场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近60%。
——2023年4月福布斯中国
《中国光伏产业如何突围致胜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及其趋势形成的原因。(8分)
答案:(1)趋势:①一战后到二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交流;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资本主义对其经济封锁;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货币贬值、汇率混乱,很多国家提高关税、实行贸易壁垒。②二战后至今: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原因: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一体化和移民,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市场经济发展;各国注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的推动。(8分)
【解析】第(1)题趋势和原因:①根据材料一折线图可知,1910年至1918年,金融一体化程度和移民指数均呈下降趋势,1924年至1945年,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一战后到二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矛盾加剧的结果。这次战争不但没有消除不平衡和矛盾,相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国的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矛盾更加复杂化和尖锐化,最终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交流。帝国主义国家为防止苏联革命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不断强化对苏联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堵,并策划着新的武装干涉。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摆脱困境,他们想方设法极力向国外转嫁危机。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它们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把矛头公开指向共产国际和苏联。而英法等西方主要国家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借助法西斯的力量搞垮苏联。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面临着被国际资本主义颠覆的危险。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②根据材料一折线图可知,1945年至1970年,贸易开放度和移民指数呈上升趋势,1978年至1985年左右金融一体化程度呈上升趋势,说明二战后至今,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战争规模比较小,国际环境较为和平,这可以节约人类的很大财富,也有利于世界自由贸易市场的正常运行。根据折线图可知,1970年到1985年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一体化和移民,移民指数呈下降趋势,科学技术在二战时期的大量积累。残酷的战争促使先进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这导致战争时期科学技术前进比较快,新科学技术主要运用在军事方面,在经济方面的运用比较少,这导致二战后,经济方面科学技术运用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是促使二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战后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市场经济发展,世界多极化的推动,世界各国贸易门槛的降低。全球自由贸易系统(WTO) 的形成,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意义很大。全球自由贸易不但可以减少战争动力,而且可以提高各国经济发展速度。教育的普及与加强,提高了世界各国的人口素质,这对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很有帮助。先进国家数量在增多,先进国家内部的人口数量也在迅速增多,这导致先进国家市场规模增大,导致先进国家科学技术前进速度提高,市场扩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前进,人口增长本身也可以导致经济增长。
(2)材料二反映经济全球化存在哪些问题。把材料二作为研究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史料,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6分)
答案: (2)存在问题:“逆(反)全球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世界经济发展。注意事项:孤证不立。材料二仅是个例,只能从一个层面反映经济全球化的局限,不足以说明经济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6分)
【解析】第(2)题存在问题:根据材料“美国商务部刚刚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初裁结果,税率达31.14%-249.96%”可知,“逆(反)全球化”现象;美国和欧盟针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这显然说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世界经济发展。注意事项:根据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可知,使用材料二作为史料时候,应当注意孤证不立。材料二仅是个例,只能从一个层面反映经济全球化的局限,不足以说明经济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