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30分钟 55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的胜利很容易被视作是昙花一现,但他所带来的影响绝不是转瞬即逝的:它们翻开了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这片地域的历史新篇章。该学者意在强调亚历山大远征( )
A.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帝国
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
C.缺乏强有力的凝聚核心
D.开启了东西方的商业贸易往来
【解析】选B。根据材料“翻开了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这片地域的历史新篇章”可知,这一事件推动了欧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故选B。A、C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东西方商贸往来早就存在,D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2.(2024·扬州高一检测)下表所示的史实可说明,早期文明( )
公元前2千纪早期 苏美尔人已从阿富汗获得青金石
公元前2千纪 古代埃及的工程建设往往需要从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获取木材
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希腊人向外殖民以获得土地
A.自然资源的互补 B.影响范围的扩大
C.外交模式多元化 D.人地矛盾较尖锐
【解析】选B。据材料“苏美尔人已从阿富汗获得青金石”“古代埃及的工程建设往往需要从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获取木材”“希腊人向外殖民以获得土地”可知,两河流域文明与西亚地区存在一定联系,古埃及文明与西亚北非地区存在一定联系,古希腊人从事早期海外殖民扩张,由此可见,早期文明之间的交流范围在扩大,故选B;自然资源的互补指的是自然资源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材料是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A;早期文明之间的交流不等于早期文明之间的外交关系,排除C;“希腊人向外殖民以获得土地”体现了人地矛盾关系,但只是材料部分意思,排除D。
3.(2024·徐州高一检测)早在青铜时代,两河流域文明逐渐扩展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方扩展;华夏文明的影响已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延伸到中国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并与日本和朝鲜产生联系。这反映了( )
A.早期文明的相对均衡性
B.农耕文明的不断扩展
C.早期文明交流模式单一
D.农耕技术的不断发展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青铜时代,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人们以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上述地方的文明形态向周边地区的扩展,故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这说明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排除A;材料只能反映出人类早期文明的拓展,没有体现出文明交流模式的单一性,排除C;材料反映了早期文明的扩展,没有涉及农耕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排除D。
4.(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据记载,亚述帝国在征服叙利亚中部后,设置行省进行管理,并在该行省设置了三个驿站,驿站配有邮驿长和军队指挥官,又迁移30户家庭对其进行照料。这说明( )
A.驿站旨在服务百姓生活
B.驿站是帝国地方治理的组成部分
C.亚述帝国强制奴隶服役
D.交通建设保证了军事征服的胜利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述帝国在新建立的行省设置驿站,并派官员和军队管理,说明驿站是帝国地方治理的组成部分,故选B;亚述帝国强制推行邮驿制度,其目的是巩固帝国统治,不是服务百姓生活,排除A;奴隶只能从事低端生产生活,驿站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主要由国家官员治理,而且材料也并未明确说明“30户家庭”属于奴隶阶层,排除C;交通建设有利于军事征服但不能保证其胜利,“保证了”一说过于绝对,排除D。
5.(2024·全国新课标·T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解析】选B。根据材料“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可知,当时波斯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最早使用”,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情况,故D错误。
6.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0年到公元前30年),大批希腊人移居埃及和西亚等地,城邦体制在这些地区得到发展。存在地区差异的以国王为中心的君主专制,成为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政体。材料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A.希腊城邦的崛起 B.波斯文明的影响
C.马其顿人的扩张 D.罗马帝国的兴起
【解析】选C。据题干“大批希腊人移居埃及和西亚等地”及所学可知,之所以希腊城邦体制在埃及和西亚等地区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马其顿人的扩张,故选C;公元前8世纪前后,希腊城邦的崛起,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波斯文明鼎盛于公元前550年左右,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罗马帝国的兴起始于公元前27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
7.(2024·泰州高一检测)研究表明,埃及(新王国时期)、波斯等古代帝国建立了某种程度上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央集权体制大多数是“礼仪上或理论上的”,专制君主在实际的政治运转中,不得不尊重各个地方的习俗,保留他们的生活方式。最有助于解释这一现象的是,古代帝国( )
A.行省长官拥兵自重
B.生产力总体水平低
C.君主包容异端文化
D.交通工程建设滞后
【解析】选B。根据唯物史观,奴隶社会发展阶段的古代帝国,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有限的交通、通信条件,中央政府很难在辽阔的疆域建立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选B;在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等实施行省制的帝国,行省长官的军权都受到一定的监督或牵制,排除A;君主的个人情怀并不是地方治理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排除C;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的道路建设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仍然没能有效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
8.古埃及的荷鲁斯形象多作隼头人身,为法老的守护神,也是王权的象征。罗马人统治埃及时,荷鲁斯依然有着鹰(隼)的头,却披着罗马将军或皇帝的长披风。这种变化旨在( )
A.宣扬思想自由,推动罗马接受埃及文化
B.强调多神信仰,宣扬文明的多元性特征
C.通过埃及罗马文化融合,促进文明交流
D.结合埃及当地宗教元素,以强化其统治
【解析】选D。材料“鹰(隼)的头……罗马将军或皇帝的长披风”可知,罗马统治埃及时期,埃及法老的守护神荷鲁斯既有埃及元素的鹰(隼)的头,又有罗马将军或皇帝的长披风,说明罗马统治埃及时注重结合埃及宗教文化以强化其对埃及的统治,故选D;材料信息涉及的是罗马统治埃及的一种手段,未涉及思想自由问题,排除A;据材料“法老的守护神……罗马将军或皇帝的长披风”可知,这与多神信仰无关,排除B;埃及罗马文化融合,促进文明交流是罗马统治埃及的客观效果,不是目的,排除C。
9.(2024·南通高一检测)在征服亚细亚民族的过程中,亚历山大不想“让马其顿人和希腊人过于居功,自认为是亚细亚的征服者。与此同时,他有意提高亚细亚的民族精神,决定时不时穿上波斯服装在公共场合露面”。亚历山大的这一做法( )
A.扩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力
B.践行了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C.利于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
D.意在推行因地制宜的举措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亚历山大不想让马其顿人和希腊人认为是亚细亚的征服者,因此有意提高亚细亚的民族精神,并穿着波斯服装露面,这说明亚历山大尊重和吸收被征服的东方地区的文化,这有助于文化交流,缓和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故选C;材料强调亚历山大吸收东方文化,并非传播希腊文化,排除A;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享有特权地位,并未实现民族平等,排除B;材料反映亚历山大对被征服地区文化的态度,并不属于推行因地制宜的举措,排除D。
10.(2024·苏州高一检测)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哥特人的战争中丧命。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在382年与哥特人缔结和约:帝国同意哥特人在巴尔干半岛北部定居。同时哥特人履行缴税与服军役的义务。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罗马人的生产方式发生转型
B.罗马帝国统治实力的削弱
C.罗马境内各民族的充分交融
D.人口迁徙引发政权的更替
【解析】选B。由材料“与北方游牧民族哥特人的战争中丧命”“与哥特人缔结和约”可知罗马帝国皇帝在与哥特人的战争中丧生,其继位者迫于实力下降,与哥特人缔结和约,同意哥特人在巴尔干半岛北部定居,反映出罗马帝国整体国力的下降,故选B;材料是罗马帝国在处理与哥特人关系时政策的变化,并未提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A;材料仅提及北方游牧民族哥特人,不能以偏概全为“各民族”,排除C;材料中是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同意哥特人在巴尔干半岛北部定居,因此是政权更替引发人口迁移,逻辑关系错误,排除D。
11.(2024·贵州适应性测试)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拥有执政官提名权、公民大会制定法律的批准权和独裁官任命权。至屋大维时期,元老院仍能管理部分行省,但屋大维频繁修订元老名册,使其成员从1 000名减少至600名。这一变化说明( )
A.罗马政体由元首制转变为君主制
B.平民对贵族的斗争取得胜利
C.罗马政体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
D.权力斗争使罗马法遭到破坏
【解析】选C。据材料“元老院拥有执政官提名权、公民大会制定法律的批准权和独裁官任命权”“至屋大维时期,元老院仍能管理部分行省,但屋大维频繁修订元老名册,使其成员从1 000名减少至600名”可知,屋大维时期削弱了元老院的权力,这有利于屋大维控制元老院,提升自身的权力,据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正式确立元首制,控制元老院,集军政、司法、宗教权力于一身,确立了个人独裁统治,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罗马政体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C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时期确立元首制,并没有确立君主制,到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彻底抛弃共和制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屋大维时期对元老院权力的削弱,最终使得国家权力掌握在屋大维手中,没有涉及平民对贵族的斗争,排除B;屋大维削弱元老院权力是通过“频繁修订元老名册”,减少元老院人数的方式,没有涉及对罗马法的破坏,排除D。
12.下图体现了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历史文化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认同
D.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解析】选A。图示体现了希腊、罗马文明与中亚、西亚诸文明之间,中亚、西亚诸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西亚、中亚诸文明与印度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是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故选A;图示体现不出文字记载,所以没法得出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边界的结论,排除B;题干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历史文化记忆的传承性无关,排除C;题干体现的是古代文明的多元性及其互鉴交流,而不是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排除D。
13.(2024·徐州高一检测)公元1世纪,中亚兴起贵霜王朝,其发行的第一种钱币正面为希腊语铭文及赫尔迈欧斯半身像,背面为卢文铭文及赫拉克勒斯的立像;其后发行的钱币之一正面有希腊语铭文和国王骑马像,背面为卢文铭文和宙斯立像。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
A.跨区域文化交流的发展
B.农耕经济呈现活跃局面
C.地区之间冲突持续频发
D.希腊城邦文化影响最大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贵霜王朝时期的钱币上发现了“希腊语铭文及赫尔迈欧斯半身像”“卢文铭文及赫拉克勒斯的立像”以及“希腊语铭文和国王骑马像”等,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跨区域文化交流的发展,故选A;文化交流的情况,不能证明农耕经济活跃,且“活跃”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地区之间冲突持续频发没有史实支撑,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地区之间的交流,并且没有相关信息的比较,不能得出“最大”的结论,排除D。
14.(2024 徐州高一检测)公元前6世纪后期,波斯帝国国王居鲁士首次铸造金币。此后大流士一世当政时,中央统一铸造的大流克金币流通于全国。考古学家在中亚撒马尔罕、铁尔梅兹附近发现过大流克金币,它们是丝绸之路西段通往东方的必经之地。材料表明,波斯帝国( )
A.维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垄断了东西方商品贸易
C.建立了完善的税收系统
D.加强了区域文明的联系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国王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促进了区域间的商品贸易和文明交流,D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波斯帝国只是统一铸造及发行金币,并未完全控制东西方贸易,排除B;材料未涉及波斯帝国的税收系统,排除C。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前550年是希腊人向海外移民的高峰时期。在地中海西部殖民是为了运入金、银等贵金属。黑海沿岸的殖民是为了控制粮食运输要道。在受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建立殖民地的地方,希腊人只建立商贸城市。殖民城邦的创建者仍可保留原来城邦的公民身份,殖民城邦与原城邦犹如子与母,在感情上有密切的关系,文化上也承袭母邦,但政治上基本独立。这些殖民城邦不仅是商贸中心和农业小国,也是非常重要的港口。到公元前5世纪时,希腊人的足迹已遍及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地方。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埃及,亚历山大不惧旅途艰险,亲自朝拜阿蒙神谕宣示所,感动得僧侣们直呼他是神的儿子。在巴比伦,他下令将薛西斯毁坏的马都克庙宇连同其他任何被波斯毁坏的庙宇都一一重建,他还亲自祭祀马都克。他不仅在一般城市,即使一些重要的大城市如苏萨、巴比伦等地也任命当地贵族出任总督。他号召马其顿士兵与当地居民联姻,并给予他们免税的优惠政策。他带头娶波斯帝国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的女儿为妻。亚历山大曾让三万波斯青年穿上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的军训制度进行操练,组成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
——摘编自宋慧娟《评亚历山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对外扩张的差异。(6分)
答案:(1)差异:古希腊人以经济目的为主,马其顿人以政治目的为主;古希腊人在海外建立独立城邦,马其顿人对被征服地区实施直接统治;古希腊人到达地中海西部,马其顿人控制波斯帝国故地。(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解析】第(1)题,对比材料一、二,依据其中相关信息“地中海西部殖民”“运入金、银等贵金属”“控制粮食运输要道”“建立商贸城市”“政治上基本独立”“商贸中心和农业小国”“重要的港口”“在埃及”“在巴比伦”“薛西斯毁坏的马都克庙宇”“被波斯毁坏的庙宇”“任命当地贵族出任总督”等,结合古希腊和亚历山大帝国的相关知识,即可从目的、方式、范围等方面进行概括。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对外扩张的共同影响。(7分)
答案: (2)影响: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一定破坏(引发与被征服地区的矛盾和冲突);加强了区域内各文明间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对后世区域文明产生深远影响。(7分)
【解析】第(2)题,基于材料中古希腊人和亚历山大的举措,结合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的相关知识,即可从冲突破坏、碰撞交流、文明传播、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备选习题】
1.公元前2千纪后,古阿卡德语是阿卡德王国的通用语言,后在两河流域南部和北部演化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两种方言,也曾被埃及王庭使用,作为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性通用语言。阿卡德语成为区域通用语言的主要原因是( )
A.军事扩张和文化交流
B.阿卡德王国的兴盛
C.区域贸易和人口迁徙
D.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解析】选A。据材料“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性通用语言”结合所学可知,阿卡德国王萨尔贡在位期间对外进行扩张,统一两河流域,远征埃及,因此阿卡德语成为这些区域的通用语言,故选A;据材料“也曾被埃及王庭使用”结合所学可知,埃及王庭使用阿卡德语是因为被阿卡德王国征服,阿卡德王国的兴盛不可能让非阿卡德王国的地区使用阿卡德语,排除B;区域贸易和人口迁徙会推动阿卡德语的传播,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区域性市场的发展只是部分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D。
2.如图所示为取得蒙达之战胜利后的凯撒在其执政时期发行的一款银币图案。该银币( )
A.见证了罗马帝国的繁荣
B.发挥了政治宣传功能
C.彰显了君权神授的权威
D.催生了希腊先进文化
【解析】选B。在罗马货币上刻印凯撒的肖像,赞颂他的功绩,能起到政治宣传的作用,B正确;凯撒执政时期罗马帝国尚未建立,故该银币不能见证罗马帝国的繁荣和彰显君权神授,排除A、C;希腊文化产生在前,罗马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排除D。
3.两河流域著名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最早由苏美尔人创作,在大约公元前12世纪由巴比伦人整理汇编成册,相继产生了史诗的赫梯语版本和胡里安语版本。其中,史诗中所记载的洪水传说,后来被犹太人和希腊人借用,演变成为著名的“诺亚方舟”和“丢卡利翁”的故事。这( )
A.说明西亚是世界文明最早起源地
B.表明古代西亚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C.体现出古西亚文明发展最为发达
D.反映出战争加强了区域文明间的相互联系
【解析】选B。据材料“最早由苏美尔人创作”“由巴比伦人整理汇编成册”“后来被犹太人和希腊人借用”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的文学被古巴比伦人和犹太人、希腊人整理借用,演化出多种译本和经典传说,这表明古代西亚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故选B;材料强调西亚文明传播的影响,没有与其他文明起源地作比较,无法得出西亚是最早起源地,排除A;没有与其他区域文明成就作比较,无法得出西亚文明发展最为发达,排除C;西亚文明的外传不一定是由战争推动的,材料并没有涉及战争对文明交流的影响,排除D。二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的胜利很容易被视作是昙花一现,但他所带来的影响绝不是转瞬即逝的:它们翻开了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这片地域的历史新篇章。该学者意在强调亚历山大远征( )
A.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帝国
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
C.缺乏强有力的凝聚核心
D.开启了东西方的商业贸易往来
2.(2024·扬州高一检测)下表所示的史实可说明,早期文明( )
公元前2千纪早期 苏美尔人已从阿富汗获得青金石
公元前2千纪 古代埃及的工程建设往往需要从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获取木材
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希腊人向外殖民以获得土地
A.自然资源的互补 B.影响范围的扩大
C.外交模式多元化 D.人地矛盾较尖锐
3.(2024·徐州高一检测)早在青铜时代,两河流域文明逐渐扩展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方扩展;华夏文明的影响已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延伸到中国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并与日本和朝鲜产生联系。这反映了( )
A.早期文明的相对均衡性
B.农耕文明的不断扩展
C.早期文明交流模式单一
D.农耕技术的不断发展
4.(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据记载,亚述帝国在征服叙利亚中部后,设置行省进行管理,并在该行省设置了三个驿站,驿站配有邮驿长和军队指挥官,又迁移30户家庭对其进行照料。这说明( )
A.驿站旨在服务百姓生活
B.驿站是帝国地方治理的组成部分
C.亚述帝国强制奴隶服役
D.交通建设保证了军事征服的胜利
5.(2024·全国新课标·T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6.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0年到公元前30年),大批希腊人移居埃及和西亚等地,城邦体制在这些地区得到发展。存在地区差异的以国王为中心的君主专制,成为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政体。材料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A.希腊城邦的崛起 B.波斯文明的影响
C.马其顿人的扩张 D.罗马帝国的兴起
7.(2024·泰州高一检测)研究表明,埃及(新王国时期)、波斯等古代帝国建立了某种程度上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央集权体制大多数是“礼仪上或理论上的”,专制君主在实际的政治运转中,不得不尊重各个地方的习俗,保留他们的生活方式。最有助于解释这一现象的是,古代帝国( )
A.行省长官拥兵自重
B.生产力总体水平低
C.君主包容异端文化
D.交通工程建设滞后
8.古埃及的荷鲁斯形象多作隼头人身,为法老的守护神,也是王权的象征。罗马人统治埃及时,荷鲁斯依然有着鹰(隼)的头,却披着罗马将军或皇帝的长披风。这种变化旨在( )
A.宣扬思想自由,推动罗马接受埃及文化
B.强调多神信仰,宣扬文明的多元性特征
C.通过埃及罗马文化融合,促进文明交流
D.结合埃及当地宗教元素,以强化其统治
9.(2024·南通高一检测)在征服亚细亚民族的过程中,亚历山大不想“让马其顿人和希腊人过于居功,自认为是亚细亚的征服者。与此同时,他有意提高亚细亚的民族精神,决定时不时穿上波斯服装在公共场合露面”。亚历山大的这一做法( )
A.扩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力
B.践行了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C.利于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
D.意在推行因地制宜的举措
10.(2024·苏州高一检测)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哥特人的战争中丧命。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在382年与哥特人缔结和约:帝国同意哥特人在巴尔干半岛北部定居。同时哥特人履行缴税与服军役的义务。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罗马人的生产方式发生转型
B.罗马帝国统治实力的削弱
C.罗马境内各民族的充分交融
D.人口迁徙引发政权的更替
11.(2024·贵州适应性测试)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拥有执政官提名权、公民大会制定法律的批准权和独裁官任命权。至屋大维时期,元老院仍能管理部分行省,但屋大维频繁修订元老名册,使其成员从1 000名减少至600名。这一变化说明( )
A.罗马政体由元首制转变为君主制
B.平民对贵族的斗争取得胜利
C.罗马政体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
D.权力斗争使罗马法遭到破坏
12.下图体现了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历史文化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认同
D.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13.(2024·徐州高一检测)公元1世纪,中亚兴起贵霜王朝,其发行的第一种钱币正面为希腊语铭文及赫尔迈欧斯半身像,背面为卢文铭文及赫拉克勒斯的立像;其后发行的钱币之一正面有希腊语铭文和国王骑马像,背面为卢文铭文和宙斯立像。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
A.跨区域文化交流的发展
B.农耕经济呈现活跃局面
C.地区之间冲突持续频发
D.希腊城邦文化影响最大
14.(2024 徐州高一检测)公元前6世纪后期,波斯帝国国王居鲁士首次铸造金币。此后大流士一世当政时,中央统一铸造的大流克金币流通于全国。考古学家在中亚撒马尔罕、铁尔梅兹附近发现过大流克金币,它们是丝绸之路西段通往东方的必经之地。材料表明,波斯帝国( )
A.维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垄断了东西方商品贸易
C.建立了完善的税收系统
D.加强了区域文明的联系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前550年是希腊人向海外移民的高峰时期。在地中海西部殖民是为了运入金、银等贵金属。黑海沿岸的殖民是为了控制粮食运输要道。在受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建立殖民地的地方,希腊人只建立商贸城市。殖民城邦的创建者仍可保留原来城邦的公民身份,殖民城邦与原城邦犹如子与母,在感情上有密切的关系,文化上也承袭母邦,但政治上基本独立。这些殖民城邦不仅是商贸中心和农业小国,也是非常重要的港口。到公元前5世纪时,希腊人的足迹已遍及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地方。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埃及,亚历山大不惧旅途艰险,亲自朝拜阿蒙神谕宣示所,感动得僧侣们直呼他是神的儿子。在巴比伦,他下令将薛西斯毁坏的马都克庙宇连同其他任何被波斯毁坏的庙宇都一一重建,他还亲自祭祀马都克。他不仅在一般城市,即使一些重要的大城市如苏萨、巴比伦等地也任命当地贵族出任总督。他号召马其顿士兵与当地居民联姻,并给予他们免税的优惠政策。他带头娶波斯帝国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的女儿为妻。亚历山大曾让三万波斯青年穿上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的军训制度进行操练,组成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
——摘编自宋慧娟《评亚历山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对外扩张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对外扩张的共同影响。(7分)
【备选习题】
1.公元前2千纪后,古阿卡德语是阿卡德王国的通用语言,后在两河流域南部和北部演化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两种方言,也曾被埃及王庭使用,作为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性通用语言。阿卡德语成为区域通用语言的主要原因是( )
A.军事扩张和文化交流
B.阿卡德王国的兴盛
C.区域贸易和人口迁徙
D.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2.如图所示为取得蒙达之战胜利后的凯撒在其执政时期发行的一款银币图案。该银币( )
A.见证了罗马帝国的繁荣
B.发挥了政治宣传功能
C.彰显了君权神授的权威
D.催生了希腊先进文化
3.两河流域著名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最早由苏美尔人创作,在大约公元前12世纪由巴比伦人整理汇编成册,相继产生了史诗的赫梯语版本和胡里安语版本。其中,史诗中所记载的洪水传说,后来被犹太人和希腊人借用,演变成为著名的“诺亚方舟”和“丢卡利翁”的故事。这( )
A.说明西亚是世界文明最早起源地
B.表明古代西亚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C.体现出古西亚文明发展最为发达
D.反映出战争加强了区域文明间的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