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30分钟 55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24·南通高一检测)195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实际增长了73%,但是,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不够理想,未完成计划指标,部分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其影响是( )
A.保障了前线的粮食供应
B.为卫国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C.使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D.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选D。依据材料“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不够理想,未完成计划指标,部分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可知,D正确;1950年苏联并未进行战争,排除A、B两项;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在二战结束后已经破裂,排除C。
2.1954年,由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国家所有制和由国家机关组织实施的计划经济列为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这一做法( )
A.为经济改革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苏联实现工业化
C.加剧了苏联体制的僵化
D.体现了理论方面的创新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突出,但1954年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仍将“计划经济列为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说明二战后苏联固守苏联模式,故选C;“创造了条件”不合逻辑,应为“埋下了障碍”,排除A;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之时,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排除B;“创新”不符合史实,应为“僵化”或“保守”,排除D。
3.(2024·苏州高一检测)1955年,苏联开始实施新的农业计划体制,赫鲁晓夫对各地集体农庄主席说:你们现在已经有权自行编制自己的生产计划了,要充分运用这种权利。由此可知,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
A.意在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
C.强调集体承包经营模式
D.给予了集体农庄部分自主权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给予了集体农庄部分自主权,以期调动其积极性,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集体农庄的政策,并不是为了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排除A;赫鲁晓夫农业改革依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集体承包经营模式”,排除C。
4.(2024 苏州高一检测)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的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项措施(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增加农民收入
C.在坚持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坚持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C正确。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是苏联模式的内容,排除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增加农民收入,是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排除B。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D。
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组织人员为斯大林“半恢复名誉”,先是肯定斯大林是“一名卓越的军事统帅”,接着肯定斯大林是“党的领袖和列宁的学生”。这一举措( )
A.客观准确地评价斯大林的功过
B.肯定了斯大林经济建设的贡献
C.消除了社会上的混乱不满情绪
D.为新的改革和调整创造了条件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对斯大林肯定的评价,有利于缓解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有利于社会稳定,为新的改革和调整创造条件,D正确;材料中苏共中央组织人员为斯大林“半恢复名誉”,不是客观准确地评价斯大林的功过,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斯大林经济建设贡献的评价,排除B;“消除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
6.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从8.5%下降到5.9%,农业总产值从4.3%下降到1.1%,劳动生产率年增长从6.8%下降到3.2%。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苏联整体国力不断衰退
B.军备竞赛拖累经济建设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传统苏联模式不可持续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均处于下降趋势,根据所学可知,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模式仍旧是苏联模式,由此可知传统的苏联模式不可持续,故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苏联的军事实力不断上升,“整体国力不断衰退”表述错误,排除A;军备竞赛拖累经济建设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苏联模式导致的,因此苏联模式才是主要原因,排除C。
7.(2024 无锡高一检测)帕尔默指出:“在1991年,一场几乎是不流血的革命在世界共产主义的心脏发生了,毁灭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果。”这里的“不流血的革命”指的是( )
A.苏联解体 B.北约东扩
C.东欧剧变 D.两德统一
【解析】选A。据材料“在1991年”“不流血的革命”“毁灭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果”等信息可知这是对1991年苏联解体的评价,A正确;北约东扩是苏联解体后,力图将中东欧国家纳入该组织的一个战略扩张计划,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B;东欧剧变在1991年之前已经发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1990年德国统一,排除D。
8.1950年,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规定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几乎取消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 )
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C.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
D.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
【解析】选D。根据材料“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几乎取消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局部调整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D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南斯拉夫的改革是否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是否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材料也没有反映地方主义抬头,排除A、B、C。
9.1989年8月,波兰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为总理的新政府宣誓就职,在东欧出现了战后第一个非共产党领导的政府。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告停止活动。同年12月的总统选举,瓦文萨当选为总统。这表明( )
A.波兰的政治制度发生转变
B.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的失败
C.波兰的社会日益走向动荡
D.波兰统一工人党成为非法组织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当时波兰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地位,说明波兰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故A正确;波兰的政治制度发生转变只能反映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能反映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的失败,排除B;材料未体现波兰的社会日益走向动荡,排除C;“波兰统一工人党”是合法组织,排除D。
10.东欧民众在评价东欧剧变之前的社会时指出:“过去那种‘领袖们’指导‘普通老百姓’应当如何生活的时代结束了,在20世纪,那些人打着‘帮助普通老百姓’的旗号,施行了最恶劣的专政。”由此可知,东欧在这一时期( )
A.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B.国家主权受到苏联威胁
C.封建专制制度尚未解体
D.体制僵化引发民众不满
【解析】选D。根据材料“在20世纪,那些人打着‘帮助普通老百姓’的旗号,施行了最恶劣的专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前民众对于国家体制存在不满,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东欧民众的生活水平,排除A;B材料未体现,排除;封建专制制度早已解体,排除C。
11.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旧中国最高年份相比,钢相当于5倍多,原煤相当于2倍多,机床相当于4倍多。1957年与1949年相比,原油产量相当于12倍,发电量相当于4.5倍,新增工业固定资产214亿元。这反映了( )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城市物价
C.“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D.全国人大召开提升国民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1957年中国工业发展的成就很大,结合是所学知识可知是“一五”计划的成就,选C;土地改革是农村成果,排除A;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城市物价,没有提升工业能力,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经济成就不是政治成就,排除D。
12.(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一举措旨在( )
A.完善国民经济体系 B.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冷战对峙、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保卫国家安全十分必要,与题干“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相符合,故选B;“完善”不合逻辑,1960年的“八字方针”着重提高农业、轻工业,排除A;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合逻辑,发展“两弹一星”为增强国防实力的举措,排除D。
13.(2024·常州高一检测)20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费孝通曾多次到常州调研,他发现发展乡镇企业并没有导致农业和农村的衰败,反而“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发展,走上现代化道路”这与西方的圈地运动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 )
A.乡镇企业面向农村市场
B.长三角地区最早对外开放
C.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
【解析】选C。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发展,使农业走上现代化道路,说明这一时期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并取得一定成效,C正确;乡镇企业不仅面向农村市场,其产品也销往城市,排除A;长三角地区不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
14.(2024·南通高一检测)20世纪最后30年中,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 )
A.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
B.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
D.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失败和挫折
【解析】选C。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由多种因素造成,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却是中国依据国情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不断完善的结果,故选C。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是领导层(勃列日涅夫执政)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大事年表
1997年 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6年 中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在国际超算大会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中夺得第一
2017年 第71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并获得通过
2017年 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共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8年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2020年 我国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2021年 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4万千米,高速公路的运行里程超16.91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A时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不同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突出成就。(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趋势,据材料一“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折线图可知中国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苏联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第二问原因,据材料一“无论是领导层(勃列日涅夫执政)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并结合所学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相关知识可知,中国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苏联最高领导层无意借鉴中国农村改革的做法。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发展缓慢。继续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更加畸形。
第(2)题据材料二内容从思想、科技、基础设施、全球治理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并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贡献中国方案),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成果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1)趋势:中国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苏联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2分)
原因:中国: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1分)。苏联:苏联最高领导层无意借鉴中国农村改革的做法。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发展缓慢。继续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更加畸形。(4分)
(2)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并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贡献中国方案),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成果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6分)
【备选习题】
1.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宣传画《玉米是粮食的来源》,该漫画表明( )
A.农业集体化成果显著
B.苏联模式已被彻底打破
C.苏联食品物资的紧缺
D.卫国战争具备物质基础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苏联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发展滞后,粮食紧缺的问题在战后逐渐显现,所以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核心,希望通过推进“玉米运动”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故选C;农业集体化具有强制色彩,通过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漫画主旨不符,排除A;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排除B;20世纪50年代卫国战争已经结束,排除D。
2.1989年《时代周刊》封面,上面写着“是开始,还是结束 戈尔巴乔夫背叛列宁 ”下列史实能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背叛列宁’”的是( )
A.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B.放弃苏共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
C.承认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D.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解析】选C。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与新经济政策是相通的,能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背叛列宁’”的说法,C正确;据所学,实行多党制、放弃苏共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与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均为背叛列宁和列宁主义的做法,排除A、B、D。
3.(2024·泰州高一检测)自由欧洲电台一档针对捷克斯洛伐克听众的《广播医生》节目,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国家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品。据统计,在1954年9月至1955年8月这段时间里,电台共收到了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93封听众来信,其中有35封是要求获得医疗建议或药品,甚至包括直接从医院发往电台的求助咨询问诊电报,一时之间,自由欧洲电台俨然成了一所专业医疗机构。自由欧洲电台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B.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C.宣扬西方国家的优越性
D.进行“和平演变”
【解析】选D。自由欧洲电台是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的舆论阵地,试图通过医疗等方面的措施和政策,引起东欧民众对西方社会的向往,故选D。二十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24·南通高一检测)195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实际增长了73%,但是,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不够理想,未完成计划指标,部分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其影响是( )
A.保障了前线的粮食供应
B.为卫国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C.使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D.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4年,由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国家所有制和由国家机关组织实施的计划经济列为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这一做法( )
A.为经济改革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苏联实现工业化
C.加剧了苏联体制的僵化
D.体现了理论方面的创新
3.(2024·苏州高一检测)1955年,苏联开始实施新的农业计划体制,赫鲁晓夫对各地集体农庄主席说:你们现在已经有权自行编制自己的生产计划了,要充分运用这种权利。由此可知,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
A.意在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
C.强调集体承包经营模式
D.给予了集体农庄部分自主权
4.(2024 苏州高一检测)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的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项措施(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增加农民收入
C.在坚持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组织人员为斯大林“半恢复名誉”,先是肯定斯大林是“一名卓越的军事统帅”,接着肯定斯大林是“党的领袖和列宁的学生”。这一举措( )
A.客观准确地评价斯大林的功过
B.肯定了斯大林经济建设的贡献
C.消除了社会上的混乱不满情绪
D.为新的改革和调整创造了条件
6.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从8.5%下降到5.9%,农业总产值从4.3%下降到1.1%,劳动生产率年增长从6.8%下降到3.2%。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苏联整体国力不断衰退
B.军备竞赛拖累经济建设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传统苏联模式不可持续
7.(2024 无锡高一检测)帕尔默指出:“在1991年,一场几乎是不流血的革命在世界共产主义的心脏发生了,毁灭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果。”这里的“不流血的革命”指的是( )
A.苏联解体 B.北约东扩
C.东欧剧变 D.两德统一
8.1950年,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规定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几乎取消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 )
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C.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
D.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
9.1989年8月,波兰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为总理的新政府宣誓就职,在东欧出现了战后第一个非共产党领导的政府。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告停止活动。同年12月的总统选举,瓦文萨当选为总统。这表明( )
A.波兰的政治制度发生转变
B.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的失败
C.波兰的社会日益走向动荡
D.波兰统一工人党成为非法组织
10.东欧民众在评价东欧剧变之前的社会时指出:“过去那种‘领袖们’指导‘普通老百姓’应当如何生活的时代结束了,在20世纪,那些人打着‘帮助普通老百姓’的旗号,施行了最恶劣的专政。”由此可知,东欧在这一时期( )
A.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B.国家主权受到苏联威胁
C.封建专制制度尚未解体
D.体制僵化引发民众不满
11.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旧中国最高年份相比,钢相当于5倍多,原煤相当于2倍多,机床相当于4倍多。1957年与1949年相比,原油产量相当于12倍,发电量相当于4.5倍,新增工业固定资产214亿元。这反映了( )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城市物价
C.“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D.全国人大召开提升国民生产的积极性
12.(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一举措旨在( )
A.完善国民经济体系 B.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3.(2024·常州高一检测)20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费孝通曾多次到常州调研,他发现发展乡镇企业并没有导致农业和农村的衰败,反而“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发展,走上现代化道路”这与西方的圈地运动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 )
A.乡镇企业面向农村市场
B.长三角地区最早对外开放
C.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
14.(2024·南通高一检测)20世纪最后30年中,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 )
A.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
B.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
D.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失败和挫折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是领导层(勃列日涅夫执政)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大事年表
1997年 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6年 中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在国际超算大会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中夺得第一
2017年 第71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并获得通过
2017年 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共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8年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2020年 我国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2021年 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4万千米,高速公路的运行里程超16.91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A时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不同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突出成就。(6分)
【备选习题】
1.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宣传画《玉米是粮食的来源》,该漫画表明( )
A.农业集体化成果显著
B.苏联模式已被彻底打破
C.苏联食品物资的紧缺
D.卫国战争具备物质基础
2.1989年《时代周刊》封面,上面写着“是开始,还是结束 戈尔巴乔夫背叛列宁 ”下列史实能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背叛列宁’”的是( )
A.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B.放弃苏共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
C.承认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D.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3.(2024·泰州高一检测)自由欧洲电台一档针对捷克斯洛伐克听众的《广播医生》节目,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国家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品。据统计,在1954年9月至1955年8月这段时间里,电台共收到了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93封听众来信,其中有35封是要求获得医疗建议或药品,甚至包括直接从医院发往电台的求助咨询问诊电报,一时之间,自由欧洲电台俨然成了一所专业医疗机构。自由欧洲电台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B.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C.宣扬西方国家的优越性
D.进行“和平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