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九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3 21:26:03

文档简介

九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24·泰州高一检测)有学者这样评价西方近代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这场革命的爆发是因为清教和王国的法律、自由受到威胁,它是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建立起的“平衡”维持了若干年之久。这场革命(  )
A.践行了法国启蒙思想
B.推动了政治制度重构
C.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助推了拉美独立运动
2.学完《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这一课后,一位同学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独辟蹊径”“借尸还魂”“循环往复”。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A.德、英、法、美 B.英、美、德、法
C.法、美、德、英 D.英、美、法、德
3.(2024·淮安高一检测)美国《独立宣言》中说,我等之见解为,下述真理不证自明: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赐,拥诸无可转让之权利,包含生命权、自由权、与追寻幸福之权……然当连串之滥权者与篡夺者执迷不悟,迫人民屈服于绝对专制下时,推翻此政府,是其权利。由此可以看出(  )
A.实现人人平等成为北美革命的目的
B.践行三权分立成为北美人民的要求
C.英国君主专制成为美国独立的起因
D.欧洲启蒙思想成为美国独立的理论
4.(2024·淮安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
A.民主社会和君主立宪制的构建
B.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C.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5.1790年法国将7月14日定名为联盟节。从1804年第一帝国建立到1870年第二帝国倒台前,除第二共和国的三年外,该节日沦为共和派的地下节日。1879年共和派终于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地位,正式确定7月14日为国庆日。由此可见,这一节日的变化过程直接反映了法国(  )
A.不同政体的变化历程
B.工业革命的起步滞后
C.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小
D.专制力量的日益减弱
6.1702年,英国参加对法国作战,引起托利党人的不满。1710年,安妮女王罢免了主战的辉格党大臣,任命托利党人组阁。下院通过停战法案,但遭上院辉格党贵族抵制。为此,女王将12名托利党人封为贵族进入上院,使英国退出战争。这表明英国(  )
A.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
B.内阁要对议会上院负责
C.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D.议员均由国王任命产生
7.(2024·苏州高一检测)英国君主立宪制既不像美国的联邦共和制那样建立在革命人民从根本上推翻外国殖民统治的基础上,也不像法国的民主共和制那样建立在资产阶级彻底战胜封建贵族的基础上。英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
A.宪法具有崇高的地位
B.完全依赖渐进式改革
C.经济发展滞后于政治
D.世袭君主的长期存在
8.下表是马克·卡尼斯和约翰·加拉蒂在《美利坚民族》一书中的一份民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
时间 接受白人、 黑人邻居 时间 接受白人、黑人通婚
白人 黑人
1964年 20% 1968年 17% 48%
1994年 60% 1994年 45% 68%
A.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B.美国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逐渐弱化
C.美国黑人政治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
D.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
9.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判案中宣告《1789年司法条例》第十三款违宪无效,从而判定国务卿麦迪逊不得扣押治安法官马伯里的委任状。马歇尔判例确立的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  )
A.严重削弱国会立法权
B.完善分权与制衡机制
C.导致权力中心的转移
D.表明司法权至高无上
10.(2024 徐州高一检测)英国有学者认为,法国19世纪复辟的君主制完全不像其父兄那样的君主制,从很多方面看,他们继承的不是其父兄的王位,而是拿破仑的王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国共和制具有民主基础
B.法国民主政体是大势所趋
C.法国共和制确立极为曲折
D.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11.明治维新时日本改革的动力是西化,将英国作为铁路、电信等方面的模范;将法国作为法治和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的样板。然而意识形态方面选择就困难了,不到二十年,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据此可知,日本(  )
A.紧跟欧美走上扩张道路
B.民众观念落后制约经济改革
C.有选择性地向西方学习
D.政府推行了殖产兴业的政策
12.(2024·扬州高一检测)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成为俄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许多领域出现了新气象。然而,改革也保留了其历史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
A.农奴获人身自由
B.未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
C.实行了地方自治
D.农民有权从事工商业活动
13.下表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情况统计表,表格中的数据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A.俄国农奴制的优越性
B.农奴制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C.俄国实现了近代化
D.战争促进了俄国工业发展
14.(2024 无锡高一检测)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1787年美国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  )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
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2024·苏州高一检测)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者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其实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到了1688年,英国的统治阶层已齐心协力,下决心要把詹姆士二世搞下台。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但同时,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让下层民众再参与国家政体的设计。它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国王的特权完全被剥夺,英国结束了它的君主专制主义,而开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政治的新时代;这不只是英国政治史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世界史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制宪者认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权利托付于情绪化的民众,缺少一种精英的理性慎思明辨和权力的必要集中,其后果必然是无政府主义的民粹政治……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的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摘编自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
主要原则》等
材料三 农奴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自由”和“土地”。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全面现代化的标志,为3000多万农民带来自由,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并且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因此被称为伟大的改革。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场“不流血的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开始确立的政治制度。(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实现权力分割的措施及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权力分割的原则。(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奴制改革中解决“自由”和“土地’”问题对俄国经济现代化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备选习题】
1.1215年,英国贵族因不满“失地王”约翰的统治,强迫他签下《大宪章》:第一,英国臣民的财产权和人身安全必须得到保障;第二,臣民跟君主之间是契约关系,如果国王违约,臣民有权反抗国王……此后英国的政治传统是(  )
A.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B.议会至上,国王无权
C.有限王权,王在法下
D.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2.(2024·南通高一检测)下表为近代世界发生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689 年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1787 年 美国制定宪法 确定“三权分立”、联邦制原则
1871 年 德国制定《德意志帝国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 年 法国颁布《第三共和国宪法》 确立共和制度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民族独立的完成
C.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
D.国家统一的实现
3.日本学者指出:明治政府通过国民教育贯彻西洋式近代化。日本的近代教育或许在塑造“国民”这一点上是成功的,但是在塑造“公民”这一点上毫无疑问是失败的。这里的“国民”指的是天皇制国家的臣民,“公民”则指的是具有自立性的人民。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开始走向近代化
B.日本近代国民教育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
C.明治维新导致日本的民族主义泛滥
D.公民意识缺失标志日本教育近代化失败九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0分钟 55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24·泰州高一检测)有学者这样评价西方近代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这场革命的爆发是因为清教和王国的法律、自由受到威胁,它是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建立起的“平衡”维持了若干年之久。这场革命(  )
A.践行了法国启蒙思想
B.推动了政治制度重构
C.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助推了拉美独立运动
【解析】选B。本题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清教和王国的法律、自由受到威胁”,这符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特点,故B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先于法国启蒙思想的产生,排除A;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C;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助推了拉美独立运动,排除D。
2.学完《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这一课后,一位同学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独辟蹊径”“借尸还魂”“循环往复”。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A.德、英、法、美 B.英、美、德、法
C.法、美、德、英 D.英、美、法、德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中,英国经过多次改革“循序渐进”,美国“独辟蹊径”将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反对分裂结合起来,德国则由普鲁士王国完成统一,实现“借尸还魂”,法国“循环往复”经历了多种政体,B正确;其他组合与四个说法不能正确对应,排除A、C、D三项。
3.(2024·淮安高一检测)美国《独立宣言》中说,我等之见解为,下述真理不证自明: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赐,拥诸无可转让之权利,包含生命权、自由权、与追寻幸福之权……然当连串之滥权者与篡夺者执迷不悟,迫人民屈服于绝对专制下时,推翻此政府,是其权利。由此可以看出(  )
A.实现人人平等成为北美革命的目的
B.践行三权分立成为北美人民的要求
C.英国君主专制成为美国独立的起因
D.欧洲启蒙思想成为美国独立的理论
【解析】选D。材料中的思想体现了欧洲启蒙运动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和批判专制制度等思想,D正确;北美革命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独立,排除A;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最终确立是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排除B;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是美国独立的起因,排除C。
4.(2024·淮安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
A.民主社会和君主立宪制的构建
B.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C.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发生的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是“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故答案为D。法国和美国建立的是共和制,排除A;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排除B;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不存在和君主专制的斗争,排除C。
5.1790年法国将7月14日定名为联盟节。从1804年第一帝国建立到1870年第二帝国倒台前,除第二共和国的三年外,该节日沦为共和派的地下节日。1879年共和派终于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地位,正式确定7月14日为国庆日。由此可见,这一节日的变化过程直接反映了法国(  )
A.不同政体的变化历程
B.工业革命的起步滞后
C.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小
D.专制力量的日益减弱
【解析】选A。这一节日的曲折过程直接反映法国不同政体的变化历程,A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法国工业革命的起步滞后,排除B;启蒙思想影响巨大,并不是较小,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专制力量日益减弱,排除D。
6.1702年,英国参加对法国作战,引起托利党人的不满。1710年,安妮女王罢免了主战的辉格党大臣,任命托利党人组阁。下院通过停战法案,但遭上院辉格党贵族抵制。为此,女王将12名托利党人封为贵族进入上院,使英国退出战争。这表明英国(  )
A.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
B.内阁要对议会上院负责
C.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D.议员均由国王任命产生
【解析】选A。这一时期女王的权力较大,英国女王仍旧拥有行政权,A正确;这一时期内阁对国王负责,排除B;“受到侵蚀”说法错误,光荣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排除C;下院议员是选举产生,排除D。
7.(2024·苏州高一检测)英国君主立宪制既不像美国的联邦共和制那样建立在革命人民从根本上推翻外国殖民统治的基础上,也不像法国的民主共和制那样建立在资产阶级彻底战胜封建贵族的基础上。英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
A.宪法具有崇高的地位
B.完全依赖渐进式改革
C.经济发展滞后于政治
D.世袭君主的长期存在
【解析】选D。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世袭的君主存在,D正确;英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并没有宪法的颁布,排除A;B太绝对,克伦威尔领导的革命属于激进式,排除;英国经济发展并不滞后于政治,排除C。
8.下表是马克·卡尼斯和约翰·加拉蒂在《美利坚民族》一书中的一份民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
时间 接受白人、 黑人邻居 时间 接受白人、黑人通婚
白人 黑人
1964年 20% 1968年 17% 48%
1994年 60% 1994年 45% 68%
A.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B.美国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逐渐弱化
C.美国黑人政治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
D.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
【解析】选B。材料说明美国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逐渐弱化,B正确;“彻底解决”,表述绝对,排除A;材料不能得出黑人的政治权利状况,排除C;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黑人民权运动的成果,排除D。
9.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判案中宣告《1789年司法条例》第十三款违宪无效,从而判定国务卿麦迪逊不得扣押治安法官马伯里的委任状。马歇尔判例确立的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  )
A.严重削弱国会立法权
B.完善分权与制衡机制
C.导致权力中心的转移
D.表明司法权至高无上
【解析】选B。材料说明美国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相互分权制衡,B正确;三权分立没有削弱国会的立法权,排除A;导致权力中心的转移,不符合三权分立的原则,排除C;美国司法权至高无上,不符合史实,排除D。
10.(2024 徐州高一检测)英国有学者认为,法国19世纪复辟的君主制完全不像其父兄那样的君主制,从很多方面看,他们继承的不是其父兄的王位,而是拿破仑的王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国共和制具有民主基础
B.法国民主政体是大势所趋
C.法国共和制确立极为曲折
D.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解析】选B。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后复辟的政体也遵守宪章,与拿破仑时期政体均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由此说明法国实行民主政体是大势所趋,B正确;复辟后的政体是君主制,不是共和制,排除A;本题主旨是强调法国实行民主政体是大势所趋,法国民主道路的曲折不是本题主旨,排除C;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是在1875年以后,D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11.明治维新时日本改革的动力是西化,将英国作为铁路、电信等方面的模范;将法国作为法治和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的样板。然而意识形态方面选择就困难了,不到二十年,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据此可知,日本(  )
A.紧跟欧美走上扩张道路
B.民众观念落后制约经济改革
C.有选择性地向西方学习
D.政府推行了殖产兴业的政策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在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民众思想落后守旧,跟不上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步伐,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说明民众观念落后制约经济改革,B正确。
12.(2024·扬州高一检测)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成为俄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许多领域出现了新气象。然而,改革也保留了其历史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
A.农奴获人身自由
B.未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
C.实行了地方自治
D.农民有权从事工商业活动
【解析】选B。根据“然而,改革也保留了其历史的特殊性”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即未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B正确;A、C、D属于新气象的内容,排除。
13.下表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情况统计表,表格中的数据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A.俄国农奴制的优越性
B.农奴制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C.俄国实现了近代化
D.战争促进了俄国工业发展
【解析】选B。俄国1861年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B正确;农奴制不利于俄国社会发展,A排除;当时俄国并未实现近代化,C排除;材料未涉及战争和俄国工业发展的关系,D排除。
14.(2024 无锡高一检测)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1787年美国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  )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
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解析】选D。罗马法中蕴含的自然法原则(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等)和理性精神,成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法律的渊源,故选D;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而罗马法、《权利法案》和《法国民法典》没有体现,排除A;多党轮流执政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而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排除B;英国《权利法案》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而罗马法没有体现,排除C。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2024·苏州高一检测)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者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其实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到了1688年,英国的统治阶层已齐心协力,下决心要把詹姆士二世搞下台。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但同时,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让下层民众再参与国家政体的设计。它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国王的特权完全被剥夺,英国结束了它的君主专制主义,而开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政治的新时代;这不只是英国政治史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世界史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制宪者认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权利托付于情绪化的民众,缺少一种精英的理性慎思明辨和权力的必要集中,其后果必然是无政府主义的民粹政治……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的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摘编自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
主要原则》等
材料三 农奴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自由”和“土地”。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全面现代化的标志,为3000多万农民带来自由,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并且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因此被称为伟大的改革。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场“不流血的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开始确立的政治制度。(5分)
答案:(1)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度:君主立宪制。(5分)
【解析】第(1)题原因,根据“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但同时,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等可知,首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是不愿意再进行革命,尤其是不愿意让下层民众参与国家政体设计。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最后建立的制度是君主立宪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实现权力分割的措施及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权力分割的原则。(2分)
答案: (2)措施: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2分)
【解析】第(2)题根据“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实现权力分割的措施是联邦制。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权力分割的原则则是分权制衡。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奴制改革中解决“自由”和“土地’”问题对俄国经济现代化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答案: (3)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6分)
【解析】第(3)题根据“为3000多万农民带来自由,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并且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得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备选习题】
1.1215年,英国贵族因不满“失地王”约翰的统治,强迫他签下《大宪章》:第一,英国臣民的财产权和人身安全必须得到保障;第二,臣民跟君主之间是契约关系,如果国王违约,臣民有权反抗国王……此后英国的政治传统是(  )
A.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B.议会至上,国王无权
C.有限王权,王在法下
D.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国王不能再肆意妄为,也要遵守法律,这表明英国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C正确;“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强调王权的神圣性,排除A;国王无权的体制是在光荣革命后,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24·南通高一检测)下表为近代世界发生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689 年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1787 年 美国制定宪法 确定“三权分立”、联邦制原则
1871 年 德国制定《德意志帝国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 年 法国颁布《第三共和国宪法》 确立共和制度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民族独立的完成
C.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
D.国家统一的实现
【解析】选A。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德国制定《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国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度,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A正确;英国、法国、德国不存在民族独立的问题,排除B;美国历史上没有实行过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英国不存在实现国家统一的问题,排除D。
3.日本学者指出:明治政府通过国民教育贯彻西洋式近代化。日本的近代教育或许在塑造“国民”这一点上是成功的,但是在塑造“公民”这一点上毫无疑问是失败的。这里的“国民”指的是天皇制国家的臣民,“公民”则指的是具有自立性的人民。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开始走向近代化
B.日本近代国民教育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
C.明治维新导致日本的民族主义泛滥
D.公民意识缺失标志日本教育近代化失败
【解析】选B。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教育近代化,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培养了效忠天皇的国民而非公民,即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排除A;日本的民族主义泛滥并非明治维新导致,排除C;日本实现了教育近代化,但有局限性,排除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