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2024·南京高一检测)在中世纪西欧封建贵族向国王效忠的誓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由此可知( )
A.西欧君主对贵族具有绝对控制力
B.贵族与君主间的关系具有契约性
C.贵族与君主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
D.君主能力是贵族宣誓效忠的依据
2.(2024 淮安高一检测)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采邑实际上成为封臣的世袭地产,世袭的采邑常被称为“封土”。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 )
A.推动了封建制度发展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奠定了民族国家基础
D.防止了封建割据
3.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4.中古时期,西欧司法审判中盛行“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世纪初,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中的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并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反映出( )
A.城市崛起促进王权加强
B.自由主义打破封建束缚
C.新兴阶层冲击教会特权
D.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
5.如图所示为11-14世纪法兰西卡佩王朝时期的王室领地示意图。该图中领地变化体现出法兰西( )
A.民族国家形成 B.封建社会衰落
C.诸侯势力扩大 D.王权不断加强
6.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7.12—13世纪,欧洲诞生了众多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在这些中世纪大学中,设置最多的专业是法律,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律师。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国民法律意识迅速提升
B.商业革命影响显著
C.世俗教育突破政治束缚
D.城市经济趋于活跃
8.查士丁尼的《法理概要》中规定:若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那么就应该根据使用与持有该物的时间而获得其所有权,无论其取得的方式是购买、赠予或其他合法途径,还是因为不知情而误信该物非所有人为其真正所有者。这一规定( )
A.使用伦理原则进行司法判决
B.体现善意与公正的诚信观
C.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
D.表明诚信未从道德过渡到法律
9.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后,向各地派遣许多出身低微的特使,他们拥有审判职能、监督职能以及为特别的开支进行征税的权力。这些特使的出现( )
A.有利于基辅罗斯的崛起
B.维护了大贵族的利益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10.学者迈可尔·曼认为,“一种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混合力量,把一批‘协调’的中央集权的领土型国家推至显要地位,作为超越民族、社会、国界的基督教和地方的‘封建’的调节作用就降低了”。该学者认为导致欧洲中古社会瓦解的因素是( )
A.王权的加强和主权国家的兴起
B.基督教会权威的丧失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11.有史家认为:“虽然道路、圆形剧场、城市的根基、水渠和市场都是其丰功伟业的实物见证,但罗马帝国的遗产和希腊民主时期或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遗产一样,是观念性的。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下列项中,属于“这笔遗产”的是( )
A.元首制 B.罗马法
C.万神殿 D.大竞技场
12.(2024·徐州高一检测)下面两幅国徽图案反映出( )
A.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几乎是完全相同
B.俄罗斯的发展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C.两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继承与被继承关系
D.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
13.(2024·淮安高一检测)1547年,伊凡四世亲政后,将大贵族杜马(议会)的成员由原先的12人增至32人;后又挑选以阿达舍夫为首的小贵族组建重臣拉达(会议),执掌国家的大权。这些做法( )
A.限制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B.有利于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加速了俄罗斯统一的历史进程
二、非选择题(11分)
14.(11分)(2024·徐州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帝国兴起之初即形成了较为强大的中央集权,以皇帝为中心的庞大官僚机构层层控制着包括教士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教、俗两大主流文化在拜占庭帝国不是作为对立物存在的,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拜占庭文化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尚古倾向,兴建的“新罗马”城无论从整体规划、具体建筑样式,还是内外装修、建筑材料都模仿古典希腊罗马建筑。同时,拜占庭文化还兼收西亚、远东民族文化营养的主要成分融合在自身之中,以满足新的需求和弥补自身的不足。在4世纪到15世纪的千余年期间,拜占庭文化一直是该地区发展水平较高的文化之一。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文化的特征》
材料二 纵观拜占庭历史,其文化科学受到历史的传统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使人们更乐于因循传统而不思进取;国家和教会对人们思想和文化活动的干预性太强,皇室成员虽积极参与拜占庭文学和史学创作活动,但这种参与却一向以“罗马地中海世界一统”的正统思想为基础,着力于恢复“往日的”辉煌和中央帝国的强大,并不十分鼓励人们的创造性。因此,真正使古代典籍重获新时代的生命力的,还是那些属于文艺复兴新时代的意大利人而不是古代希腊人,也不是那些已经习惯于僵化教条思维模式的拜占庭人。
——摘编自徐家玲《拜占庭与西方世界的文化联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拜占庭学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在继承古典文化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及其原因。(5分)
【备选习题】
1.(2024·苏州高一检测)12世纪后流行于西欧的《列那狐传奇》的作者擅长以“兽”喻人。在故事中,生病的狮子象征国王,凶横的熊比喻大封建主,掠夺成性的狼影射骑士,呆笨的驴暗指教士,鸡、兔等动物则代表下层民众。当主角列那狐与狮子、熊、狼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灵巧狡猾的列那狐,但它也会欺压小动物。“列那狐”的形象折射出( )
A.世俗王权走向衰落
B.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C.新旧教派冲突加剧
D.骑士文学跌落神坛
2.根据所学知识及下面示意图,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
A.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相同
B.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是封君就不是封臣
C.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根本经济单位
D.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下图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
○改组御前会议,吸收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参加。
○当阿基坦公爵去世时,让儿子娶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领土。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三 中古时期的欧洲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2024·南京高一检测)在中世纪西欧封建贵族向国王效忠的誓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由此可知( )
A.西欧君主对贵族具有绝对控制力
B.贵族与君主间的关系具有契约性
C.贵族与君主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
D.君主能力是贵族宣誓效忠的依据
【解析】选B。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材料“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强调的是在西欧封君封臣制下,贵族和君主之间形成一种契约关系,B正确;在封君封臣制下,地方贵族有较大的独立性,排除A;贵族与君主在法律上的地位并不平等,C排除;D说法与材料“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矛盾,排除。
2.(2024 淮安高一检测)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采邑实际上成为封臣的世袭地产,世袭的采邑常被称为“封土”。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 )
A.推动了封建制度发展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奠定了民族国家基础
D.防止了封建割据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强化了封君封臣制度,这有助于推动封建制度的发展,A正确;封君封臣制的发展,弱化了中央集权,排除B;封君封臣制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排除C;封君封臣制导致了政治上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排除D。
3.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解析】选C。由材料“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可知,原来自给自足的庄园,也开始依据市场的规律,寻求农产品价值利益的最大化,反映出此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农业,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故选C;13世纪英国的封建庄园制度并未崩溃,排除A;材料仅强调寻求农产品的价格最大化,并不能表现真的能依此获利,不能得出获利丰厚的结论,排除B;圈地运动是英国15世纪至19世纪的土地变革运动,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
4.中古时期,西欧司法审判中盛行“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世纪初,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中的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并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反映出( )
A.城市崛起促进王权加强
B.自由主义打破封建束缚
C.新兴阶层冲击教会特权
D.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
【解析】选D。据材料“萌芽性的商法”“市民法庭”可知,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司法审判中由原来盛行的“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转变为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且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反映了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故选D;“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市民法庭”说明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与城市崛起促进王权加强无关,排除A;自由主义追求维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以及透明地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决斗裁判”指以双方当事人按法定程序进行决斗,根据胜负来判决的制度,“神意裁判”源于日耳曼人的原始审判法,采用的方法很多,如令犯人将手臂伸入沸腾的热水中;或令犯人从灼热的铁上或从其他灼热物体上走过。若一个人经历这类“神意裁判”之后,没有受伤或伤后经过一段时间不治自愈,则证明此人无罪,与教会特权无关,排除C。
5.如图所示为11-14世纪法兰西卡佩王朝时期的王室领地示意图。该图中领地变化体现出法兰西( )
A.民族国家形成 B.封建社会衰落
C.诸侯势力扩大 D.王权不断加强
【解析】选D。地图中显示的信息是卡佩王朝时期领地不断扩大的信息,图例中特别明确自腓力·奥古斯都之后都是新“获得”的领地。这反映的史实就是中古中后期,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扩大王室领地,逐步强化王权,故选D;法兰西王室扩张的过程建立在打击削弱各地封建主即诸侯势力的基础上,因此C错误;在10—13世纪,是西欧城市迅速兴起发展的过程,其封建社会处于稳定上升时期,故排除B;西欧各王国的形成与王权的强化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基础,一般认为到15世纪后期教会与世俗世界分离,政治权力日益集中于国王,逐渐形成绝对主义君主统治,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所以排除A。
6.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解析】选D。据材料“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可知中世纪一些城市允许庄园居民恢复人身自由,有利于加速庄园经济的解体,为城市自治经济的兴起奠定法律基础,故选D;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领主与骑士之间,排除A;材料只能反映西欧封建庄园晚期逐步解体的特征,排除B;材料并未说明王权与领主、市民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王权加强的趋势,排除C。
7.12—13世纪,欧洲诞生了众多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在这些中世纪大学中,设置最多的专业是法律,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律师。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国民法律意识迅速提升
B.商业革命影响显著
C.世俗教育突破政治束缚
D.城市经济趋于活跃
【解析】选D。中世纪后期教育的发展、法律意识的增强,都植根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趋于活跃,D正确。国民法律意识提升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商业革命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当时应是世俗教育突破教权束缚,排除C。
8.查士丁尼的《法理概要》中规定:若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那么就应该根据使用与持有该物的时间而获得其所有权,无论其取得的方式是购买、赠予或其他合法途径,还是因为不知情而误信该物非所有人为其真正所有者。这一规定( )
A.使用伦理原则进行司法判决
B.体现善意与公正的诚信观
C.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
D.表明诚信未从道德过渡到法律
【解析】选C。根据材料“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或其他合法途径”可知,《法理概要》规定对物权的取得要遵守诚信原则,并通过立法来规定取得物权的方式,体现了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故C正确;伦理原则是指人类在维护自身生存前提下,把人类的善恶观、良心观、义务观等道德观念扩大到自然界的一切实体,材料体现不出伦理原则,故A错误;材料强调法律与诚信的融合,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将诚信原则融入法律,未体现道德观念,故D错误。
9.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后,向各地派遣许多出身低微的特使,他们拥有审判职能、监督职能以及为特别的开支进行征税的权力。这些特使的出现( )
A.有利于基辅罗斯的崛起
B.维护了大贵族的利益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伊凡四世派遣易于操控的特使到各地进行监督、审判和征税,这有利于加强沙皇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应该是加强了中央集权,C错误。13世纪上半期,基辅罗斯被蒙古征服,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排除A;伊凡四世主张镇压大贵族,B错误。
10.学者迈可尔·曼认为,“一种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混合力量,把一批‘协调’的中央集权的领土型国家推至显要地位,作为超越民族、社会、国界的基督教和地方的‘封建’的调节作用就降低了”。该学者认为导致欧洲中古社会瓦解的因素是( )
A.王权的加强和主权国家的兴起
B.基督教会权威的丧失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解析】选A。题干指出了由于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一批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出现并壮大,这就削弱了基督教和封建主的作用,说明了王权的加强和主权国家的兴起导致欧洲中古社会瓦解,故A正确;这一时期基督教会权威并未丧失,B错误;C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是欧洲中古社会瓦解的表现而非原因,D错误。
11.有史家认为:“虽然道路、圆形剧场、城市的根基、水渠和市场都是其丰功伟业的实物见证,但罗马帝国的遗产和希腊民主时期或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遗产一样,是观念性的。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下列项中,属于“这笔遗产”的是( )
A.元首制 B.罗马法
C.万神殿 D.大竞技场
【解析】选B。据材料“观念性的”“无论是欧洲……样子”可知,罗马法影响后世,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故选B;元首制的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军事独裁,与“观念性”“无论是欧洲……样子”不符,排除A;万神殿重建于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圆形穹顶,把穹顶技术发展到顶峰,后来影响到了世界各地的建筑,与“观念性的”不符,排除C;大竞技场是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纪念皇帝威斯巴西安的丰功伟绩而建的,甚至一直影响着现代大型体育场的建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12.(2024·徐州高一检测)下面两幅国徽图案反映出( )
A.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几乎是完全相同
B.俄罗斯的发展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C.两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继承与被继承关系
D.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
【解析】选B。材料中图片显示两国的国徽有很多相似之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后起的俄罗斯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B正确;仅凭相似的国徽不能断定两国的宗教信仰几乎完全相同,A过于绝对,排除;两国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继承和被继承关系,排除C;俄罗斯国徽中有骑兵形象,但不能说明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建设,排除D。
13.(2024·淮安高一检测)1547年,伊凡四世亲政后,将大贵族杜马(议会)的成员由原先的12人增至32人;后又挑选以阿达舍夫为首的小贵族组建重臣拉达(会议),执掌国家的大权。这些做法( )
A.限制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B.有利于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加速了俄罗斯统一的历史进程
【解析】选B。材料中伊凡四世的举措削弱了国内封建大贵族的势力,有利于增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正确。材料限制的是封建大贵族的势力,排除A;材料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伊凡四世亲政前,俄罗斯已基本实现统一,排除D。
二、非选择题(11分)
14.(11分)(2024·徐州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帝国兴起之初即形成了较为强大的中央集权,以皇帝为中心的庞大官僚机构层层控制着包括教士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教、俗两大主流文化在拜占庭帝国不是作为对立物存在的,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拜占庭文化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尚古倾向,兴建的“新罗马”城无论从整体规划、具体建筑样式,还是内外装修、建筑材料都模仿古典希腊罗马建筑。同时,拜占庭文化还兼收西亚、远东民族文化营养的主要成分融合在自身之中,以满足新的需求和弥补自身的不足。在4世纪到15世纪的千余年期间,拜占庭文化一直是该地区发展水平较高的文化之一。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文化的特征》
材料二 纵观拜占庭历史,其文化科学受到历史的传统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使人们更乐于因循传统而不思进取;国家和教会对人们思想和文化活动的干预性太强,皇室成员虽积极参与拜占庭文学和史学创作活动,但这种参与却一向以“罗马地中海世界一统”的正统思想为基础,着力于恢复“往日的”辉煌和中央帝国的强大,并不十分鼓励人们的创造性。因此,真正使古代典籍重获新时代的生命力的,还是那些属于文艺复兴新时代的意大利人而不是古代希腊人,也不是那些已经习惯于僵化教条思维模式的拜占庭人。
——摘编自徐家玲《拜占庭与西方世界的文化联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6分)
答案:(1)特征:教、俗两大主流文化互相补充;尚古倾向;积极主动吸收其他文明精华,注意发展创造;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发展水平较高,历史悠久。
成因:强大的中央集权;继承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开明政策吸引了知识分子。(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征,据材料一“教、俗两大主流文化在拜占庭帝国不是作为对立物存在的,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可知教、俗两大主流文化互相补充;据材料一“拜占庭文化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尚古倾向”可知尚古倾向;据材料一“拜占庭文化还兼收西亚、远东民族文化营养的主要成分融合在自身之中,以满足新的需求和弥补自身的不足”可知积极主动吸收其他文明精华,注重发展创造;根据所学拜占庭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可知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据材料一“在4世纪到15世纪的千余年期间,拜占庭文化一直是该地区发展水平较高的文化之一”可知发展水平较高,历史悠久。第二问成因,据材料一“拜占庭帝国兴起之初即形成了较为强大的中央集权,以皇帝为中心的庞大官僚机构层层控制着包括教士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可知强大的中央集权;据材料一“内外装修、建筑材料都模仿古典希腊罗马建筑”可知继承古希腊和罗马文化;据材料一“拜占庭文化还兼收西亚、远东民族文化营养的主要成分融合在自身之中”分析可知,开明的政策吸引了知识分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拜占庭学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在继承古典文化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及其原因。(5分)
答案: (2)不同表现:拜占庭继承古典文化创造性不强;思想更因循传统;主要参与者是皇室成员。
原因:历史的传统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国家和教会对人们思想和文化活动的干预性太强;时代的局限性;文艺复兴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形态更为先进。(5分)
【解析】第(2)题第一问不同表现,据材料二“真正使古代典籍重获新时代的生命力的,还是那些属于文艺复兴新时代的意大利人而不是古代希腊人,也不是那些已经习惯于僵化教条思维模式的拜占庭人”可知拜占庭继承古典文化的创造性不强;据材料二“其文化科学受到历史的传统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使人们更乐于因循传统而不思进取”并结合所学文艺复兴是借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可知,拜占庭继承古典文化思想更因循传统;据材料二“皇室成员虽积极参与拜占庭文学和史学创作活动”并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的代表是知识分子可知,拜占庭继承古典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是皇室成员。第二问原因,据材料二“纵观拜占庭历史,其文化科学受到历史的传统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使人们更乐于因循传统而不思进取”可知原因有历史的传统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据材料二“国家和教会对人们思想和文化活动的干预性太强,皇室成员……以‘罗马地中海世界一统’的正统思想为基础”可知原因有国家和教会对人们思想和文化活动的干预性太强;据材料二“着力于恢复‘往日的’辉煌和中央帝国的强大”并结合所学拜占庭帝国是继承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可知原因有时代的局限性;据材料二“真正使古代典籍重获新时代的生命力的,还是那些属于文艺复兴新时代的意大利人”并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的背景是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形态更为先进。
【备选习题】
1.(2024·苏州高一检测)12世纪后流行于西欧的《列那狐传奇》的作者擅长以“兽”喻人。在故事中,生病的狮子象征国王,凶横的熊比喻大封建主,掠夺成性的狼影射骑士,呆笨的驴暗指教士,鸡、兔等动物则代表下层民众。当主角列那狐与狮子、熊、狼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灵巧狡猾的列那狐,但它也会欺压小动物。“列那狐”的形象折射出( )
A.世俗王权走向衰落
B.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C.新旧教派冲突加剧
D.骑士文学跌落神坛
【解析】选B。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当主角列那狐与狮子、熊、狼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灵巧狡猾的列那狐,但它也会欺压小动物”可知,列那狐代表的是新兴市民阶层,一方面它蔑视国王权贵,另一方面它又欺压贫苦下层人民,列那狐的斗争折射出当时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B正确;中世纪后期世俗王权加强,排除A;材料强调市民阶层的斗争,与新旧教派冲突无关,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骑士文学的变化,D属于无中生有,排除。
2.根据所学知识及下面示意图,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
A.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相同
B.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是封君就不是封臣
C.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根本经济单位
D.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解析】选D。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领主给予附庸土地,附庸效忠领主,提供军事支持,D正确;西欧封建制度是契约关系,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不同,排除A;封君相对国王而言是封臣,因此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排除B;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排除C。
3.下图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
○改组御前会议,吸收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参加。
○当阿基坦公爵去世时,让儿子娶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领土。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解析】选B。路易六世支持城市公社,有利于推动城市工商业发展,缓和与城市市民阶层的矛盾,并获得工商业阶层的支持;御前会议吸收忠于国王的中下层力量,有利于扩大其统治基础;让儿子娶公爵女继承人为妻逐步扩大王室领土,有利于增强国王力量,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加强王权,故选B;10—11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统一的民族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且王权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排除C;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发展庄园经济不利于加强王权,与材料举措无关,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