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30分钟 55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24·南京高一检测)下表为法国1919—1937年的一些举措。这可以用来说明法国()
年份 事件
1919年 开始研究边境工程设防问题
1925年 制定了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
1927年 决定先在法国东北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
1937年 决定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防线
A.致力于遏制法西斯进攻
B.试图构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
C.意欲重新划分欧洲疆界
D.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战略思想
【解析】选D。法国从研究边境工程设防问题到制定计划用了6年之久,而且修建规模逐渐扩大,这说明法国面对战争威胁加剧的情况下,忽视了对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的研究,只能从被动防御的角度研究应对策略,故选D。
2.1936年11月,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该协定在当时旨在( )
A.建立侵略苏联的同盟
B.摆脱国际联盟的束缚
C.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D.掩盖对外侵略的野心
【解析】选D。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结成军事联盟,目的是瓜分世界,排除A;该协定强调的是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并且在此之前,德、日就已经退出了国际联盟,排除B;该协定强调的是对外部的侵略,而非国内的斗争,排除C。
3.1940年9月,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承诺以政治、经济、军事手段相互协助。1941年德国三次调整对日政策:3月要求日本在远东进攻英国;7月要求日本进攻苏联;11月又鼓动日本对美国开战。德国调整对日政策的出发点是( )
A.扭转日趋被动的战争形势
B.阻止反法西斯大国走向结盟
C.拉拢日本防止轴心国分裂
D.德国对本国现实利益的评估
【解析】选D。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二战期间,德国为取得欧洲战场的胜利,调整对日政策,其出发点是德国对本国现实利益的评估,故选D;材料未提及德国在二战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A;德国的目的是分散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力,以保证其在战争中的地位,排除B;当时德国和日本都属于法西斯国家,不需要拉拢日本,排除C。
4.(2024·南京高一检测)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法通过一次会议出卖了某国,“作为德国人负责对苏开展的代价”,证明了绥靖政策是“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被出卖的这个国家是( )
A.捷克斯洛伐克 B.立陶宛
C.波兰 D.奥地利
【解析】选A。依据材料“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结合二战的相关知识点,可知指的是慕尼黑会议上,英法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A正确。
5.法西斯运动强调“沙文主义”(民族主义的好战形式),一些法西斯领袖经常将其与夸张的民族优越感联系起来,然后把国家疆域看成人为限制,限制他们与居住在其他国家的那些同种族或同人种的居民实现统一。这一认识( )
A.体现出民族国家的正义诉求
B.掩盖了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C.说明地理因素对和平有影响
D.直接引发全球战争的爆发
【解析】选B。法西斯好战民族主义的言论掩盖了其侵略本质,B正确;民族国家的正义诉求与否定国家疆域、夸张的民族优越感等不符,排除A;法西斯领袖鼓吹民族主义与地理因素无关,排除C;法西斯主义利用了沙文主义和民族优越感,发动、扩大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直接”说法错误,排除D。
6.1940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召集国务卿和三军首脑会议,明确指出:“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罗斯福总统的忧虑主要来源于(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迟迟得不到建立
B.西方中立自保政策助长法西斯的侵略
C.二战规模扩大使美国难以独善其身
D.西欧大陆失去了与法西斯抗衡的力量
【解析】选D。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6月法国败降,西欧只剩英国坚持抵抗;法西斯国家在战场上暂时处于优势地位。如果失去了欧洲国家对法西斯的抗衡,美国将面临法西斯的威胁,D正确;1940年9月,苏联、美国还未卷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发展到全球阶段,此时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条件尚不成熟,排除A;当时英法已经投入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并非“中立自保”,排除B;当时二战还主要局限在中国和西欧,“规模扩大”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
7.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 )
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
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解析】选C。材料中的“地狱”“恶魔”指的是苏联,“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说明丘吉尔表示支持苏联,他是站在与希特勒相敌对的立场,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故选C。A、B、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
8.1942年拍摄的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有令人荡气回肠的一幕:酒吧里群众高唱《马赛曲》与德国军官的纳粹歌曲抗衡,最终淹没了法西斯的歌声。该片公映后取得巨大成功,获得许多殊荣。该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 )
A.如实记录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的溃败
B.反映盟国军民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C.实现了政治动员与艺术内涵的巧妙结合
D.大大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解析】选C。美国通过电影艺术对民众进行政治动员,积极宣传反法西斯,故选C;电影没有涉及斯大林格勒战役,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通过电影进行政治宣传,是一种鼓舞,排除B;电影大大加速战争胜利的进程,表述夸大,排除D。
9.(2024·安徽适应性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影片《救济中的爱》由于揭示了大萧条年代的黑暗而最初未能通过保守党政府审查,保守党还围绕丘吉尔进行英雄主义叙事,塑造“丘吉尔式神话”,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英国保守党此举试图( )
A.建构服务于自身的历史记忆
B.号召民众全心投入福利国家建设
C.利用多种手段打压敌对势力
D.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实现国家崛起
【解析】选A。据材料“揭示了大萧条年代的黑暗而最初未能通过保守党政府审查”及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对大萧条的社会记忆不仅影响着英国政党之间的合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国的战时动员及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因此,塑造“丘吉尔式神话”以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这反映出英国保守党意在建构服务于其政治利益的历史记忆,故选A;二战期间,英国的主要任务是反法西斯,而不是福利国家建设,排除B;塑造英雄形象的目的是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并不是打压敌对势力,排除C;塑造英雄形象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为政治服务,排除D。
10.1943年1月,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的条约,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的条约。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 )
A.废除了除领事裁判权外英美在华特权
B.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友好同盟关系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解析】选D。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美、英、苏等国对中国抗战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视。这两项条约的签署,一方面在精神上打碎了不平等条约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沉重枷锁,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另一方面使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更为牢固,有利于迸发出更强大的合力,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D正确。
11.“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上述内容出自( )
A.《论联合政府》 B.《联合国家宣言》
C.《开罗宣言》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强调日本所窃取的领土一律归还是《开罗宣言》的内容,故选C;《论联合政府》是国共两党商讨如何建国的文件,排除A;《联合国家宣言》强调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排除B;《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是中国共产党在反攻阶段发表的宣言,排除D。
12.(2024·无锡高一检测)雅尔塔体系在地球上画了“两条线”:一条线画在欧洲,线以东是战争中由苏军和当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解放的地区,线以西是战争后期美、英、法军所到之处;另一条线画在远东,是美苏间背着中国蒋介石政府达成的协议。这“两条线”( )
A.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
B.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C.使和平解决争端具有更强操作性
D.原则上承认被压迫国家独立权利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一条线画在欧洲,线以东是战争中由苏军和当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解放的地区,线以西是战争后期美、英、法军所到之处;另一条线画在远东,是美苏间背着中国蒋介石政府达成的协议”可知,雅尔塔体系在地球上画的“两条线”,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划分势力范围,进行冷战的表现,明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B正确。
13.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的胜利,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
A.强调交战各国战后的社会变化
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旧有的国际秩序
【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对旧有国际秩序的冲击,并非二战带来的社会变化,排除A;材料并未否定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掠夺性,排除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由材料可知,二战冲击了旧有国际关系格局,D正确。
14.《波茨坦公告》宣布:“欺骗与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许。”由此看来( )
A.盟国更加注重彻底清除日本的军国主义遗毒
B.盟国允许日本在民主主义原则下生存与发展
C.对日处置方式与巴黎和会对德处置方式相似
D.此公告埋下了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祸根
【解析】选B。材料“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说明要消除日本的法西斯主义,材料“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体现要在日本奉行民主主义,材料“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许”说明允许日本参与国际贸易,综合可知,B正确,D表述错误;A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巴黎和会对德处置很严厉,与材料中对日本的处置不同,排除C。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挈领。阅读《全球通史》的第八编目录(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后果
第42章 诸帝国的终止
第43章 大同盟、冷战及后果
(1)目录反映出“西方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请列举相应的史实各一例。(5分)
(2)根据目录及所学,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对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的影响。(要求:史实准确,表述合理)(6分)
(3)该目录反映了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2分)
【解析】第(1)题原因,战争的影响:根据目录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西方的衰落。经济衰退(萧条):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促进西方的衰落。殖民地的反抗(民族独立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独立运动推动西方衰落,如土耳其革命。
第(2)题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形成了两大阵营,出现了两极格局,世界呈现紧张对峙又相对和平的局势。
第(3)题趋势:根据目录主线可以看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从战争逐渐走向和平;帝国主义走向衰落等。
答案:(1)战争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衰退(萧条):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殖民地的反抗(民族独立运动):土耳其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言之有理也可)。(5分)
(2)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形成了两大阵营,出现了两极格局,世界呈现紧张对峙又相对和平的局势。(6分)
(3)从战争逐渐走向和平;帝国主义走向衰落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备选习题】
1.下表为法国1919—1937年的一些举措。这可以用来说明法国( )
年代 事件
1919年 开始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进行研究
1925年 制定了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
1927年 决定先在法国东北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
1937年 决定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防线
A.致力于遏制法西斯进攻
B.试图构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
C.意欲重新划分欧洲疆界
D.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战略思想
【解析】选D。法国从开展边境工程设防研究到构筑堡垒体系用了近十年,而且堡垒体系的修建规模逐渐扩大,这说明法国面对战争威胁加剧的情况下,忽视了对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的研究,只能从被动防御的角度研究应对策略,故选D。
2.右图所示是一张1941年名为《美国睁开你的眼睛》的美国海报,画面中只有一个人的头部特写,他的眼睛被蒙住了,上面写着“一切照旧”,画面背景中象征着法西斯的乌云已经笼罩在他的头上。这张海报意在( )
A.说明德意日法西斯侵略与美国无关
B.说明美国还没有卷入法西斯战争
C.警醒对法西斯侵略视而不见的美国人
D.讽刺美国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解析】选C。这张海报的真实目的在于警醒对法西斯乌云视而不见的美国人,让他们赶快睁开眼睛,认清形势,加入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中来,故选C。
3.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一览表,表中所示内容共同说明了( )
名称 时间 参战 国家 卷入 人口 伤亡 人数 经济损失
一战 4年多 30多个 15亿 0.3亿 3300多亿美元
二战 6年多(全面 爆发以来) 60多个 20亿 0.6亿 4万多亿美元
A.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
C.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D.都是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战争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中“卷入人口”“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均很大,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故A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故B、D错误。十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24·南京高一检测)下表为法国1919—1937年的一些举措。这可以用来说明法国()
年份 事件
1919年 开始研究边境工程设防问题
1925年 制定了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
1927年 决定先在法国东北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
1937年 决定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防线
A.致力于遏制法西斯进攻
B.试图构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
C.意欲重新划分欧洲疆界
D.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战略思想
2.1936年11月,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该协定在当时旨在( )
A.建立侵略苏联的同盟
B.摆脱国际联盟的束缚
C.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D.掩盖对外侵略的野心
3.1940年9月,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承诺以政治、经济、军事手段相互协助。1941年德国三次调整对日政策:3月要求日本在远东进攻英国;7月要求日本进攻苏联;11月又鼓动日本对美国开战。德国调整对日政策的出发点是( )
A.扭转日趋被动的战争形势
B.阻止反法西斯大国走向结盟
C.拉拢日本防止轴心国分裂
D.德国对本国现实利益的评估
4.(2024·南京高一检测)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法通过一次会议出卖了某国,“作为德国人负责对苏开展的代价”,证明了绥靖政策是“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被出卖的这个国家是( )
A.捷克斯洛伐克 B.立陶宛
C.波兰 D.奥地利
5.法西斯运动强调“沙文主义”(民族主义的好战形式),一些法西斯领袖经常将其与夸张的民族优越感联系起来,然后把国家疆域看成人为限制,限制他们与居住在其他国家的那些同种族或同人种的居民实现统一。这一认识( )
A.体现出民族国家的正义诉求
B.掩盖了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C.说明地理因素对和平有影响
D.直接引发全球战争的爆发
6.1940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召集国务卿和三军首脑会议,明确指出:“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罗斯福总统的忧虑主要来源于(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迟迟得不到建立
B.西方中立自保政策助长法西斯的侵略
C.二战规模扩大使美国难以独善其身
D.西欧大陆失去了与法西斯抗衡的力量
7.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 )
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
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8.1942年拍摄的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有令人荡气回肠的一幕:酒吧里群众高唱《马赛曲》与德国军官的纳粹歌曲抗衡,最终淹没了法西斯的歌声。该片公映后取得巨大成功,获得许多殊荣。该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 )
A.如实记录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的溃败
B.反映盟国军民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C.实现了政治动员与艺术内涵的巧妙结合
D.大大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9.(2024·安徽适应性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影片《救济中的爱》由于揭示了大萧条年代的黑暗而最初未能通过保守党政府审查,保守党还围绕丘吉尔进行英雄主义叙事,塑造“丘吉尔式神话”,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英国保守党此举试图( )
A.建构服务于自身的历史记忆
B.号召民众全心投入福利国家建设
C.利用多种手段打压敌对势力
D.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实现国家崛起
10.1943年1月,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的条约,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的条约。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 )
A.废除了除领事裁判权外英美在华特权
B.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友好同盟关系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11.“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上述内容出自( )
A.《论联合政府》 B.《联合国家宣言》
C.《开罗宣言》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2.(2024·无锡高一检测)雅尔塔体系在地球上画了“两条线”:一条线画在欧洲,线以东是战争中由苏军和当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解放的地区,线以西是战争后期美、英、法军所到之处;另一条线画在远东,是美苏间背着中国蒋介石政府达成的协议。这“两条线”( )
A.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
B.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C.使和平解决争端具有更强操作性
D.原则上承认被压迫国家独立权利
13.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的胜利,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
A.强调交战各国战后的社会变化
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旧有的国际秩序
14.《波茨坦公告》宣布:“欺骗与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许。”由此看来( )
A.盟国更加注重彻底清除日本的军国主义遗毒
B.盟国允许日本在民主主义原则下生存与发展
C.对日处置方式与巴黎和会对德处置方式相似
D.此公告埋下了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祸根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挈领。阅读《全球通史》的第八编目录(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后果
第42章 诸帝国的终止
第43章 大同盟、冷战及后果
(1)目录反映出“西方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请列举相应的史实各一例。(5分)
(2)根据目录及所学,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对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的影响。(要求:史实准确,表述合理)(6分)
(3)该目录反映了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2分)
【备选习题】
1.下表为法国1919—1937年的一些举措。这可以用来说明法国( )
年代 事件
1919年 开始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进行研究
1925年 制定了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
1927年 决定先在法国东北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
1937年 决定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防线
A.致力于遏制法西斯进攻
B.试图构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
C.意欲重新划分欧洲疆界
D.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战略思想
2.右图所示是一张1941年名为《美国睁开你的眼睛》的美国海报,画面中只有一个人的头部特写,他的眼睛被蒙住了,上面写着“一切照旧”,画面背景中象征着法西斯的乌云已经笼罩在他的头上。这张海报意在( )
A.说明德意日法西斯侵略与美国无关
B.说明美国还没有卷入法西斯战争
C.警醒对法西斯侵略视而不见的美国人
D.讽刺美国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3.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一览表,表中所示内容共同说明了( )
名称 时间 参战 国家 卷入 人口 伤亡 人数 经济损失
一战 4年多 30多个 15亿 0.3亿 3300多亿美元
二战 6年多(全面 爆发以来) 60多个 20亿 0.6亿 4万多亿美元
A.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
C.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D.都是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