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24·扬州高一检测)下图为英国漫画家拉温·希尔于1912年10月创作的漫画《沸点》,该漫画意在表明( )
注:桶上的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奥匈帝国、沙俄、英、法、德等帝国人物坐在即将爆炸的火药桶上。
A.欧洲列强激烈争夺巴尔干
B.世界大战的危机不可避免
C.巴尔干半岛地位十分重要
D.欧洲陷入两大阵营的对峙
2.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的演说中讲道:“我们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源于( )
A.资产阶级要抢占国外市场
B.列强争夺巴尔干斗争愈演愈烈
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已形成
D.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 (2024·镇江高一检测)20世纪初的德国宣称,“我们是所有民族中的精华……最有资格统治其他民族”“要在旧欧洲狭窄的边界之外完成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俄国也急欲完成“占领海峡,控制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大斯拉夫主义的‘历史任务’”。据此可知,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欧洲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C.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盛行
D.列强结盟导致国际局势的紧张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是一次重大“机遇”。若把握得好,中国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由此可知,导致中国人主张参战的有利条件是( )
A.人民群众的斗争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5.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05年,德国就制定了相关作战计划,取道比利时迅速攻入法国,直捣巴黎,在几周内打败法国,然后,挥师东进,三至四个月击溃俄国,结束战争。这表明当时德国( )
A.存有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
B.拥有战胜协约国的综合国力
C.幻想以局部冲突战胜对手
D.力图缓和与英国的利益冲突
6.德军初期进展迅猛,一度到达可用望远镜看到巴黎埃菲尔铁塔塔尖的地区, 法国政府被迫迁到了波尔多。但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下被迫退却。以上描述的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萨拉热窝事件
7.(2024·徐州高一检测)“美国船只被击沉,美国公民葬身海底,消息传来令人震惊。但与其他中立或友好国家的船只和人员在海上遭到相同的厄运,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的动机既非为复仇也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为……维护人权。”这段话( )
A.反映了美国参战的原因
B.表明了美国是被动参战
C.掩盖了美国参战的实质
D.说明美国维护公平正义
8.(2024·淮安高一检测)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中国“以工代兵”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 )
A.有利于战后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B.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C.促使华工精神享誉于国际社会
D.动摇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9.一战中,殖民者鼓励非洲殖民地人民去杀死“白人”敌人,最终,大约15万非洲士兵和搬运工人失去生命,殖民者却在战后对非洲加强了控制和掠夺。一战中,殖民者的行为( )
A.使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反映了欧洲实力迅速衰落
C.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
D.打破了非洲封闭隔绝状态
10.(2022·山东等级考)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11.(2024·盐城高一检测)巴黎和会的开幕日是1919年1月18日,这天正是普鲁士王国成立纪念日,也是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的纪念日,而签订《凡尔赛条约》的凡尔赛宫镜厅又是德国威廉一世皇帝即位的场所。这反映出巴黎和会( )
A.确立了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
B.带有浓厚的复仇色彩
C.有效促进了法德两国和解
D.是强权主宰的分赃会议
12.(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主要是因为( )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的矛盾
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借鉴
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13.1914—1918年,英国女性汽车驾驶员从1 700人增加到28 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用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 000人。这反映了( )
A.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B.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C.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D.重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拓展延伸】一战在客观上产生的影响
(1)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军事方面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一些发明在战后运用于民事领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
(3)政府机构职能改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4)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盛行。
14.(2023·广西合格考)1920—1939年,国际联盟共受理66件国际争端,有些争端得到了迅速而顺利的处理,但对20世纪30年代涉及大国的侵略行为却束手无策。这表明国际联盟( )
A.加强世界大国合作
B.严重加剧国际争端
C.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D.未能阻止世界大战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2024·苏州高一检测)某学习小组围绕一战搜集了以下资料,并展开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
材料二 欧洲列强军费军备情况表
国家 德 奥 意 英 法 俄
1904—1914年 军费增长比例 31% 27% 40% 16% 21% 25%
1914年常备 军人数(万人) 87 75.4 — — 76.7 近150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材料四 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
——1904年英法协约
划定波斯(今伊朗)东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管阿富汗的外交。
——1907年俄英协定
(1)材料一、二为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哪些视角 (2分)
(2)材料三、四能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有所缓解 为什么 (4分)
(3)你认为还可以补充哪些新的视角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 (至少三个)(3分)
(4)在研究历史事件原因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4分)
【备选习题】
1.下表所示为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的主要条约及内容(部分)。据此可知华盛顿会议( )
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部分)
《四国条约》 1.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3.根据第4条,从条约生效之日起,英日同盟即宣布解散
《限制海 军军备的 条约》 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
《九国公约》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肯定了美国提出的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
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满足了中国的利益诉求
C.强化了欧洲国家的海洋权益
D.构筑了亚太地区新秩序
2.(2024·扬州高一检测)下图为1919年的一幅漫画《超重》,画中文字为,威尔逊总统说:“这根橄榄 枝(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给你,现在赶紧忙活起来吧。”和平鸽说:“我当然想让每个人高兴,但是这树枝是不是有点太沉了 ”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彰显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B.揭露美国试图通过国联称霸世界的野心
C.反映了全球反战与和平思潮的兴起
D.对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的怀疑
3.下图是发表于1919年8月30日的漫画《后视图》。画面中,美国总统威尔逊领唱“持久和平”。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在战后国际秩序中居领导地位
B.资本主义大国主导战后的国际秩序
C.体现了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意义
D.和平的表象下潜藏着新的冲突祸根十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30分钟 55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24·扬州高一检测)下图为英国漫画家拉温·希尔于1912年10月创作的漫画《沸点》,该漫画意在表明( )
注:桶上的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奥匈帝国、沙俄、英、法、德等帝国人物坐在即将爆炸的火药桶上。
A.欧洲列强激烈争夺巴尔干
B.世界大战的危机不可避免
C.巴尔干半岛地位十分重要
D.欧洲陷入两大阵营的对峙
【解析】选B。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奥等组成的“同盟国”和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由“巴尔干麻烦”“坐在即将爆炸的火药桶上”可知,当时欧洲局势十分紧张,大战一触即发。依据上述分析可知,这预示着世界大战的危机不可避免,B正确;其他三项都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
2.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的演说中讲道:“我们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源于( )
A.资产阶级要抢占国外市场
B.列强争夺巴尔干斗争愈演愈烈
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已形成
D.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选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于英法德等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德国所获取的利益与德国的野心不匹配,体现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故选D;A、B、C是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
3. (2024·镇江高一检测)20世纪初的德国宣称,“我们是所有民族中的精华……最有资格统治其他民族”“要在旧欧洲狭窄的边界之外完成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俄国也急欲完成“占领海峡,控制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大斯拉夫主义的‘历史任务’”。据此可知,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欧洲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C.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盛行
D.列强结盟导致国际局势的紧张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一战前,德国、俄国都在积极宣传或者实行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一思潮的泛滥加速了一战的爆发,故选B;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但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排除A;法西斯主义盛行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列强结盟的情况,排除D。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是一次重大“机遇”。若把握得好,中国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由此可知,导致中国人主张参战的有利条件是( )
A.人民群众的斗争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希望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摆脱列强的控制,取得民族独立,反映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B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D;中国人试图通过参战提高国际地位,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斗争,排除A。
5.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05年,德国就制定了相关作战计划,取道比利时迅速攻入法国,直捣巴黎,在几周内打败法国,然后,挥师东进,三至四个月击溃俄国,结束战争。这表明当时德国( )
A.存有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
B.拥有战胜协约国的综合国力
C.幻想以局部冲突战胜对手
D.力图缓和与英国的利益冲突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1905年德国制定了“速决战”战略。结合所学可知,一战中德法发生马恩河战役,德国战败,标志着“速决战”破产,德国制定的军事计划没有实现,表明德国存有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故选A;材料未涉及德国的综合国力,事实上德国实力无法与英法两国相抗衡,排除B;一战前已经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德法战争不是局部冲突,排除C;一战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材料反映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而制定“速决战”计划,不是为了缓和与英国的矛盾,排除D。
6.德军初期进展迅猛,一度到达可用望远镜看到巴黎埃菲尔铁塔塔尖的地区, 法国政府被迫迁到了波尔多。但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下被迫退却。以上描述的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萨拉热窝事件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的“德军初期”“巴黎”“法国政府”“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下被迫退却”并结合所学可知,1914年,德军进攻到巴黎城郊,法国政府被迫迁往波尔多。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故选A。
7.(2024·徐州高一检测)“美国船只被击沉,美国公民葬身海底,消息传来令人震惊。但与其他中立或友好国家的船只和人员在海上遭到相同的厄运,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的动机既非为复仇也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为……维护人权。”这段话( )
A.反映了美国参战的原因
B.表明了美国是被动参战
C.掩盖了美国参战的实质
D.说明美国维护公平正义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以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船只被击沉为借口,以维护人权的名义参加了一战,这不能反映美国参加战争的真实动机。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参战是为了从中谋利,故C正确。
8.(2024·淮安高一检测)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中国“以工代兵”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 )
A.有利于战后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B.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C.促使华工精神享誉于国际社会
D.动摇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解析】选A。依据材料“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可以看出华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一战中国作为协约国参战,有利于解决德国占领我国山东的主权问题,A正确;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战争,并没有被改变,排除B;材料未涉及华工精神对世界的影响,排除C;一战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排除D。
9.一战中,殖民者鼓励非洲殖民地人民去杀死“白人”敌人,最终,大约15万非洲士兵和搬运工人失去生命,殖民者却在战后对非洲加强了控制和掠夺。一战中,殖民者的行为( )
A.使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反映了欧洲实力迅速衰落
C.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
D.打破了非洲封闭隔绝状态
【解析】选 C。一战中非洲殖民地为宗主国而战,却在战后被控制和掠夺,促进了非洲的民族觉醒,有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故选C;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使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排除A;二战使欧洲实力迅速衰落,排除B;非洲早已打破封闭隔绝状态,排除D。
10.(2022·山东等级考)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解析】选B。1914年一战爆发时,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德法两败俱伤,这直接造成了战争初期英法联军由于协调不力而节节败退。随着法国和平主义、反战运动高涨,前线士兵出现严重厌战情绪,国内政局不稳,法国有可能向德国求和,以求走出战争,从而造成德国独大,这极大违背了英国的“欧洲均势”原则,故一战后期英国不得不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战争,B正确;A不属于英国转变态度的主要目的,排除;避免单独对德作战只是表象,排除C;英国希望德法两败俱伤,独霸欧洲,排除D。
11.(2024·盐城高一检测)巴黎和会的开幕日是1919年1月18日,这天正是普鲁士王国成立纪念日,也是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的纪念日,而签订《凡尔赛条约》的凡尔赛宫镜厅又是德国威廉一世皇帝即位的场所。这反映出巴黎和会( )
A.确立了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
B.带有浓厚的复仇色彩
C.有效促进了法德两国和解
D.是强权主宰的分赃会议
【解析】选B。法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对巴黎和会开幕的时间、《凡尔赛条约》签订地点的选择上与德国的重大节日等吻合,带有明显的复仇色彩,故选B;“确立了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属于巴黎和会的结果,材料强调巴黎和会的时间、地点,A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巴黎和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法德矛盾,排除C;“是强权主宰的分赃会议”属于巴黎和会的实质,材料强调的是巴黎和会的时间、地点,排除D。
12.(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主要是因为( )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的矛盾
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借鉴
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此时欧洲联合的思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战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联合有利于提高欧洲的实力,故选A;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暂时缓和了欧洲各国的矛盾,与“欧洲联合”无直接关系,排除B;“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借鉴”为外因,并非欧洲联合的主要原因,排除C;国际联盟以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并非“欧洲联合”的主要原因,排除D。
13.1914—1918年,英国女性汽车驾驶员从1 700人增加到28 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用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 000人。这反映了( )
A.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B.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C.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D.重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解析】选C。从1914年到1918年,英国女性汽车驾驶员和女工人数剧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致使男性劳动力大量伤亡,造成了劳动力的短缺,因此大量女性成为新的劳动力,这说明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C正确;一战期间女性就业机会增多是因为战争造成劳动力短缺,与工人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英国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是在一战之后,排除B;重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获得发展,时间不符,且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主要是女性,排除D。
【拓展延伸】一战在客观上产生的影响
(1)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军事方面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一些发明在战后运用于民事领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
(3)政府机构职能改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4)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盛行。
14.(2023·广西合格考)1920—1939年,国际联盟共受理66件国际争端,有些争端得到了迅速而顺利的处理,但对20世纪30年代涉及大国的侵略行为却束手无策。这表明国际联盟( )
A.加强世界大国合作
B.严重加剧国际争端
C.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D.未能阻止世界大战
【解析】选D。国际联盟对20世纪30年代大国的侵略行为束手无策,30年代二战爆发,故选D。A、C与题干无关,B与题意相反,排除。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2024·苏州高一检测)某学习小组围绕一战搜集了以下资料,并展开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
材料二 欧洲列强军费军备情况表
国家 德 奥 意 英 法 俄
1904—1914年 军费增长比例 31% 27% 40% 16% 21% 25%
1914年常备 军人数(万人) 87 75.4 — — 76.7 近150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材料四 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
——1904年英法协约
划定波斯(今伊朗)东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管阿富汗的外交。
——1907年俄英协定
(1)材料一、二为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哪些视角 (2分)
(2)材料三、四能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有所缓解 为什么 (4分)
(3)你认为还可以补充哪些新的视角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 (至少三个)(3分)
(4)在研究历史事件原因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4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可知,经济竞争;据材料二数据可知英国和德国以及主要的西欧国家存在军事竞赛。
第(2)题第一问能否,结合所学一战相关知识和材料总体可知争斗不能缓解。第二问原因,据材料三“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可知,这一同盟是针对法国,反映了德奥意建立了针对法国的三国同盟;据材料四“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划定波斯(今伊朗)东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可知反映了英法、英俄分别结盟,推动了三国协约的形成;结合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关史实可知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其矛盾不断升级,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加速了一战的爆发。第(3)题据所学一战相关知识可知,一战起源还涉及殖民地争夺、民众战争心理、科技、巴尔干问题、极端民族主义等。第(4)题据所学史学研究相关知识可知,历史研究应当坚持历史的原则、全面多元的原则。
答案:(1)材料一:经济竞争,材料二:军事竞赛。(2分)
(2)不能。(1分)原因:材料三反映了德奥意建立了针对法国的三国同盟,材料四反映了英法、英俄分别结盟,推动了三国协约的形成,致使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其矛盾不断升级,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加速了一战的爆发。(3分)
(3)视角:殖民地争夺、民众战争心理、科技、巴尔干问题、极端民族主义等。(任意三点3分)
(4)历史的原则、全面多元的原则。(4分)
【备选习题】
1.下表所示为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的主要条约及内容(部分)。据此可知华盛顿会议( )
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部分)
《四国条约》 1.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3.根据第4条,从条约生效之日起,英日同盟即宣布解散
《限制海 军军备的 条约》 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
《九国公约》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肯定了美国提出的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
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满足了中国的利益诉求
C.强化了欧洲国家的海洋权益
D.构筑了亚太地区新秩序
【解析】选D。由“太平洋区域”“英日同盟解散”“中国”等可知,材料主旨是华盛顿会议通过条约体系分配、规范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行为,构筑了亚太地区的新秩序,D正确。美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是在二战后,排除A;由“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可知,华盛顿会议损害了中国的利益,排除B;华盛顿会议强化了美、日的海洋力量,排除C。
2.(2024·扬州高一检测)下图为1919年的一幅漫画《超重》,画中文字为,威尔逊总统说:“这根橄榄 枝(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给你,现在赶紧忙活起来吧。”和平鸽说:“我当然想让每个人高兴,但是这树枝是不是有点太沉了 ”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彰显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B.揭露美国试图通过国联称霸世界的野心
C.反映了全球反战与和平思潮的兴起
D.对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的怀疑
【解析】选D。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和平鸽明显无法衔起代表国际联盟的这根橄榄枝,说明国际联盟无法传递和平的信号,即怀疑国际联盟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故选D,排除A;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联,因此不能通过国联称霸世界,排除B;该漫画中只有美国总统威尔逊一人,不能体现全球的反战与和平思潮,排除C。
3.下图是发表于1919年8月30日的漫画《后视图》。画面中,美国总统威尔逊领唱“持久和平”。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在战后国际秩序中居领导地位
B.资本主义大国主导战后的国际秩序
C.体现了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意义
D.和平的表象下潜藏着新的冲突祸根
【解析】选D。从图片可以看出,各个国家看似赞同威尔逊的主张,但是背后的武器上写着各自的诉求,因此该漫画反映了和平的表象之下潜藏着各自的利益诉求,D正确。欧洲在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中居领导地位,排除A;材料主旨并非国际秩序,而是各国的矛盾,排除B;“十四点原则”在漫画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