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的‘阶级斗争’”“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为此,列宁( )
A.建立布尔什维克党 B.发动十月革命
C.提出科学社会主义 D.建立苏维埃政权
2.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的演说《四月提纲》中提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很快传遍了全国,每家工厂、每座兵营都讨论他的发言。由此可见,该演说( )
A.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迫切愿望
B.促使全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C.提升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威望
D.推动了十月革命条件的成熟
3.(2024·扬州高一检测)1917年4月,列宁指出“我没有指望我们的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随着“七月流血事件”的爆发,列宁提出“做一个真正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那就不能害怕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随后又强调“我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这反映出列宁( )
A.主张暴力夺取政权
B.认同俄国革命具有特殊性
C.革命思想与时俱进
D.注重总结二月革命的经验
4.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列宁在为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所起草的决议中指出:“苏维埃特别强调群众在这次罕见的不流血的和异常顺利的起义中所表现的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和同心同德的精神。”据此可知,这场革命( )
A.爆发具有偶然性特点
B.结束了两个政权并立的状态
C.得到了人民群众支持
D.开创了和平夺取政权的方式
5.(2024·盐城高一检测)正当起义部队攻打冬宫时,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谴责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通过了一系列文件,同时选举产生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这次大会( )
A.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B.推翻了沙皇的反动统治
C.丰富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D.初步建立苏联模式
6.有学者认为,我们可以将理论设定的“世界革命”称作“世界革命I”,而将实际改变世界格局的“世界革命”称作“世界革命Ⅱ”。显然,讨论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其视角应该定位于“世界革命II”。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十月革命( )
A.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粉碎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C.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D.推动了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7.《俄国革命》在“最后的冲击”一节中作了如下叙述:晚上9点40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进行了空弹射击,发出了进攻信号。当午夜过后起义者进入冬宫时,冬宫的大部分守卫者已撤离,余下的也放弃了抵抗……十月革命就此成功。这一历史叙述( )
A.说明十月革命的悲壮性
B.真实再现当时的历史事实
C.反映作者对历史的认知
D.充满文学想象和艺术创作
8.1918年,列宁指出:“这场伟大的革命是由我们这些落后的‘古怪’的俄国人开始的……应当说,历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这说明,俄国革命( )
A.是无产阶级夺权的首次尝试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鼓舞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斗争
9.从列宁和平共处观念的产生动机看,我们能找到两个线索:第一个线索是现实的依据(迫切性),第二个线索就是观念上的。十月革命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作为历史阶段过渡的途径,需要被否定才能完成自身的任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平法令》颁布后,苏俄( )
A.成功化解了外部军事压力
B.革命任务实现逻辑上转变
C.革命指导理论发生了变化
D.已经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10.下图漫画《我们将阻止并且严格惩罚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反映当时俄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没收皇室和教会的土地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11.(2024·盐城高一检测)美国记者约翰·里德说:“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新制度”的准确理解是(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制度 D.余粮收集制度
12.(2024·广西适应性测试)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仍然强调“流转就是自由贸易,就是资本主义”。5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列宁却说“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这一转变旨在( )
A.推动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B.推进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C.保障苏俄前线粮食供应
D.促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13.(2024·扬州高一检测)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得出的正确推论是( )
俄国制造业生产指数(1913—1925年)
年份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指数 100 12.8 70.1
A.俄国经济在一战中遭受损失最大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C.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走出低谷
D.苏联模式实现了战后经济恢复
14.(2024·扬州高一检测)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引进美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拥有年产5万台履带式拖拉机的生产能力,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该厂在和平时期以制造拖拉机等国民经济所需要的机械装备为主,同时承担国防工业制造坦克的任务。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发展( )
A.实现了苏联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B.发生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C.得益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
D.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沙皇独裁制度在1917年初倒台之时,美国人极其欢迎这场革命,认为它将唤醒俄国的战斗精神,并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与宗教影响打开大门。美国成为承认俄国政府的第一个国家……到布尔什维克掌权时,美国仍有大部分物资尚未启运,在随后两年中,在国务院与财政部知情与允许的情况下,这些物品被送到俄国资产阶级政府残余势力手中,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不仅在经济上、物资装备上给予反布尔什维克力量以支持,还参加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
——摘编自茹莹
《试析美国对俄国革命的反应(1905—1920)》
材料二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宁曾经设想过进行和平革命,列宁说:“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倒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就提供并保障了整个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但由于临时政府的无能,八个月里三次改组,连个像样的施政纲领也没有,于是武装夺取政权成为不可避免的……十月革命使一个落后国家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开始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长征……20世纪30年代是最稳定最繁荣的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社会生活已发生深刻变化,这意味着俄罗斯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已经完成。
——摘编自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人欢迎的“革命”的名称并分析美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9分)
【备选习题】
1.在列宁看来,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但社会主义并不一定要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取得胜利。俄国完全可以开辟自己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 )
A.十月革命引发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B.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固定的模式
C.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社会主义适合在落后国家建立
2.下图为 1929—1938 年间美、苏、德、英四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的比重对比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A.重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计划经济显现出一定优势
C.农业集体化程度不断提升
D.率先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
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有效应对经济危机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成就斐然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4.(2024·苏州高一检测)下图是1931年苏联的一幅宣传画。苏联体育运动委员会明确指出“劳卫制”是国家的一项根本体育制度,要求公民从7岁到60岁都要接受跑步、滑雪、手榴弹、射击、越野等十六个军事项目训练,只有五个项目合格才能报考大学、招工、参军。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B.体育锻炼已经成为时代风尚
C.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关注公民体质服务生产国防十五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0分钟 55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的‘阶级斗争’”“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为此,列宁( )
A.建立布尔什维克党 B.发动十月革命
C.提出科学社会主义 D.建立苏维埃政权
【解析】选A。列宁强调革命家组织对革命斗争的重要性,基于这一认识,列宁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A正确;发动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与列宁阐述的观点不符,排除B、D;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排除C。
2.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的演说《四月提纲》中提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很快传遍了全国,每家工厂、每座兵营都讨论他的发言。由此可见,该演说( )
A.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迫切愿望
B.促使全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C.提升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威望
D.推动了十月革命条件的成熟
【解析】选C。材料“传遍了全国”“讨论他的发言”表明,该演说使列宁的思想为更多民众了解,提升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威望,C正确;当时俄国民众的迫切愿望是获得面包、土地与和平,排除A;B、D分别错把布尔什维克党的威望提升解读为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十月革命条件的成熟,排除B、D。
3.(2024·扬州高一检测)1917年4月,列宁指出“我没有指望我们的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随着“七月流血事件”的爆发,列宁提出“做一个真正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那就不能害怕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随后又强调“我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这反映出列宁( )
A.主张暴力夺取政权
B.认同俄国革命具有特殊性
C.革命思想与时俱进
D.注重总结二月革命的经验
【解析】选C。列宁在1917年4月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主张采用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的过渡;七月流血事件后,列宁逐渐转向采取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依据上述分析可知,列宁根据革命形势灵活调整革命思想,与时俱进,C正确;七月流血事件后,列宁逐渐转向采取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排除A;材料体现的不是特殊性,而是灵活性、与时俱进,排除B;总结二月革命的经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D。
4.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列宁在为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所起草的决议中指出:“苏维埃特别强调群众在这次罕见的不流血的和异常顺利的起义中所表现的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和同心同德的精神。”据此可知,这场革命( )
A.爆发具有偶然性特点
B.结束了两个政权并立的状态
C.得到了人民群众支持
D.开创了和平夺取政权的方式
【解析】选C。据材料“苏维埃特别强调群众在这次罕见的不流血的和异常顺利的起义中所表现的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和同心同德的精神”可知,列宁主要强调的是群众对革命的大力支持,故选C;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俄国内外矛盾交织的必然结果,排除A;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排除B;“开创了”说法错误,排除D。
5.(2024·盐城高一检测)正当起义部队攻打冬宫时,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谴责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通过了一系列文件,同时选举产生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这次大会( )
A.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B.推翻了沙皇的反动统治
C.丰富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D.初步建立苏联模式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大会是在十月革命即将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为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了准备,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A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反动统治,排除B;列宁主义的诞生,丰富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排除C;苏联模式是在斯大林时期逐渐形成的,排除D。
6.有学者认为,我们可以将理论设定的“世界革命”称作“世界革命I”,而将实际改变世界格局的“世界革命”称作“世界革命Ⅱ”。显然,讨论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其视角应该定位于“世界革命II”。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十月革命( )
A.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粉碎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C.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D.推动了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解析】选C。材料强调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粉碎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统治”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推动了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的表述没有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D错误。
7.《俄国革命》在“最后的冲击”一节中作了如下叙述:晚上9点40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进行了空弹射击,发出了进攻信号。当午夜过后起义者进入冬宫时,冬宫的大部分守卫者已撤离,余下的也放弃了抵抗……十月革命就此成功。这一历史叙述( )
A.说明十月革命的悲壮性
B.真实再现当时的历史事实
C.反映作者对历史的认知
D.充满文学想象和艺术创作
【解析】选C。《俄国革命》中的叙述,是从作者的角度来反映十月革命的情况,反映作者对历史的认知,并不一定能真实再现当时的历史事实,C正确,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十月革命的悲壮性,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充满文学想象与艺术创作,排除D。
8.1918年,列宁指出:“这场伟大的革命是由我们这些落后的‘古怪’的俄国人开始的……应当说,历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这说明,俄国革命( )
A.是无产阶级夺权的首次尝试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鼓舞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斗争
【解析】选 C。十月革命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故选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权的首次尝试,排除A;B、D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从列宁和平共处观念的产生动机看,我们能找到两个线索:第一个线索是现实的依据(迫切性),第二个线索就是观念上的。十月革命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作为历史阶段过渡的途径,需要被否定才能完成自身的任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平法令》颁布后,苏俄( )
A.成功化解了外部军事压力
B.革命任务实现逻辑上转变
C.革命指导理论发生了变化
D.已经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解析】选B。十月革命只是一个历史阶段,通过暴力斗争实现了政权的更替,接下来的历史任务就是进行政权建设、维护和平,故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可见面对不同形势,列宁采取正确有效的政策,B正确;A与史实不符,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面临内部白军叛乱和外部帝国主义的干涉,排除;这一时期的指导理论依然是列宁主义,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D与史实不符,此时苏维埃政权刚建立,排除。
10.下图漫画《我们将阻止并且严格惩罚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反映当时俄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没收皇室和教会的土地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解析】选B。1918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为了保证劳动力的供给,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规定每个公民都有劳动义务,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正确。
11.(2024·盐城高一检测)美国记者约翰·里德说:“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新制度”的准确理解是(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制度 D.余粮收集制度
【解析】选C。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及所学知识可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走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道路,C正确;“片面发展重工业”属于苏联五年计划的特点,排除A;新经济政策是俄国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一条正确途径,排除B;余粮收集制度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提供了重要保障,排除D。
12.(2024·广西适应性测试)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仍然强调“流转就是自由贸易,就是资本主义”。5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列宁却说“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这一转变旨在( )
A.推动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B.推进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C.保障苏俄前线粮食供应
D.促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解析】选A。据材料“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给……资本主义一点自由”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推行之初仍对自由贸易持相对否定的态度,但之后对市场、贸易、资本主义手段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认识到可以利用粮食的商品化来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工农联盟、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材料中列宁的转变目的是进一步推动粮食的商品化,故选A;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举措,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苏俄前线粮食供应,排除C;苏联模式促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排除D。
13.(2024·扬州高一检测)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得出的正确推论是( )
俄国制造业生产指数(1913—1925年)
年份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指数 100 12.8 70.1
A.俄国经济在一战中遭受损失最大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C.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走出低谷
D.苏联模式实现了战后经济恢复
【解析】选C。表格信息反映出1925年俄国制造业生产指数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大幅度提升,主要是由于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的国情,使苏俄经济逐渐走出了低谷,故选C;材料没有提供比较数据,不能得出俄国在一战中遭受损失最大的结论,排除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助力了苏俄反击国内外反动势力,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并未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作出贡献,反而阻碍了经济发展,排除B;苏联模式形成于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14.(2024·扬州高一检测)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引进美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拥有年产5万台履带式拖拉机的生产能力,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该厂在和平时期以制造拖拉机等国民经济所需要的机械装备为主,同时承担国防工业制造坦克的任务。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发展( )
A.实现了苏联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B.发生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C.得益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
D.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的大型机器制造企业,也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标志性成就之一,其发展得益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C正确;“苏联国民经济均衡发展”不符合史实,此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发展发生于国内战争后,排除B;材料涉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D。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沙皇独裁制度在1917年初倒台之时,美国人极其欢迎这场革命,认为它将唤醒俄国的战斗精神,并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与宗教影响打开大门。美国成为承认俄国政府的第一个国家……到布尔什维克掌权时,美国仍有大部分物资尚未启运,在随后两年中,在国务院与财政部知情与允许的情况下,这些物品被送到俄国资产阶级政府残余势力手中,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不仅在经济上、物资装备上给予反布尔什维克力量以支持,还参加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
——摘编自茹莹
《试析美国对俄国革命的反应(1905—1920)》
材料二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宁曾经设想过进行和平革命,列宁说:“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倒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就提供并保障了整个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但由于临时政府的无能,八个月里三次改组,连个像样的施政纲领也没有,于是武装夺取政权成为不可避免的……十月革命使一个落后国家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开始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长征……20世纪30年代是最稳定最繁荣的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社会生活已发生深刻变化,这意味着俄罗斯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已经完成。
——摘编自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人欢迎的“革命”的名称并分析美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9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名称,据材料一“当沙皇独裁制度在1917年初倒台之时”可知是二月革命。第二问原因,据材料一及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美国与苏俄存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第(2)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二“于是武装夺取政权成为不可避免的”可知暴力夺权;结合所学从俄国是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角度分析,可知爆发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第二问历史作用,结合所学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的角度分析可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为俄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答案:(1)名称:二月革命。(2分)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美国与苏俄存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2分)
(2)特点:暴力夺权;爆发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历史作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为俄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5分)
【备选习题】
1.在列宁看来,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但社会主义并不一定要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取得胜利。俄国完全可以开辟自己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 )
A.十月革命引发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B.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固定的模式
C.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社会主义适合在落后国家建立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革命要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胜利,但列宁认为在落后的俄国,社会主义也可以获得胜利,十月革命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即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固定的模式,故选B;材料不涉及十月革命引发西方现代文明危机的问题,排除A;C表述无法涵盖材料全部信息,排除;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不能表明“社会主义适合在落后国家建立”,排除D。
2.下图为 1929—1938 年间美、苏、德、英四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的比重对比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A.重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计划经济显现出一定优势
C.农业集体化程度不断提升
D.率先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
【解析】选B。当时苏联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的比重不断上升,说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优势,B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苏联重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A;材料未涉及苏联农业集体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信息,排除C;苏联此时并未爆发经济危机,排除D。
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有效应对经济危机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成就斐然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选B。分析题干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美国人的关注,B正确;苏联几乎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排除A;这时期美国人关注苏联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而不是农业集体化成就斐然,排除C;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D。
4.(2024·苏州高一检测)下图是1931年苏联的一幅宣传画。苏联体育运动委员会明确指出“劳卫制”是国家的一项根本体育制度,要求公民从7岁到60岁都要接受跑步、滑雪、手榴弹、射击、越野等十六个军事项目训练,只有五个项目合格才能报考大学、招工、参军。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B.体育锻炼已经成为时代风尚
C.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关注公民体质服务生产国防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把一些军事项目落实到体育制度中,并作为报考大学、招工、参军的重要标准,反映了增强公民体育素质为生产国防服务,D正确;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苏联模式形成,排除A;材料没有表明体育锻炼已经成为时代风尚,排除B;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