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古代非洲与美洲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五 古代非洲与美洲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3 21:53:38

文档简介

五 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24·泰州高一检测)下表为班图人迁徙概况。据此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
路线 概况
西线 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直至抵达南非,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东线 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A.破坏了南非地区的生产方式
B.促使南非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C.颠覆了桑海在西非霸主地位
D.促进非洲文明朝多样性演进
2.(2024·无锡高一检测)桑海帝国国王杜尔统治时期,将帝国划分为十个省,各省均派自己的亲信去治理,对廷巴克图和杰内等重要城市还派有总督,重要港口还有专门负责交通和税收的官员。据此可知桑海帝国(  )
A.疆域十分辽阔
B.行政效率极高
C.实行中央集权
D.重视经济管理
3.(2024·镇江高一检测)公元10世纪到15世纪,东非地区的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进步,城市繁荣。出现这一现象的有利条件是(  )
A.生产技术飞跃发展 B.对外贸易发达
C.地区货币统一 D.政治制度先进
4.1350年,马里帝国达到鼎盛期,帝国疆域包括了整个塞内加尔河流域,长约1000英里(1600公里),有400多个城市,仅次于当时的蒙古帝国。据此可推知,马里帝国(  )
A.行政管理能力突出
B.重视商业经济的发展
C.基本统一非洲大陆
D.阻遏了蒙古人的扩张
5.(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中古时期的西非地区气候非常炎热,因此盐对于保存肉类资源而言非常重要,人们用等重的黄金来换取食盐,即用一磅黄金换取一磅食盐。这从侧面反映出西非地区(  )
A.商品经济活跃 B.黄金资源丰富
C.民众生活富庶 D.工业基础落后
6.在古代非洲,东非建立了一系列城市国家,西非先后崛起了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几个大帝国,南非出现了以建筑“石头城”闻名的津巴布韦文化。这表明(  )
A.各地区文明是独立发展的
B.各地区文明间缺乏共性
C.文明发展具有区域性特征  
D.非洲大陆内部彼此隔绝
7.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曾是柏柏尔人的居住地,即使强大的迦太基(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腓尼基人国家)也不能使他们完全屈服,他们甚至还一度入侵埃及。直到公元670年,阿拉伯人来到这里,把这里的文明全部同化为伊斯兰文明。这反映了古代西北非洲(  )
A.文明的连续性特点
B.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C.文明的开放性特点
D.文明的统一化趋势
8.图1、图2是古代埃及、古代美洲的建筑。这些建筑能够完成,主要是因为(  )
A.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
B.交通运输的便捷
C.国家组织能力的增强
D.文明交流的扩大
9.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被誉为“新世界的罗马”。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信使接力传送。印加人重视交通事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便利人们出行 B.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C.便于征税征兵 D.传递情报调动军队
10.(2024 苏州高一检测)印第安时期的美洲人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粗放”,如阿兹特克人的“浮动园地”。而且印第安人并不需要努力改进工具和施肥手段,即使采用简单的手工劳动形式也能凭借水利、地广人稀等因素满足数万人口的生存需要。据此可知,印第安时期美洲(  )
A.渔猎采集业与定居农业并存
B.生产耕作方式以集体劳作为主
C.原始农业依赖于优越的资源
D.农业发展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缩减
C.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
12.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一个长官,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管辖;以都城为中心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统一宗教信仰;利用战争广泛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上述举措旨在(  )
A.扩大国家的疆域面积
B.完善水陆的交通网络
C.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
D.提升国家治理的效率
13.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算术、天文学和历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他们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西班牙征服者消灭了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后,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这说明(  )
A.西班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
B.印第安人的教育体系不完整
C.美洲文明发展具有严重封闭性
D.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材料说明美洲文明衰落的原因是(  )
A.西班牙人入侵
B.新航路尚未开辟
C.天灾与战争频繁
D.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中,阿兹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中央高原,玛雅文明所在地既有许多山地,又有大片石灰岩地貌,印加文明处于安第斯山脉和秘鲁高原,它们均属于山地、高原型文明,与亚、非、欧诸文明在地理环境上有明显差异,即地理环境更为恶劣,故文明的进化发展极为缓慢和艰难,各文明之间呈现封闭孤立状态。虽然印第安人在物质生产方面相对落后。在社会形态进化方面极其缓慢,但是他们在天文、历法、建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印第安各文明中,凡与宗教信仰、精神彼岸世界有关系的科学技术过度发达,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却十分落后。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过去,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干旱可能是导致玛雅文明突然崩溃的因素,但是由于缺乏测年精度较高以及分辨率较高的古气候记录,这种观点很少受到重视。随着测年精度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一种新的气候变化模式逐渐显露出来,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现象认识不断深入,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据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着玛雅文明的衰落时期。
——摘编自吴文祥、胡莹、周扬《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
(1)材料一中的两则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 说明你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学界对“气候环境因素在玛雅文明衰落中的作用”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3)探究历史上一个古代文明的衰亡,应坚持什么原则 说说你的看法。(5分)
【备选习题】
1.下图是一幅诞生于14世纪地中海世界的精美地图,描绘了当时的一位国王,他曾带领一支庞大的骆驼商队穿越撒哈拉沙漠前往麦加朝圣,身着长袍,皮肤黝黑,头戴金冠,左手执权杖,右手托举一枚金球。该图所绘的国家(  )
A.建造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
B.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
C.创造并发明了“浮动园地”
D.将基督教尊奉为国教
2.大津巴布韦是古津巴布韦国家都城的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占地达一万多亩,共有三组建筑。下图是其中建于4世纪的石塔,石块中没有使用灰浆。该遗址反映了南部非洲(  )
A.建筑物全部是石料
B.注重借鉴外来建筑经验
C.曾经拥有高度文明
D.影响了整个非洲的发展
3.下表是某学者对古代拉丁美洲文明研究内容的节选。据此判断,该学者主要强调的是拉丁美洲(  )
农业 他们修筑的梯田和灌溉工程是举世无双的;自主栽培了许多农作物,如玉米、花生、辣椒、烟草等;没有马、牛等大牲畜,驯养了小型牲畜骆马,羊驼
宗教 信仰 没有佛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印记,只崇拜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等
建筑 金字塔呈截面形,其上建有庙宇
交通 没有发明轮子和车,驮运物品使用人力或小型牲畜
A.文明的先进性 B.文明的独特性
C.文明的局限性 D.文明的保守性五 古代非洲与美洲
(30分钟 55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24·泰州高一检测)下表为班图人迁徙概况。据此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
路线 概况
西线 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直至抵达南非,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东线 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A.破坏了南非地区的生产方式
B.促使南非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C.颠覆了桑海在西非霸主地位
D.促进非洲文明朝多样性演进
【解析】选D。根据材料“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等可知,班图人迁徙后与非洲当地人融合,形成新的族群,这有利于促进非洲文明演进朝多样性演进,故D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班图人迁徙后与非洲人融合并形成新的族群和民族,没有体现对南非地区生产方式的破坏,故A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班图人与非洲人的融合,没有强调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统一,并且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阿拉伯帝国的衰落与统治阶级的腐败有直接关系,与材料内容无关,并且与阿拉伯帝国相关的信息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内容,故C错误。
2.(2024·无锡高一检测)桑海帝国国王杜尔统治时期,将帝国划分为十个省,各省均派自己的亲信去治理,对廷巴克图和杰内等重要城市还派有总督,重要港口还有专门负责交通和税收的官员。据此可知桑海帝国(  )
A.疆域十分辽阔
B.行政效率极高
C.实行中央集权
D.重视经济管理
【解析】选C。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桑海帝国国王杜尔统治时期对地方的统治实行省制,重要城市还派总督,重要港口有专门官员,以此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对地方采取的措施,没有突出疆域的辽阔,排除A;材料未提到行政效率,排除B;材料属于中央对地方的行政制度,不仅仅强调经济管理措施,排除D。
3.(2024·镇江高一检测)公元10世纪到15世纪,东非地区的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进步,城市繁荣。出现这一现象的有利条件是(  )
A.生产技术飞跃发展 B.对外贸易发达
C.地区货币统一 D.政治制度先进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0—15世纪,环印度洋贸易发展和阿拉伯商人的出现使得东非地区社会进步,城市繁荣,故选B;“飞跃”说法错误,排除A;东非地区国家众多,货币没有统一,排除C;此时东非国家处于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并不先进,排除D。
4.1350年,马里帝国达到鼎盛期,帝国疆域包括了整个塞内加尔河流域,长约1000英里(1600公里),有400多个城市,仅次于当时的蒙古帝国。据此可推知,马里帝国(  )
A.行政管理能力突出
B.重视商业经济的发展
C.基本统一非洲大陆
D.阻遏了蒙古人的扩张
【解析】选A。材料表明马里帝国疆域辽阔且发展到鼎盛期,说明因其行政管理能力突出,所以能治理好如此庞大的国家,故选A;疆域辽阔不能表明其是否重视商业经济的发展,排除B;1350年马里帝国并未统一非洲大陆,排除C;材料只描述了马里帝国的国土和发展水平,没有提到蒙古人扩张相关内容,因此不能得知是否阻遏了蒙古人的扩张,排除D。
5.(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中古时期的西非地区气候非常炎热,因此盐对于保存肉类资源而言非常重要,人们用等重的黄金来换取食盐,即用一磅黄金换取一磅食盐。这从侧面反映出西非地区(  )
A.商品经济活跃 B.黄金资源丰富
C.民众生活富庶 D.工业基础落后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西非气候炎热,需要大批保存肉类的食盐,而人们用等重的黄金来换取食盐,即用一磅黄金换取一磅食盐,从侧面说明西非黄金资源极为丰富,故选B;题干强调的是用等重的黄金来换取食盐,这从侧面说明黄金资源丰富,西非商品经济活跃从正面就可以看出,而不是侧面反映的问题,排除A;黄金资源丰富与民众生活富庶并无必然关联,因为黄金是否掌握在民众手里至关重要,而题干信息并未提及,排除C;题干中所提及的黄金和肉类资源本身都与工业无关,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工业基础落后的结论,排除D。
6.在古代非洲,东非建立了一系列城市国家,西非先后崛起了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几个大帝国,南非出现了以建筑“石头城”闻名的津巴布韦文化。这表明(  )
A.各地区文明是独立发展的
B.各地区文明间缺乏共性
C.文明发展具有区域性特征  
D.非洲大陆内部彼此隔绝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东非、西非和南非文明各不相同,反映出文明发展具有区域性的特征,故选C;独立指不依靠他人,各地区文明或多或少地吸收借鉴了其他地区的文化,排除A;各地区文明间缺乏共性与“东非建立了一系列城市国家……津巴布韦文化”不符,排除B;“隔绝”说法错误,排除D。
7.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曾是柏柏尔人的居住地,即使强大的迦太基(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腓尼基人国家)也不能使他们完全屈服,他们甚至还一度入侵埃及。直到公元670年,阿拉伯人来到这里,把这里的文明全部同化为伊斯兰文明。这反映了古代西北非洲(  )
A.文明的连续性特点
B.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C.文明的开放性特点
D.文明的统一化趋势
【解析】选B。据材料中“入侵”“同化”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代西北非洲地区柏柏尔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故选B;阿拉伯人的入侵使西北非洲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一度中断,排除A;“他们甚至还一度入侵埃及”说明西北非地区的文明交流是武力扩张前提下的被迫交流,与文明发展的开放性不符,排除C;材料只能反映西北非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不代表政治统一的趋势,排除D。
8.图1、图2是古代埃及、古代美洲的建筑。这些建筑能够完成,主要是因为(  )
A.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
B.交通运输的便捷
C.国家组织能力的增强
D.文明交流的扩大
【解析】选C。据图可知,古代埃及和古代美洲的金字塔外观都比较宏伟高大,这需要调动很多劳动力修建,说明国家组织能力的增强,故选C;古埃及在约公元前7世纪才进入铁器时代,时间不符,排除A;当时生产力落后,交通运输落后,排除B;因为交通运输落后,文明交流的扩大不具备条件,排除D。
9.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被誉为“新世界的罗马”。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信使接力传送。印加人重视交通事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便利人们出行 B.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C.便于征税征兵 D.传递情报调动军队
【解析】选D。印加帝国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统治,为给印加帝国的军事远征提供便利,在驿站的基础上有专门的信使负责接力传送,保证了中央政令的传达,故选D;修建道路会便利人们出行,但这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A;交通发达便于出行,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B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印加帝国为便于征税征兵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与材料中通畅的交通无关,排除C。
10.(2024 苏州高一检测)印第安时期的美洲人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粗放”,如阿兹特克人的“浮动园地”。而且印第安人并不需要努力改进工具和施肥手段,即使采用简单的手工劳动形式也能凭借水利、地广人稀等因素满足数万人口的生存需要。据此可知,印第安时期美洲(  )
A.渔猎采集业与定居农业并存
B.生产耕作方式以集体劳作为主
C.原始农业依赖于优越的资源
D.农业发展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印第安时期的美洲人的生产方式体现出“粗放”的特点,而在“不需要努力改进工具和施肥手段”的前提下,便能以简单的手工劳作,凭借水利、土地等资源优势,满足生存需求,这表明当时美洲原始农业依靠自然资源优势,C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渔猎与农业的并存,排除A;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生产耕作方式,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印第安时期美洲农业发展的条件,没有体现其影响,排除D。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缩减
C.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可知,为了缓解人口增长造成的耕地不足,阿兹特克人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B正确;阿兹特克人的田地很多就在岛屿上,岛屿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说法不恰当,排除A;影响人口增减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特别是农业发展情况,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减少的说法不恰当,排除C;“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是耕地不足而非耕地增加,排除D。
12.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一个长官,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管辖;以都城为中心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统一宗教信仰;利用战争广泛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上述举措旨在(  )
A.扩大国家的疆域面积
B.完善水陆的交通网络
C.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
D.提升国家治理的效率
【解析】选D。据题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古美洲文明。据材料“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一个长官,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管辖……”可以看出印加帝国通过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率,强化和巩固自身的统治,D正确;此举是为了巩固统治,并不是扩大疆域,排除A;完善水陆的交通网络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B;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同样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C。
13.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算术、天文学和历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他们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西班牙征服者消灭了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后,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这说明(  )
A.西班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
B.印第安人的教育体系不完整
C.美洲文明发展具有严重封闭性
D.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
【解析】选D。材料“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可知,当知识传播对象的范围比较小时,文明传承的难度增加,文明消亡的可能性也更大,故选D;材料仅可知西班牙消灭了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中的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阻断了其文明的传承,而非对其文明本身进行破坏,排除A;B与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仅述及文明内部的传承,不涉及对外交流的情况,因而无法得知美洲文明是否具有封闭性,排除C。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材料说明美洲文明衰落的原因是(  )
A.西班牙人入侵
B.新航路尚未开辟
C.天灾与战争频繁
D.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解析】选D。根据材料“在从形成(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可知,该学者认为美洲文明缺少内部的交流,这是衰落的原因,D正确;材料未涉及西班牙人入侵,排除A;材料未涉及新航路的开辟,排除B;材料未涉及天灾与战争,排除C。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中,阿兹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中央高原,玛雅文明所在地既有许多山地,又有大片石灰岩地貌,印加文明处于安第斯山脉和秘鲁高原,它们均属于山地、高原型文明,与亚、非、欧诸文明在地理环境上有明显差异,即地理环境更为恶劣,故文明的进化发展极为缓慢和艰难,各文明之间呈现封闭孤立状态。虽然印第安人在物质生产方面相对落后。在社会形态进化方面极其缓慢,但是他们在天文、历法、建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印第安各文明中,凡与宗教信仰、精神彼岸世界有关系的科学技术过度发达,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却十分落后。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过去,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干旱可能是导致玛雅文明突然崩溃的因素,但是由于缺乏测年精度较高以及分辨率较高的古气候记录,这种观点很少受到重视。随着测年精度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一种新的气候变化模式逐渐显露出来,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现象认识不断深入,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据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着玛雅文明的衰落时期。
——摘编自吴文祥、胡莹、周扬《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
(1)材料一中的两则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 说明你的理由。(4分)
答案:(1)示例一
判断:必需。理由:玛雅文明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组成部分;古代玛雅文明与古代阿兹特克文明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尤其明显。(4分)
示例二
判断:非必需。理由:玛雅文明不等同于古代印第安文明;近代以前,美洲各文明基本上呈孤立、封闭的状态;相关考古资料显示玛雅文明的兴起时间和文明成就具有较强的特殊性。(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学界对“气候环境因素在玛雅文明衰落中的作用”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 (2)变化:由忽视到重视和肯定。原因:研究者思维惯性的影响;测年技术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考古成果的印证。(4分)
(3)探究历史上一个古代文明的衰亡,应坚持什么原则 说说你的看法。(5分)
答案: (3)历史唯物论原则,人类文明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古代文明衰亡的根源;全面性原则,广泛搜集古代文明覆盖的各个区域的史料,并对不同类型的史料加以比照;关联性原则,注意古代人类迁徙和文明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影响,关注全球性因素;开放性原则,接受新史料的发现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史料的深度挖掘成果。(5分)
【备选习题】
1.下图是一幅诞生于14世纪地中海世界的精美地图,描绘了当时的一位国王,他曾带领一支庞大的骆驼商队穿越撒哈拉沙漠前往麦加朝圣,身着长袍,皮肤黝黑,头戴金冠,左手执权杖,右手托举一枚金球。该图所绘的国家(  )
A.建造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
B.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
C.创造并发明了“浮动园地”
D.将基督教尊奉为国教
【解析】选B。根据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国家是古代非洲的马里帝国,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它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B正确;古埃及建造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排除A;发明“浮动园地”的是美洲阿兹特克人,排除C;马里并不信仰基督教,排除D。
2.大津巴布韦是古津巴布韦国家都城的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占地达一万多亩,共有三组建筑。下图是其中建于4世纪的石塔,石块中没有使用灰浆。该遗址反映了南部非洲(  )
A.建筑物全部是石料
B.注重借鉴外来建筑经验
C.曾经拥有高度文明
D.影响了整个非洲的发展
【解析】选C。据题意可知材料核心信息是对石头城的介绍,说明大津巴布韦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超,体现了南部非洲文明的辉煌,C正确;A“全部”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古津巴布韦的对外交往,排除B;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南非文明与非洲其他地区文明的关系,排除D。
3.下表是某学者对古代拉丁美洲文明研究内容的节选。据此判断,该学者主要强调的是拉丁美洲(  )
农业 他们修筑的梯田和灌溉工程是举世无双的;自主栽培了许多农作物,如玉米、花生、辣椒、烟草等;没有马、牛等大牲畜,驯养了小型牲畜骆马,羊驼
宗教 信仰 没有佛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印记,只崇拜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等
建筑 金字塔呈截面形,其上建有庙宇
交通 没有发明轮子和车,驮运物品使用人力或小型牲畜
A.文明的先进性 B.文明的独特性
C.文明的局限性 D.文明的保守性
【解析】选B。据材料“自主栽培了许多农作物”“只崇拜自然神”“金字塔呈截面形”“没有发明轮子和车”可知,相比于其他文明来说,拉丁美洲培育了独有的农作物,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崇拜,在建筑上类似于埃及金字塔,但是形状和结构不同,也没有驯服大型动物和出现马车,体现了拉丁美洲文明的独特性,故选B;拉丁美洲的整体社会发展程度相对于其他大陆的文明发展程度较低,材料只是突出拉丁美洲文明的独特性,排除A;不同文明的特点体现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不存在局限性的说法,排除C;材料中拉丁美洲文明始终在缓慢向前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这是主客观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不是文明保守性的体现,排除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