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过程性评价
一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30分钟 55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24·扬州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文明的产生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最早的文明产生于旧大陆的大河流域,这不是偶然现象。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大河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B.文明的发展具有偶然性
C.文明产生需要一定经济条件
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
【解析】选C。据材料“文明……才有可能”可知,该学者认为文明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正好为文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最早的文明产生于旧大陆的大河流域,故选C;材料强调大河流域经济的发展促使文明的产生,与大河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而非偶然性,排除B;“决定”说法错误,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类型,排除D。
2.在古代社会,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这充分说明( )
A.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
B.古代社会发展完全依赖农业
C.发展农业可以生活富足安定
D.农业发展是文明扩张的动力
【解析】选D。有了农业的发展,就能养活更多的人,所以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从而使得更多的地方出现了农业,这说明农业发展使得文明得以扩张,故选D;题干中并未涉及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而是体现农业生产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文明扩张的基础,排除A;题干提到农业发展对社会进步和文明扩张的作用,但并不能说社会发展完全依赖农业,说法以偏概全,排除B;题干提到农业发展使得生活得以比较安定,但并不能保证生活富足,排除C。
3.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港湾众多,几乎没有大面积的整块平地。这种地形对古希腊历史发展的影响是( )
A.对古希腊民主政治起了决定作用
B.促进了古希腊传统农林业的发展
C.有利于古希腊海外商贸业的发展
D.使古代希腊很难与外界广泛交流
【解析】选C。古希腊山多地少,港湾众多,便利经济作物生长和发展海外商业贸易,故选C;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排除A;古希腊几乎没有大面积的土地,不利于农业发展,排除B;古希腊通过海外商贸业及海外殖民活动,扩大了与外界交流,排除D。
4.(2024·泰州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B.文明发展的规律性
C.区域文明的独立性 D.不同文明的交融性
【解析】选B。据材料“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他们都经历了”可知,虽然非洲和美洲的文明是相对独立发展出的,但其发展过程与亚洲、欧洲文明产生相似,都经历了相同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规律性,故选B;据材料“虽然……但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可知,体现了学者强调的是非洲、美洲文明在发展上的相似性,并非多元性,排除A;据材料“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可知,该学者提到了美洲和非洲区域文明的独立性,但学者强调的是后者,即文明的相似性而非独立性,排除C;据材料“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可知,非洲与美洲文明在文明产生时期并没有交融,排除D。
5.(2024·苏州高一检测)《汉谟拉比法典》的序言写道:为了民众的福祉,天神阿努与恩利尔神呼唤了我的名字;为了使正义在国中发扬光大,消灭邪恶与罪行和使强者不凌弱,(他们)擢升(我)汉谟拉比——虔诚敬神的王公——像太阳一样在万民之上光耀全国。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A.宣扬君权神授
B.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C.巩固等级秩序
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解析】选A。材料提及天神阿努与恩利尔神“擢升(我)汉谟拉比”统治万民,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故选A;“封建君主专制”不合史实,应为“奴隶制君主专制”,排除B;“等级秩序”不合题意,与材料只体现了君权神授相悖,排除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不合题意,与材料中天神阿努与恩利尔神“擢升(我)”“像太阳一样在万民之上光耀全国”相悖,排除D。
6.北纬30°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在其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如图所示),各文明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诞生了维护平民利益的《汉谟拉比法典》
B.②处文明的产生与尼罗河不定期泛滥有关
C.③处文明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楔形文字
D.④处诞生了世界上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
【解析】选C。③处文明属于西亚的古巴比伦文明,位于两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楔形文字,故选C;①处属于古代埃及文明,而维护平民利益的《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西亚的古巴比伦,不属于古埃及文明,且《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排除A;②处属于古代希腊文明,与爱琴海有关,其文明的产生与尼罗河不定期泛滥无关,排除B;④处属于古代中国,位于长江流域,而诞生了世界上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是古代印度文明,位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排除D。
7.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指示拉尔萨地区总督辛·伊丁那姆调查一件行贿案,如果属实,将赃款、赃物、受贿者及知情人押送到王宫。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时代( )
A.完善了封建官僚体系
B.国家关注经济与民生发展
C.注重维护奴隶主利益
D.建立起了君主集权的制度
【解析】选D。据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押送到王宫”可知,在古巴比伦,国王对国家的事务有绝对的权力,体现了古巴比伦君主集权的特征,故选D;古巴比伦是奴隶制国家,排除A;古巴比伦国王对一件行贿案做出指示,不能体现国家关注经济与民生发展,排除B;材料信息不涉及受贿者的身份,不能得出“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结论,排除C。
8.(2024·黑吉辽选择考·T12)古姆诺帕里亚节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最炎热的7月举行,历时数天。这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据此可知,该节庆有助于斯巴达( )
A.维护民主政治稳定 B.繁荣城邦经济
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
【解析】选C。根据材料“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要节日”“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可知,古姆诺帕里亚节是斯巴达人欢庆胜利、纪念英雄的传统节日,这有利于斯巴达人凝聚公民意志,维护国家统治,C正确;斯巴达实行的是寡头政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B;古姆诺帕里亚节体现的是对众神和英雄的纪念,并非多神崇拜,排除D。
9.(2024·徐州高一检测)英国学者柴尔德指出:“苏美尔的文字,由某一种祭祀人物发明,而且首先还仅由这种祭祀人物所使用。但祭祀之发明文字,并非由于他们那宗教管理人的资格,而是由于他们世俗财产管理人的资格。”这表明苏美尔文字( )
A.始终被神职人员垄断
B.便于生产经营管理
C.服务于宗教思想宣传
D.利于经济利益分配
【解析】选D。据材料“祭祀之发明文字……而是由于他们世俗财产管理人的资格”可知文字有利于财产的管理,即经济利益的分配,故选D;根据材料“并非由于他们那宗教管理人的资格”可知不是神职人员垄断,排除A;据材料“世俗财产管理人”可知是财产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与材料不符,排除B;据材料“并非由于他们那宗教管理人的资格”可知不是服务于宗教思想宣传,排除C。
10.(2024·盐城高一检测)尼罗河的泛滥量和泛滥期都较为稳定,而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的泛滥量都不可预测。两河流域的史诗《吉尔伽美什》透露出人们对来世模糊且悲观的情绪,古埃及的文物却折射出人们来世复活的理想。这说明( )
A.生产技术水平决定文明发展进程
B.文艺作品真实再现文明发展状况
C.农耕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D.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们思想观念
【解析】选D。据材料“透露出人们对来世模糊且悲观的情绪”可知生活在两河流域的人们难以掌握河水泛滥的规律,人们对生产生活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使人们的来世观念充满悲观情绪,“折射出人们来世复活的理想”说明古埃及人能够比较准确掌握尼罗河的泛滥规律,使人们对现实生活充满信心,对来世观念充满期望,二者共同说明自然环境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故选D;文明发展的进程受到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排除A;文艺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感彩,不能真实再现文明发展状况,排除B;材料中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先民对来世观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排除C。
11.一位古代诗人是这样描述给万物以生命的大河的慈善:“瞧,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穷人,富人,强者,弱者,不加区别,毫不偏袒。这些就是他的礼物,比金银更贵重。”诗人歌颂的大河流域诞生了( )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文明
C.古代中华文明 D.古代印度文明
【解析】选A。据材料“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可知,因为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季节性暴雨,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诞生了古埃及文明,故选A;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泛滥不定,与“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不符,排除B;黄河流域泛滥无序,与“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不符,排除C;印度河流域也不是定期泛滥,排除D。
12.古埃及经常举行与农业相关的祭祀仪式,法老在祭祀仪式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在底比斯的敏—阿蒙丰收节上,法老会割下第一束小麦,仪式中会由一头公牛引领前进”。在新王国时期,法老将大量农业产品送给神庙作祭品。材料可用于说明,古埃及( )
A.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B.法老权威受到制约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解析】选C。据材料“法老在祭祀仪式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古埃及的农业祭祀仪式需要依仗法老完成,神庙献祭也主要由法老完成,这说明当时神权势力与王权紧密结合,故选C;材料并未具体解释古埃及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过程,无法体现“生产水平较高”的结论,排除A;材料中的祭祀和献祭都由法老完成,体现了法老权威的至高无上,排除B;社会分工主要强调的是社会日常生产过程的分工,祭祀和献祭不属于社会分工的范畴,排除D。
13.(2024·南通高一检测)城邦时代的古希腊钱币多镌以本邦所尊崇的动物图腾或纹章图案。如科林斯使用的双翅飞马便是首任国王之子所驯服的动物;而以出产葡萄酒闻名的门德城邦,其钱币图案则为挂着葡萄的酒罐。这反映出古希腊城邦时代( )
A.商品经济地位突出
B.文化多元特征显著
C.帝王伟业世代传颂
D.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解析】选B。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希腊城邦时代,不同城邦在钱币上镌刻不同的图案,反映了希腊城邦时代文化多元的特征,B正确;材料强调不同城邦钱币镌以不同的图案,反映了文化的多元特征,未体现商品经济地位突出,排除A;材料未涉及帝王伟业,排除C;材料未涉及对外文化交流,排除D。
14.(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下图是《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这说明,古希腊( )
A.拥有发达的社会分工
B.深受周边文化影响
C.构建了统一的大帝国
D.促使文化中心东移
【解析】选B。由材料“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可知古希腊人的殖民活动使希腊同地中海和黑海周边的西亚、北非及中欧和西欧地区连接起来,有利于吸收周边文化,故选B;材料为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情况,未体现社会分工,排除A;古希腊并未建立统一的大帝国,排除C;材料说明古希腊深受周边文化影响,未体现文化中心东移,排除D。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诃婆罗多》这一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共分18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婆罗门教向印度教转化的时代。该书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著名的印度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就是其中的插叙之一。
——摘编自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等
材料二 汉代以前,我国史籍中就已经出现过有关印度的记载,但大多是神话传说。汉代以来,印度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成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官修史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民间的许多著述也对印度有所涉及。这些著述往往因为作者缺乏切身体验而对印度的描述多有误解。中土僧人之西行求法活动,在西晋及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少。法显到达印度之时,正当笈多王朝后期。他在《佛国记》中对于印度公元5世纪之前的历史,特别是佛陀时代、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早期历史,都作了记述。有日本学者表示:“《佛国记》为1500年前之实地考察的记录,凡关于中亚、西亚、印度、南海诸地之地理、风俗及宗教等,实以本书为根本资料……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与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
——摘编自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摩诃婆罗多》的特点。(7分)
答案:(1)特点:创作年代跨度长;篇幅较大;内容繁杂、丰富;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7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可知创作年代跨度长;据材料一“该书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可知篇幅较大;据材料一“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可知内容繁杂、丰富;据材料一“著名的印度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就是其中的插叙之一”可知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印度的历史记载的原因。(6分)
答案: (2)原因: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印官方、民间交往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断扩大影响;中国使臣、僧人的求索精神和严谨态度。(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第(2)题据材料二“汉代以来”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根据材料二“印度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成为……民间的许多著述也对印度有所涉及”可知中印官方、民间交往的发展;据材料二“中土僧人之西行求法活动,在西晋及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少。法显到达印度之时,正当笈多王朝后期”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断扩大影响;结合中外交流的知识可知中国使臣、僧人的求索精神和严谨态度。
【备选习题】
1.(2024·淮安高一检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新石器时代的村庄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进而产生了早期城市,形成了最早的阶级和阶级社会,并出现了最早的国家组织,创造出各种文字、法律,造就了历史上第一批劳心者,结束了长达2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由此可见,人类文明( )
A.产生以后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产生标志是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C.出现时间在各地区基本相同
D.出现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解析】选D。根据“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团体”可知,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产生,故选D;原始农业出现以后人类走向定居生活,排除A;阶级、国家、文字和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产生,排除B;人类文明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出现时间基本相同的说法错误,排除C。
2.(2024·泰州高一检测)下图为出土于阿尔及利亚的刻在撒哈拉沙漠岩石上的石器时代的绘画。它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画面上的黑点可能代表谷物)的场景,也有学者认为他们正在优雅地翩翩起舞。这幅画体现出( )
A.劳动场景和艺术审美的融合
B.食物采集和牛耕文化的结合
C.个体生产和定居生活的再现
D.宗教仪式和农业革命的反映
【解析】选A。据材料“妇女采集谷物……优雅地翩翩起舞”可知,这幅绘画描绘了在人类早期时期,妇女采集谷物或者舞蹈的场面,体现出劳动场景和艺术审美的融合,故选A;据材料“撒哈拉沙漠岩石上的石器时代的绘画”可知,该岩画诞生于石器时代,动物还未驯化成农用动力,牛耕尚未出现,食物采集和牛耕文化的结合与史实不符,排除B;据材料“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可知,体现了妇女的集体劳作,并不是个体生产,排除C;农业革命指的是由采集经济进入种植经济的时代,题中信息属于采集时代,农业革命的反映与主旨不符,排除D。
3.下图为早期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农业起源的多元性
B.作物传播的单向性
C.地区发展的均衡性
D.文明发展的趋同性
【解析】选A。材料可见不同地区发展出不同的文明,说明农业起源具有多元性,故选A;材料中作物传播具有双向性,排除B;“均衡”一词有误,排除C;文明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并不趋同,排除D。一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24·扬州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文明的产生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最早的文明产生于旧大陆的大河流域,这不是偶然现象。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大河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B.文明的发展具有偶然性
C.文明产生需要一定经济条件
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
2.在古代社会,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这充分说明( )
A.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
B.古代社会发展完全依赖农业
C.发展农业可以生活富足安定
D.农业发展是文明扩张的动力
3.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港湾众多,几乎没有大面积的整块平地。这种地形对古希腊历史发展的影响是( )
A.对古希腊民主政治起了决定作用
B.促进了古希腊传统农林业的发展
C.有利于古希腊海外商贸业的发展
D.使古代希腊很难与外界广泛交流
4.(2024·泰州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B.文明发展的规律性
C.区域文明的独立性 D.不同文明的交融性
5.(2024·苏州高一检测)《汉谟拉比法典》的序言写道:为了民众的福祉,天神阿努与恩利尔神呼唤了我的名字;为了使正义在国中发扬光大,消灭邪恶与罪行和使强者不凌弱,(他们)擢升(我)汉谟拉比——虔诚敬神的王公——像太阳一样在万民之上光耀全国。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A.宣扬君权神授
B.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C.巩固等级秩序
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6.北纬30°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在其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如图所示),各文明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诞生了维护平民利益的《汉谟拉比法典》
B.②处文明的产生与尼罗河不定期泛滥有关
C.③处文明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楔形文字
D.④处诞生了世界上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
7.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指示拉尔萨地区总督辛·伊丁那姆调查一件行贿案,如果属实,将赃款、赃物、受贿者及知情人押送到王宫。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时代( )
A.完善了封建官僚体系
B.国家关注经济与民生发展
C.注重维护奴隶主利益
D.建立起了君主集权的制度
8.(2024·黑吉辽选择考·T12)古姆诺帕里亚节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最炎热的7月举行,历时数天。这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据此可知,该节庆有助于斯巴达( )
A.维护民主政治稳定 B.繁荣城邦经济
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
9.(2024·徐州高一检测)英国学者柴尔德指出:“苏美尔的文字,由某一种祭祀人物发明,而且首先还仅由这种祭祀人物所使用。但祭祀之发明文字,并非由于他们那宗教管理人的资格,而是由于他们世俗财产管理人的资格。”这表明苏美尔文字( )
A.始终被神职人员垄断
B.便于生产经营管理
C.服务于宗教思想宣传
D.利于经济利益分配
10.(2024·盐城高一检测)尼罗河的泛滥量和泛滥期都较为稳定,而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的泛滥量都不可预测。两河流域的史诗《吉尔伽美什》透露出人们对来世模糊且悲观的情绪,古埃及的文物却折射出人们来世复活的理想。这说明( )
A.生产技术水平决定文明发展进程
B.文艺作品真实再现文明发展状况
C.农耕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D.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们思想观念
11.一位古代诗人是这样描述给万物以生命的大河的慈善:“瞧,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穷人,富人,强者,弱者,不加区别,毫不偏袒。这些就是他的礼物,比金银更贵重。”诗人歌颂的大河流域诞生了( )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文明
C.古代中华文明 D.古代印度文明
12.古埃及经常举行与农业相关的祭祀仪式,法老在祭祀仪式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在底比斯的敏—阿蒙丰收节上,法老会割下第一束小麦,仪式中会由一头公牛引领前进”。在新王国时期,法老将大量农业产品送给神庙作祭品。材料可用于说明,古埃及( )
A.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B.法老权威受到制约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13.(2024·南通高一检测)城邦时代的古希腊钱币多镌以本邦所尊崇的动物图腾或纹章图案。如科林斯使用的双翅飞马便是首任国王之子所驯服的动物;而以出产葡萄酒闻名的门德城邦,其钱币图案则为挂着葡萄的酒罐。这反映出古希腊城邦时代( )
A.商品经济地位突出
B.文化多元特征显著
C.帝王伟业世代传颂
D.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14.(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下图是《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这说明,古希腊( )
A.拥有发达的社会分工
B.深受周边文化影响
C.构建了统一的大帝国
D.促使文化中心东移
二、非选择题(13分)
1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诃婆罗多》这一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共分18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婆罗门教向印度教转化的时代。该书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著名的印度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就是其中的插叙之一。
——摘编自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等
材料二 汉代以前,我国史籍中就已经出现过有关印度的记载,但大多是神话传说。汉代以来,印度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成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官修史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民间的许多著述也对印度有所涉及。这些著述往往因为作者缺乏切身体验而对印度的描述多有误解。中土僧人之西行求法活动,在西晋及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少。法显到达印度之时,正当笈多王朝后期。他在《佛国记》中对于印度公元5世纪之前的历史,特别是佛陀时代、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早期历史,都作了记述。有日本学者表示:“《佛国记》为1500年前之实地考察的记录,凡关于中亚、西亚、印度、南海诸地之地理、风俗及宗教等,实以本书为根本资料……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与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
——摘编自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摩诃婆罗多》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印度的历史记载的原因。(6分)
【备选习题】
1.(2024·淮安高一检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新石器时代的村庄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进而产生了早期城市,形成了最早的阶级和阶级社会,并出现了最早的国家组织,创造出各种文字、法律,造就了历史上第一批劳心者,结束了长达2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由此可见,人类文明( )
A.产生以后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产生标志是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C.出现时间在各地区基本相同
D.出现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2.(2024·泰州高一检测)下图为出土于阿尔及利亚的刻在撒哈拉沙漠岩石上的石器时代的绘画。它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画面上的黑点可能代表谷物)的场景,也有学者认为他们正在优雅地翩翩起舞。这幅画体现出( )
A.劳动场景和艺术审美的融合
B.食物采集和牛耕文化的结合
C.个体生产和定居生活的再现
D.宗教仪式和农业革命的反映
3.下图为早期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农业起源的多元性
B.作物传播的单向性
C.地区发展的均衡性
D.文明发展的趋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