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5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5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3 22:2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5大自然的语言
作 者 简 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字藕
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5 大自然的语言
读一读
5 大自然的语言
5 大自然的语言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年年如是】
【农谚】
【悬殊】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①种子或孢子发芽;②比喻事物发生。
动作轻快的样子。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①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②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年年像这样。是,这样。
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相差很远。
远望衰败的草和天空相接。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有遍 地的意思。
词语解释
说明文的分类
依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是说明一个道理或一种现象,说明对象比较抽象。事物说明文则是说明一个人或一个东西,包括一种景观等等,说明的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那么此篇课文是哪种说明文呢?
5 大自然的语言
5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分析标题
5 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整体感知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部分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
时间顺序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部分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2月
3月
9月
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
时间顺序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部分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部分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
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
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部分
读课文,找一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部分
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纬度
经度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空间因素
时间因素
影响程度由大到小
由主到次的 逻辑顺序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部分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此段举了两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如果举了一个例子存在偶然性,而举两个例子是为了增加说服力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四部分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首先... 对于... 还可以... 也可以...’这四层意思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写的,突出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5 大自然的语言
学到这里,你能说出本篇课文的说明顺序吗?
整体感知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5 大自然的语言
合作探究
速读课文,小组讨论,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 大自然的语言
合作探究
5 大自然的语言
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积累拓展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1段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引用农谚,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地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形象地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积累拓展
5 大自然的语言
积累拓展
根据前题,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并分析其作用(提示词:左右 大约 等)
5 大自然的语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积累拓展
展现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图画,使文章亲切动人,富有情趣。
语言生动形象
5 大自然的语言
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积累拓展
5 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