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四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1课时 无脊椎动物
【学习目标】
科学思维:概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科学探究:描述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命观念:认同动物是不断进化的,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适应。
自然界中已命名记录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广泛地分布在陆地、高山、平原、天空、江河、湖泊和海洋,与人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像植物那样,不同的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也有很大的差距,
人们为了便于识别、研究、欣赏、利用和保护动物,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型。
情境导入
对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活动:
脊椎骨
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如蛔虫、蚯蚓等;一类是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脊椎动物,如鱼、蛙、龟、鹤和野兔等。
课堂探究
无脊椎动物是在进化上比较古老
和低等的一类动物。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没有脊椎骨形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门类繁多,种数占动物总数的绝大多数。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
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脊椎动物身体里面都有由脊椎骨连接成的脊柱作为支柱,体形左右对称,身体一般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脊椎动物只是脊索动物门中的1个亚门,在脊椎动物里,又分为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动物进化系统树
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棘皮动物
(一)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是一类水生的多细胞动物,
它们的身体都是由两层细胞及围成的 一个消化腔组成的,身体只有一个开口,在动物进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
水螅
珊瑚虫
水母
海葵
海蜇
(1)腔肠动物代表——水螅
水螅生活在池塘和清澈的河沼中,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它的体长有几厘米,一端附着在水草、石块或其他物体上,另一端游离,口周围有一圈细长触手。
刺细胞
触手
口
消化腔
水母的身体呈伞形,适于在水中漂浮。绝大多数水母生活在海洋中,淡水生活的桃花水母被誉为“水中国宝”,近年在我国四川、湖北等地均有发现。
桃花水母
(2)腔肠动物代表——水母
海蜇的伞形结构周围有8枚口腕,捕获后经过加工处理,可供食用的伞部称为“蜇皮” ,口腕部称为“蜇头” 。
(3)腔肠动物代表——海蜇
珊瑚虫的体形与水螅相似,在海底营固着聚群生活,其分泌物形成石灰质骨骼,死亡虫体的骨骼积累形成美丽的珊瑚,可做成精美的工艺品。
(4)腔肠动物代表——珊瑚虫
海葵的体形也与水螅相似,常固着在礁石、岩石甚至螺壳上,触手舒展时就像一朵葵花。
(5)腔肠动物代表——海葵
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分布在海水、淡水和潮湿土壤中,有的种类寄生在人和动物的体内。
涡虫(生活在淡水中)
血吸虫(寄生)
2.扁形动物
涡虫生活在池塘、溪流的石块下,主要吃小的水生动物和动物的尸体,而大多数种类在浅海石块、海藻下隐居生活,潮间带较为丰富。淡水种类多在溪流湖泊等清洁的流水石块下生活。
(1)扁形动物代表——涡虫
含有绦虫囊尾蚴(囊虫)的猪肉叫“米猪肉”或“豆猪肉”,人吃了这种未煮熟的猪肉,会患猪肉绦虫病,绦虫的成体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产生营养不良、贫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2)扁形动物代表——猪带绦虫
腹痛
痢疾
缺血
直肠脱出
畅结膜坏死
(3)扁形动物代表——血吸虫
血吸虫长约2cm,分雌虫和雄虫。成虫的口部和腹部各有一个吸盘,生活在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血管内,引起血吸虫病。
线虫动物分布广,种类多,多数生活在水中、潮湿的土壤中,或寄生在动植物体内。身体呈细长的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体内有完成的消化道,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常见的有蛔虫、蛲虫等,寄生在人体肠道中,引起蛔虫病、蛲虫病等肠道传染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且感染率较高,尤其儿童。
3.线虫动物
蛔虫
蛲虫
(1)线虫动物代表——蛔虫
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靠吸食人的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糜生活。身体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长可达20—35cm,体表有透明的角质层。
雌虫:较大,尾端尖直。
雄虫:较小,尾端向腹面弯曲。
蛔虫病的危害
蛔虫会吸取大量在消化道内的营养使人缺乏营养。并且导致体重下降,消瘦,贫血,乏力,面色苍白,厌食等等。由于蛔虫在消化道的蠕动,可造成胃痛,腹痛,恶心。寄生数量多可能会导致胆道蛔虫病及肠梗阻。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形态差异较大,这类动物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表有外套膜,常常包有贝壳,如蜗牛、河蚌、乌贼、钉螺等。
4.软体动物
蜗牛
乌贼
河蚌
蜗牛头部发达,具有一对触角,一对眼。眼生在触角的顶部(有柄)。口腔内的齿舌极其发达,用于摄食、钻孔。足位于躯体的腹面,故有“腹足”一名。外壳呈螺旋形。
(1)软体动物代表——蜗牛
用足运动
用鳃呼吸
通过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吸入水,水流经身体的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
消化:水中的微小食物→口→胃→肠→肛门
(2)软体动物代表——河蚌
(3)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很多种类的软体动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
(2)人工养殖的帆蚌、珍珠贝等能培育出名贵的珍珠。
(3)有些软体动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或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
(4)也有一些种类有毒,能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例如,蜗牛中的多数种类啮食植物,对农业生产有害。
(5)有害于人类:船蛆损坏港湾建筑及交通运输设施,蛞
蝓、玉螺分别危害农作物和贝类养殖。
环节动物体长圆柱形或长而扁平,左右对称,由前后相连的许多体节构成。环节动物约有13000种,包括蚯蚓、沙蚕、水蛭等,生活在海水、淡水、土壤及陆地潮湿环境中,分布较广。
5.环节动物
沙蚕
水蛭
蚯蚓
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白天在土中穴居,夜间爬出地面,以泥土中的有机物或植物的茎、叶等作为食物。
(1)环节动物代表——蚯蚓
(2)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节肢动物在地球上约有100多万种,许多种的个体数量多得惊人。它们分布在空中、水域、土壤和动物体内,与人类生活、健康和经济等方面都有十密切的关系。
6.节肢动物
蝗虫
虾
蜈蚣
蜘蛛
蝎
蟹
蚊
观察昆虫标本
方法步骤:
1.观察不同的昆虫标本,认识昆虫的身体组成。
2.观察昆虫的足,画出不同形态的足。
3.对比昆虫不同形态的足,找出它们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异同点。
讨论:
1.昆虫的身体组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昆虫不同形态的足在结构组成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3.昆虫不同形态的足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活动:
(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绝大多数节肢动物陆栖,全身被有坚韧的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节屈伸自如;每个体节几乎都有一对分节的附肢,运动灵活而有力;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从而完全适应陆上生活。昆虫是唯一能飞行的节肢动物类群,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有的昆虫仅有一对翅,如蚊、蝇灯,有些没有翅,如跳蚤。
(2)节肢动物与人类关系
棘皮动物是生活在海水中,上海洋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种类有海星、海胆、海参等。
海胆
海星
海参
7.棘皮动物
海星身体扁平,呈五角星形,中央为体盘,周围有五条腕,体表有棘。喜食牡蛎等贝类,危害贝类养殖。
(1)棘皮动物代表——海星
海胆身体呈球状,外壳坚硬,体表有棘。海胆喜食海藻,危害藻类养殖。海胆可食用。
(2)棘皮动物代表——海胆
海参呈蠕虫状,体表的肉刺基部相连成梅花瓣状。海参有40多种可供人类食用,有很高的人工养殖价值。
(3)棘皮动物代表——海参
动物类群 主要特征
代表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虫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水螅
身体辐射对称,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涡虫
身体两侧对称,背负扁平,有口无肛门
蛔虫
身体细长,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身体由体节构成,靠刚毛或疣足运动
蚯蚓
河蚌
身体柔软,有贝壳和外套膜,用足运动
蝗虫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足和附肢分节
低等→高等,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捕食害虫
药用
危害健康
危害农业生产
饵料
食用
观赏
改良土壤
传播疾病
1.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营群体生活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2.我们食用的“蜇皮”主要是海蜇的( )
A.伞部 B.口腕部
C.整个海蜇 D.伞部的外层细胞
3.“米猪肉”是指( )
A.含米粒的猪肉 B.含猪肉绦虫卵的猪肉
C.含猪肉绦虫成虫的猪肉 D.含猪肉绦虫幼虫的猪肉
D
B
D
当堂检测
4.下列有关蚯蚓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叙述中,观点错误的是( )
A.蚯蚓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B.蚯蚓可以清除土壤中的大量垃圾
C.蚯蚓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
D.蚯蚓的活动会损坏植物幼嫩的根
5.下列生物中能培育出名贵珍珠的是( )
A.帆蚌 B.乌贼 C.鲍 D.牡蛎
D
A
6.下列动物中,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
A.章鱼 B.水蚤 C.海葵 D.中华鲟
7.下列不是环节动物的是( )
A.蚯蚓 B.沙蚕 C.蚂蝗 D.茧蛹
8.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是( )
A.软体动物 B.昆虫 C.鸟类 D.哺乳动物
B
A
D
9.将下列动物与对应的与人类的关系连线
蜜蜂
蚯蚓
七星瓢虫
虾、蟹
家蚕
蝗虫
蜈蚣
改良土壤
农业益虫
传播花粉
提供衣服
提供食品
提供药材
农业害虫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设计表
上课班级 - 讲授内容 动物的主要类群
上课日期 - 主讲教师 -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对动物的主要类群进行系统的认识和分类。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动物系统进化树的概念、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理解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特征,并能够根据这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初步的分类。此外,学生还能体会到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并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2)了解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对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类群的区分及其特征的理解。 (2)理解并掌握各类动物(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等)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动物主要类群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分析,识别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类群,阐述其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借助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提升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在学习动物类群的过程中,体会生物的多样性,树立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资源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动物分类的视频和图片,以及动物进化系统树的动态演示。 (2)各类动物标本或模型,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典型代表,如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等,以便学生直观观察和分类。 (3)互动式白板或黑板,用于记录学生的分类结果和讨论要点,促进课堂互动。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互动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谁能够告诉我们已经发现的植物种类有多少?——(30多万种) (2)引入新课:自然界中还有一类生物,它们的种类数量比植物更多,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主题——动物。目前已知的动物种类有多少呢?——(150多万种)。面对如此多样的动物群体,我们应该如何系统地进行学习呢?回顾一下,在之前学习植物群时,我们采取了什么方法? (3)学生回答: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4)教师总结:没错,学习动物时,我们也将采用类似的顺序。正如植物依据其不同的特征被分为不同类群一样,我们也要将动物分门别类来研究。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看一段展示丰富动物世界的视频。 二、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1)展示动物类群的视频,展现多样化的动物世界 (2)教师引导:请大家根据已有知识,尝试对这些熟悉的动物进行分类,并说明你的理由。 (3)学生活动: 根据生活环境可分成:水生、陆生、空中 依照生活方式可以划分为:寄生、自生 (4)提问:大家可以摸摸背部中间的位置,感觉到了什么?——(脊柱) (5)讲解:这根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是区分生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地球上所有动物可以根据是否具备脊椎骨被划分为两大类别: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6)举例说明: 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蛔虫等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等 三、认识动物进化的脉络 (1)经过初次分类后,让我们进一步探讨动物学家是如何对各类动物进行更加细致划分的。他们主要依据哪些特征来进行分类呢? (2)学生活动:参考教材P49页的内容,结合视频信息 (3)教师梳理: 无脊椎动物可以细分为多个子类,例如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等。 而脊椎动物则包含了鱼纲、两栖纲、爬行纲等多个分类。 (4)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进化树图示,使学生对各类动物及其发展过程有直观认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导入 (1)快速回忆上节课所讨论的核心内容:动物分类标准及两大基本类型 (2)复习提问: 动物界怎样被分为两大类? 每个大类又可具体分为哪些较小单位? (3)引入新知识点:本次课程将集中于无脊椎动物的学习,我们将通过观察视频来了解不同类型的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及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无脊椎动物之首—原生动物 (1)首先介绍最基础的一类:原生动物。这类微小生物在自然中普遍存在但难以用肉眼直接察觉。 (2)实验操作:使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来自池塘中的水样。 学生观察并汇报结果(可能看到许多移动的小生命体)。 (3)教师补充关于特定种类的信息,如疟原虫对人的影响;邀请学生列举几种有益或有害的原生动物示例。 (4)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原生动物以其单细胞结构成为最低等的生命形式之一。 三、探索水生环境下的腔肠动物 (1)接下来介绍另一种生活在水环境里的动物——腔肠动物。 (2)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注意分辨不同物种间外观上的差异。 让部分同学描述所见,并归纳出共同点。 (3)教师概括该类群典型特征,如缺乏肛门而仅拥有单个开口作为食物进出口通道。 四、解析结构复杂的扁形动物 (1)展示几种典型的扁形动物样本,特别是猪绦虫成虫图片,启发学生发现其与之前提到的动物在形态上的区别。 (生:身体扁平) (2)深入学习这类多细胞动物的生活习性,利用图表资料解释它们复杂的生活周期模式。 选取血吸虫为例进一步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自行发现扁形动物特有的“蠕虫状”结构特征。 五、走近软体动物世界 (1)介绍另一大门类——软体动物,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代表,比如蜗牛、乌贼等。 (2)播放短片介绍各种有趣且重要的成员。 (3)让学生试着总结这一大类的基本属性,同时鼓励提出更多身边见到过的软体动物例子。 师生互动确认答案准确性。 六、阶段性回顾 (1)带领全班同学简要回顾今日所接触的所有无脊椎动物类型,强化记忆各自的特点与关联。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当天学到的知识点。 第三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重申昨日重点概念:已学过的主要几大门类无脊椎动物以及相应分类依据。 请个别同学尝试回答。 (2)明确本堂课将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即节肢动物的研究。首先通过实物标本来唤起学生兴趣。 二、揭开节肢动物神秘面纱 (1)提供多种昆虫标本供近距离观察,并要求找出自己熟悉的一种,分析其构造特点。 如蝗虫的具体解剖结构。 (2)借助问题驱动思考,探讨为何特定构造使得某些动物能够适应特定生态环境。 例如讨论外骨骼的作用,如何帮助节肢动物应对干燥气候。 (3)逐步归纳出定义此类群的关键要素:身体分段化、足的数量固定等。 教师适时补充关于飞行能力的重要性对于昆虫而言。
课后作业
(1)绘制一张动物进化系统树,标注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并简要描述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 (2)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无脊椎动物和一种脊椎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讨论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
第4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1课时 无脊椎动物
一、动物分类
二、无脊椎动物
1.腔肠动物
主要特征 水生的多细胞动物,身体是由 细胞及其围成的一个 组成的,只有一个开口,呈 对称
常见动物 、水母、海蜇、珊瑚虫和海葵等
与人类 的关系 经加工可食用;珊瑚虫的分泌物形成石灰质骨骼,死亡虫体的骨骼积累形成珊瑚
两层
消化腔
辐射
水螅
海蜇
2.扁形动物
(1)特征:身体背腹 , 对称,有口无 。
(3)与人类的关系:猪带绦虫和 都是病原体,寄生在人体内,会危害人体健康。
扁平
两侧
肛门
血吸虫
3.线虫动物
(1)特征:身体呈 的圆柱形,体内具有完整的 ,前端有 ,后端有 。
(2)与人类的关系:蛔虫、蛲虫是人体常见的 寄生线虫,易使人患蛔虫病、蛲虫病等肠道传染病。
4.软体动物
(1)特征:身体 ,分为 、 、 3部分,体外有 ,常常包有 。
细长
消化道
口
肛门
肠道
柔软
头
足
内脏团
外套膜
贝壳
(2)与人类的关系:食用; 能培育珍珠;鱼类的天然饵料、家禽和家畜的饲料; 、沼螺等是吸虫的中间宿主, 、玉螺等分别危害农作物和贝类养殖。
5.环节动物
特征 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
常见动物 、沙蚕、水蛭
与人类 的关系 蚯蚓有疏松土壤、增加土壤 、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还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好帮手,对促进生态环境中的
起重要作用;药用、食用、作为饵料
珍珠贝
钉螺
蛞蝓
体节
蚯蚓
肥力
物质循环
6.节肢动物
(1)特征:全身被有坚韧的 ;身体分 ;多数体节有分节的 ,运动灵活;有发达的 、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
器官。
(2)昆虫的特征:是唯一能 的节肢动物类群,身体一般分为
3部分。胸部有 对足,多有 对翅。
(3)与人类的关系:有些节肢动物是鱼类的天然食物,有些节肢动物可食用或药用。有些昆虫促进了植物 ,有些昆虫会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等。
外骨骼
节
附肢
脑
呼吸
飞行
头、胸、腹
3
2
传粉
(1)动物的分类
①按照脊椎骨的有无,动物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②按照体温是否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可将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2)软体动物身体外常有贝壳包被,但有的软体动物贝壳退化,如乌贼、章鱼等。
(3)软体动物的贝壳和节肢动物的外骨骼都具有保护柔软身体的作用,但贝壳可随身体的生长而长大,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另 外,外骨骼还具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作用。
(2024东莞期末)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下列动物与其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河蚌——呼吸器官是肺 B.蝗虫——足和触角都分节
C.水螅——消化腔有口有肛门 D.蚯蚓——运动器官是足
思路分析:河蚌属于软体动物,用鳃呼吸;水螅属于腔肠动物,具备消化腔,且有口无肛门;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用刚毛辅助肌肉运动,无专门的运动器官。
答案:B
1.(2024苏州)我国美丽富饶的南海诸岛有许多是珊瑚礁形成的。珊瑚礁由珊瑚虫的分泌物堆积而成。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其显著特征是
( )
A.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B.身体呈左右对称,背腹扁平
C.体表有外骨骼包围,足分节
D.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分部
层级演练·能力提升
A
2.贝氏仙女虫是水栖动物,生活于淡水中,体长1.7~3.3 mm,体宽0.2
~0.3 mm,体节21~34,有背刚毛和腹刚毛。由分析可知,仙女虫属于
( )
A.扁形动物 B.线虫动物 C.环节动物 D.软体动物
3.下列有关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鲍的壳、乌贼的海螵蛸都可入药
B.牡蛎、扇贝等可做成美味的菜肴
C.螺壳和珍珠,可以做装饰品
D.钉螺味道鲜美,人们可以放心食用
C
D
4.(2024昭通期末)节肢动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下列关于节肢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类群
B.节肢动物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C.所有的节肢动物都能飞行
D.蜜蜂、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
C
5.(2024河南)身体分节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下列动物中,身体分节的是( )
A.水螅 B.涡虫 C.蛔虫 D.蚯蚓
6.世界上许多国家成立了蚯蚓养殖场,并把蚯蚓养殖场称为“环境净化装置”,蚯蚓能用来净化环境的主要原因是( )
A.能分解枯叶、朽根等中的有机物
B.身体柔软,能在垃圾中钻洞
C.能在湿润土壤的深层生活
D.身体分节,运动灵活自如
D
A
1.桃花水母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下列关于桃花水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桃花水母和海葵、水螅都属于腔肠动物
B.桃花水母身体由两层细胞构成
C.桃花水母有口无肛门,食物和食物残渣都由口进出
D.桃花水母的身体呈左右对称
D
2.某校生物学科周的征文中,一篇作品中写道:“我的家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我有厚厚的角质层外衣。我的家族繁殖能力很强……”请推测该动物是( )
A.涡虫 B.七星瓢虫
C.蛔虫 D.眼虫
3.如图所示,吸管的圈内部分可以表示某类动物的身体的结构特点。下列动物不具有此特点的是( )
A.涡虫 B.蚯蚓
C.水蛭 D.沙蚕
C
A
4.(2024包河期末)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中提到无脊椎动物的是( )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B.蚯蚓在泥穴,出缩常似盈
C.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5.(2024德城月考)到海边游玩时,会发现一些生物如水母、螃蟹、河蚌、乌贼、缢蛏、海龟和沙蚕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水母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有口无肛门
B.河蚌、乌贼、缢蛏都有坚硬的外壳
C.螃蟹和海龟都属于节肢动物
D.沙蚕与家蚕都属于环节动物门
B
A
6.下列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蛔虫、蛲虫会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但对人体无害
B.沙蚕是鱼、虾等的饵料
C.水蛭吸食人畜的血液,对人畜有危害
D.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A
7.下表中的动物,与其主要特征描述相符合的是( )
C
选项 动物名称 主要特征
A 涡虫 有体节
B 蛔虫 有口无肛门
C 水螅 身体呈辐射对称
D 蚯蚓 有外骨骼
8.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更多地观察人们尚未见到的东西,而是去思索人人可见却无人深思过的东西。”下图所示的海洋动物,有些想必你已经非常熟悉了,你有没有用分类学家的眼光去观察发现它们的奥秘呢
三疣梭子蟹 海葵 口虾蛄 银鲳
中国蛤蜊 鱿鱼 脉红螺 沙蚕
(1)在图中所示的动物中,海葵的形态结构最为简单,体现在 .
。
(2)中国蛤蜊有两片扇形的“壳”,脉红螺有一个螺旋状的“壳”,鱿鱼的身体外面没有壳。它们在外形上差异很大,但都属于软体动物,写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
(3)在图中所示的动物中,属于节肢动物的有 。
(4)动物的名称常能显示出它所属的类群,但有时也会给人以误导。如银鲳鱼属于鱼类,鱿鱼却不是真正的鱼。要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需要依据动物的 。
身体呈
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身体柔软,体外有外套膜
三疣梭子蟹、口虾蛄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