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4 16:25:54

文档简介

(共92张PPT)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本课包括四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二个子目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第三个子目是“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第四个子目是“‘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四个子目讲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体制的调整和社会运动发展的情况。 1.一个主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两个认识:新变化主要是统治手段和方法的变化;新变化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3.四个表现: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运动的兴起
1.加强国家干预
任务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
背景 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________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自由放任
特点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措施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
结果 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2.减少国家干预
(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_____”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2)措施:适当减少__________的干预。
3.加强国际协调
(1)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________、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2)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____________,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滞胀
政府对经济
世界银行
市场干预行动
概念阐释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117“历史纵横”。思考:在战后国际经济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哪个国家?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反映了战后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提示:国家:美国。趋势: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误区警示
(1)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2)新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吸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史料 “关贸总协定框架下的历届多边贸易谈判”简表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轮次 时间(年) 参加方数目 谈判重点 签订的双边协定数
第一轮 1947 23 关税 123
第二轮 1949 33 关税 147
第三轮 1951 39 关税 150
轮次 时间(年) 参加方
数目 谈判重点 签订的双
边协定数
第四轮 1956 28 关税 59
第五轮 1960—1961 45 关税 90
第六轮 1964—1967 62 关税与反
倾销措施 30 300
第七轮 1973—1979 99 关税、非关
税措施及
“框架”协议 33 000
第八轮 1986—1993 139 全面而广
泛的贸易谈判 26 400
——赵峰《世界贸易组织概论》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向。
提示:变化:单轮次谈判时间拉长;参与国家和地区增多;谈判重点扩展;签订的双边协定数激增;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边贸易谈判变化尤为激烈。发展趋向:一体化、自由化、体系化。
史料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讲:我们目前困难的制造者是政府不必要地过度膨胀对我们生活的干预和侵扰,本届政府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健全的、生机勃勃的和日益发展的经济,现在是制止并扭转政府机构和权力膨胀的时候了。我想要做的是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和权力,使政府能够而且必须提供而不是扼杀机会,能够而且必须促进而不是抑制生产力。
1981—1985年,里根政府推行了以减税为核心,借钱为手段,增强军费开支和紧缩货币供给为特点的政策。
——摘编自李金亮《里根经济计划述评》
思考:概括史料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
——战后资本主义的政策调整
提示:现象:20世纪80年代,里根对美国经济模式进行了调整。
评析:为应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增加了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的干预,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大萧条与社会矛盾。这一模式在二战后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的经济模式。但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只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反而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开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美国经济处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状态。为解决这一问题,里根实行了包括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控制等内容的政策,这些措施为美国带来了20世纪80年代后的经济持续繁荣。
素养阐释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2)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的资金,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
(3)二战的特殊作用,二战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应对战争,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5)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吸收借鉴。
(6)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1.科学技术的发展
(1)背景:20世纪________取得重大突破,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任务二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科学理论
(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________,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原因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表现 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信息时代
概念阐释
中间阶层
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或“新中产阶级”。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1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指出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就业人口分布的新变化。
提示: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大幅下降,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出现下降趋势,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大幅上升,超过一半比重。
思维拓展
“中间阶层”与社会稳定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中间阶层”人数越多,社会的稳定性越强,被称为“橄榄球型”社会。“中间阶层”人数越少,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的稳定性就越差,被称为“哑铃型”社会。
史料 下表是1946年到1975年法国各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
——西方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46 36 32 32
1954 27.3 35.4 37.3
1962 15.7 39.6 44.7
1975 10.1 38.5 51.4
——摘编自[加]马克·斯坦恩《美国独行:西方世界的末日》
思考:根据史料表格信息,指出二战后法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提示:新变化:农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降低;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总体变化不大;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中间阶层扩大。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崛起;经营者革命兴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史料 近代以来,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力中的地位逐步提高。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其他诸要素的渗透和物化,已经不仅是简单地使它们发生了量的变化,而是产生了崭新的质的变革。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已经上升为主导因素,成了第一生产力。
——摘编自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影响。
——现代科技的影响
提示: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到来(或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信息化);推动社会生活的科技化;推动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等);推动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人的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使科技竞争日益激烈。
素养阐释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
(1)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的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的稳定与繁荣。
(2)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表明,其经济结构开始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倾斜与过渡,这种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从发达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对于增强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模糊阶级矛盾与缩小社会差别以及对于迟缓资本主义变革,都具有很难估量的作用。
1.“福利国家”
(1)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________。
任务三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公共福利
(2)思考:如何认识“福利国家”带来的影响。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整:20世纪70年代,________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
用;但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减少福利
2.社会运动的兴起
(1)原因: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________、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等。
3.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局限性
(1)实质: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妇女运动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概念阐释
民权运动
民权运动是一个广泛的世界性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运动,它发生在1950 年至 1980年。许多情形下它是非暴力抵抗的民众抵抗运动,有时会伴随着骚乱甚至军事政变。在许多国家,民权运动的过程是漫长而脆弱的,而且许多民权运动并没有完全实现其目标,不过由于这些运动,也提升了一些以前受压迫群体的合法权益。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P120“史料阅读”,概括二战后美国民权运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和种族歧视政策,黑人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误区警示
“福利国家”制度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了普遍的社会关怀。
史料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
(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福利制度的影响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思考:根据史料,解读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提示: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史料 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如2010年2月份,希腊债务高达2 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严重。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福利制度改革的原因
提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债务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
素养阐释 认识“福利国家”
(1)主要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实质: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3)影响:“福利国家”的政策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的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有“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大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现代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引发了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4.为了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国家制度,这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存在弊端。
1.(2023·辽宁学业水平考试)20世纪前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打碎了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对自身的乐观自信。资本主义不得不加强自我认识,以寻找破解危机的出路。下表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体现的总体特征是(  )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2
4
3
题号
1
5
6
A.高度集中      B.国家干预为核心
C.自由放任 D.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2
4
3
题号
1
5
6
措施一 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措施二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措施三 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的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措施四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开支

B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的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这些措施体现的总体特征是以国家干预为核心,故选B项。]
2
4
3
题号
1
5
6
2.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应对“滞胀”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调整社会结构

2
4
3
题号
1
5
6
C [依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滞胀”现象是因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多,所以应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排除A项;“福利国家”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而建立的,本身也会增加政府的开支,排除B项;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A.科技进步改变了社会结构
B.“滞胀”危机减少了就业机会
C.两极格局阻碍了产业进步
D.社会弊端阻滞了经济发展
3.根据右图的信息可推知(  )

2
4
3
题号
1
5
6
A [根据题图可知,1989年与1970年相比,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下降,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上升,说明此时正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故选A项;“滞胀”指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第三产业人数增加说明产业取得进步,排除C项;第三产业人数上升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4.(2023·浙江学业水平考试)下图是1963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的一次和平集会。图中演讲者向25万名黑人和白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下列选项中,属于他“梦想”的是(  )
2
4
3
题号
1
5
6
A.废除奴隶贸易 B.实现南北统一
C.争取民族独立 D.取消种族隔离

D [根据材料“1963年8月”“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我有一个梦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演讲者是马丁·路德·金,他领导黑人民权运动,希望废除种族隔离,故选D项;奴隶贸易于材料时间前已被废除,排除A项;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联邦政府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排除B项;“争取民族独立”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
2
4
3
题号
1
5
6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加强了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增加了在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以保障家庭及社会的稳定。这表明当时西欧国家致力于(  )
A.提高国民收入 B.发展“新经济”
C.建立“福利国家” D.对抗社会主义
2
4
3
题号
1
5
6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属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其表现如“增加了在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以保障家庭及社会的稳定”,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固资产阶级统治,C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国民收入”无关,排除A项;发展“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材料与“对抗社会主义”无关,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6.(2023·黑龙江学业水平考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该体系的积极作用是(  )
A.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B.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
C.导致社会矛盾
D.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
2
4
3
题号
1
5
6

D [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通过税收的方式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D项正确;A、B两项是消极影响,排除;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
4
3
题号
1
5
6
1.1950—1970年,大多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持续的经济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出现的两次经济衰退程度很轻,之后又形成了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  )
A.自由放任的政策    B.福利国家规模缩小
C.国家的宏观调控 D.社会结构多层次化
课时分层作业(19)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950—1970年,欧美大多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这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出现了题干所述现象,故选C项;自由放任政策在二战后被欧美国家放弃,而普遍采用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福利国家规模缩小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危机和“滞胀”的背景下才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1973—198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2.4%,仅为1965—1973年的一半,同时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大幅度上升。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干预”的强化 B.第三产业的兴起
C.“福利国家”的建立 D.社会结构的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20世纪70年代,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导致出现了严重“滞胀”现象,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干预过多的后果,与第三产业、“福利国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无关,排除B、C、D三项。]
3.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规模削减福利开支,将国有产业重新实行私有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并且打击工会力量,压制工资增长。这些措施(  )
A.削弱了英国的政府职能
B.推动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C.消除了自由主义的弊端
D.缓和了英国的社会矛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削减福利开支,实行私有化,压制工会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体现,削弱了英国的政府职能,故选A项;社会结构指社会中阶层的变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撒切尔夫人的措施是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体现,打击工会力量等措施一定程度上会加深英国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管理模式出现了“提出指导性规划和设想”的联邦德国模式和“运用经济政策引导或制约”的法、日模式。两种模式都(  )
A.推崇计划经济体制 B.借鉴苏联发展经验
C.强调自由主义理念 D.主张建立国际组织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指导性规划和设想’……‘运用经济政策引导或制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这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发展经验,故选B项;西方国家推崇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是强调自由主义理念,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国家内部的措施,不涉及国际组织,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20世纪下半叶,某美国学者提出“图书馆消亡论”,预言“无纸社会”即将到来,电子介质的信息将取代纸介质的信息。这一观点(  )
A.指出经济快速发展冲击传统社会秩序
B.反映思想观念变化导致传统文化衰落
C.认为科技革命引发信息传播方式变化
D.说明了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据材料“预言‘无纸社会’即将到来,电子介质的信息将取代纸介质的信息”可知,作者旨在强调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快速发展与传统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思想观念改变与传统文化衰落的关系,排除B项;“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据1999年初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每15个美国人就拥有一台计算机,欧盟为55人,而拉美1 120人,非洲25 127人才拥有一台计算机。这一现象表明(  )
A.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B.维护信息安全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
C.进入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
D.信息技术革命可能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人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远超非洲、拉美地区,这说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据绝对优势,该现象可能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D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发展中国家维护信息安全的必要性,排除B项;进入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二战后,多数西方国家都形成了中间阶层的职业群体,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该中间阶层的人数已占在业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科技革命的新发展
B.克服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表明“福利国家”成就凸显
D.是人民民主斗争的结果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代表的中间阶层,这主要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故选A项;“克服”说法有误,排除B项;“福利国家”指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中间阶层的出现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与人民民主斗争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农业就业人口大幅度减少
B.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均下降
C.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D.“中间阶层”趋于稳定
8.下面是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就业人口分布比例图。这反映了二战后这些国家(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二战之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不大,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较快上升趋势,反映出二战后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故选C项;题干图片呈现的是“就业人口分布比例”,A项只涉及农业方面,排除;日本的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排除B项;中间阶层指的是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下面是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及福利支出占中央政府总支出比重统计表(%)。这表明(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时间 1981—1990年 1991—1995年
美国 29.9 28.5
德国 48.9 45.3
法国 43.3 42.9
英国 30.0 30.5
日本 — 37.5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国家逐渐缩减福利支出,福利国家制度下,政府财政负担较重,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出“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结论,排除A项;各国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非“没有根本改变”,排除B项;各国缩小福利支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不等同于垄断资本主义日益衰弱,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各国对经济的调节没有根本改变
C.垄断资本主义日益衰弱
D.福利政策致使各国财政负担较重

10.1995年10月,当法官宣判涉嫌杀害白人妻子的辛普森(美国著名黑人棒球运动员)无罪时,如节日般的场面在黑人社区随处可见,而绝大多数白人则呆若木鸡,对裁决结果感到震惊失望。这一现象折射出美国当时(  )
A.贫富分化日趋明显
B.种族歧视问题依然存在
C.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D.两大阶级激烈对抗局面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可知,辛普森的无罪宣判在不同种族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这说明了种族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并证明了种族歧视问题依然存在,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贫富分化的问题,所以不能通过这个事件推断出贫富分化日趋明显,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不能体现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排除C项;虽然案件在不同种族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但被提及的只有黑人与白人,并未包含所有的阶级,更不能体现两大阶级激烈对抗局面,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1945年大选中,提出福利国家主张的工党大胜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丘吉尔和保守党,随后工党政府迅速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重要手段的经济政策,保守党也承认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共存,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由此,两党政策大体一致,形成“共识政治”。英国经济政策也“重返”国家干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提出必须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以及“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的口号,积极推动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私有化,废除了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鼓励金融自由化,给银行证券业大幅“松绑”,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此外,撒切尔政府还改革行政,削减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内的公共开支。这些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不少中下层人民也因此生活压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重返”国家干预政策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认识。(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可知,有利于推动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一“提出福利国家主张”可知,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民生发展,
有利于缓和英国社会矛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凯恩斯主义失灵,社会经济陷入“滞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兴起。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积极推动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私有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可知,推动社会的私有化和自由化;根据材料二“废除了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可知,减少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根据材料二“削减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内的公共开支”可知,减少政府财政支持。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认识,应该围绕政府当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即经济政策要结合国情,并且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进行积极调整;其次,经济政策作为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手段,它的调整应满足社会民众的需要,才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政策的调整应坚持以人为本。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积极影响:推动了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缓和英国社会矛盾。(6分)
(2)社会背景:凯恩斯主义失灵,社会经济陷入“滞胀”;新自由主义思想兴起。(4分)
主要内容:推动社会的私有化和自由化;减少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持。(4分)
(3)认识:经济政策要结合国情,积极调整;经济政策调整应坚持以人为本。(2分)
12.1946年2月,杜鲁门签署《1946年就业法》,根据此法,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和资源,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寻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据此可知(  )
A.美国继续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杜鲁门政府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C.这一时期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D.过度的社会保障导致经济“滞胀”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材料反映了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根据就业法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这说明美国继续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故选A项;杜鲁门政府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判断美国失业率的高低需要有具体的数据支持,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2023·广东卷)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西方七国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和失业率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A [根据材料可知,1978—1982年西方国家失业率增加,消费品价格增长率下降,市场活力不足,因此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激发市场活力,A项正确;1978年之前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已崩溃,排除B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苏联无关,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灵,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1947年英国颁布《运输法案》,制定了铁路国有化计划——四大私营铁路集团的业务由国家接管,但1993年的《铁路法案》又再次确定私有化计划,到1997年完全实现私有化,英国的铁路系统成了分散化的独立经营企业与监管机构的杂糅。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重新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B.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彻底放弃国家干预经济
D.实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英国实行宏观调控,强化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到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本国的经济困难,又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些都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B项;英国一直都是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中英国并没有彻底放弃国家干预经济,而是实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蓝领”是对冶炼、纺织、电气等传统产业部门工人的统称。1973—1985年,美国“蓝领”的人数减少了500万,而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员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
A.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
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
C.社会运动浪潮的冲击
D.经济“滞胀”现象的持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蓝领”主要面向的是第二产业,出纳员、服务员和保健员主要面向的是第三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繁荣,故选A项;材料只是描述了美国自身的发展情况,不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排除B项;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结果,社会运动主要针对的是种族问题、反战问题和女权主义问题等,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限,排除C项;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缓解“滞胀”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2023·浙江卷)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D [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并未明显减少,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D项正确;“社会贫富差距”情况通过柱状图并不能反映出来,排除A项;福利制度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C项只涉及美国政府福利开支,没有涵盖美国贫困状况的信息,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以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为标志,民权运动达到高潮。1964年和1965年,美国相继通过《民权法案》和《选举权法》,最终在法律上使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获得公民权。以下对民权运动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
A.国际联盟推行的委任统治制度
B.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初步形成
D.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要求在政治上获得相应的权利,美国民权运动兴起并达到高潮,故选B项;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初步形成是美苏冷战的结果,而材料描述的是美国的民权运动,排除C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指的是中间阶层的崛起,与民权运动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材料 1958年4月17日,布鲁塞尔世博会正式开幕,主题为:“科学主导的文明与人道主义”,共有5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原子球塔是布鲁塞尔世博会中影响最大的标志性建筑,在世博会举办期间,原子球塔内展览的就是国际核能技术的和平应用。两个超级大国的共同参与也给这届世博会增添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苏联展馆内还汇聚了众多的高科技成果,包括世界上第一座核电厂的模型和一艘核破冰船的模型。美国展馆主要展出洗衣机、洗碗机和电视等产品,天天安排时装表演,彩色电视机放映着电影《美国之游》。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在本次世博会上,苏联馆和美国馆相互毗邻,是世博园区内最受关注的展馆。布鲁塞尔世博会成了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亮相的唯一一届世博会,此后的历届世博会,两国都互相拒绝参展,一直延续到199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特点并做出合理解释。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科学主导的文明与人道主义”可知,这次世博会的主题凸显和平与文明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原子球塔”“国际核能技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世博会展现了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根据材料“同时亮相的唯一一届”“两国都互相拒绝参展”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世博会反映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带来深重灾难,对世界经济、环境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民渴望和平、呼唤和平,这次世博会的主题、展品以及展馆的设计都凸显和平与文明的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渗透国家的方方面面,两国的展品渗透着冷战思维,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反映了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原子能开发利用在内的科学技术得到新发展,原子球塔的设计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总之,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反映了在美苏冷战时代背景下,人类期盼科技进步、文明发展和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特点:凸显和平与文明的指导思想;展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反映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3分)
解释:二战带来深重灾难,对世界经济、环境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民渴望世界和平,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展品以及展馆的设计都凸显和平与文明的思想;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的展品渗透着冷战思维,反映了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原子能开发利用在内的科学技术得到新发展,原子球塔的设计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6分)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反映了在美苏冷战时代背景下,人类期盼科技进步、文明发展和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景。(2分)课时分层作业(19)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1950—1970年,大多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持续的经济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出现的两次经济衰退程度很轻,之后又形成了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  )
A.自由放任的政策  B.福利国家规模缩小
C.国家的宏观调控 D.社会结构多层次化
2.1973—198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2.4%,仅为1965—1973年的一半,同时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大幅度上升。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干预”的强化 B.第三产业的兴起
C.“福利国家”的建立 D.社会结构的变化
3.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规模削减福利开支,将国有产业重新实行私有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并且打击工会力量,压制工资增长。这些措施(  )
A.削弱了英国的政府职能
B.推动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C.消除了自由主义的弊端
D.缓和了英国的社会矛盾
4.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管理模式出现了“提出指导性规划和设想”的联邦德国模式和“运用经济政策引导或制约”的法、日模式。两种模式都(  )
A.推崇计划经济体制 B.借鉴苏联发展经验
C.强调自由主义理念 D.主张建立国际组织
5.20世纪下半叶,某美国学者提出“图书馆消亡论”,预言“无纸社会”即将到来,电子介质的信息将取代纸介质的信息。这一观点(  )
A.指出经济快速发展冲击传统社会秩序
B.反映思想观念变化导致传统文化衰落
C.认为科技革命引发信息传播方式变化
D.说明了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
6.据1999年初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每15个美国人就拥有一台计算机,欧盟为55人,而拉美1 120人,非洲25 127人才拥有一台计算机。这一现象表明(  )
A.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B.维护信息安全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
C.进入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
D.信息技术革命可能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
7.二战后,多数西方国家都形成了中间阶层的职业群体,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该中间阶层的人数已占在业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科技革命的新发展
B.克服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表明“福利国家”成就凸显
D.是人民民主斗争的结果
8.下面是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就业人口分布比例图。这反映了二战后这些国家(  )
A.农业就业人口大幅度减少
B.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均下降
C.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D.“中间阶层”趋于稳定
9.下面是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及福利支出占中央政府总支出比重统计表(%)。这表明(  )
时间 1981—1990年 1991—1995年
美国 29.9 28.5
德国 48.9 45.3
法国 43.3 42.9
英国 30.0 30.5
日本 — 37.5
A.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各国对经济的调节没有根本改变
C.垄断资本主义日益衰弱
D.福利政策致使各国财政负担较重
10.1995年10月,当法官宣判涉嫌杀害白人妻子的辛普森(美国著名黑人棒球运动员)无罪时,如节日般的场面在黑人社区随处可见,而绝大多数白人则呆若木鸡,对裁决结果感到震惊失望。这一现象折射出美国当时(  )
A.贫富分化日趋明显
B.种族歧视问题依然存在
C.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D.两大阶级激烈对抗局面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1945年大选中,提出福利国家主张的工党大胜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丘吉尔和保守党,随后工党政府迅速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重要手段的经济政策,保守党也承认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共存,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由此,两党政策大体一致,形成“共识政治”。英国经济政策也“重返”国家干预。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提出必须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以及“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的口号,积极推动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私有化,废除了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鼓励金融自由化,给银行证券业大幅“松绑”,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此外,撒切尔政府还改革行政,削减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内的公共开支。这些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不少中下层人民也因此生活压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重返”国家干预政策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认识。(2分)
12.1946年2月,杜鲁门签署《1946年就业法》,根据此法,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和资源,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寻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据此可知(  )
A.美国继续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杜鲁门政府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C.这一时期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D.过度的社会保障导致经济“滞胀”
13.(2023·广东卷)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西方七国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和失业率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14.1947年英国颁布《运输法案》,制定了铁路国有化计划——四大私营铁路集团的业务由国家接管,但1993年的《铁路法案》又再次确定私有化计划,到1997年完全实现私有化,英国的铁路系统成了分散化的独立经营企业与监管机构的杂糅。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重新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B.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彻底放弃国家干预经济
D.实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15.“蓝领”是对冶炼、纺织、电气等传统产业部门工人的统称。1973—1985年,美国“蓝领”的人数减少了500万,而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员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
A.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
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
C.社会运动浪潮的冲击
D.经济“滞胀”现象的持续
16.(2023·浙江卷)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17.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以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为标志,民权运动达到高潮。1964年和1965年,美国相继通过《民权法案》和《选举权法》,最终在法律上使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获得公民权。以下对民权运动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
A.国际联盟推行的委任统治制度
B.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初步形成
D.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材料 1958年4月17日,布鲁塞尔世博会正式开幕,主题为:“科学主导的文明与人道主义”,共有5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原子球塔是布鲁塞尔世博会中影响最大的标志性建筑,在世博会举办期间,原子球塔内展览的就是国际核能技术的和平应用。两个超级大国的共同参与也给这届世博会增添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苏联展馆内还汇聚了众多的高科技成果,包括世界上第一座核电厂的模型和一艘核破冰船的模型。美国展馆主要展出洗衣机、洗碗机和电视等产品,天天安排时装表演,彩色电视机放映着电影《美国之游》。
在本次世博会上,苏联馆和美国馆相互毗邻,是世博园区内最受关注的展馆。布鲁塞尔世博会成了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亮相的唯一一届世博会,此后的历届世博会,两国都互相拒绝参展,一直延续到199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特点并做出合理解释。课时分层作业(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C A A B C D A C D B A A B A D B
11.(1)积极影响:推动了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缓和英国社会矛盾。(6分)
(2)社会背景:凯恩斯主义失灵,社会经济陷入“滞胀”;新自由主义思想兴起。(4分)
主要内容:推动社会的私有化和自由化;减少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持。(4分)
(3)认识:经济政策要结合国情,积极调整;经济政策调整应坚持以人为本。(2分)
18.特点:凸显和平与文明的指导思想;展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反映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3分)
解释:二战带来深重灾难,对世界经济、环境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民渴望世界和平,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展品以及展馆的设计都凸显和平与文明的思想;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的展品渗透着冷战思维,反映了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原子能开发利用在内的科学技术得到新发展,原子球塔的设计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6分)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反映了在美苏冷战时代背景下,人类期盼科技进步、文明发展和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景。(2分)
1.C [1950—1970年,欧美大多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这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出现了题干所述现象,故选C项;自由放任政策在二战后被欧美国家放弃,而普遍采用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福利国家规模缩小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危机和“滞胀”的背景下才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
2.A [20世纪70年代,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导致出现了严重“滞胀”现象,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干预过多的后果,与第三产业、“福利国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无关,排除B、C、D三项。]
3.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削减福利开支,实行私有化,压制工会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体现,削弱了英国的政府职能,故选A项;社会结构指社会中阶层的变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撒切尔夫人的措施是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体现,打击工会力量等措施一定程度上会加深英国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指导性规划和设想’……‘运用经济政策引导或制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这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发展经验,故选B项;西方国家推崇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是强调自由主义理念,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国家内部的措施,不涉及国际组织,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预言‘无纸社会’即将到来,电子介质的信息将取代纸介质的信息”可知,作者旨在强调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快速发展与传统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思想观念改变与传统文化衰落的关系,排除B项;“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人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远超非洲、拉美地区,这说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据绝对优势,该现象可能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D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发展中国家维护信息安全的必要性,排除B项;进入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
7.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代表的中间阶层,这主要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故选A项;“克服”说法有误,排除B项;“福利国家”指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中间阶层的出现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与人民民主斗争无关,排除D项。]
8.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二战之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不大,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较快上升趋势,反映出二战后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故选C项;题干图片呈现的是“就业人口分布比例”,A项只涉及农业方面,排除;日本的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排除B项;中间阶层指的是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9.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国家逐渐缩减福利支出,福利国家制度下,政府财政负担较重,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出“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结论,排除A项;各国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非“没有根本改变”,排除B项;各国缩小福利支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不等同于垄断资本主义日益衰弱,排除C项。]
10.B [根据材料可知,辛普森的无罪宣判在不同种族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这说明了种族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并证明了种族歧视问题依然存在,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贫富分化的问题,所以不能通过这个事件推断出贫富分化日趋明显,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不能体现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排除C项;虽然案件在不同种族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但被提及的只有黑人与白人,并未包含所有的阶级,更不能体现两大阶级激烈对抗局面,排除D项。]
11.第(1)问,根据材料一“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可知,有利于推动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一“提出福利国家主张”可知,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民生发展,有利于缓和英国社会矛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凯恩斯主义失灵,社会经济陷入“滞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兴起。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积极推动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私有化”可知,推动社会的私有化和自由化;根据材料二“废除了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可知,减少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根据材料二“削减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内的公共开支”可知,减少政府财政支持。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认识,应该围绕政府当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即经济政策要结合国情,并且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进行积极调整;其次,经济政策作为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手段,它的调整应满足社会民众的需要,才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政策的调整应坚持以人为本。
12.A [材料反映了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根据就业法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这说明美国继续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故选A项;杜鲁门政府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判断美国失业率的高低需要有具体的数据支持,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可知,1978—1982年西方国家失业率增加,消费品价格增长率下降,市场活力不足,因此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激发市场活力,A项正确;1978年之前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已崩溃,排除B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苏联无关,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灵,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英国实行宏观调控,强化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到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本国的经济困难,又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些都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B项;英国一直都是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中英国并没有彻底放弃国家干预经济,而是实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符,排除D项。]
15.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蓝领”主要面向的是第二产业,出纳员、服务员和保健员主要面向的是第三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繁荣,故选A项;材料只是描述了美国自身的发展情况,不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排除B项;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结果,社会运动主要针对的是种族问题、反战问题和女权主义问题等,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限,排除C项;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缓解“滞胀”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排除D项。]
16.D [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并未明显减少,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D项正确;“社会贫富差距”情况通过柱状图并不能反映出来,排除A项;福利制度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C项只涉及美国政府福利开支,没有涵盖美国贫困状况的信息,排除。]
17.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要求在政治上获得相应的权利,美国民权运动兴起并达到高潮,故选B项;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初步形成是美苏冷战的结果,而材料描述的是美国的民权运动,排除C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指的是中间阶层的崛起,与民权运动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8.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科学主导的文明与人道主义”可知,这次世博会的主题凸显和平与文明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原子球塔”“国际核能技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世博会展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根据材料“同时亮相的唯一一届”“两国都互相拒绝参展”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世博会反映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带来深重灾难,对世界经济、环境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民渴望和平、呼唤和平,这次世博会的主题、展品以及展馆的设计都凸显和平与文明的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渗透国家的方方面面,两国的展品渗透着冷战思维,反映了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原子能开发利用在内的科学技术得到新发展,原子球塔的设计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总之,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反映了在美苏冷战时代背景下,人类期盼科技进步、文明发展和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景。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本课包括四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二个子目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第三个子目是“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第四个子目是“‘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四个子目讲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体制的调整和社会运动发展的情况。 1.一个主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两个认识:新变化主要是统治手段和方法的变化;新变化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3.四个表现: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运动的兴起
任务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
1.加强国家干预
背景 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特点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措施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
结果 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2.减少国家干预
(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2)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3.加强国际协调
(1)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2)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阅读教材P117“历史纵横”。思考:在战后国际经济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哪个国家?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反映了战后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提示:国家:美国。趋势: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1)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2)新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吸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史料 “关贸总协定框架下的历届多边贸易谈判”简表
轮次 时间(年) 参加方 数目 谈判重点 签订的双 边协定数
第一轮 1947 23 关税 123
第二轮 1949 33 关税 147
第三轮 1951 39 关税 150
第四轮 1956 28 关税 59
第五轮 1960—1961 45 关税 90
第六轮 1964—1967 62 关税与反 倾销措施 30 300
第七轮 1973—1979 99 关税、非关 税措施及 “框架”协 议 33 000
第八轮 1986—1993 139 全面而广 泛的贸易 谈判 26 400
——赵峰《世界贸易组织概论》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向。
提示:变化:单轮次谈判时间拉长;参与国家和地区增多;谈判重点扩展;签订的双边协定数激增;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边贸易谈判变化尤为激烈。发展趋向:一体化、自由化、体系化。
——战后资本主义的政策调整
史料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讲:我们目前困难的制造者是政府不必要地过度膨胀对我们生活的干预和侵扰,本届政府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健全的、生机勃勃的和日益发展的经济,现在是制止并扭转政府机构和权力膨胀的时候了。我想要做的是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和权力,使政府能够而且必须提供而不是扼杀机会,能够而且必须促进而不是抑制生产力。
1981—1985年,里根政府推行了以减税为核心,借钱为手段,增强军费开支和紧缩货币供给为特点的政策。
——摘编自李金亮《里根经济计划述评》
思考:概括史料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
提示:现象:20世纪80年代,里根对美国经济模式进行了调整。
评析:为应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增加了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的干预,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大萧条与社会矛盾。这一模式在二战后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的经济模式。但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只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反而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开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美国经济处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状态。为解决这一问题,里根实行了包括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控制等内容的政策,这些措施为美国带来了20世纪80年代后的经济持续繁荣。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2)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的资金,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
(3)二战的特殊作用,二战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应对战争,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5)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吸收借鉴。
(6)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任务二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的发展
(1)背景: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原因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表现 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中间阶层
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或“新中产阶级”。
阅读教材P1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指出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就业人口分布的新变化。
提示: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大幅下降,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出现下降趋势,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大幅上升,超过一半比重。
“中间阶层”与社会稳定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中间阶层”人数越多,社会的稳定性越强,被称为“橄榄球型”社会。“中间阶层”人数越少,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的稳定性就越差,被称为“哑铃型”社会。
——西方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史料 下表是1946年到1975年法国各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46 36 32 32
1954 27.3 35.4 37.3
1962 15.7 39.6 44.7
1975 10.1 38.5 51.4
——摘编自[加]马克·斯坦恩《美国独行:西方世界的末日》
思考:根据史料表格信息,指出二战后法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提示:新变化:农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降低;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总体变化不大;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中间阶层扩大。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崛起;经营者革命兴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影响
史料 近代以来,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力中的地位逐步提高。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其他诸要素的渗透和物化,已经不仅是简单地使它们发生了量的变化,而是产生了崭新的质的变革。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已经上升为主导因素,成了第一生产力。
——摘编自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影响。
提示: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到来(或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信息化);推动社会生活的科技化;推动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等);推动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人的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使科技竞争日益激烈。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
(1)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的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的稳定与繁荣。
(2)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表明,其经济结构开始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倾斜与过渡,这种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从发达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对于增强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模糊阶级矛盾与缩小社会差别以及对于迟缓资本主义变革,都具有很难估量的作用。
任务三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1)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思考:如何认识“福利国家”带来的影响。
提示: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3)调整:20世纪70年代,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2.社会运动的兴起
(1)原因: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等。
3.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局限性
(1)实质: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表现: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民权运动
民权运动是一个广泛的世界性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运动,它发生在1950 年至 1980年。许多情形下它是非暴力抵抗的民众抵抗运动,有时会伴随着骚乱甚至军事政变。在许多国家,民权运动的过程是漫长而脆弱的,而且许多民权运动并没有完全实现其目标,不过由于这些运动,也提升了一些以前受压迫群体的合法权益。
阅读P120“史料阅读”,概括二战后美国民权运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和种族歧视政策,黑人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福利国家”制度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了普遍的社会关怀。
——福利制度的影响
史料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
(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思考:根据史料,解读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提示: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福利制度改革的原因
史料 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如2010年2月份,希腊债务高达2 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严重。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提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债务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
认识“福利国家”
(1)主要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实质: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3)影响:“福利国家”的政策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的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有“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现代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引发了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4.为了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国家制度,这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存在弊端。
1.(2023·辽宁学业水平考试)20世纪前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打碎了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对自身的乐观自信。资本主义不得不加强自我认识,以寻找破解危机的出路。下表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体现的总体特征是(  )
措施一 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措施二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措施三 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的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措施四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开支
A.高度集中      B.国家干预为核心
C.自由放任 D.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B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的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这些措施体现的总体特征是以国家干预为核心,故选B项。]
2.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应对“滞胀”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调整社会结构
C [依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滞胀”现象是因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多,所以应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排除A项;“福利国家”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而建立的,本身也会增加政府的开支,排除B项;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排除D项。]
3.根据下图的信息可推知(  )
A.科技进步改变了社会结构
B.“滞胀”危机减少了就业机会
C.两极格局阻碍了产业进步
D.社会弊端阻滞了经济发展
A [根据题图可知,1989年与1970年相比,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下降,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上升,说明此时正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故选A项;“滞胀”指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第三产业人数增加说明产业取得进步,排除C项;第三产业人数上升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D项。]
4.(2023·浙江学业水平考试)下图是1963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的一次和平集会。图中演讲者向25万名黑人和白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下列选项中,属于他“梦想”的是(  )
A.废除奴隶贸易 B.实现南北统一
C.争取民族独立 D.取消种族隔离
D [根据材料“1963年8月”“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我有一个梦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演讲者是马丁·路德·金,他领导黑人民权运动,希望废除种族隔离,故选D项;奴隶贸易于材料时间前已被废除,排除A项;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联邦政府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排除B项;“争取民族独立”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加强了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增加了在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以保障家庭及社会的稳定。这表明当时西欧国家致力于(  )
A.提高国民收入 B.发展“新经济”
C.建立“福利国家” D.对抗社会主义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属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其表现如“增加了在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以保障家庭及社会的稳定”,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固资产阶级统治,C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国民收入”无关,排除A项;发展“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材料与“对抗社会主义”无关,排除D项。]
6.(2023·黑龙江学业水平考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该体系的积极作用是(  )
A.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B.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
C.导致社会矛盾
D.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
D [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通过税收的方式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D项正确;A、B两项是消极影响,排除;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课时分层作业(19)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1950—1970年,大多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持续的经济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出现的两次经济衰退程度很轻,之后又形成了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  )
A.自由放任的政策    B.福利国家规模缩小
C.国家的宏观调控 D.社会结构多层次化
C [1950—1970年,欧美大多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这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出现了题干所述现象,故选C项;自由放任政策在二战后被欧美国家放弃,而普遍采用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福利国家规模缩小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危机和“滞胀”的背景下才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
2.1973—198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2.4%,仅为1965—1973年的一半,同时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大幅度上升。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干预”的强化 B.第三产业的兴起
C.“福利国家”的建立 D.社会结构的变化
A [20世纪70年代,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导致出现了严重“滞胀”现象,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干预过多的后果,与第三产业、“福利国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无关,排除B、C、D三项。]
3.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规模削减福利开支,将国有产业重新实行私有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并且打击工会力量,压制工资增长。这些措施(  )
A.削弱了英国的政府职能
B.推动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C.消除了自由主义的弊端
D.缓和了英国的社会矛盾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削减福利开支,实行私有化,压制工会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体现,削弱了英国的政府职能,故选A项;社会结构指社会中阶层的变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撒切尔夫人的措施是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体现,打击工会力量等措施一定程度上会加深英国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
4.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管理模式出现了“提出指导性规划和设想”的联邦德国模式和“运用经济政策引导或制约”的法、日模式。两种模式都(  )
A.推崇计划经济体制 B.借鉴苏联发展经验
C.强调自由主义理念 D.主张建立国际组织
B [根据材料“‘指导性规划和设想’……‘运用经济政策引导或制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这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发展经验,故选B项;西方国家推崇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是强调自由主义理念,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国家内部的措施,不涉及国际组织,排除D项。]
5.20世纪下半叶,某美国学者提出“图书馆消亡论”,预言“无纸社会”即将到来,电子介质的信息将取代纸介质的信息。这一观点(  )
A.指出经济快速发展冲击传统社会秩序
B.反映思想观念变化导致传统文化衰落
C.认为科技革命引发信息传播方式变化
D.说明了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
C [根据材料“预言‘无纸社会’即将到来,电子介质的信息将取代纸介质的信息”可知,作者旨在强调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快速发展与传统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思想观念改变与传统文化衰落的关系,排除B项;“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
6.据1999年初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每15个美国人就拥有一台计算机,欧盟为55人,而拉美1 120人,非洲25 127人才拥有一台计算机。这一现象表明(  )
A.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B.维护信息安全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
C.进入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
D.信息技术革命可能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
D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人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远超非洲、拉美地区,这说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据绝对优势,该现象可能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D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发展中国家维护信息安全的必要性,排除B项;进入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
7.二战后,多数西方国家都形成了中间阶层的职业群体,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该中间阶层的人数已占在业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科技革命的新发展
B.克服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表明“福利国家”成就凸显
D.是人民民主斗争的结果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代表的中间阶层,这主要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故选A项;“克服”说法有误,排除B项;“福利国家”指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中间阶层的出现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与人民民主斗争无关,排除D项。]
8.下面是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就业人口分布比例图。这反映了二战后这些国家(  )
A.农业就业人口大幅度减少
B.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均下降
C.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D.“中间阶层”趋于稳定
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二战之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不大,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较快上升趋势,反映出二战后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故选C项;题干图片呈现的是“就业人口分布比例”,A项只涉及农业方面,排除;日本的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排除B项;中间阶层指的是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9.下面是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及福利支出占中央政府总支出比重统计表(%)。这表明(  )
时间 1981—1990年 1991—1995年
美国 29.9 28.5
德国 48.9 45.3
法国 43.3 42.9
英国 30.0 30.5
日本 — 37.5
A.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各国对经济的调节没有根本改变
C.垄断资本主义日益衰弱
D.福利政策致使各国财政负担较重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国家逐渐缩减福利支出,福利国家制度下,政府财政负担较重,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出“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结论,排除A项;各国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非“没有根本改变”,排除B项;各国缩小福利支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不等同于垄断资本主义日益衰弱,排除C项。]
10.1995年10月,当法官宣判涉嫌杀害白人妻子的辛普森(美国著名黑人棒球运动员)无罪时,如节日般的场面在黑人社区随处可见,而绝大多数白人则呆若木鸡,对裁决结果感到震惊失望。这一现象折射出美国当时(  )
A.贫富分化日趋明显
B.种族歧视问题依然存在
C.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D.两大阶级激烈对抗局面
B [根据材料可知,辛普森的无罪宣判在不同种族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这说明了种族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并证明了种族歧视问题依然存在,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贫富分化的问题,所以不能通过这个事件推断出贫富分化日趋明显,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不能体现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排除C项;虽然案件在不同种族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但被提及的只有黑人与白人,并未包含所有的阶级,更不能体现两大阶级激烈对抗局面,排除D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1945年大选中,提出福利国家主张的工党大胜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丘吉尔和保守党,随后工党政府迅速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重要手段的经济政策,保守党也承认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共存,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由此,两党政策大体一致,形成“共识政治”。英国经济政策也“重返”国家干预。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提出必须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以及“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的口号,积极推动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私有化,废除了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鼓励金融自由化,给银行证券业大幅“松绑”,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此外,撒切尔政府还改革行政,削减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内的公共开支。这些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不少中下层人民也因此生活压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重返”国家干预政策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认识。(2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可知,有利于推动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一“提出福利国家主张”可知,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民生发展,有利于缓和英国社会矛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凯恩斯主义失灵,社会经济陷入“滞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兴起。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积极推动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私有化”可知,推动社会的私有化和自由化;根据材料二“废除了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可知,减少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根据材料二“削减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内的公共开支”可知,减少政府财政支持。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认识,应该围绕政府当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即经济政策要结合国情,并且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进行积极调整;其次,经济政策作为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手段,它的调整应满足社会民众的需要,才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政策的调整应坚持以人为本。
[答案] (1)积极影响:推动了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缓和英国社会矛盾。(6分)
(2)社会背景:凯恩斯主义失灵,社会经济陷入“滞胀”;新自由主义思想兴起。(4分)
主要内容:推动社会的私有化和自由化;减少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持。(4分)
(3)认识:经济政策要结合国情,积极调整;经济政策调整应坚持以人为本。(2分)
12.1946年2月,杜鲁门签署《1946年就业法》,根据此法,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和资源,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寻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据此可知(  )
A.美国继续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杜鲁门政府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C.这一时期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D.过度的社会保障导致经济“滞胀”
A [材料反映了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根据就业法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这说明美国继续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故选A项;杜鲁门政府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判断美国失业率的高低需要有具体的数据支持,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排除D项。]
13.(2023·广东卷)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西方七国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和失业率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A [根据材料可知,1978—1982年西方国家失业率增加,消费品价格增长率下降,市场活力不足,因此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激发市场活力,A项正确;1978年之前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已崩溃,排除B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苏联无关,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灵,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排除D项。]
14.1947年英国颁布《运输法案》,制定了铁路国有化计划——四大私营铁路集团的业务由国家接管,但1993年的《铁路法案》又再次确定私有化计划,到1997年完全实现私有化,英国的铁路系统成了分散化的独立经营企业与监管机构的杂糅。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重新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B.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彻底放弃国家干预经济
D.实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B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英国实行宏观调控,强化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到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本国的经济困难,又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些都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B项;英国一直都是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中英国并没有彻底放弃国家干预经济,而是实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符,排除D项。]
15.“蓝领”是对冶炼、纺织、电气等传统产业部门工人的统称。1973—1985年,美国“蓝领”的人数减少了500万,而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员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
A.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
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
C.社会运动浪潮的冲击
D.经济“滞胀”现象的持续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蓝领”主要面向的是第二产业,出纳员、服务员和保健员主要面向的是第三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繁荣,故选A项;材料只是描述了美国自身的发展情况,不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排除B项;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结果,社会运动主要针对的是种族问题、反战问题和女权主义问题等,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限,排除C项;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缓解“滞胀”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排除D项。]
16.(2023·浙江卷)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D [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并未明显减少,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D项正确;“社会贫富差距”情况通过柱状图并不能反映出来,排除A项;福利制度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C项只涉及美国政府福利开支,没有涵盖美国贫困状况的信息,排除。]
17.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以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为标志,民权运动达到高潮。1964年和1965年,美国相继通过《民权法案》和《选举权法》,最终在法律上使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获得公民权。以下对民权运动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
A.国际联盟推行的委任统治制度
B.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初步形成
D.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要求在政治上获得相应的权利,美国民权运动兴起并达到高潮,故选B项;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初步形成是美苏冷战的结果,而材料描述的是美国的民权运动,排除C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指的是中间阶层的崛起,与民权运动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材料 1958年4月17日,布鲁塞尔世博会正式开幕,主题为:“科学主导的文明与人道主义”,共有5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原子球塔是布鲁塞尔世博会中影响最大的标志性建筑,在世博会举办期间,原子球塔内展览的就是国际核能技术的和平应用。两个超级大国的共同参与也给这届世博会增添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苏联展馆内还汇聚了众多的高科技成果,包括世界上第一座核电厂的模型和一艘核破冰船的模型。美国展馆主要展出洗衣机、洗碗机和电视等产品,天天安排时装表演,彩色电视机放映着电影《美国之游》。
在本次世博会上,苏联馆和美国馆相互毗邻,是世博园区内最受关注的展馆。布鲁塞尔世博会成了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亮相的唯一一届世博会,此后的历届世博会,两国都互相拒绝参展,一直延续到199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特点并做出合理解释。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科学主导的文明与人道主义”可知,这次世博会的主题凸显和平与文明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原子球塔”“国际核能技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世博会展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根据材料“同时亮相的唯一一届”“两国都互相拒绝参展”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世博会反映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带来深重灾难,对世界经济、环境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民渴望和平、呼唤和平,这次世博会的主题、展品以及展馆的设计都凸显和平与文明的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渗透国家的方方面面,两国的展品渗透着冷战思维,反映了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原子能开发利用在内的科学技术得到新发展,原子球塔的设计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总之,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反映了在美苏冷战时代背景下,人类期盼科技进步、文明发展和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景。
[答案] 特点:凸显和平与文明的指导思想;展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反映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3分)
解释:二战带来深重灾难,对世界经济、环境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民渴望世界和平,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展品以及展馆的设计都凸显和平与文明的思想;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的展品渗透着冷战思维,反映了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原子能开发利用在内的科学技术得到新发展,原子球塔的设计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6分)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反映了在美苏冷战时代背景下,人类期盼科技进步、文明发展和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景。(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