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4 16:31:53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4)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A D C B B C B B C A D B B A B B
11.(1)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翻译的文献传承自各个文明古国;翻译内容丰富、成果显著。(6分)
(2)原因:阿拉伯地理位置优越;社会发展的需求;统治者的重视;造纸术的传入。贡献:保存了东西方古典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8分)
18.论题: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2分)
论述:随着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8分)
总之,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2分)
1.A [根据材料“图书市场收集并购买珍本……不下40万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了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未涉及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引领,排除B项;“全面继承欧洲文化”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了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未涉及对外扩张,排除D项。]
2.D [根据题干可知,被征服地区将阿拉伯语吸收融合,创造了全新的语言——达里波斯语,表明不同文化的融合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故选D项;根据题干可知,阿拉伯人的扩张是达里波斯语形成的前提,其着重点并不在于阿拉伯人的扩张,而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被征服地区的波斯语逐渐退出官方语言”,并不能扩大为被征服地区文化的“消亡”,排除B项;根据题干可知,虽然达里波斯语的形成与阿拉伯人扩张有关,但这并不是题干之意的重点——“将其(阿拉伯语的一些词汇)融入自身的语言之中”,排除C项。]
3.C [巴格达市场上有来自中国、印度、马来群岛等东方的商品,也有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等西方的商品,故选C项;“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阿拉伯帝国的手工业产品精美,排除A项;“人类建立了跨越海陆的全球性联系”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人口迁徙”不符合逻辑,“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繁荣”的是帝国政治稳定、手工业与商业得到发展,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从中国引入……伊斯兰世界”可知,中古时期的阿拉伯人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桥梁作用,深刻影响了各种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故选B项;材料强调阿拉伯人对文化交流的影响,与海上贸易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人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而非世界贸易的桥梁,排除C项;材料仅强调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文化传向了东方与西方,未体现创造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13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都城……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奥斯曼帝国,帝国都城伊斯坦布尔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故选B项。]
6.C [奥斯曼帝国在非穆斯林地区采取自治和半自治的措施,通过任命既有集团的领袖,来维护统治和保障帝国的稳定,这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故选C项;奥斯曼帝国并未实行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且对非穆斯林地区的统治策略与措施并未提及宗教问题,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到奥斯曼帝国对非穆斯林地区的统治措施和策略,并未涉及其实施的结果,所以不能得出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的举措是在非穆斯林地区,这与伊斯兰教地位的变化无关,也不能据此得出伊斯兰教地位衰落的结论,排除D项。]
7.B [根据题干内容中“既是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袖,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可知,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特点是政(世俗生活的统治者)教(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袖)合一,故选B项;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适当的措施,而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整个奥斯曼帝国”,并没有述及其地方,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奥斯曼帝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就不能推断出其统治特点是“地方自治”,排除C项;题干内容中“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能够体现出其统治特点是君主专制,但这仅是题干内容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题干全部之意,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亚洲……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可知,这是指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措施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这次改革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故选B项。]
9.C [根据材料“武士集团内部私人化的军事主从关系也与中央至地方的官制相结合”可见日本幕府统治的实质是封建军事专制统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成为新的中央政府”可知,幕府建立了对全日本的统治,不是地方势力割据,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幕府统治是封建军事集权专政,作为君主的天皇一度大权旁落,所以并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幕府由武士集团统治,武士并不属于资产阶级,排除D项。]
10.A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等,故选A项;“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应为“官员选拔制度”,排除B项;“官员全面发展”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中的科举制选拔各类人才相悖,排除C项;“开启”不符合史实,朝鲜封建化的进程开启于7世纪,排除D项。]
11.第(1)问,表格中翻译运动的时间划分为8世纪中期—9世纪前期、9世纪前期—9世纪中后期、9世纪中后期—10世纪前期可知特点是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根据表格可知翻译文献来自印度、波斯、古希腊等得出特点是翻译的文献传承自各个文明古国;材料表明翻译的内容有天文学、数学、医学、哲学、自然学等可知特点是翻译内容丰富、成果显著。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阿拉伯半岛周围的许多地方,如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等几条大河流域都是当时世界上文化先进的地区”可知原因是阿拉伯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材料“8世纪中后期到10世纪前期,统一的宗教与语言以及勃勃向上的社会需要相应的文化来支持”可知原因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材料“哈里发对此大为重视,国家巨款投资建立机构,各方聘请人才专职进行翻译工作”可知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根据材料“翻译过程中阿拉伯人用价格相对低廉的纸张代替了昂贵的羊皮纸”可知原因是造纸术的传入。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阿拉伯的百年翻译运动使得很多东西方古典文化得以保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根据材料“在西方世界兴起了又一次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这次翻译运动是从阿拉伯语到拉丁语的翻译,古希腊与阿拉伯的科学与哲学大量涌向文化荒凉的基督教拉丁世界”可知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12.D [材料中“城居地主希望手里有更多的现钱”“农民也愿意用货币交租”,与所学阿拉伯帝国商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商品经济发达相符,故选D项;“阶级矛盾趋向缓和”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未见地主、农民矛盾变化相悖,排除A项;“普遍增长”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希望手里有更多的现钱”相悖,排除B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地主、农民的地租使用货币交纳无关,排除C项。]
13.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对外征服并不要求所有人信奉伊斯兰教,甚至采纳不信奉伊斯兰教者的制度法规,这体现阿拉伯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选B项;材料强调阿拉伯帝国的宗教政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不能说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信徒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的特征,与战争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并无有关阿拉伯帝国的地位的信息,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汇集了欧亚两洲……”等可知,《医典》继承古希腊医学遗产,吸收多国医药学成就,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被世界医学界奉为经典,这表明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故选B项。]
15.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之间的主要商路并对过往商品征收高额商税,这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故选A项;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增强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是传播天主教,排除C项;“阻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外有牧、府、州、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丽的官制设立与中国古代类似,说明其借鉴了中国政治模式,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宗的“大新制作”是政治改革,并非开启了官僚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官制改革的内容,没有涉及改革之前的局面,排除C项;成宗的“大新制作”是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而非统一的措施,排除D项。]
17.B [日本太政官说的话体现出当时日本人口增长,田地数量不足,需要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开垦的荒地可以由后代继承,这就是事实上的土地私有。土地私有的不断发展,动摇了土地公有制,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并非灌溉技术,排除A项;日本在公元646年大化改新时建立中央集权,到12世纪,日本幕府政治开始出现,天皇地位逐渐下降,排除C项;随着私有土地的逐渐增多,日本私有的庄园制度逐渐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8.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与理解,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做此类题目首先通过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得出相应的论题,如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然后再结合人类文化的交流传播的相关知识论述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共85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阿拉伯帝国”,第二个子目是“奥斯曼帝国的兴起”,第三个子目是“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三个子目之间文明即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整体上感知了中古时期亚洲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情况。 1.两大主题:帝国的扩张、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2.三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
3.四个地带: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南亚、东亚
4.四大制度:哈里发制、苏丹制、幕府制、中央集权制
1.建立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________。
(2)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3)到穆罕默德去世时,__________基本统一。
2.扩张
(1)7世纪中期起,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2)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任务一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3.文明表现
政治 思考: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是如何进行统治的?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 ①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②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③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①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 治、
军事和宗教大权;②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
教等方面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巴格达
文化 ①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②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概念阐释
哈里发
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哈里发由穆阿维亚家族世袭,选举制度废弛,阿拔斯王朝时期仍如此,哈里发成为王室世袭职位。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和法律,作为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23“学思之窗”,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提示: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商贸发达,形成了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世界贸易圈,大大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思维拓展
早期阿拉伯人乐于学习域外知识,对希腊、罗马和中国的文化成果都兼收并蓄,在此基础上形成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
史料 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字等也都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带来了阿拉伯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摘编自孙秉莹等主编《世界通史纲要》
——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贡献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阿拉伯人对待外来文化成果的态度是什么?分析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提示:态度:吸收、保存、传播。
贡献:保存并传播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把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西方。
素养阐释 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1)贸易交流:阿拉伯帝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扼三洲要冲,控制连接亚欧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的商路。
(2)文化交流: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思想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又将它们贡献给了人类,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东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技术交流
①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传到西方,推动三桅船的制造,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阿拉伯人将许多中国的发明,如指南针、火药等传到西方,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转型。
1.兴起: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14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年,灭亡______帝国;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任务二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拜占庭
2.统治
(1)政治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_____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苛捐杂税。
(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3)外贸: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宗教
概念阐释
苏丹
“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24“史料阅读”:“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说明了什么?从史料可以看出这场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说明:苏丹穆罕默德不仅仅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是最高统治者。影响:这场战役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灭亡,战争给人民带来很大伤害,文化遭到重大破坏。
思维拓展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
(1)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一定程度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但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史料 奥斯曼次子奥尔汉(1324—1360)统治时期,初步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一些基本制度。奥斯曼帝国的制度深受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和塞尔柱国家的影响,以伊斯兰教为立国的基础,《古兰经》是一切权力和法律的最终根据。奥尔汉开始使用苏丹的称号,苏丹是国家元首,也是最高宗教领袖。奥尔汉任命其兄阿拉丁为维齐(宰相),下设大法官、财政官、掌玺大臣、近卫军团长、海军司令等,这些官员为国务会议(迪万)的成员。
——吕嘉《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状况
思考:根据史料,简要概括奥斯曼帝国的基本政治状况。
提示: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苏丹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最高宗教领袖;具有一套完整的官僚行政体制。
素养阐释 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影响
(1)奥斯曼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破坏,延缓了它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
(2)奥斯曼军事封建帝国直接威胁临近巴尔干半岛的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激发了这些国家的各族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斗争。奥斯曼的侵略欧洲,使东南欧和中欧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3)奥斯曼的征服使阿拉伯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崛起于印度北部。
2.笈多帝国
(1)政治与经济: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政令不够统一。
(2)宗教:______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任务三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印度教
3.德里苏丹国: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______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伊斯兰
4.日本
(1)中央集权制建立:646年,“大化改新”,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2)思考:日本庄园是怎样形成的?武士集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幕府统治: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实权由以____为首的幕府掌握;17世纪,德川幕府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
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
益增强。
将军
5.朝鲜
基本统一 7世纪末 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________国家
建立政权 10世纪初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____制度
迁都改号 14世纪末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维护主权 16世纪末 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中央集权
唐朝
概念阐释
1.大化改新
古代日本社会一次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年,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国家的发展方向。
2.锁国令
日本的“锁国”一般是指从1633年德川幕府颁布第一道锁国令开始,到1853年美国海军叩关为止。锁国政策是当时日本对外关系的重要政策,这期间日本的锁国是严禁与外国贸易,只准中国人和荷兰人在指定的长崎一带进行贸易。这给当时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后来日本的历史进程带来了重大影响。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25“历史纵横”,从中能够得出什么信息?
提示:古代中国和越南之间是宗藩关系,这种宗藩关系下有朝贡、册封、实施过程中的战争和古代越南对中国文化的借鉴。
思维拓展
幕府统治是日本庄园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幕府统治下天皇没有实权,掌握实权的是幕府的将军和地方上的大名。
史料一 正当隋唐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的时期,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归国后,自然会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更易看出日本的差距,要求仿效中国、进行变革的愿望更加强烈,从而加速了大化改新局面的出现。
——摘编自田久川《古代中日关系史》
——古代中华文明对东亚的影响
史料二
思考: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提示:日本仿效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大化改新,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走上封建化道路;日本的服饰、建筑和书法深受中国影响;日本的传统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气息。
素养阐释 古代中国对亚洲的影响
途径 各国派学者或使者来华学习
内容 政治 仿照中国建立集权国家,实行科举制
经济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土地国有制,加强国家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以此扩大国家税源
文化 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各民族国家文字
教育 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
内容 习俗 儒家思想渗透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中,衣食住行都受其影响
关系 宽容、开放的中华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汇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中华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
1.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奥斯曼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对东西方贸易交流产生了影响。
3.古代日本、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中古时期,有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这个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波斯帝国 D.阿拉伯帝国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2
4
3
题号
1
5
6

D [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中古时期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D项正确。]
2
4
3
题号
1
5
6
2.(2023·浙江学业水平考试)某文学作品把许多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以波斯传说为主,同时又吸收、汇编和加工了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的神话传说,是境内各地区文化的集大成。这一文学作品是(  )
A.《摩诃婆罗多》 B.《吉尔伽美什》
C.《一千零一夜》 D.《哈姆雷特》

2
4
3
题号
1
5
6
C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故事集,分别来自波斯、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故选C项;《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重要史诗作品,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的作品,记录了洪水和方舟传说,排除B项;《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后期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C [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故选C项。]
3.(2023·广东学业水平考试)灭亡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并控制了连接亚欧商路的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2
4
3
题号
1
5
6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逐渐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国家,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4.646年,进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逐渐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国家是(  )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日本 D.朝鲜
2
4
3
题号
1
5
6

5.《宋书·倭国传》记载,倭国是位于高丽东南方大海上的岛国,曾派遣使者来华觐见,其首领获封“安东大将军倭国王”。据此判断,倭国位于今天的(  )
A.墨西哥 B.印度
C.俄罗斯 D.日本
2
4
3
题号
1
5
6

D [根据材料“倭国是位于高丽东南方大海上的岛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倭国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倭国”不符,排除A、B、C三项。]
6.(2023·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唐都长安为模型建立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等都具有日本特征。这体现了日本(  )
A.重视科学技术 B.实行“闭关锁国”
C.企图征服世界 D.借鉴吸收外来文明
2
4
3
题号
1
5
6

D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人借用汉字、儒家学说以及唐朝建筑风格,但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变通,说明日本借鉴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注重结合实际,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借鉴汉文化,与征服世界无关,排除C项。]
2
4
3
题号
1
5
6
1.在穆斯林统治的几个世纪里,各大城市经常就学院和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展开竞争,后伍麦叶王朝的统治者经常派人去亚历山大、开罗、巴格达等图书市场收集并购买珍本。据说一次购书不下40万册。这一现象说明阿拉伯帝国(  )
A.积极吸收域外文明
B.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
C.全面继承欧洲文化
D.加紧了对外扩张步伐
课时分层作业(4) 中古时期的亚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图书市场收集并购买珍本……不下40万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了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未涉及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引领,排除B项;“全面继承欧洲文化”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了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未涉及对外扩张,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7世纪中期,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被征服地区的波斯语逐渐退出官方语言,但民间使用的波斯语吸收了阿拉伯语的一些词汇,将其融入自身的语言之中,最终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达里波斯语。这表明(  )
A.阿拉伯帝国重视文化的交流
B.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逐渐消亡
C.征服战争影响语言文化发展
D.文化融合重塑民族文化内涵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根据题干可知,被征服地区将阿拉伯语吸收融合,创造了全新的语言——达里波斯语,表明不同文化的融合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故选D项;根据题干可知,阿拉伯人的扩张是达里波斯语形成的前提,其着重点并不在于阿拉伯人的扩张,而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被征服地区的波斯语逐渐退出官方语言”,并不能扩大为被征服地区文化的“消亡”,排除B项;根据题干可知,虽然达里波斯语的形成与阿拉伯人扩张有关,但这并不是题干之意的重点——“将其(阿拉伯语的一些词汇)融入自身的语言之中”,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阿拉伯都城巴格达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和染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和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和金粉。这表明(  )
A.阿拉伯帝国的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B.人类建立了跨越海陆的全球性联系
C.巴格达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
D.人口迁徙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繁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巴格达市场上有来自中国、印度、马来群岛等东方的商品,也有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等西方的商品,故选C项;“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阿拉伯帝国的手工业产品精美,排除A项;“人类建立了跨越海陆的全球性联系”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人口迁徙”不符合逻辑,“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繁荣”的是帝国政治稳定、手工业与商业得到发展,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阿拉伯人建立了地域辽阔的帝国,从中国引入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炼丹术等技术,并将之传到欧洲;将伊斯兰文化传向了东方与西方,又将东西方文化带进伊斯兰世界。据此推知阿拉伯人(  )
A.推动了海上贸易繁荣发展
B.深刻影响各种文化的互相交流与融合
C.成为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
D.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从中国引入……伊斯兰世界”可知,中古时期的阿拉伯人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桥梁作用,深刻影响了各种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故选B项;材料强调阿拉伯人对文化交流的影响,与海上贸易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人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而非世界贸易的桥梁,排除C项;材料仅强调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文化传向了东方与西方,未体现创造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下面是对古代某一帝国的描述。据此判断,该帝国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都城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A.亚历山大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B [根据材料“13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都城……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奥斯曼帝国,帝国都城伊斯坦布尔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奥斯曼帝国的一些非穆斯林地区享有自治或半自治的地位,政府通过任命这些地区既有集团的领袖,赋予其重任,希望以此来保障帝国的稳定。这反映了奥斯曼帝国(  )
A.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
B.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
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伊斯兰教地位的衰落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奥斯曼帝国在非穆斯林地区采取自治和半自治的措施,通过任命既有集团的领袖,来维护统治和保障帝国的稳定,这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故选C项;奥斯曼帝国并未实行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且对非穆斯林地区的统治策略与措施并未提及宗教问题,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到奥斯曼帝国对非穆斯林地区的统治措施和策略,并未涉及其实施的结果,所以不能得出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的举措是在非穆斯林地区,这与伊斯兰教地位的变化无关,也不能据此得出伊斯兰教地位衰落的结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奥斯曼帝国时期制定的《埃及法典》在序言中表明:奥斯曼统治者是被赋予神圣使命的苏丹和哈里发,他维护整个帝国的正义,既是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袖,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这说明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特点是(  )
A.因地制宜 B.政教合一
C.地方自治 D.君主专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题干内容中“既是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袖,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可知,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特点是政(世俗生活的统治者)教(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袖)合一,故选B项;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适当的措施,而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整个奥斯曼帝国”,并没有述及其地方,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奥斯曼帝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就不能推断出其统治特点是“地方自治”,排除C项;题干内容中“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能够体现出其统治特点是君主专制,但这仅是题干内容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题干全部之意,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作坊里的日本》中写道:“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中“重要的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使日本(  )
A.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
C.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D.以锁国抵御西方影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亚洲……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可知,这是指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措施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这次改革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幕府时代,不仅幕府取代了以天皇为代表的公家,成为新的中央政府,而且武士集团内部私人化的军事主从关系也与中央至地方的官制相结合,形成了将军→侍所→守护→地头的武家统制体系。由此可知,幕府统治的实质是(  )
A.地方势力割据 B.封建君主专制
C.封建军事专政 D.资产阶级专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据材料“武士集团内部私人化的军事主从关系也与中央至地方的官制相结合”可见日本幕府统治的实质是封建军事专制统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成为新的中央政府”可知,幕府建立了对全日本的统治,不是地方势力割据,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幕府统治是封建军事集权专政,作为君主的天皇一度大权旁落,所以并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幕府由武士集团统治,武士并不属于资产阶级,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10世纪,高丽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考试科目主要包括进士科、明经、杂科。进士科以文章选才,明经科以儒家经典按理解程度取士,杂科则设有律令、医、卜等考试科目,选拔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这表明高丽王朝(  )
A.深受中华文明影响 B.模仿唐朝监察制度
C.强调官员全面发展 D.开启封建化的进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等,故选A项;“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应为“官员选拔制度”,排除B项;“官员全面发展”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中的科举制选拔各类人才相悖,排除C项;“开启”不符合史实,朝鲜封建化的进程开启于7世纪,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8世纪中后期到10世纪前期约15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批阿拉伯学者广泛地翻译周边一些文明地区的书籍,史称“百年翻译运动”。
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概况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时间 8世纪中期—9世纪前期 9世纪前期—9世纪中后期 9世纪中后期—10世纪前期
内容 天文学、数学、医学 哲学、自然学 重译、校订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摘编自杨俊皎《中世纪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来源 印度、波斯 古希腊 前人译著
成果 托勒密的《天文大集》、印度科学文献、《波斯历代国王史》等 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物理学》《伦理学》等 修订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校对《伦理学》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阿拉伯半岛周围的许多地方,如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等几条大河流域都是当时世界上文化先进的地区。8世纪中后期到10世纪前期,统一的宗教与语言以及勃勃向上的社会需要相应的文化来支持,哈里发对此大为重视,国家巨款投资建立机构,各方聘请人才专职进行翻译工作,翻译过程中阿拉伯人用价格相对低廉的纸张代替了昂贵的羊皮纸。无独有偶,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在西方世界兴起了又一次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这次翻译运动是从阿拉伯语到拉丁语的翻译,古希腊与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拉伯的科学与哲学大量涌向文化荒凉的基督教拉丁世界。
——摘编自佘莉《辉煌的阿巴斯——从“百年翻译运动”看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年翻译运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8分)
[解析] 第(1)问,表格中翻译运动的时间划分为8世纪中期—9世纪前期、9世纪前期—9世纪中后期、9世纪中后期—10世纪前期可知特点是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根据表格可知翻译文献来自印度、波斯、古希腊等得出特点是翻译的文献传承自各个文明古国;材料表明翻译的内容有天文学、数学、医学、哲学、自然学等可知特点是翻译内容丰富、成果显著。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阿拉伯半岛周围的许多地方,如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等几条大河流域都是当时世界上文化先进的地区”可知原因是阿拉伯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材料“8世纪中后期到10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纪前期,统一的宗教与语言以及勃勃向上的社会需要相应的文化来支持”可知原因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材料“哈里发对此大为重视,国家巨款投资建立机构,各方聘请人才专职进行翻译工作”可知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根据材料“翻译过程中阿拉伯人用价格相对低廉的纸张代替了昂贵的羊皮纸”可知原因是造纸术的传入。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阿拉伯的百年翻译运动使得很多东西方古典文化得以保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根据材料“在西方世界兴起了又一次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这次翻译运动是从阿拉伯语到拉丁语的翻译,古希腊与阿拉伯的科学与哲学大量涌向文化荒凉的基督教拉丁世界”可知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翻译的文献传承自各个文明古国;翻译内容丰富、成果显著。(6分)
(2)原因:阿拉伯地理位置优越;社会发展的需求;统治者的重视;造纸术的传入。贡献:保存了东西方古典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10—11世纪,在阿拉伯帝国的设拉子地区,城居地主希望手里有更多的现钱,要求农民用货币交纳一部分地租,农民也愿意用货币交租。由此可以推知,设拉子地区(  )
A.阶级矛盾趋向缓和   B.社会收入普遍增长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商品贸易活动频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材料中“城居地主希望手里有更多的现钱”“农民也愿意用货币交租”,与所学阿拉伯帝国商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商品经济发达相符,故选D项;“阶级矛盾趋向缓和”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未见地主、农民矛盾变化相悖,排除A项;“普遍增长”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希望手里有更多的现钱”相悖,排除B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地主、农民的地租使用货币交纳无关,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有学者认为,公元7—8世纪阿拉伯的对外征服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信奉伊斯兰教,而只是要求人们必须对安拉表示臣服而已……他们甚至还广泛采用那些不信奉伊斯兰教者的各种制度法规。这反映了(  )
A.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信徒间的和睦共处
B.阿拉伯文化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C.战争在主观上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D.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对外征服并不要求所有人信奉伊斯兰教,甚至采纳不信奉伊斯兰教者的制度法规,这体现阿拉伯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选B项;材料强调阿拉伯帝国的宗教政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不能说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信徒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的特征,与战争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并无有关阿拉伯帝国的地位的信息,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伊本·西那的《医典》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医药学的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这表明(  )
A.阿拉伯的科学成果领先世界
B.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
C.拜占庭是东西文化交流桥梁
D.世界医学理论体系趋于完备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汇集了欧亚两洲……”等可知,《医典》继承古希腊医学遗产,吸收多国医药学成就,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被世界医学界奉为经典,这表明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及叙利亚等地后,基本上控制了东西方之间几条主要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而来自东方的香料早已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此可知,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  )
A.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
B.削弱了奧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
C.成为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
D.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之间的主要商路并对过往商品征收高额商税,这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故选A项;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增强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是传播天主教,排除C项;“阻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据《高丽史·百官志》记载:“成宗大新制作,定内外之官,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外有牧、府、州、县,官有常守,位有定员,于是一代之制,始大备。”由此可知,成宗的“大新制作”(  )
A.开启了官僚政治体制
B.借鉴了中国政治模式
C.结束了制度混乱局面
D.实现了国家政治统一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外有牧、府、州、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丽的官制设立与中国古代类似,说明其借鉴了中国政治模式,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宗的“大新制作”是政治改革,并非开启了官僚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官制改革的内容,没有涉及改革之前的局面,排除C项;成宗的“大新制作”是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而非统一的措施,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2023·湖南卷)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日本太政官说的话体现出当时日本人口增长,田地数量不足,需要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开垦的荒地可以由后代继承,这就是事实上的土地私有。土地私有的不断发展,动摇了土地公有制,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并非灌溉技术,排除A项;日本在公元646年大化改新时建立中央集权,到12世纪,日本幕府政治开始出现,天皇地位逐渐下降,排除C项;随着私有土地的逐渐增多,日本私有的庄园制度逐渐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领域 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
数学、
天文
地理 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10世纪,阿拉伯人修正古希腊人托勒密关于太阳轨道和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科学
技术 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世界文明的交流”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领域 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
哲学
思想 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入西欧,启发西欧的思想文化
医学 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11世纪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医典》一书中把脉象区分为48种,其中有35种与中国的脉象名称相同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与理解,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做此类题目首先通过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得出相应的论题,如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然后再结合人类文化的交流传播的相关知识论述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论题: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2分)
论述:随着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8分)
总之,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课时分层作业(4) 中古时期的亚洲
1.在穆斯林统治的几个世纪里,各大城市经常就学院和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展开竞争,后伍麦叶王朝的统治者经常派人去亚历山大、开罗、巴格达等图书市场收集并购买珍本。据说一次购书不下40万册。这一现象说明阿拉伯帝国(  )
A.积极吸收域外文明
B.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
C.全面继承欧洲文化
D.加紧了对外扩张步伐
2.7世纪中期,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被征服地区的波斯语逐渐退出官方语言,但民间使用的波斯语吸收了阿拉伯语的一些词汇,将其融入自身的语言之中,最终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达里波斯语。这表明(  )
A.阿拉伯帝国重视文化的交流
B.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逐渐消亡
C.征服战争影响语言文化发展
D.文化融合重塑民族文化内涵
3.阿拉伯都城巴格达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和染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和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和金粉。这表明(  )
A.阿拉伯帝国的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B.人类建立了跨越海陆的全球性联系
C.巴格达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
D.人口迁徙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繁荣
4.阿拉伯人建立了地域辽阔的帝国,从中国引入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炼丹术等技术,并将之传到欧洲;将伊斯兰文化传向了东方与西方,又将东西方文化带进伊斯兰世界。据此推知阿拉伯人(  )
A.推动了海上贸易繁荣发展
B.深刻影响各种文化的互相交流与融合
C.成为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
D.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5.下面是对古代某一帝国的描述。据此判断,该帝国是(  )
◆13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都城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A.亚历山大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6.奥斯曼帝国的一些非穆斯林地区享有自治或半自治的地位,政府通过任命这些地区既有集团的领袖,赋予其重任,希望以此来保障帝国的稳定。这反映了奥斯曼帝国(  )
A.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
B.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
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伊斯兰教地位的衰落
7.奥斯曼帝国时期制定的《埃及法典》在序言中表明:奥斯曼统治者是被赋予神圣使命的苏丹和哈里发,他维护整个帝国的正义,既是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袖,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这说明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特点是(  )
A.因地制宜 B.政教合一
C.地方自治 D.君主专制
8.《作坊里的日本》中写道:“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中“重要的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使日本(  )
A.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
C.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D.以锁国抵御西方影响
9.幕府时代,不仅幕府取代了以天皇为代表的公家,成为新的中央政府,而且武士集团内部私人化的军事主从关系也与中央至地方的官制相结合,形成了将军→侍所→守护→地头的武家统制体系。由此可知,幕府统治的实质是(  )
A.地方势力割据 B.封建君主专制
C.封建军事专政 D.资产阶级专政
10.10世纪,高丽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考试科目主要包括进士科、明经、杂科。进士科以文章选才,明经科以儒家经典按理解程度取士,杂科则设有律令、医、卜等考试科目,选拔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这表明高丽王朝(  )
A.深受中华文明影响
B.模仿唐朝监察制度
C.强调官员全面发展
D.开启封建化的进程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8世纪中后期到10世纪前期约15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批阿拉伯学者广泛地翻译周边一些文明地区的书籍,史称“百年翻译运动”。
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概况
时间 8世纪中期—9世纪前期 9世纪前期—9世纪中后期 9世纪中后期—10世纪前期
内容 天文学、数学、医学 哲学、自然学 重译、校订
来源 印度、波斯 古希腊 前人译著
成果 托勒密的《天文大集》、印度科学文献、《波斯历代国王史》等 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物理学》《伦理学》等 修订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校对《伦理学》等
——摘编自杨俊皎《中世纪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二 阿拉伯半岛周围的许多地方,如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等几条大河流域都是当时世界上文化先进的地区。8世纪中后期到10世纪前期,统一的宗教与语言以及勃勃向上的社会需要相应的文化来支持,哈里发对此大为重视,国家巨款投资建立机构,各方聘请人才专职进行翻译工作,翻译过程中阿拉伯人用价格相对低廉的纸张代替了昂贵的羊皮纸。无独有偶,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在西方世界兴起了又一次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这次翻译运动是从阿拉伯语到拉丁语的翻译,古希腊与阿拉伯的科学与哲学大量涌向文化荒凉的基督教拉丁世界。
——摘编自佘莉《辉煌的阿巴斯——从“百年翻译运动”看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年翻译运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8分)
12.10—11世纪,在阿拉伯帝国的设拉子地区,城居地主希望手里有更多的现钱,要求农民用货币交纳一部分地租,农民也愿意用货币交租。由此可以推知,设拉子地区(  )
A.阶级矛盾趋向缓和
B.社会收入普遍增长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商品贸易活动频繁
13.有学者认为,公元7—8世纪阿拉伯的对外征服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信奉伊斯兰教,而只是要求人们必须对安拉表示臣服而已……他们甚至还广泛采用那些不信奉伊斯兰教者的各种制度法规。这反映了(  )
A.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信徒间的和睦共处
B.阿拉伯文化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C.战争在主观上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D.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14.伊本·西那的《医典》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医药学的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这表明(  )
A.阿拉伯的科学成果领先世界
B.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
C.拜占庭是东西文化交流桥梁
D.世界医学理论体系趋于完备
15.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及叙利亚等地后,基本上控制了东西方之间几条主要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而来自东方的香料早已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此可知,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  )
A.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
B.削弱了奧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
C.成为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
D.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16.据《高丽史·百官志》记载:“成宗大新制作,定内外之官,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外有牧、府、州、县,官有常守,位有定员,于是一代之制,始大备。”由此可知,成宗的“大新制作”(  )
A.开启了官僚政治体制
B.借鉴了中国政治模式
C.结束了制度混乱局面
D.实现了国家政治统一
17.(2023·湖南卷)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18.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领域 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
数学、 天文 地理 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10世纪,阿拉伯人修正古希腊人托勒密关于太阳轨道和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科学 技术 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哲学 思想 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入西欧,启发西欧的思想文化
医学 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11世纪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医典》一书中把脉象区分为48种,其中有35种与中国的脉象名称相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世界文明的交流”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阿拉伯帝国”,第二个子目是“奥斯曼帝国的兴起”,第三个子目是“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三个子目之间文明即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整体上感知了中古时期亚洲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情况。 1.两大主题:帝国的扩张、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2.三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 3.四个地带: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南亚、东亚 4.四大制度:哈里发制、苏丹制、幕府制、中央集权制
任务一 阿拉伯帝国
1.建立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3)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扩张
(1)7世纪中期起,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2)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文明表现
政治 思考: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是如何进行统治的? 提示:①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②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经济 ①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②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③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①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②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哈里发
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哈里发由穆阿维亚家族世袭,选举制度废弛,阿拔斯王朝时期仍如此,哈里发成为王室世袭职位。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和法律,作为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阅读教材P23“学思之窗”,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提示: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商贸发达,形成了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世界贸易圈,大大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早期阿拉伯人乐于学习域外知识,对希腊、罗马和中国的文化成果都兼收并蓄,在此基础上形成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
——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贡献
史料 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字等也都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带来了阿拉伯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摘编自孙秉莹等主编《世界通史纲要》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阿拉伯人对待外来文化成果的态度是什么?分析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提示:态度:吸收、保存、传播。
贡献:保存并传播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把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西方。
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1)贸易交流:阿拉伯帝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扼三洲要冲,控制连接亚欧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的商路。
(2)文化交流: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思想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又将它们贡献给了人类,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东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技术交流
①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传到西方,推动三桅船的制造,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阿拉伯人将许多中国的发明,如指南针、火药等传到西方,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转型。
任务二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14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1)政治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苛捐杂税。
(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3)外贸: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苏丹
“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阅读教材P24“史料阅读”:“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说明了什么?从史料可以看出这场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说明:苏丹穆罕默德不仅仅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是最高统治者。影响:这场战役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灭亡,战争给人民带来很大伤害,文化遭到重大破坏。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
(1)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一定程度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但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状况
史料 奥斯曼次子奥尔汉(1324—1360)统治时期,初步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一些基本制度。奥斯曼帝国的制度深受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和塞尔柱国家的影响,以伊斯兰教为立国的基础,《古兰经》是一切权力和法律的最终根据。奥尔汉开始使用苏丹的称号,苏丹是国家元首,也是最高宗教领袖。奥尔汉任命其兄阿拉丁为维齐(宰相),下设大法官、财政官、掌玺大臣、近卫军团长、海军司令等,这些官员为国务会议(迪万)的成员。
——吕嘉《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思考:根据史料,简要概括奥斯曼帝国的基本政治状况。
提示: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苏丹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最高宗教领袖;具有一套完整的官僚行政体制。
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影响
(1)奥斯曼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破坏,延缓了它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
(2)奥斯曼军事封建帝国直接威胁临近巴尔干半岛的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激发了这些国家的各族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斗争。奥斯曼的侵略欧洲,使东南欧和中欧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3)奥斯曼的征服使阿拉伯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任务三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崛起于印度北部。
2.笈多帝国
(1)政治与经济: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政令不够统一。
(2)宗教: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3.德里苏丹国: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4.日本
(1)中央集权制建立:646年,“大化改新”,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2)思考:日本庄园是怎样形成的?武士集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3)幕府统治: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17世纪,德川幕府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5.朝鲜
基本统一 7世纪末 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建立政权 10世纪初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迁都改号 14世纪末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维护主权 16世纪末 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1.大化改新
古代日本社会一次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年,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国家的发展方向。
2.锁国令
日本的“锁国”一般是指从1633年德川幕府颁布第一道锁国令开始,到1853年美国海军叩关为止。锁国政策是当时日本对外关系的重要政策,这期间日本的锁国是严禁与外国贸易,只准中国人和荷兰人在指定的长崎一带进行贸易。这给当时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后来日本的历史进程带来了重大影响。
阅读教材P25“历史纵横”,从中能够得出什么信息?
提示:古代中国和越南之间是宗藩关系,这种宗藩关系下有朝贡、册封、实施过程中的战争和古代越南对中国文化的借鉴。
幕府统治是日本庄园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幕府统治下天皇没有实权,掌握实权的是幕府的将军和地方上的大名。
——古代中华文明对东亚的影响
史料一 正当隋唐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的时期,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归国后,自然会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更易看出日本的差距,要求仿效中国、进行变革的愿望更加强烈,从而加速了大化改新局面的出现。
——摘编自田久川《古代中日关系史》
史料二
思考: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提示:日本仿效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大化改新,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走上封建化道路;日本的服饰、建筑和书法深受中国影响;日本的传统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气息。
古代中国对亚洲的影响
途径 各国派学者或使者来华学习
内容 政治 仿照中国建立集权国家,实行科举制
经济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土地国有制,加强国家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以此扩大国家税源
文化 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各民族国家文字
教育 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
习俗 儒家思想渗透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中,衣食住行都受其影响
关系 宽容、开放的中华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汇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中华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
1.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奥斯曼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对东西方贸易交流产生了影响。 3.古代日本、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中古时期,有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这个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波斯帝国 D.阿拉伯帝国
D [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中古时期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D项正确。]
2.(2023·浙江学业水平考试)某文学作品把许多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以波斯传说为主,同时又吸收、汇编和加工了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的神话传说,是境内各地区文化的集大成。这一文学作品是(  )
A.《摩诃婆罗多》 B.《吉尔伽美什》
C.《一千零一夜》 D.《哈姆雷特》
C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故事集,分别来自波斯、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故选C项;《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重要史诗作品,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的作品,记录了洪水和方舟传说,排除B项;《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后期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排除D项。]
3.(2023·广东学业水平考试)灭亡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并控制了连接亚欧商路的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C [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故选C项。]
4.646年,进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逐渐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国家是(  )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日本 D.朝鲜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逐渐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国家,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5.《宋书·倭国传》记载,倭国是位于高丽东南方大海上的岛国,曾派遣使者来华觐见,其首领获封“安东大将军倭国王”。据此判断,倭国位于今天的(  )
A.墨西哥 B.印度
C.俄罗斯 D.日本
D [根据材料“倭国是位于高丽东南方大海上的岛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倭国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倭国”不符,排除A、B、C三项。]
6.(2023·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唐都长安为模型建立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等都具有日本特征。这体现了日本(  )
A.重视科学技术 B.实行“闭关锁国”
C.企图征服世界 D.借鉴吸收外来文明
D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人借用汉字、儒家学说以及唐朝建筑风格,但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变通,说明日本借鉴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注重结合实际,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借鉴汉文化,与征服世界无关,排除C项。]
课时分层作业(4) 中古时期的亚洲
1.在穆斯林统治的几个世纪里,各大城市经常就学院和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展开竞争,后伍麦叶王朝的统治者经常派人去亚历山大、开罗、巴格达等图书市场收集并购买珍本。据说一次购书不下40万册。这一现象说明阿拉伯帝国(  )
A.积极吸收域外文明
B.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
C.全面继承欧洲文化
D.加紧了对外扩张步伐
A [根据材料“图书市场收集并购买珍本……不下40万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了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未涉及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引领,排除B项;“全面继承欧洲文化”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了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未涉及对外扩张,排除D项。]
2.7世纪中期,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被征服地区的波斯语逐渐退出官方语言,但民间使用的波斯语吸收了阿拉伯语的一些词汇,将其融入自身的语言之中,最终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达里波斯语。这表明(  )
A.阿拉伯帝国重视文化的交流
B.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逐渐消亡
C.征服战争影响语言文化发展
D.文化融合重塑民族文化内涵
D [根据题干可知,被征服地区将阿拉伯语吸收融合,创造了全新的语言——达里波斯语,表明不同文化的融合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故选D项;根据题干可知,阿拉伯人的扩张是达里波斯语形成的前提,其着重点并不在于阿拉伯人的扩张,而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被征服地区的波斯语逐渐退出官方语言”,并不能扩大为被征服地区文化的“消亡”,排除B项;根据题干可知,虽然达里波斯语的形成与阿拉伯人扩张有关,但这并不是题干之意的重点——“将其(阿拉伯语的一些词汇)融入自身的语言之中”,排除C项。]
3.阿拉伯都城巴格达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和染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和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和金粉。这表明(  )
A.阿拉伯帝国的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B.人类建立了跨越海陆的全球性联系
C.巴格达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
D.人口迁徙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繁荣
C [巴格达市场上有来自中国、印度、马来群岛等东方的商品,也有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等西方的商品,故选C项;“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阿拉伯帝国的手工业产品精美,排除A项;“人类建立了跨越海陆的全球性联系”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人口迁徙”不符合逻辑,“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繁荣”的是帝国政治稳定、手工业与商业得到发展,排除D项。]
4.阿拉伯人建立了地域辽阔的帝国,从中国引入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炼丹术等技术,并将之传到欧洲;将伊斯兰文化传向了东方与西方,又将东西方文化带进伊斯兰世界。据此推知阿拉伯人(  )
A.推动了海上贸易繁荣发展
B.深刻影响各种文化的互相交流与融合
C.成为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
D.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B [根据材料“从中国引入……伊斯兰世界”可知,中古时期的阿拉伯人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桥梁作用,深刻影响了各种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故选B项;材料强调阿拉伯人对文化交流的影响,与海上贸易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人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而非世界贸易的桥梁,排除C项;材料仅强调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文化传向了东方与西方,未体现创造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排除D项。]
5.下面是对古代某一帝国的描述。据此判断,该帝国是(  )
◆13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都城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A.亚历山大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B [根据材料“13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都城……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奥斯曼帝国,帝国都城伊斯坦布尔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故选B项。]
6.奥斯曼帝国的一些非穆斯林地区享有自治或半自治的地位,政府通过任命这些地区既有集团的领袖,赋予其重任,希望以此来保障帝国的稳定。这反映了奥斯曼帝国(  )
A.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
B.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
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伊斯兰教地位的衰落
C [奥斯曼帝国在非穆斯林地区采取自治和半自治的措施,通过任命既有集团的领袖,来维护统治和保障帝国的稳定,这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故选C项;奥斯曼帝国并未实行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且对非穆斯林地区的统治策略与措施并未提及宗教问题,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到奥斯曼帝国对非穆斯林地区的统治措施和策略,并未涉及其实施的结果,所以不能得出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的举措是在非穆斯林地区,这与伊斯兰教地位的变化无关,也不能据此得出伊斯兰教地位衰落的结论,排除D项。]
7.奥斯曼帝国时期制定的《埃及法典》在序言中表明:奥斯曼统治者是被赋予神圣使命的苏丹和哈里发,他维护整个帝国的正义,既是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袖,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这说明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特点是(  )
A.因地制宜 B.政教合一
C.地方自治 D.君主专制
B [根据题干内容中“既是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袖,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可知,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特点是政(世俗生活的统治者)教(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袖)合一,故选B项;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适当的措施,而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整个奥斯曼帝国”,并没有述及其地方,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奥斯曼帝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就不能推断出其统治特点是“地方自治”,排除C项;题干内容中“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能够体现出其统治特点是君主专制,但这仅是题干内容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题干全部之意,排除D项。]
8.《作坊里的日本》中写道:“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中“重要的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使日本(  )
A.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
C.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D.以锁国抵御西方影响
B [根据材料“亚洲……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可知,这是指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措施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这次改革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故选B项。]
9.幕府时代,不仅幕府取代了以天皇为代表的公家,成为新的中央政府,而且武士集团内部私人化的军事主从关系也与中央至地方的官制相结合,形成了将军→侍所→守护→地头的武家统制体系。由此可知,幕府统治的实质是(  )
A.地方势力割据 B.封建君主专制
C.封建军事专政 D.资产阶级专政
C [根据材料“武士集团内部私人化的军事主从关系也与中央至地方的官制相结合”可见日本幕府统治的实质是封建军事专制统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成为新的中央政府”可知,幕府建立了对全日本的统治,不是地方势力割据,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幕府统治是封建军事集权专政,作为君主的天皇一度大权旁落,所以并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幕府由武士集团统治,武士并不属于资产阶级,排除D项。]
10.10世纪,高丽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考试科目主要包括进士科、明经、杂科。进士科以文章选才,明经科以儒家经典按理解程度取士,杂科则设有律令、医、卜等考试科目,选拔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这表明高丽王朝(  )
A.深受中华文明影响 B.模仿唐朝监察制度
C.强调官员全面发展 D.开启封建化的进程
A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等,故选A项;“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应为“官员选拔制度”,排除B项;“官员全面发展”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中的科举制选拔各类人才相悖,排除C项;“开启”不符合史实,朝鲜封建化的进程开启于7世纪,排除D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8世纪中后期到10世纪前期约15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批阿拉伯学者广泛地翻译周边一些文明地区的书籍,史称“百年翻译运动”。
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概况
时间 8世纪中期—9世纪前期 9世纪前期—9世纪中后期 9世纪中后期—10世纪前期
内容 天文学、数学、医学 哲学、自然学 重译、校订
来源 印度、波斯 古希腊 前人译著
成果 托勒密的《天文大集》、印度科学文献、《波斯历代国王史》等 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物理学》《伦理学》等 修订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校对《伦理学》等
——摘编自杨俊皎《中世纪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二 阿拉伯半岛周围的许多地方,如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等几条大河流域都是当时世界上文化先进的地区。8世纪中后期到10世纪前期,统一的宗教与语言以及勃勃向上的社会需要相应的文化来支持,哈里发对此大为重视,国家巨款投资建立机构,各方聘请人才专职进行翻译工作,翻译过程中阿拉伯人用价格相对低廉的纸张代替了昂贵的羊皮纸。无独有偶,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在西方世界兴起了又一次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这次翻译运动是从阿拉伯语到拉丁语的翻译,古希腊与阿拉伯的科学与哲学大量涌向文化荒凉的基督教拉丁世界。
——摘编自佘莉《辉煌的阿巴斯——从“百年翻译运动”看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年翻译运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8分)
[解析] 第(1)问,表格中翻译运动的时间划分为8世纪中期—9世纪前期、9世纪前期—9世纪中后期、9世纪中后期—10世纪前期可知特点是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根据表格可知翻译文献来自印度、波斯、古希腊等得出特点是翻译的文献传承自各个文明古国;材料表明翻译的内容有天文学、数学、医学、哲学、自然学等可知特点是翻译内容丰富、成果显著。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阿拉伯半岛周围的许多地方,如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等几条大河流域都是当时世界上文化先进的地区”可知原因是阿拉伯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材料“8世纪中后期到10世纪前期,统一的宗教与语言以及勃勃向上的社会需要相应的文化来支持”可知原因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材料“哈里发对此大为重视,国家巨款投资建立机构,各方聘请人才专职进行翻译工作”可知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根据材料“翻译过程中阿拉伯人用价格相对低廉的纸张代替了昂贵的羊皮纸”可知原因是造纸术的传入。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阿拉伯的百年翻译运动使得很多东西方古典文化得以保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根据材料“在西方世界兴起了又一次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这次翻译运动是从阿拉伯语到拉丁语的翻译,古希腊与阿拉伯的科学与哲学大量涌向文化荒凉的基督教拉丁世界”可知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答案] (1)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翻译的文献传承自各个文明古国;翻译内容丰富、成果显著。(6分)
(2)原因:阿拉伯地理位置优越;社会发展的需求;统治者的重视;造纸术的传入。贡献:保存了东西方古典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8分)
12.10—11世纪,在阿拉伯帝国的设拉子地区,城居地主希望手里有更多的现钱,要求农民用货币交纳一部分地租,农民也愿意用货币交租。由此可以推知,设拉子地区(  )
A.阶级矛盾趋向缓和   B.社会收入普遍增长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商品贸易活动频繁
D [材料中“城居地主希望手里有更多的现钱”“农民也愿意用货币交租”,与所学阿拉伯帝国商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商品经济发达相符,故选D项;“阶级矛盾趋向缓和”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未见地主、农民矛盾变化相悖,排除A项;“普遍增长”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希望手里有更多的现钱”相悖,排除B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地主、农民的地租使用货币交纳无关,排除C项。]
13.有学者认为,公元7—8世纪阿拉伯的对外征服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信奉伊斯兰教,而只是要求人们必须对安拉表示臣服而已……他们甚至还广泛采用那些不信奉伊斯兰教者的各种制度法规。这反映了(  )
A.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信徒间的和睦共处
B.阿拉伯文化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C.战争在主观上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D.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对外征服并不要求所有人信奉伊斯兰教,甚至采纳不信奉伊斯兰教者的制度法规,这体现阿拉伯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选B项;材料强调阿拉伯帝国的宗教政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不能说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信徒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的特征,与战争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并无有关阿拉伯帝国的地位的信息,排除D项。]
14.伊本·西那的《医典》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医药学的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这表明(  )
A.阿拉伯的科学成果领先世界
B.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
C.拜占庭是东西文化交流桥梁
D.世界医学理论体系趋于完备
B [根据材料“《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汇集了欧亚两洲……”等可知,《医典》继承古希腊医学遗产,吸收多国医药学成就,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被世界医学界奉为经典,这表明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故选B项。]
15.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及叙利亚等地后,基本上控制了东西方之间几条主要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而来自东方的香料早已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此可知,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  )
A.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
B.削弱了奧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
C.成为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
D.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之间的主要商路并对过往商品征收高额商税,这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故选A项;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增强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是传播天主教,排除C项;“阻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据《高丽史·百官志》记载:“成宗大新制作,定内外之官,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外有牧、府、州、县,官有常守,位有定员,于是一代之制,始大备。”由此可知,成宗的“大新制作”(  )
A.开启了官僚政治体制
B.借鉴了中国政治模式
C.结束了制度混乱局面
D.实现了国家政治统一
B [根据材料“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外有牧、府、州、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丽的官制设立与中国古代类似,说明其借鉴了中国政治模式,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宗的“大新制作”是政治改革,并非开启了官僚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官制改革的内容,没有涉及改革之前的局面,排除C项;成宗的“大新制作”是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而非统一的措施,排除D项。]
17.(2023·湖南卷)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B [日本太政官说的话体现出当时日本人口增长,田地数量不足,需要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开垦的荒地可以由后代继承,这就是事实上的土地私有。土地私有的不断发展,动摇了土地公有制,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并非灌溉技术,排除A项;日本在公元646年大化改新时建立中央集权,到12世纪,日本幕府政治开始出现,天皇地位逐渐下降,排除C项;随着私有土地的逐渐增多,日本私有的庄园制度逐渐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8.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领域 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
数学、 天文 地理 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10世纪,阿拉伯人修正古希腊人托勒密关于太阳轨道和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科学 技术 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哲学 思想 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入西欧,启发西欧的思想文化
医学 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11世纪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医典》一书中把脉象区分为48种,其中有35种与中国的脉象名称相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世界文明的交流”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与理解,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做此类题目首先通过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得出相应的论题,如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然后再结合人类文化的交流传播的相关知识论述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
[答案] 论题: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2分)
论述:随着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8分)
总之,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