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4张PPT)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的重要节点。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新航路开辟后的全方位的影响。第一个子目是“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第二个子目是“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第三个子目是“早期殖民扩张”,三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讲述了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早期殖民扩张和人口迁移带来的物种交换、商品交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一个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2.两个影响: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格局的演变
3.三个海路贸易: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
4.四个主要影响: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
5.五个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
1.思考: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一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欧洲人入侵、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加上原住民印第安
人,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有此现象。
2.物种大交流: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
物种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
3.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概念阐释
物种交换
又称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41“历史纵横”,思考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提示:影响: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
思维拓展
辩证看待人口、物种交流的影响
(1)积极性:新航路开辟后人口、物种和商品的全球性交流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和社会生活,促进各地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2)消极性:人口、物种和商品的全球性交流导致传染病的流行,给各地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史料 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迁移把南北美洲从纯粹是蒙古种人的大陆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最后结果是,如今,居住在美洲的是多数的白种人与明显少数的黑种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儿以及黑白混血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人口迁移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美洲的族群,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除了美洲还有哪些地区存在族群混合现象。
提示:族群:原住民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史料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图片内容。
提示:该示意图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史实:新旧世界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物种交流丰富了新旧世界的经济资源,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素养阐释 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
(1)哥伦布大交换: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开启了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往来,这一横跨东西半球的“交换”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2)动植物的交换: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在中国,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4)人口的迁徙: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5)疾病的跨界传播: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性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1.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在与__________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2.大西洋贸易:形成了罪恶的“________”。
任务二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阿拉伯商人
三角贸易
3.太平洋贸易
国家 中转站 概况
葡萄牙 澳门 ①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运到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其中的大部分白银又流入中国
②参与中日丝银贸易,中国的丝流向日本,日本的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
西班牙 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 “马尼拉大帆船”把中国的生丝、____、棉布、瓷器运到墨西哥,把墨西哥的白银运回马尼拉,最终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丝绸
思考:太平洋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围绕白银输入中国
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概念阐释
三角贸易
16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
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历时 300 年之久。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43“马尼拉大帆船”图片及文字说明,说说如何认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提示:“马尼拉大帆船”见证了西班牙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此贸易主要是中国商品同墨西哥白银的贸易,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
误区警示
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是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当时,中国丰富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推动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史料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1815年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的垄断贸易。帆船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抵达马尼拉,开辟了往返于亚洲与美洲的远程贸易航线。
思考:依据上图及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提示:使中国卷入全球化的贸易之中,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白银大量流入,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
素养阐释 全球航线开辟引发商品世界性流动的表现
(1)市场空间范围扩大: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
(2)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美洲的玉米、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珍珠和象牙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
(3)市场联系便捷:直接沟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加快,运载量迅速增加。
(4)市场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增长: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商业资本增多。
(5)市场组织、维护机制初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1.表现
任务三 早期殖民扩张
葡萄牙 16世纪,将____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
巴西
西班牙 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______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荷兰、英国和法国 17世纪,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菲律宾
2.影响
美洲、非洲 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亚洲 亚洲的古老帝国受到冲击
欧洲 思考: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引发商业革命: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
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
变化;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
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②引发价格革命:货
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
建制度濒于解体。③资本主义发展:欧洲从殖民掠夺、
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
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类社会 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
世界市场 促进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概念阐释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建立全球的商业联系;商贸中心转移,各国商业地位发生变化。
(2)价格革命: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使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这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而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教材隐性知识
1.阅读教材P44“教皇子午线示意图”图片及文字说明,评价“教皇子午线”的划分。
2.阅读教材P44“史料阅读”。如何理解“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提示: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西葡这两个殖民先行国家在早期殖民扩张过程中的矛盾。
提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西欧资本主义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地主阶级衰落,这一切都瓦解着封建制度。
误区警示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虽从海外获得大量的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但两国并未将财富转化为资本,而是将之用来购买荷兰和英国等国的奢侈品。最终西葡两国很快衰落,荷兰和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史料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商品,如可可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摘编自潘锦云、殷功利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的影响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提示: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史料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殖民者进行了长达四百年的罪恶的黑奴贸易。阅读下列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早期殖民扩张
思考:黑奴贸易又称“三角贸易”,依据上图描述“三角贸易”的过程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提示:过程:殖民者携带武器和廉价的工业品从欧洲出发,在非洲获取大量的黑奴,将黑奴运往美洲,换取蔗糖、烟草、黄金、白银,然后再经亚洲,换回瓷器、香料和各种奢侈品。影响:大量的财富流入欧洲,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非洲丧失大量的人口,严重地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
素养阐释 辩证认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市场: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是新生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但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4)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1.新航路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
球性联系。
2.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3.新航路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
1.新航路的开辟使欧亚大陆的马、牛等家畜进入美洲,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流向世界各地。这表明新航路开辟促进( )
A.物种交换 B.奴隶贸易
C.货币贬值 D.人口迁移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2
4
3
题号
1
5
6
√
A [根据材料“新航路的开辟使欧亚大陆的马、牛等家畜进入美洲,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流向世界各地”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物种的交换,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为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入黑人奴隶,发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材料所述与“奴隶贸易”无关,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材料所述与“货币贬值”无关,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急剧减少,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材料所述并非反映“人口迁移”,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当地( )
A.自然环境日益改善
B.粮食作物对外传播
C.原住居民大量死亡
D.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
2
4
3
题号
1
5
6
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将传染病也带入了殖民地区,造成当地原住居民大量死亡,C项正确;材料现象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粮食作物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殖民地的影响,不是其对欧洲封建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3.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的人口迁移逐渐增多。15—16世纪,世界上移民最为集中、族群混合程度较高的地区是( )
A.非洲 B.亚洲
C.美洲 D.欧洲
√
2
4
3
题号
1
5
6
C [新航路开辟之后,部分欧洲人迁往美洲,同时由于三角贸易,大量黑人被贩运至美洲,因此美洲是当时世界上移民最为集中,族群混合程度较高的地区,C项正确;15—16世纪非洲大量人口流失,因此其并不是移民集中地区,排除A项;15—16世纪的亚洲,以中国为例,当时正处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移民数量较少,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部分欧洲人去往其他大洲,尤其是美洲,因此欧洲并不是移民最为集中的地区,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4.(2023·广西学业水平考试)荷兰为调和不同公司商人的激烈竞争,同时为了应对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阻挠,于1602年组建了东印度公司,负责集中全国力量,逐步夺取葡、西殖民利益。这表明( )
A.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崩溃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D.葡萄牙建立海洋霸权
2
4
3
题号
1
5
6
√
C [从题干中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崛起,体现的是商业格局的变化,原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海外贸易的竞争,到17世纪时,荷兰崛起,被誉为“海上马车夫”,故选C项;17世纪,西班牙的殖民帝国并没有崩溃,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B项;葡萄牙建立海洋霸权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5.(2023·湖南学业水平考试)观察如图《三角贸易示意图》,图中“中程”运输的主要是( )
2
4
3
题号
1
5
6
A.瓷器 B.枪支
C.黑人 D.贵金属
√
C [三角贸易中,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携带枪支、杂物等换买黑奴,这是“出程”。接着,满载黑人的运奴船到达美洲,这叫“中程”。最后,满载金银和原料的船只返回欧洲,这叫“归程”,C项正确;瓷器不是三角贸易运输的货物,排除A项;枪支是出程运输的货物,排除B项;贵金属是归程运输的货物,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6.由于被剥夺了作为东方贸易主渠道的地位,意大利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而大西洋诸港口货船则往来不断。这主要说明了( )
A.东西方贸易衰落 B.贸易中心转移
C.意大利完成统一 D.西欧地位下降
2
4
3
题号
1
5
6
√
B [根据“意大利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而大西洋诸港口货船则往来不断”可知,本来作为贸易城市的威尼斯由于商路的变化而转变成为旅游城市,所以这体现了贸易中心的转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贸易中心的转移,并不能说明东西方贸易的衰落,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贸易中心的转移,不代表意大利完成了统一,排除C项;贸易中心转移不代表西欧地位下降,且该时期逐渐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1.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居民大多数是来自欧洲移民,其中来自英国的占71%,来自欧洲大陆的占8%,来自非洲的占21%。这一普查结果说明( )
A.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态势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人口迁移
C.美国形成了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D.人类社会由分散逐渐走向了整体
课时分层作业(7)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90年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大规模向美洲殖民、移民时期,除了欧洲殖民者的移民,为了补充劳动力,欧洲人还从事黑奴贸易,将非洲劳动力大量运往美洲,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提供世界贸易的信息,无法得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态势这一结论,排除A项;1790年美国建国时日尚短,本土印第安文明、欧洲文明、非洲文明等分歧、冲突很大,并未形成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使得人类社会由分散逐渐走向了整体,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新航路开辟后,甘蔗传入美洲并大量种植。《舌尖上的历史》一书中描述:“如果说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该书作者认为( )
A.哥伦布的贡献在于促进了物种大交流
B.高产作物玉米的价值高于甘蔗
C.物种交流给欧洲和美洲带来不同影响
D.甘蔗的种植是奴隶贸易的根源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C [“哥伦布……赐福”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诅咒”指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即物种交换给欧洲和美洲带来不同影响,故选C项;材料既强调物种交流给欧洲带来的积极影响,又强调其给美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玉米和甘蔗的价值都很高,且材料没有比较两者的价值,排除B项;奴隶贸易的根源在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下面为提供给高一(1)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文献资料。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李剑鸣《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
白小红《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全球文明和生态格局的变革
B.美洲农作物全球范围的传播
C.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掠夺
D.中国粮食作物的发展与变化
A [根据材料“《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动植物物种、人口、病毒、文明等的全球交流,
√
即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全球文明和生态格局的变革,故选A项;《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强调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掠夺,与美洲农作物全球范围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掠夺与《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中国粮食作物的发展与变化只能解释“《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1513年,欧洲人发现了北大西洋湾流,从此,其成为欧洲与美洲之间的商业航线;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发现了从美洲出发向亚洲航行的东风带海上走廊,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这表明( )
A.欧洲人加快了迈向远洋步伐
B.航线的开辟与改进受地理知识的影响
C.“地圆学说”得到了确切证明
D.国际商业贸易的兴起源于造船业发达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北大西洋湾流和东风带海上走廊的发现,新的航线被开辟,说明航线的开辟与改进受地理知识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知识与新航线的关系,排除A项;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排除C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是因为西班牙人发现了从美洲出发向亚洲航行的东风带海上走廊,而非造船业发达,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据史学家估计,1565年至1820年,经马尼拉贸易输入中国的白银约4亿比索,福建月港、广东澄海都由此成为“海隅一大都会”。据此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A.成功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B.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C.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D.迫使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福建月港、广东澄海成为大都会,这说明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故选C项;白银流入中国说明外国对中国的贸易仍然是逆差,排除A项;中国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并未改变,排除B项;“迫使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全球套利即在世界某个地区买入廉价货物,又在世界另一个地区高价卖出,从而套得巨额利润。15世纪以后的西欧商人在全球物流中发现并创造了许多全球套利的机会。这导致了( )
A.西欧日益成为整体化世界的中心
B.传统的印度洋贸易网络走向衰亡
C.明朝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西欧商人在全球物流中进行全球套利,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日益成为整体化世界的中心,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后,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衰亡”说法错误,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非明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欧商人全球套利的影响,而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下面为1676—1760年英国的奴隶贸易表(奴隶价格及平均利润估算)。由此可知,此时英国奴隶贸易(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年份 西非(英镑) 牙买加(英镑) 每个奴隶平均利润
估算(英镑)
1676—1700 3.68 22.04 12.85
1721—1740 14.92 24.10 3.16
1741—1760 14.18 30.68 8.83
A.为美洲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B.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人口流动
C.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D.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76—1760年英国的奴隶贸易利润很高,是英国在殖民扩张时期逐渐击败老牌殖民国家成为殖民帝国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英国奴隶贸易的价格和利润,没有明确奴隶贸易的具体人群走向情况,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人口流动而非奴隶贸易,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扩张的结果,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16世纪末,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的大商人往往无须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到威尼斯、佛罗伦萨去进货,收获的黄金等贵金属也越来越多。增开工场或商店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热潮。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 )
A.英国已成为大西洋海上霸主
B.价格革命推动荷兰社会转型
C.“马尼拉大帆船”可以直通西欧
D.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根据材料“伦敦……无须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到威尼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这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故选D项;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中叶才成为大西洋海上霸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由于美洲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而引发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现象,这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从1565年到1815年的250年间,西班牙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亚洲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所形成的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贸易,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6世纪,欧洲金银储量大增,农奴更多使用货币支付地租,这是价格革命的体现,这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16世纪欧洲金银储量大增,这是价格革命的体现,排除A项;“废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金银储量大增导致物价上涨,排除C项。]
9.16世纪,欧洲银的储量增加了两倍,金的储量增长了20%。西欧农奴越来越多地使用货币而不是劳动支付地租。这一现象( )
A.引发了商业革命 B.标志着农奴制废除
C.导致了物价下跌 D.加速了封建制瓦解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17世纪末,茶叶在荷兰价格偏高,饮茶是荷兰人的一种较为奢侈的习惯。但在约30年后,茶叶的各大品种近乎全被列入阿姆斯特丹西北地区的维斯普市居民日用消费品名录中。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B.美洲与欧洲商贸的发展
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荷兰人饮食生活的变化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荷兰茶叶价格下降,由奢侈品变为市民日用消费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东方的商品包括茶叶大量输入荷兰,促使茶叶价格下降,故选A项;茶叶的主要来源地是亚洲,因而应该是欧亚商贸的发展,排除B项;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与饮茶在荷兰的流行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荷兰人饮食生活发生变化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史料一:当前,在西亚经考古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小麦遗存,距今10 500—9 500年。
史料二:印度2 000多年前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有关于Modak的食物记载。这种面食形状类似中国人吃的有馅包子,面皮是用小麦粉或者大米粉制作。
史料三:在古埃及的石刻中,有栽培小麦的记载;西方考古学家在古埃及金字塔的砖缝里发现小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距今一万多年前,西亚地区的人们开始野生植物的驯化和种植,颗粒硕大的野生麦就这样出现。
距今六千年以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食用着已经有相当种植规模的小麦。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种子被带到了古埃及。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从印度不远万里率先踏足了中国的西北地区。中国的小麦种植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
公元前4000年左右,小麦开始传入欧洲。
自11世纪起,除了北欧国家,欧洲各国都开始广泛种植小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
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19世纪中叶以后,北美洲小麦向欧洲倾销。
至今,小麦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小麦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小麦种植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的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农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代西亚种植小麦历史悠久,是世界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史料二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属于口述史料(文献史料)。有助于探讨小麦的种植与传播,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农业发展,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的饮食文化;可以推断在古代印度,小麦是粮食作物之一,面食是印度人的食物之一。史料三的石刻记载属于文献史料,金字塔的砖缝里发现的小麦属于实物史料。有助于探讨小麦的种植与传播,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农业发展;可以推断古代埃及小麦种植时间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早,人们已掌握小麦栽培技术。第(2)问,根据材料中小麦的起源、栽培与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情况可以拟定论题为小麦的种植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不断扩大的历史。阐述主要从小麦种植起源于西亚,新航路开辟后传播到美洲和大洋洲;19世纪中叶后,北美的小麦一度向欧洲倾销;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小麦种植与交流不断,小麦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小麦不仅是一种农作物,更能体现自古以来人类交往与联系不断密切的趋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价值及推断:史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农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代西亚种植小麦历史悠久,是世界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史料二属于口述史料(文献史料)。有助于探讨小麦的种植与传播,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农业发展,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的饮食文化;可以推断在古代印度,小麦是粮食作物之一,面食是印度人的食物之一。史料三属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有助于探讨小麦的种植与传播,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农业发展;可以推断古代埃及小麦种植时间较早,人们已掌握小麦栽培技术。(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示例
论题:小麦的种植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不断扩大的历史。(2分)
阐述:小麦种植起源于西亚。随着地区之间商贸往来的扩大,欧亚大陆之间的经贸往来增多,小麦种植传播到北非、南亚、东亚和欧洲等地区,并逐渐扩展开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扩张,世界各洲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物种交流越来越多,小麦种植传播到美洲和大洋洲,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面食也成为人们的主要食品之一。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北美与欧洲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北美的小麦一度向欧洲倾销。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小麦的种植与交流不断,小麦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小麦不仅是一种农作物,更能体现自古以来人类交往与联系不断密切的趋势。(8分)
12.如表为明清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明清时期(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马铃薯 蔬菜 南美洲
玉米 蔬菜 墨西哥
番薯 蔬菜 中美洲
包菜 蔬菜 地中海沿岸
芒果 水果 印度、缅甸
菠萝 水果 美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已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从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引进大量水果、蔬菜,这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即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作物大部分是从美洲引进的,而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排除A项;材料中作物大部分来自美洲,并非西域,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了明清时期引进中国的作物情况,并不能说明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排除D项。]
√
13.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带回越来越多的香料、辣椒和茶叶,其股票价格逐渐上涨,股票交易量增加,1609年,阿姆斯特丹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引起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B.使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C.导致欧洲殖民扩张加剧
D.促进了银行业的迅速发展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凭借海上贸易优势,商品经济发展,股票交易繁荣并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体现了荷兰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在世界金融关系中荷兰的地位以及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无法得出“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结论,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开始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后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导致欧洲殖民扩张加剧,排除C项;证券交易所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的机构,而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证券的发展不能代表银行业的发展,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班牙人通过中国商船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工艺品等货物运往马尼拉,然后用大帆船把货物运销到墨西哥的西海岸港口;归程时,装载美洲白银的大帆船回到马尼拉,西班牙人再以白银采购中国商品。这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满足了欧洲对黄金的渴求
B.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建立了西班牙中转的贸易
D.推动了太平洋两岸的交流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结合材料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中国的货物运到墨西哥,并用美洲白银购买中国货物,推动了太平洋两岸的交流,故选D项;结合材料“西班牙人再以白银采购中国商品”可知,欧洲人用白银购买中国货物,故不会满足欧洲对黄金的渴求,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之前,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排除B项;结合材料“运往马尼拉……回到马尼拉”可知,贸易是以马尼拉为中转站,并非以西班牙为中转站,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入居中国澳门后,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而这些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这一海上贸易网络( )
A.推动葡萄牙社会制度的转型
B.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C.加速传统印度洋贸易的衰落
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转型”不符合史实,17世纪葡萄牙才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A项;“衰落”不符合史实,新航路开辟后,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仍然兴盛,排除C项;“最终形成”不符合史实,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马克思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 )
A.开启了亚欧交往
B.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速了物种交流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B [根据材料“美洲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给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亚欧交往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存在,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加速了物种交流,但马克思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并没有强调物种交流,排除C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美国学者拉尔夫曾指出:“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为发展自己的文化打下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该学者( )
A.认为美洲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
B.认同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C.揭示了印第安文化衰落的直接因素
D.指出了新航路开辟的双重影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C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指出印第安文化衰落的直接因素是西方的殖民侵略,故选C项;根据材料“较高的文化”“相媲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文化并没有长期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殖民侵略对美洲文化的毁灭性打击,并没有强调对文化交流互鉴的认同,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殖民侵略对美洲文化的破坏性,并没有体现“双重”影响,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浓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盖它所承载的“黑色”历史。除了早期的不光彩之外,现代咖啡业也存在巨大“黑洞”。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种植“日照咖啡”,通过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咖啡更加耐晒,生长周期大为缩短,咖啡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战争》就列举了一个乌干达咖啡农的生产链,经过层层加价,当咖啡研磨成粉时,其单位价格已是种植园咖啡价格的200倍。据21世纪初的统计,全球咖啡销售带来的年总收入额在550亿上下,其中只有70亿归于咖啡生产国。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和咖啡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咖啡传播特征并分析推动咖啡成为世界饮品的影响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咖啡承载的“黑色”历史进行解读。(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可知历时久、范围广;根据材料“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可知主要产区由非洲转向拉美;根据材料“形成了大规模的种
植园体系和供应链”可知形成大规模种植体系和供应链;根据材料“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可知生产和消费逐渐全球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文化交流与碰撞。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咖啡自身的成瘾性与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活跃;根据材料“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可知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根据材料“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可知新航路开辟与西方殖民扩张;根据材料“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可知现代科技和工业化发展;根据材料“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可知经济全球化。第(2)问,可以从背景、内容和评价三个角度进行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读,背景方面,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咖啡贸易的巨大利润,欧洲殖民者在亚洲、美洲、非洲等地建立种植园,种植园条件恶劣,殖民者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压榨;内容方面,由于咖啡种植园劳动力需求旺盛,进一步刺激了奴隶贸易;20世纪以来,由于大力推广“日照咖啡”,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咖啡产销体系也存在严重不公,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评价方面,咖啡作为一种世界性饮品,其传播过程推动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和全球化,但也充满了罪恶和不公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特征:历时久、范围广;主要产区由非洲转向拉美;形成大规模种植体系和供应链;生产和消费逐渐全球化;伴随文化交流与碰撞。(4分)
影响因素:咖啡自身的成瘾性;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活跃;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现代科技和工业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每点2分,共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解读: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咖啡贸易的巨大利润,欧洲殖民者在亚洲、美洲、非洲等地建立种植园,种植园条件恶劣,殖民者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压榨;由于咖啡种植园劳动力需求旺盛,进一步刺激了奴隶贸易;20世纪以来,由于大力推广“日照咖啡”,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咖啡产销体系也存在严重不公,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总之,咖啡作为一种世界性饮品,其传播过程推动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和全球化,但也充满了罪恶和不公平。(每点2分,共6分)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的重要节点。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新航路开辟后的全方位的影响。第一个子目是“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第二个子目是“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第三个子目是“早期殖民扩张”,三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讲述了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早期殖民扩张和人口迁移带来的物种交换、商品交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一个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2.两个影响: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格局的演变 3.三个海路贸易: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 4.四个主要影响: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 5.五个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
任务一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思考: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欧洲人入侵、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加上原住民印第安人,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有此现象。
2.物种大交流: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物种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
3.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物种交换
又称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历史事件。
阅读教材P41“历史纵横”,思考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提示:影响: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
辩证看待人口、物种交流的影响
(1)积极性:新航路开辟后人口、物种和商品的全球性交流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和社会生活,促进各地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2)消极性:人口、物种和商品的全球性交流导致传染病的流行,给各地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人口迁移
史料 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迁移把南北美洲从纯粹是蒙古种人的大陆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最后结果是,如今,居住在美洲的是多数的白种人与明显少数的黑种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儿以及黑白混血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美洲的族群,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除了美洲还有哪些地区存在族群混合现象。
提示:族群:原住民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史料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图片内容。
提示:该示意图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史实:新旧世界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物种交流丰富了新旧世界的经济资源,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
(1)哥伦布大交换: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开启了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往来,这一横跨东西半球的“交换”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2)动植物的交换: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在中国,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4)人口的迁徙: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5)疾病的跨界传播: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性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任务二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2.大西洋贸易:形成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3.太平洋贸易
国家 中转站 概况
葡萄牙 澳门 ①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运到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其中的大部分白银又流入中国 ②参与中日丝银贸易,中国的丝流向日本,日本的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
西班牙 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 “马尼拉大帆船”把中国的生丝、丝绸、棉布、瓷器运到墨西哥,把墨西哥的白银运回马尼拉,最终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思考:太平洋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三角贸易
16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历时 300 年之久。
阅读教材P43“马尼拉大帆船”图片及文字说明,说说如何认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提示:“马尼拉大帆船”见证了西班牙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此贸易主要是中国商品同墨西哥白银的贸易,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
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是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当时,中国丰富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推动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史料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1815年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的垄断贸易。帆船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抵达马尼拉,开辟了往返于亚洲与美洲的远程贸易航线。
思考:依据上图及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提示:使中国卷入全球化的贸易之中,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白银大量流入,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
全球航线开辟引发商品世界性流动的表现
(1)市场空间范围扩大: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
(2)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美洲的玉米、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珍珠和象牙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
(3)市场联系便捷:直接沟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加快,运载量迅速增加。
(4)市场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增长: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商业资本增多。
(5)市场组织、维护机制初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任务三 早期殖民扩张
1.表现
葡萄牙 16世纪,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
西班牙 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荷兰、英国 和法国 17世纪,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2.影响
美洲、 非洲 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亚洲 亚洲的古老帝国受到冲击
欧洲 思考: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①引发商业革命: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②引发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③资本主义发展: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类社会 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
世界市场 促进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建立全球的商业联系;商贸中心转移,各国商业地位发生变化。
(2)价格革命: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使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这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而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1.阅读教材P44“教皇子午线示意图”图片及文字说明,评价“教皇子午线”的划分。
提示: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西葡这两个殖民先行国家在早期殖民扩张过程中的矛盾。
2.阅读教材P44“史料阅读”。如何理解“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提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西欧资本主义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地主阶级衰落,这一切都瓦解着封建制度。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虽从海外获得大量的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但两国并未将财富转化为资本,而是将之用来购买荷兰和英国等国的奢侈品。最终西葡两国很快衰落,荷兰和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的影响
史料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商品,如可可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摘编自潘锦云、殷功利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提示: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早期殖民扩张
史料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殖民者进行了长达四百年的罪恶的黑奴贸易。阅读下列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思考:黑奴贸易又称“三角贸易”,依据上图描述“三角贸易”的过程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提示:过程:殖民者携带武器和廉价的工业品从欧洲出发,在非洲获取大量的黑奴,将黑奴运往美洲,换取蔗糖、烟草、黄金、白银,然后再经亚洲,换回瓷器、香料和各种奢侈品。影响:大量的财富流入欧洲,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非洲丧失大量的人口,严重地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
辩证认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市场: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是新生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但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4)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1.新航路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 2.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3.新航路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
(对应学生用书第48页)
1.新航路的开辟使欧亚大陆的马、牛等家畜进入美洲,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流向世界各地。这表明新航路开辟促进( )
A.物种交换 B.奴隶贸易
C.货币贬值 D.人口迁移
A [根据材料“新航路的开辟使欧亚大陆的马、牛等家畜进入美洲,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流向世界各地”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物种的交换,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为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入黑人奴隶,发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材料所述与“奴隶贸易”无关,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材料所述与“货币贬值”无关,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急剧减少,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材料所述并非反映“人口迁移”,排除D项。]
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当地( )
A.自然环境日益改善
B.粮食作物对外传播
C.原住居民大量死亡
D.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将传染病也带入了殖民地区,造成当地原住居民大量死亡,C项正确;材料现象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粮食作物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殖民地的影响,不是其对欧洲封建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
3.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的人口迁移逐渐增多。15—16世纪,世界上移民最为集中、族群混合程度较高的地区是( )
A.非洲 B.亚洲
C.美洲 D.欧洲
C [新航路开辟之后,部分欧洲人迁往美洲,同时由于三角贸易,大量黑人被贩运至美洲,因此美洲是当时世界上移民最为集中,族群混合程度较高的地区,C项正确;15—16世纪非洲大量人口流失,因此其并不是移民集中地区,排除A项;15—16世纪的亚洲,以中国为例,当时正处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移民数量较少,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部分欧洲人去往其他大洲,尤其是美洲,因此欧洲并不是移民最为集中的地区,排除D项。]
4.(2023·广西学业水平考试)荷兰为调和不同公司商人的激烈竞争,同时为了应对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阻挠,于1602年组建了东印度公司,负责集中全国力量,逐步夺取葡、西殖民利益。这表明( )
A.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崩溃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D.葡萄牙建立海洋霸权
C [从题干中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崛起,体现的是商业格局的变化,原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海外贸易的竞争,到17世纪时,荷兰崛起,被誉为“海上马车夫”,故选C项;17世纪,西班牙的殖民帝国并没有崩溃,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B项;葡萄牙建立海洋霸权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5.(2023·湖南学业水平考试)观察如图《三角贸易示意图》,图中“中程”运输的主要是( )
A.瓷器 B.枪支
C.黑人 D.贵金属
C [三角贸易中,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携带枪支、杂物等换买黑奴,这是“出程”。接着,满载黑人的运奴船到达美洲,这叫“中程”。最后,满载金银和原料的船只返回欧洲,这叫“归程”,C项正确;瓷器不是三角贸易运输的货物,排除A项;枪支是出程运输的货物,排除B项;贵金属是归程运输的货物,排除D项。]
6.由于被剥夺了作为东方贸易主渠道的地位,意大利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而大西洋诸港口货船则往来不断。这主要说明了( )
A.东西方贸易衰落 B.贸易中心转移
C.意大利完成统一 D.西欧地位下降
B [根据“意大利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而大西洋诸港口货船则往来不断”可知,本来作为贸易城市的威尼斯由于商路的变化而转变成为旅游城市,所以这体现了贸易中心的转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贸易中心的转移,并不能说明东西方贸易的衰落,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贸易中心的转移,不代表意大利完成了统一,排除C项;贸易中心转移不代表西欧地位下降,且该时期逐渐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排除D项。]
课时分层作业(7)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居民大多数是来自欧洲移民,其中来自英国的占71%,来自欧洲大陆的占8%,来自非洲的占21%。这一普查结果说明( )
A.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态势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人口迁移
C.美国形成了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D.人类社会由分散逐渐走向了整体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90年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大规模向美洲殖民、移民时期,除了欧洲殖民者的移民,为了补充劳动力,欧洲人还从事黑奴贸易,将非洲劳动力大量运往美洲,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提供世界贸易的信息,无法得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态势这一结论,排除A项;1790年美国建国时日尚短,本土印第安文明、欧洲文明、非洲文明等分歧、冲突很大,并未形成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使得人类社会由分散逐渐走向了整体,排除D项。]
2.新航路开辟后,甘蔗传入美洲并大量种植。《舌尖上的历史》一书中描述:“如果说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该书作者认为( )
A.哥伦布的贡献在于促进了物种大交流
B.高产作物玉米的价值高于甘蔗
C.物种交流给欧洲和美洲带来不同影响
D.甘蔗的种植是奴隶贸易的根源
C [“哥伦布……赐福”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诅咒”指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即物种交换给欧洲和美洲带来不同影响,故选C项;材料既强调物种交流给欧洲带来的积极影响,又强调其给美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玉米和甘蔗的价值都很高,且材料没有比较两者的价值,排除B项;奴隶贸易的根源在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排除D项。]
3.下面为提供给高一(1)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文献资料。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李剑鸣《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 白小红《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
A.全球文明和生态格局的变革
B.美洲农作物全球范围的传播
C.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掠夺
D.中国粮食作物的发展与变化
A [根据材料“《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动植物物种、人口、病毒、文明等的全球交流,即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全球文明和生态格局的变革,故选A项;《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强调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掠夺,与美洲农作物全球范围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掠夺与《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中国粮食作物的发展与变化只能解释“《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排除D项。]
4.1513年,欧洲人发现了北大西洋湾流,从此,其成为欧洲与美洲之间的商业航线;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发现了从美洲出发向亚洲航行的东风带海上走廊,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这表明( )
A.欧洲人加快了迈向远洋步伐
B.航线的开辟与改进受地理知识的影响
C.“地圆学说”得到了确切证明
D.国际商业贸易的兴起源于造船业发达
B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北大西洋湾流和东风带海上走廊的发现,新的航线被开辟,说明航线的开辟与改进受地理知识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知识与新航线的关系,排除A项;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排除C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是因为西班牙人发现了从美洲出发向亚洲航行的东风带海上走廊,而非造船业发达,排除D项。]
5.据史学家估计,1565年至1820年,经马尼拉贸易输入中国的白银约4亿比索,福建月港、广东澄海都由此成为“海隅一大都会”。据此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A.成功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B.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C.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D.迫使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福建月港、广东澄海成为大都会,这说明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故选C项;白银流入中国说明外国对中国的贸易仍然是逆差,排除A项;中国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并未改变,排除B项;“迫使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6.全球套利即在世界某个地区买入廉价货物,又在世界另一个地区高价卖出,从而套得巨额利润。15世纪以后的西欧商人在全球物流中发现并创造了许多全球套利的机会。这导致了( )
A.西欧日益成为整体化世界的中心
B.传统的印度洋贸易网络走向衰亡
C.明朝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
A [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西欧商人在全球物流中进行全球套利,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日益成为整体化世界的中心,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后,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衰亡”说法错误,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非明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欧商人全球套利的影响,而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D项。]
7.下面为1676—1760年英国的奴隶贸易表(奴隶价格及平均利润估算)。由此可知,此时英国奴隶贸易( )
年份 西非(英镑) 牙买加(英镑) 每个奴隶平均利润 估算(英镑)
1676—1700 3.68 22.04 12.85
1721—1740 14.92 24.10 3.16
1741—1760 14.18 30.68 8.83
A.为美洲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B.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人口流动
C.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D.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C [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76—1760年英国的奴隶贸易利润很高,是英国在殖民扩张时期逐渐击败老牌殖民国家成为殖民帝国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英国奴隶贸易的价格和利润,没有明确奴隶贸易的具体人群走向情况,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人口流动而非奴隶贸易,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扩张的结果,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16世纪末,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的大商人往往无须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到威尼斯、佛罗伦萨去进货,收获的黄金等贵金属也越来越多。增开工场或商店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热潮。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 )
A.英国已成为大西洋海上霸主
B.价格革命推动荷兰社会转型
C.“马尼拉大帆船”可以直通西欧
D.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
D [根据材料“伦敦……无须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到威尼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这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故选D项;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中叶才成为大西洋海上霸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由于美洲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而引发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现象,这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从1565年到1815年的250年间,西班牙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亚洲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所形成的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贸易,排除C项。]
9.16世纪,欧洲银的储量增加了两倍,金的储量增长了20%。西欧农奴越来越多地使用货币而不是劳动支付地租。这一现象( )
A.引发了商业革命 B.标志着农奴制废除
C.导致了物价下跌 D.加速了封建制瓦解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6世纪,欧洲金银储量大增,农奴更多使用货币支付地租,这是价格革命的体现,这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16世纪欧洲金银储量大增,这是价格革命的体现,排除A项;“废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金银储量大增导致物价上涨,排除C项。]
10.17世纪末,茶叶在荷兰价格偏高,饮茶是荷兰人的一种较为奢侈的习惯。但在约30年后,茶叶的各大品种近乎全被列入阿姆斯特丹西北地区的维斯普市居民日用消费品名录中。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B.美洲与欧洲商贸的发展
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荷兰人饮食生活的变化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荷兰茶叶价格下降,由奢侈品变为市民日用消费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东方的商品包括茶叶大量输入荷兰,促使茶叶价格下降,故选A项;茶叶的主要来源地是亚洲,因而应该是欧亚商贸的发展,排除B项;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与饮茶在荷兰的流行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荷兰人饮食生活发生变化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史料一:当前,在西亚经考古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小麦遗存,距今10 500—9 500年。
史料二:印度2 000多年前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有关于Modak的食物记载。这种面食形状类似中国人吃的有馅包子,面皮是用小麦粉或者大米粉制作。
史料三:在古埃及的石刻中,有栽培小麦的记载;西方考古学家在古埃及金字塔的砖缝里发现小麦。
材料二 距今一万多年前,西亚地区的人们开始野生植物的驯化和种植,颗粒硕大的野生麦就这样出现。
距今六千年以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食用着已经有相当种植规模的小麦。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种子被带到了古埃及。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从印度不远万里率先踏足了中国的西北地区。中国的小麦种植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
公元前4000年左右,小麦开始传入欧洲。
自11世纪起,除了北欧国家,欧洲各国都开始广泛种植小麦。
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
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19世纪中叶以后,北美洲小麦向欧洲倾销。
至今,小麦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小麦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小麦种植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的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农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代西亚种植小麦历史悠久,是世界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史料二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属于口述史料(文献史料)。有助于探讨小麦的种植与传播,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农业发展,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的饮食文化;可以推断在古代印度,小麦是粮食作物之一,面食是印度人的食物之一。史料三的石刻记载属于文献史料,金字塔的砖缝里发现的小麦属于实物史料。有助于探讨小麦的种植与传播,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农业发展;可以推断古代埃及小麦种植时间较早,人们已掌握小麦栽培技术。第(2)问,根据材料中小麦的起源、栽培与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情况可以拟定论题为小麦的种植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不断扩大的历史。阐述主要从小麦种植起源于西亚,新航路开辟后传播到美洲和大洋洲;19世纪中叶后,北美的小麦一度向欧洲倾销;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小麦种植与交流不断,小麦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小麦不仅是一种农作物,更能体现自古以来人类交往与联系不断密切的趋势。
[答案] (1)价值及推断:史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农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代西亚种植小麦历史悠久,是世界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史料二属于口述史料(文献史料)。有助于探讨小麦的种植与传播,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农业发展,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的饮食文化;可以推断在古代印度,小麦是粮食作物之一,面食是印度人的食物之一。史料三属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有助于探讨小麦的种植与传播,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农业发展;可以推断古代埃及小麦种植时间较早,人们已掌握小麦栽培技术。(6分)
(2)示例
论题:小麦的种植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不断扩大的历史。(2分)
阐述:小麦种植起源于西亚。随着地区之间商贸往来的扩大,欧亚大陆之间的经贸往来增多,小麦种植传播到北非、南亚、东亚和欧洲等地区,并逐渐扩展开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扩张,世界各洲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物种交流越来越多,小麦种植传播到美洲和大洋洲,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面食也成为人们的主要食品之一。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北美与欧洲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北美的小麦一度向欧洲倾销。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小麦的种植与交流不断,小麦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小麦不仅是一种农作物,更能体现自古以来人类交往与联系不断密切的趋势。(8分)
12.如表为明清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明清时期(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马铃薯 蔬菜 南美洲
玉米 蔬菜 墨西哥
番薯 蔬菜 中美洲
包菜 蔬菜 地中海沿岸
芒果 水果 印度、缅甸
菠萝 水果 美洲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已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从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引进大量水果、蔬菜,这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即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作物大部分是从美洲引进的,而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排除A项;材料中作物大部分来自美洲,并非西域,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了明清时期引进中国的作物情况,并不能说明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排除D项。]
13.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带回越来越多的香料、辣椒和茶叶,其股票价格逐渐上涨,股票交易量增加,1609年,阿姆斯特丹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引起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B.使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C.导致欧洲殖民扩张加剧
D.促进了银行业的迅速发展
A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凭借海上贸易优势,商品经济发展,股票交易繁荣并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体现了荷兰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在世界金融关系中荷兰的地位以及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无法得出“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结论,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开始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后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导致欧洲殖民扩张加剧,排除C项;证券交易所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的机构,而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证券的发展不能代表银行业的发展,排除D项。]
14.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班牙人通过中国商船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工艺品等货物运往马尼拉,然后用大帆船把货物运销到墨西哥的西海岸港口;归程时,装载美洲白银的大帆船回到马尼拉,西班牙人再以白银采购中国商品。这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满足了欧洲对黄金的渴求
B.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建立了西班牙中转的贸易
D.推动了太平洋两岸的交流
D [结合材料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中国的货物运到墨西哥,并用美洲白银购买中国货物,推动了太平洋两岸的交流,故选D项;结合材料“西班牙人再以白银采购中国商品”可知,欧洲人用白银购买中国货物,故不会满足欧洲对黄金的渴求,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之前,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排除B项;结合材料“运往马尼拉……回到马尼拉”可知,贸易是以马尼拉为中转站,并非以西班牙为中转站,排除C项。]
15.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入居中国澳门后,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而这些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这一海上贸易网络( )
A.推动葡萄牙社会制度的转型
B.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C.加速传统印度洋贸易的衰落
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转型”不符合史实,17世纪葡萄牙才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A项;“衰落”不符合史实,新航路开辟后,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仍然兴盛,排除C项;“最终形成”不符合史实,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16.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马克思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 )
A.开启了亚欧交往
B.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速了物种交流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根据材料“美洲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给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亚欧交往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存在,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加速了物种交流,但马克思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并没有强调物种交流,排除C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
17.美国学者拉尔夫曾指出:“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为发展自己的文化打下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该学者( )
A.认为美洲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
B.认同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C.揭示了印第安文化衰落的直接因素
D.指出了新航路开辟的双重影响
C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指出印第安文化衰落的直接因素是西方的殖民侵略,故选C项;根据材料“较高的文化”“相媲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文化并没有长期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殖民侵略对美洲文化的毁灭性打击,并没有强调对文化交流互鉴的认同,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殖民侵略对美洲文化的破坏性,并没有体现“双重”影响,排除D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
浓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盖它所承载的“黑色”历史。除了早期的不光彩之外,现代咖啡业也存在巨大“黑洞”。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种植“日照咖啡”,通过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咖啡更加耐晒,生长周期大为缩短,咖啡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战争》就列举了一个乌干达咖啡农的生产链,经过层层加价,当咖啡研磨成粉时,其单位价格已是种植园咖啡价格的200倍。据21世纪初的统计,全球咖啡销售带来的年总收入额在550亿上下,其中只有70亿归于咖啡生产国。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和咖啡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咖啡传播特征并分析推动咖啡成为世界饮品的影响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咖啡承载的“黑色”历史进行解读。(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可知历时久、范围广;根据材料“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可知主要产区由非洲转向拉美;根据材料“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可知形成大规模种植体系和供应链;根据材料“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可知生产和消费逐渐全球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文化交流与碰撞。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咖啡自身的成瘾性与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活跃;根据材料“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可知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根据材料“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可知新航路开辟与西方殖民扩张;根据材料“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可知现代科技和工业化发展;根据材料“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可知经济全球化。第(2)问,可以从背景、内容和评价三个角度进行解读,背景方面,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咖啡贸易的巨大利润,欧洲殖民者在亚洲、美洲、非洲等地建立种植园,种植园条件恶劣,殖民者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压榨;内容方面,由于咖啡种植园劳动力需求旺盛,进一步刺激了奴隶贸易;20世纪以来,由于大力推广“日照咖啡”,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咖啡产销体系也存在严重不公,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评价方面,咖啡作为一种世界性饮品,其传播过程推动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和全球化,但也充满了罪恶和不公平。
[答案] (1)特征:历时久、范围广;主要产区由非洲转向拉美;形成大规模种植体系和供应链;生产和消费逐渐全球化;伴随文化交流与碰撞。(4分)
影响因素:咖啡自身的成瘾性;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活跃;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现代科技和工业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每点2分,共4分)
(2)解读: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咖啡贸易的巨大利润,欧洲殖民者在亚洲、美洲、非洲等地建立种植园,种植园条件恶劣,殖民者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压榨;由于咖啡种植园劳动力需求旺盛,进一步刺激了奴隶贸易;20世纪以来,由于大力推广“日照咖啡”,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咖啡产销体系也存在严重不公,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总之,咖啡作为一种世界性饮品,其传播过程推动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和全球化,但也充满了罪恶和不公平。(每点2分,共6分)课时分层作业(7)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B C A B C A C D D A B A D B B C
11.(1)价值及推断:史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农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代西亚种植小麦历史悠久,是世界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史料二属于口述史料(文献史料)。有助于探讨小麦的种植与传播,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农业发展,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的饮食文化;可以推断在古代印度,小麦是粮食作物之一,面食是印度人的食物之一。史料三属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有助于探讨小麦的种植与传播,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农业发展;可以推断古代埃及小麦种植时间较早,人们已掌握小麦栽培技术。(6分)
(2)示例
论题:小麦的种植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不断扩大的历史。(2分)
阐述:小麦种植起源于西亚。随着地区之间商贸往来的扩大,欧亚大陆之间的经贸往来增多,小麦种植传播到北非、南亚、东亚和欧洲等地区,并逐渐扩展开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扩张,世界各洲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物种交流越来越多,小麦种植传播到美洲和大洋洲,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面食也成为人们的主要食品之一。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北美与欧洲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北美的小麦一度向欧洲倾销。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小麦的种植与交流不断,小麦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小麦不仅是一种农作物,更能体现自古以来人类交往与联系不断密切的趋势。(8分)
18.(1)特征:历时久、范围广;主要产区由非洲转向拉美;形成大规模种植体系和供应链;生产和消费逐渐全球化;伴随文化交流与碰撞。(4分)
影响因素:咖啡自身的成瘾性;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活跃;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现代科技和工业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每点2分,共4分)
(2)解读: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咖啡贸易的巨大利润,欧洲殖民者在亚洲、美洲、非洲等地建立种植园,种植园条件恶劣,殖民者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压榨;由于咖啡种植园劳动力需求旺盛,进一步刺激了奴隶贸易;20世纪以来,由于大力推广“日照咖啡”,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咖啡产销体系也存在严重不公,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总之,咖啡作为一种世界性饮品,其传播过程推动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和全球化,但也充满了罪恶和不公平。(每点2分,共6分)
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90年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大规模向美洲殖民、移民时期,除了欧洲殖民者的移民,为了补充劳动力,欧洲人还从事黑奴贸易,将非洲劳动力大量运往美洲,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提供世界贸易的信息,无法得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态势这一结论,排除A项;1790年美国建国时日尚短,本土印第安文明、欧洲文明、非洲文明等分歧、冲突很大,并未形成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使得人类社会由分散逐渐走向了整体,排除D项。]
2.C [“哥伦布……赐福”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诅咒”指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即物种交换给欧洲和美洲带来不同影响,故选C项;材料既强调物种交流给欧洲带来的积极影响,又强调其给美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玉米和甘蔗的价值都很高,且材料没有比较两者的价值,排除B项;奴隶贸易的根源在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动植物物种、人口、病毒、文明等的全球交流,即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全球文明和生态格局的变革,故选A项;《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强调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掠夺,与美洲农作物全球范围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掠夺与《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中国粮食作物的发展与变化只能解释“《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北大西洋湾流和东风带海上走廊的发现,新的航线被开辟,说明航线的开辟与改进受地理知识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知识与新航线的关系,排除A项;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排除C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是因为西班牙人发现了从美洲出发向亚洲航行的东风带海上走廊,而非造船业发达,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福建月港、广东澄海成为大都会,这说明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故选C项;白银流入中国说明外国对中国的贸易仍然是逆差,排除A项;中国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并未改变,排除B项;“迫使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西欧商人在全球物流中进行全球套利,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日益成为整体化世界的中心,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后,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衰亡”说法错误,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非明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欧商人全球套利的影响,而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76—1760年英国的奴隶贸易利润很高,是英国在殖民扩张时期逐渐击败老牌殖民国家成为殖民帝国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英国奴隶贸易的价格和利润,没有明确奴隶贸易的具体人群走向情况,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人口流动而非奴隶贸易,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扩张的结果,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伦敦……无须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到威尼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这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故选D项;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中叶才成为大西洋海上霸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由于美洲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而引发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现象,这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从1565年到1815年的250年间,西班牙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亚洲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所形成的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贸易,排除C项。]
9.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6世纪,欧洲金银储量大增,农奴更多使用货币支付地租,这是价格革命的体现,这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16世纪欧洲金银储量大增,这是价格革命的体现,排除A项;“废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金银储量大增导致物价上涨,排除C项。]
10.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荷兰茶叶价格下降,由奢侈品变为市民日用消费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东方的商品包括茶叶大量输入荷兰,促使茶叶价格下降,故选A项;茶叶的主要来源地是亚洲,因而应该是欧亚商贸的发展,排除B项;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与饮茶在荷兰的流行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荷兰人饮食生活发生变化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
11.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的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农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代西亚种植小麦历史悠久,是世界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史料二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属于口述史料(文献史料)。有助于探讨小麦的种植与传播,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农业发展,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的饮食文化;可以推断在古代印度,小麦是粮食作物之一,面食是印度人的食物之一。史料三的石刻记载属于文献史料,金字塔的砖缝里发现的小麦属于实物史料。有助于探讨小麦的种植与传播,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农业发展;可以推断古代埃及小麦种植时间较早,人们已掌握小麦栽培技术。第(2)问,根据材料中小麦的起源、栽培与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情况可以拟定论题为小麦的种植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不断扩大的历史。阐述主要从小麦种植起源于西亚,新航路开辟后传播到美洲和大洋洲;19世纪中叶后,北美的小麦一度向欧洲倾销;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小麦种植与交流不断,小麦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小麦不仅是一种农作物,更能体现自古以来人类交往与联系不断密切的趋势。
12.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从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引进大量水果、蔬菜,这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即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作物大部分是从美洲引进的,而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排除A项;材料中作物大部分来自美洲,并非西域,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了明清时期引进中国的作物情况,并不能说明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凭借海上贸易优势,商品经济发展,股票交易繁荣并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体现了荷兰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在世界金融关系中荷兰的地位以及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无法得出“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结论,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开始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后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导致欧洲殖民扩张加剧,排除C项;证券交易所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的机构,而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证券的发展不能代表银行业的发展,排除D项。]
14.D [结合材料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中国的货物运到墨西哥,并用美洲白银购买中国货物,推动了太平洋两岸的交流,故选D项;结合材料“西班牙人再以白银采购中国商品”可知,欧洲人用白银购买中国货物,故不会满足欧洲对黄金的渴求,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之前,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排除B项;结合材料“运往马尼拉……回到马尼拉”可知,贸易是以马尼拉为中转站,并非以西班牙为中转站,排除C项。]
1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转型”不符合史实,17世纪葡萄牙才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A项;“衰落”不符合史实,新航路开辟后,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仍然兴盛,排除C项;“最终形成”不符合史实,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美洲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给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亚欧交往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存在,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加速了物种交流,但马克思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并没有强调物种交流,排除C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
17.C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指出印第安文化衰落的直接因素是西方的殖民侵略,故选C项;根据材料“较高的文化”“相媲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文化并没有长期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殖民侵略对美洲文化的毁灭性打击,并没有强调对文化交流互鉴的认同,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殖民侵略对美洲文化的破坏性,并没有体现“双重”影响,排除D项。]
18.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可知历时久、范围广;根据材料“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可知主要产区由非洲转向拉美;根据材料“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可知形成大规模种植体系和供应链;根据材料“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可知生产和消费逐渐全球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文化交流与碰撞。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咖啡自身的成瘾性与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活跃;根据材料“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可知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根据材料“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可知新航路开辟与西方殖民扩张;根据材料“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可知现代科技和工业化发展;根据材料“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可知经济全球化。第(2)问,可以从背景、内容和评价三个角度进行解读,背景方面,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咖啡贸易的巨大利润,欧洲殖民者在亚洲、美洲、非洲等地建立种植园,种植园条件恶劣,殖民者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压榨;内容方面,由于咖啡种植园劳动力需求旺盛,进一步刺激了奴隶贸易;20世纪以来,由于大力推广“日照咖啡”,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咖啡产销体系也存在严重不公,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评价方面,咖啡作为一种世界性饮品,其传播过程推动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和全球化,但也充满了罪恶和不公平。课时分层作业(7)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居民大多数是来自欧洲移民,其中来自英国的占71%,来自欧洲大陆的占8%,来自非洲的占21%。这一普查结果说明( )
A.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态势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人口迁移
C.美国形成了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D.人类社会由分散逐渐走向了整体
2.新航路开辟后,甘蔗传入美洲并大量种植。《舌尖上的历史》一书中描述:“如果说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该书作者认为( )
A.哥伦布的贡献在于促进了物种大交流
B.高产作物玉米的价值高于甘蔗
C.物种交流给欧洲和美洲带来不同影响
D.甘蔗的种植是奴隶贸易的根源
3.下面为提供给高一(1)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文献资料。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李剑鸣《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 白小红《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
A.全球文明和生态格局的变革
B.美洲农作物全球范围的传播
C.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掠夺
D.中国粮食作物的发展与变化
4.1513年,欧洲人发现了北大西洋湾流,从此,其成为欧洲与美洲之间的商业航线;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发现了从美洲出发向亚洲航行的东风带海上走廊,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这表明( )
A.欧洲人加快了迈向远洋步伐
B.航线的开辟与改进受地理知识的影响
C.“地圆学说”得到了确切证明
D.国际商业贸易的兴起源于造船业发达
5.据史学家估计,1565年至1820年,经马尼拉贸易输入中国的白银约4亿比索,福建月港、广东澄海都由此成为“海隅一大都会”。据此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A.成功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B.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C.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D.迫使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6.全球套利即在世界某个地区买入廉价货物,又在世界另一个地区高价卖出,从而套得巨额利润。15世纪以后的西欧商人在全球物流中发现并创造了许多全球套利的机会。这导致了( )
A.西欧日益成为整体化世界的中心
B.传统的印度洋贸易网络走向衰亡
C.明朝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
7.下面为1676—1760年英国的奴隶贸易表(奴隶价格及平均利润估算)。由此可知,此时英国奴隶贸易( )
年份 西非(英镑) 牙买加(英镑) 每个奴隶平均利润 估算(英镑)
1676—1700 3.68 22.04 12.85
1721—1740 14.92 24.10 3.16
1741—1760 14.18 30.68 8.83
A.为美洲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B.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人口流动
C.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D.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8.16世纪末,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的大商人往往无须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到威尼斯、佛罗伦萨去进货,收获的黄金等贵金属也越来越多。增开工场或商店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热潮。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 )
A.英国已成为大西洋海上霸主
B.价格革命推动荷兰社会转型
C.“马尼拉大帆船”可以直通西欧
D.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
9.16世纪,欧洲银的储量增加了两倍,金的储量增长了20%。西欧农奴越来越多地使用货币而不是劳动支付地租。这一现象( )
A.引发了商业革命 B.标志着农奴制废除
C.导致了物价下跌 D.加速了封建制瓦解
10.17世纪末,茶叶在荷兰价格偏高,饮茶是荷兰人的一种较为奢侈的习惯。但在约30年后,茶叶的各大品种近乎全被列入阿姆斯特丹西北地区的维斯普市居民日用消费品名录中。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B.美洲与欧洲商贸的发展
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荷兰人饮食生活的变化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史料一:当前,在西亚经考古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小麦遗存,距今10 500—9 500 年。
史料二:印度2 000多年前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有关于Modak的食物记载。这种面食形状类似中国人吃的有馅包子,面皮是用小麦粉或者大米粉制作。
史料三:在古埃及的石刻中,有栽培小麦的记载;西方考古学家在古埃及金字塔的砖缝里发现小麦。
材料二 距今一万多年前,西亚地区的人们开始野生植物的驯化和种植,颗粒硕大的野生麦就这样出现。
距今六千年以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食用着已经有相当种植规模的小麦。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种子被带到了古埃及。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从印度不远万里率先踏足了中国的西北地区。中国的小麦种植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
公元前4000年左右,小麦开始传入欧洲。
自11世纪起,除了北欧国家,欧洲各国都开始广泛种植小麦。
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
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19世纪中叶以后,北美洲小麦向欧洲倾销。
至今,小麦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小麦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小麦种植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
12.如表为明清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明清时期(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马铃薯 蔬菜 南美洲
玉米 蔬菜 墨西哥
番薯 蔬菜 中美洲
包菜 蔬菜 地中海沿岸
芒果 水果 印度、缅甸
菠萝 水果 美洲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已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13.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带回越来越多的香料、辣椒和茶叶,其股票价格逐渐上涨,股票交易量增加,1609年,阿姆斯特丹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引起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B.使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C.导致欧洲殖民扩张加剧
D.促进了银行业的迅速发展
14.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班牙人通过中国商船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工艺品等货物运往马尼拉,然后用大帆船把货物运销到墨西哥的西海岸港口;归程时,装载美洲白银的大帆船回到马尼拉,西班牙人再以白银采购中国商品。这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满足了欧洲对黄金的渴求
B.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建立了西班牙中转的贸易
D.推动了太平洋两岸的交流
15.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入居中国澳门后,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而这些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这一海上贸易网络( )
A.推动葡萄牙社会制度的转型
B.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C.加速传统印度洋贸易的衰落
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6.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马克思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 )
A.开启了亚欧交往
B.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速了物种交流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7.美国学者拉尔夫曾指出:“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为发展自己的文化打下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该学者( )
A.认为美洲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
B.认同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C.揭示了印第安文化衰落的直接因素
D.指出了新航路开辟的双重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
浓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盖它所承载的“黑色”历史。除了早期的不光彩之外,现代咖啡业也存在巨大“黑洞”。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种植“日照咖啡”,通过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咖啡更加耐晒,生长周期大为缩短,咖啡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战争》就列举了一个乌干达咖啡农的生产链,经过层层加价,当咖啡研磨成粉时,其单位价格已是种植园咖啡价格的200倍。据21世纪初的统计,全球咖啡销售带来的年总收入额在550亿上下,其中只有70亿归于咖啡生产国。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和咖啡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咖啡传播特征并分析推动咖啡成为世界饮品的影响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咖啡承载的“黑色”历史进行解读。(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