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4 16:50:55

文档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本课包括二个子目,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示世界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的情况。第一个子目是“人类文明的产生”,第二个子目是“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讲述了早期文明出现的历程及特点。 1.一个主题: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两个条件: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社会分工发展 3.两个特点:统一性、多元性 4.三个基本标志:阶级产生、国家形成、文字出现
任务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
1.农业和畜牧业
(1)农业
①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②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2)畜牧业: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2.社会分工
(1)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2)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3)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4)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3.国家产生
(1)思考:国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
(2)国家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3)文字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和分化加剧,由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出现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阅读教材P2“恰塔尔·休于遗址”及文字信息,思考早期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原始农业产生,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早期的城市。随着农业产生后社会的日益复杂和分工的发展,城市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国家与氏族
(1)联系:国家是从氏族组织的废墟上产生的。
(2)不同点:国家按地域来划分国民,而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国家设有公共权力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宪兵、法庭、监狱等,而氏族完全没有这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机关。
——文明的产生
史料 社会上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手中的货币和其他财富,维持他们的特权地位,镇压被剥削者的反抗,便设立了各种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从此,古老的氏族制度完全解体,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摘自《世界史话·古代中世纪部分》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为什么说“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提示:基本标志:国家开始形成。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设立,国家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最早的村庄
史料 最早真正务农的村庄出现在大约距今10 500年前的亚洲西南部。阿布·胡利亚拉村庄,位于今土耳其和叙利亚边界。村中的窖屋有芦苇屋顶,木头墙壁……他们精心种植某些谷物,也许还圈养一些野鹿。此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到了大约300-400人。大约在9 700年前,出现了一个新村庄,占地面积更大;居民还是依靠猎鹿为生。到大约9 000年前,他们变成了农民,以重要的牲畜如绵羊和山羊以及谷类和豆类植物为生。他们用泥砖建造了小型的四方形房屋,有狭窄的弄堂和场院。到这个时候,类似的村庄出现在了新月沃地的其他许多地方。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著,晏可佳等译《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
思考:如何理解“类似的村庄出现在了新月沃地的其他许多地方”?
提示:阿布·胡利亚拉村庄的形成与发展显示,新月沃地早在1万年左右产生了谷物和豆类等种植的原始农业和鹿、羊等牲畜饲养业,为村庄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定居生活的稳定(房屋建筑水平的提升)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促进了村庄的发展。两河流域,地理条件相对优越,促成了类似村庄的涌现。这些村庄的涌现,孕育了早期人类文明。
国家形成的原因
(1)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农业的出现使产品出现了剩余,可以供养脱离生产的国家管理者和保卫者。
(2)政治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对立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协调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是国家的重要职能。
(3)兴修水利的需要:在最早的亚非文明古国中,农业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兴修水利便成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需要调集广大区域内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使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历史的必然。
(4)抵御外敌的需要: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要想在战争中获胜,就必须组建强大的具有共同利益的部落联盟,这成为国家出现的现实原因。
任务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思考:古代文明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产生于大河流域;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产生与发展
(1)古代西亚文明
发展过程 ①兴起: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②发展: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政治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文化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诞生了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2)古代埃及文明
兴起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政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文化 ①文字:发明了象形文字 ②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③建筑、数学:金字塔的建造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④书写材料:莎草纸
(3)古代印度文明
发展过程 公元前3千纪,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政治 形成种姓(等级)制度
文化 思考:古代印度文明有怎样的文化成就? 提示:①宗教: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②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③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4)古希腊文明
发展 过程 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政治 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文化 文学艺术:神话、悲剧、喜剧;史学: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被认为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1.《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寡头政治、贵族政治、民主政治
寡头政治指的是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统治形式。贵族政治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指的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寡头制相对。亚里士多德称,一人之统治为君主政体,少数人之统治为贵族政体,多数人之统治为民主政体。
阅读教材P3“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谈一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认识。
提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地理环境≠决定因素
人类早期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就越大。此外,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宗教信仰也会对人类文明产生影响。
——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史料 在四大文明古国及希腊、玛雅人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提示:世界各文明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史料 孟德斯鸠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在他看来,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因此造成了各民族性格和心态的不同,而人们的这些不同又造成了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孟德斯鸠认为,土壤的肥沃或贫瘠会影响法律和政治制度,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孟德斯鸠还认为,一个民族居住地域的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极密切的关系。他断言,小国适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适宜于君主政体,大国适宜于君主专制政体。
——摘编自李学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孟德斯鸠、黑格尔“地理环境决定论”史观比较》
思考:你如何认识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试做简要的说明。
提示:关系: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发展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说明:在社会生产力低的状态下,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明形态。古代西亚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河流为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地区逐渐出现国家,形成了地区性大国,进而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古代希腊处于地中海地区,希腊半岛地域狭小,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形成了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公民政治盛行。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除地理因素外,还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社会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不断增强,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
古代世界文明多元化的原因
(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以工商业见长,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业见长的游牧民族则形成杀伐奔袭的特点。
(2)地理环境: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港湾众多,对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
(3)周边环境:西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朝代更替频繁。中国、印度文明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相对稳定。
(4)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也反过来深化了文明的多样性。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和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2.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3.公元前8—前3世纪被称作“轴心时代”,中国、印度和希腊都出现了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问题,提出重要见解,深刻影响了此后各个文明的发展。
1.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究其原因,大河流域适合(  )
A.商品交换      B.游牧生活
C.农业发展 D.文明扩展
C [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主要是由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农业的发展为亚非地区的古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大河流域适合农业发展,农业发展为商品交换提供条件,排除A项;大河流域适合农业发展,排除B项;大河流域适合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D项不是大河流域成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原因,排除。]
2.(2023·云南学业水平考试)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等地。材料反映的早期文明分布的多元特征是(  )
A.受森严的等级制度影响
B.受生产技术水平影响
C.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
D.受神话和文学影响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最初文明产生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及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等地,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受地理环境影响,受制于落后的交通条件,反映出早期文明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C项正确;森严的等级制度是部分早期文明的表现,并非早期文明分布多元化的成因,排除A项;生产技术水平并未具体解释早期文明多元化分布特点的成因,排除B项;早期文明的神话和文学是具体表现,而非导致早期文明多元化的因素,排除D项。]
3.(2023·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全文刻在石头上,石头上部刻着两个人,坐着的是神,站着的是汉谟拉比,意思是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这可以用来说明《汉谟拉比法典》(  )
A.强调公平公正
B.宣扬了君权神授
C.重视经济发展
D.体现了人文主义
B [根据材料“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可知,汉谟拉比是受到神的委托而进行统治的,权力来源于神,即宣扬君权神授,故选B项;《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无法保证公平公正,排除A项;材料强调君权神授,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古代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由此可知当时(  )
A.国家重视法律的制定
B.正义成为社会的准则
C.法老代表人民的利益
D.君主的地位至高无上
D [由材料“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可知,法老拥有立法权和审判权,这体现了法老权力很大,即君主的地位至高无上,故选D项;材料中仅体现法律由法老制定,没有将法律行为与其他行为对比,无法判断是否重视,排除A项;材料“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说明正义与否由法老主观评定,正义本身不具有作为准则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指出法老如何产生,无法判断法老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排除C项。]
5.《梨俱吠陀》提到众神享受作为祭品的“原人”后,将其身体进行分割,“其嘴乃成婆罗门,二臂制成刹帝利,两股衍生是吠舍,双足产出首陀罗”。这一记载反映的是(  )
A.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B.古巴比伦的君主专制
C.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D.古代罗马的奴隶制度
C [《梨俱吠陀》是古代印度的诗集,其中记载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与种姓制度相关,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古代印度,而非斯巴达、古巴比伦和古罗马,排除A、B、D三项。]
6.古希腊城邦不仅是一个生活共同体,也是实现人类自我完美的道德共同体。希腊人把城邦视为唯一适宜的国家组织形式,致力于社会团体与公民生活之间的和谐统一。该材料(  )
A.批判了直接民主 B.肯定了城邦政治
C.否定了小国寡民 D.宣扬了法律至上
B [根据材料信息,古希腊城邦不仅是生活共同体,更是道德共同体,是唯一适宜的国家组织形式,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说明该材料对城邦政治持肯定的态度,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公民直接参政议政的信息,无法判断对直接民主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小国寡民,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肯定城邦政治,没有涉及法律,排除D项。]
课时分层作业(1)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在距今大约1.1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结束后,气候趋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渔猎和采集时代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和畜牧时代。这一转折(  )
A.阻碍了传统帝国的扩张
B.促进了史诗文学的兴起
C.促成了文字的广泛运用
D.加快了文明时代的到来
D [根据材料“人类由渔猎和采集时代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和畜牧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走向定居,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故选D项。]
2.有学者研究指出,欧亚大陆的人口从公元前1万年的大约200万增加到公元前5000年的1 500万,公元前2000年约有6 000万,到公元1年达到了惊人的1.65亿。促成在大约1万年的时间里人口近百倍增长的重要因素是(  )
A.农耕和定居生活
B.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
C.贸易和物种交流
D.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逐渐走向了定居,食物的来源更固定,人口数量得以迅速增长,故选A项;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与人口大规模增长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1年,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不存在大规模的贸易和物种交流,排除C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排除D项。]
3.古代先民认为通过图腾崇拜可以实现与动物、植物甚至其他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图腾是原始人群的祖先、血脉及族群神明的象征,被当作一种信仰和守护神,以带给人们幸运或指引。由此可知(  )
A.图腾崇拜在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
B.图腾是古代族群的崇拜物和标志
C.崇拜的事物与特定生活环境关系密切
D.图腾崇拜反映了祖先崇拜的时代特色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腾是原始人群的祖先、血脉及族群神明的象征,这体现了当时祖先崇拜的特点,故选D项;图腾崇拜在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非常”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图腾的价值和作用,而不是图腾的含义,排除B项;特定的生活环境与古代先民的衣食住行有关,材料中体现的是图腾的价值和作用,排除C项。]
4.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印度河沿岸的古印度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岸的苏美尔文明、尼罗河沿岸的埃及文明,都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有一片极其肥沃的土地。这说明(  )
A.交通条件决定了早期文明多元发展
B.世界不同地区文明在交流中互相影响
C.人类最初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D.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产生的重要因素
D [人类早期文明中的代表性文明都有一个明显的优势,“有一片极其肥沃的土地”,这说明“极其肥沃的土地”这一地理环境是这些文明较早产生的重要因素,故选D项;题干中各文明的优势是“有一片肥沃的土地”,而不是发达的交通条件,且交通条件也不是早期文明多元发展的决定因素,排除A项;题干强调世界各地较早出现的早期文明的优势是有一片极其肥沃的土地,而不是各文明之间在交流中互相影响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中各文明的明显优势是有一片肥沃的土地,但是并不能据此得出人类最初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且这种说法本身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也有早期文明发源于海洋周边,排除C项。]
5.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正义敕令原本只是应对经济社会危机的临时举措,在古巴比伦王国中后期发展成为国王登基后的第一要务。正义敕令减轻了部分人员和机构的负担,然而它仅仅惠及部分与王室关系密切的人员和机构。这一举措(  )
A.成为应对危机的一贯做法
B.旨在笼络人心和巩固政权
C.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D.缓和了巴比伦的阶级矛盾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正义敕令减轻了部分人员和机构的负担,但仅仅惠及部分与王室关系密切的人员和机构,这体现正义敕令是基于巩固统治和笼络人心的需要,故选B项;正义敕令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临时性举措,不是一贯做法,排除A项;正义敕令仅惠及与王室关系密切的人和机构,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排除C项;正义敕令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排除D项。]
6.以下条款出自《汉谟拉比法典》。据此可知(  )
第53条 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冲走了农田和大麦,那么他应该赔偿被毁掉的大麦
第55条 如果一个人打开他的河渠用于灌溉,冲毁了他邻居的田地和作物,他应该按照邻近地区的大麦产量做出赔偿
A.气候干旱推动灌溉农业发展
B.麦类是古埃及重要粮食作物
C.法律制度注重保护贵族利益
D.国家保护私有财产和契约关系
D [根据材料“他应该按照邻近地区的大麦产量做出赔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把他人的田地和作物冲毁,要给予相应的赔偿,反映了古巴比伦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强调契约关系,故选D项;由材料无法得知气候干旱与灌溉农业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亚古巴比伦王国的史实,与埃及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强调贵族田地粮食被毁坏,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
7.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C.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
D.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
C [埃及太阳历的制定,是尼罗河定期泛滥这个特殊的条件所造成的。埃及人为了安排农事,必须掌握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因此制定了太阳历,故C项正确。]
8.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青铜器、 都江堰 太阳历、 金字塔 《吉尔伽美 什》、 60进位制 种姓制度、 创造从1 到9的数字 城邦民主 政治、 帕特农神庙
A.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C.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B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希腊人类早期的不同区域成就了不同人类社会生活的文明形态,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邦这一种国家形态属于古代希腊,其他地区并没有形成这种形态,并且在表格内容中并没有显示出各古代文明中文字的出现,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属于城邦民主政治,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在表格内容中仅是呈现了早期不同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并没有述及其出现的时间,排除D项。]
9.19世纪以前,人们依靠文献记载,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算起。但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这表明(  )
A.通过考古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B.考古拓展了人们对文明的认识
C.西方文明研究缺乏史料记载
D.历史的研究必须结合考古资料
B [根据材料“人们依靠文献记载……”“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等可知,考古发现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使得古希腊文明史被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纠正了之前人们的认识,这说明考古成果拓展了人们对文明的认识,故选B项;考古有利于拓展人们对文明的认识,但仅通过考古不一定能还原历史的真相,要多重史料互证,才有可能还原历史真相,排除A项;根据材料“人们依靠文献记载”可知,西方文明研究有一定的史料记载,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但历史的研究不一定必须结合考古资料,排除D项。]
10.随着城邦对外关系日益复杂化,雅典司令官的职权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可以统率陆、海军,与外国谈判交涉,控制雅典城的岁入与支出,而且可以突破法律限制,年复一年地重选连任。凭借这一职务,伯里克利事实上统治雅典达30年之久。据此可知,当时的雅典(  )
A.政治实践背离民主初衷
B.制度变革巩固了民主制度
C.男性公民垄断政治权力
D.寡头政体进一步发生动摇
A [根据材料“雅典司令官……年复一年地重选连任……30年之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材料中的现象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背离了民主初衷,故选A项;材料“可以突破法律限制,年复一年地重选连任”反映的是雅典司令官职权和任期的变化,说明没有制度变革,排除B项;雅典的国家政权掌握在成年男性公民手中,但这并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重点,排除C项;雅典属于民主政体,并不是寡头政体,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排除D项。]
11.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区域性的多元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古巴比伦最突出的成就是它的法律体系。《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统的法典,它的全文刻在石头上,石头上部刻着两个人,坐着的是神,站着的是汉谟拉比,这意思是说,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在西方“法”的思想中,“法”是从神那里来的,人只是服从“法”和执行“法”,在《汉谟拉比法典》石刻上,就已经看到了这个苗头。法典开宗明义就说制定这部法典是为了追求公正和正义,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恶、一切恶人,使强者不可以压迫弱者,弱者可以得到保护。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材料二 雅典民主制的根本原则是政治平等,公民享有近乎绝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参与人数不得不有限的地方,普遍采取抽签和轮流的方式。雅典人相信,只要给予充分参与的机会,普通民众和社会精英一样拥有政治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制是“迄今为止最为民主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黄洋《古代与现代的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巴比伦法律体系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制的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大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统的法典”可得系统化;根据材料一“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可得神权色彩浓厚(或宣扬君权神授);根据材料一“在西方‘法’的思想中,‘法’是从神那里来的……《汉谟拉比法典》石刻上,就已经看到了这个苗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法律体系有现代法律倾向;根据材料一“法典开宗明义就说制定这部法典是为了追求公正和正义”可得追求公正。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公民享有近乎绝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可得直接民主、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根据材料二“在参与人数不得不有限的地方,普遍采取抽签和轮流的方式”可得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第二小问,材料一中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是法律(制度),材料二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是民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性质是直接民主,古希腊人之所以形成民主制度和古希腊海岸线曲折有关,海洋文明讲究平等、公正,这为民主创造了条件,所以可以得出影响两大文明形成的因素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政治制度。
[答案] (1)特点:系统化;神权色彩浓厚(或宣扬君权神授);追求公正;有现代法律倾向。(每点2分,共4分)
(2)特征:直接民主、轮番而治;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每点2分,共4分)
因素: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政治制度。(每点2分,共4分)
12.有学者指出,因为农业造成定居,一旦定居,社会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就需要有一种社会机制,也就是社会组织,因此国家就一定会出现。该学者旨在说明(  )
A.农业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性
B.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国家出现的前提
C.必须有农业才能产生国家政权
D.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定居提供了条件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该学者认为农业最终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建立,反映了农业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作用,故选A项;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国家出现的前提与材料不冲突,但社会关系和国家的出现都受到农业的影响,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并不是只有农业才能产生国家政权,国家政权的出现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是农业促进了国家的出现,“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定居提供了条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13.文字是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泥土制造泥板并在上面书写文字,创造了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使用莎草制成莎草纸在上面书写文字,创造了象形文字。这说明(  )
A.文明具有多元特点    B.环境决定文化发展
C.亚非文化交流加强 D.西亚科技文化繁荣
A [根据材料“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可知,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分别孕育出不同的文字,这说明文明具有多元性,故选A项;环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分别孕育出不同的文字,因此无法得出亚非文化交流加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多元性,并且仅凭文字一项成就无法反映西亚科技文化繁荣,排除D项。]
14.下面为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录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它反映出当时苏美尔人(  )
吉尔伽美什最好的朋友恩基杜被杀身亡,在悲痛中,他不愿放弃他的朋友。当国王接受沮丧现实的时候,吉尔伽美什出发去寻找永恒的秘密。在海洋底部,他找到了一种将会提供永恒生命的植物,不料神奇的药草在他要带回给恩基杜之前竟被一条蛇偷走。
A.神灵崇拜盛行的社会生活
B.渴望人类永生的观念
C.命运受到环境制约的现实
D.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 [根据题干可知,吉尔伽美什试图挽救他最好的朋友,他在海洋底部找到了“一种将会提供永恒生命的植物”,但是这种神奇的药草“在他要带回给恩基杜之前竟被一条蛇偷走”,最后吉尔伽美什并没有挽回其朋友的生命,这个故事反映出有些事情并不是都如人所愿,有些事情如人的生老病死等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们无法改变这些规律,即命运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故选C项。]
15.(2023·全国新课标卷)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B [根据材料“公元前18世纪”“石柱”“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为《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该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其内容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
16.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种姓世袭。实施种姓制度的印度(  )
A.人民社会地位下降 B.社会阶层流动受限
C.必然会落后于世界 D.职业选定唯种姓论
B [根据材料“种姓世袭”可知,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种姓世袭,不能更换,体现出印度社会阶层流动受限,故选B项;材料强调印度种姓制度,种姓世袭,无法判定人民社会地位状况,排除A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出身选定唯种姓论,排除D项。]
17.雅典远征军首领阿尔基比阿德斯因被控“亵渎神明”,被公民大会要求回国接受审判。结果阿尔基比阿德斯叛逃,并表示对于像他这样的人来说,民主制不过是得到承认的精神失常。这一现象体现了雅典(  )
A.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B.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C.注重对军权的制衡
D.关注公民的身心发展
A [根据材料“雅典远征军首领阿尔基比阿德斯因被控‘亵渎神明’,被公民大会要求回国接受审判”可知,雅典直接民主制会造成权力的滥用,有一定的弊端,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并没有体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并没有体现注重对军权的制衡,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并没有体现关注公民的身心发展,排除D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氏族制演变而来的苏美尔城邦,在其形成之初主要有三个政治机构: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又称“公民大会”)。它们分别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首领、氏族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演变而来的。城邦首领有多种称号;他们是城邦主神的最高祭司,居住在主神神庙内,负责主持城邦的祭祀活动,掌控神庙的经营和修建;他们还主管城邦水利工程的修筑,他们平时参加政权管理,战时统帅军队。据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记载,乌鲁克城邦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的抵抗主张虽遭到贵族会议的反对,却在得到公民大会的支持后实现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为了统治疆域广阔的国土,古巴比伦国王宣扬自己是众神之王。国王不仅有权任命和罢免官员,还全权处理国家的一切事务——包括军队的、宗教的、行政的、司法的……他们在都城中心下达指令,由下一级的官员负责传达,政令被一级一级地传达下去,使所有人遵守。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一个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及一套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官僚机制逐步成型。
——摘编自[英]莱昂纳德·W.金《古代巴比伦:从王权建立到波斯征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美尔城邦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谟拉比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贡献。(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它们分别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首领、氏族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演变而来的”得出是带有原始民主制残余;根据“城邦首领有多种称号;他们是城邦主神的最高祭司,居住在主神神庙内,负责主持城邦的祭祀活动,掌控神庙的经营和修建;他们还主管城邦水利工程的修筑,他们平时参加政权管理,战时统帅军队”得出城邦首领兼具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神权色彩浓厚;根据“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的抵抗主张虽遭到贵族会议的反对,却在得到公民大会的支持后实现了”得出存在公民对贵族的权力制衡。第(2)问,根据“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得出基本统一两河流域,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根据“国王不仅有权任命和罢免官员,还全权处理国家的一切事务——包括军队的、宗教的、行政的、司法的……他们在都城中心下达指令,由下一级的官员负责传达,政令被一级一级地传达下去”“一个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及一套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官僚机制逐步成型”得出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进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制定成文法典,维护统一局面和国王权威;为后来西亚地区的帝国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经验。
[答案] (1)特点:带有原始民主制残余;城邦首领兼具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神权色彩浓厚(早期宗教影响力较强);存在公民对贵族的权力制衡。(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2)贡献:基本统一两河流域,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进步(官僚制度的形成);制定成文法典,维护统一局面和国王权威;为后来西亚地区的帝国(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等)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经验。(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课时分层作业详解答案
课时分层作业(1)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D A D D B D C B B A A A C B B A
11.(1)特点:系统化;神权色彩浓厚(或宣扬君权神授);追求公正;有现代法律倾向。(每点2分,共4分)
(2)特征:直接民主、轮番而治;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每点2分,共4分)
因素: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政治制度。(每点2分,共4分)
18.(1)特点:带有原始民主制残余;城邦首领兼具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神权色彩浓厚(早期宗教影响力较强);存在公民对贵族的权力制衡。(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2)贡献:基本统一两河流域,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进步(官僚制度的形成);制定成文法典,维护统一局面和国王权威;为后来西亚地区的帝国(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等)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经验。(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1.D [根据材料“人类由渔猎和采集时代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和畜牧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走向定居,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故选D项。]
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逐渐走向了定居,食物的来源更固定,人口数量得以迅速增长,故选A项;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与人口大规模增长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1年,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不存在大规模的贸易和物种交流,排除C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腾是原始人群的祖先、血脉及族群神明的象征,这体现了当时祖先崇拜的特点,故选D项;图腾崇拜在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非常”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图腾的价值和作用,而不是图腾的含义,排除B项;特定的生活环境与古代先民的衣食住行有关,材料中体现的是图腾的价值和作用,排除C项。]
4.D [人类早期文明中的代表性文明都有一个明显的优势,“有一片极其肥沃的土地”,这说明“极其肥沃的土地”这一地理环境是这些文明较早产生的重要因素,故选D项;题干中各文明的优势是“有一片肥沃的土地”,而不是发达的交通条件,且交通条件也不是早期文明多元发展的决定因素,排除A项;题干强调世界各地较早出现的早期文明的优势是有一片极其肥沃的土地,而不是各文明之间在交流中互相影响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中各文明的明显优势是有一片肥沃的土地,但是并不能据此得出人类最初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且这种说法本身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也有早期文明发源于海洋周边,排除C项。]
5.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正义敕令减轻了部分人员和机构的负担,但仅仅惠及部分与王室关系密切的人员和机构,这体现正义敕令是基于巩固统治和笼络人心的需要,故选B项;正义敕令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临时性举措,不是一贯做法,排除A项;正义敕令仅惠及与王室关系密切的人和机构,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排除C项;正义敕令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他应该按照邻近地区的大麦产量做出赔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把他人的田地和作物冲毁,要给予相应的赔偿,反映了古巴比伦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强调契约关系,故选D项;由材料无法得知气候干旱与灌溉农业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亚古巴比伦王国的史实,与埃及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强调贵族田地粮食被毁坏,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
7.C [埃及太阳历的制定,是尼罗河定期泛滥这个特殊的条件所造成的。埃及人为了安排农事,必须掌握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因此制定了太阳历,故C项正确。]
8.B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希腊人类早期的不同区域成就了不同人类社会生活的文明形态,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邦这一种国家形态属于古代希腊,其他地区并没有形成这种形态,并且在表格内容中并没有显示出各古代文明中文字的出现,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属于城邦民主政治,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在表格内容中仅是呈现了早期不同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并没有述及其出现的时间,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人们依靠文献记载……”“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等可知,考古发现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使得古希腊文明史被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纠正了之前人们的认识,这说明考古成果拓展了人们对文明的认识,故选B项;考古有利于拓展人们对文明的认识,但仅通过考古不一定能还原历史的真相,要多重史料互证,才有可能还原历史真相,排除A项;根据材料“人们依靠文献记载”可知,西方文明研究有一定的史料记载,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但历史的研究不一定必须结合考古资料,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雅典司令官……年复一年地重选连任……30年之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材料中的现象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背离了民主初衷,故选A项;材料“可以突破法律限制,年复一年地重选连任”反映的是雅典司令官职权和任期的变化,说明没有制度变革,排除B项;雅典的国家政权掌握在成年男性公民手中,但这并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重点,排除C项;雅典属于民主政体,并不是寡头政体,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排除D项。]
11.第(1)问,根据材料一“《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统的法典”可得系统化;根据材料一“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可得神权色彩浓厚(或宣扬君权神授);根据材料一“在西方‘法’的思想中,‘法’是从神那里来的……《汉谟拉比法典》石刻上,就已经看到了这个苗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法律体系有现代法律倾向;根据材料一“法典开宗明义就说制定这部法典是为了追求公正和正义”可得追求公正。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公民享有近乎绝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可得直接民主、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根据材料二“在参与人数不得不有限的地方,普遍采取抽签和轮流的方式”可得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第二小问,材料一中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是法律(制度),材料二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是民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性质是直接民主,古希腊人之所以形成民主制度和古希腊海岸线曲折有关,海洋文明讲究平等、公正,这为民主创造了条件,所以可以得出影响两大文明形成的因素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政治制度。
12.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该学者认为农业最终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建立,反映了农业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作用,故选A项;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国家出现的前提与材料不冲突,但社会关系和国家的出现都受到农业的影响,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并不是只有农业才能产生国家政权,国家政权的出现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是农业促进了国家的出现,“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定居提供了条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可知,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分别孕育出不同的文字,这说明文明具有多元性,故选A项;环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分别孕育出不同的文字,因此无法得出亚非文化交流加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多元性,并且仅凭文字一项成就无法反映西亚科技文化繁荣,排除D项。]
14.C [根据题干可知,吉尔伽美什试图挽救他最好的朋友,他在海洋底部找到了“一种将会提供永恒生命的植物”,但是这种神奇的药草“在他要带回给恩基杜之前竟被一条蛇偷走”,最后吉尔伽美什并没有挽回其朋友的生命,这个故事反映出有些事情并不是都如人所愿,有些事情如人的生老病死等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们无法改变这些规律,即命运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故选C项。]
15.B [根据材料“公元前18世纪”“石柱”“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为《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该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其内容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
16.B [根据材料“种姓世袭”可知,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种姓世袭,不能更换,体现出印度社会阶层流动受限,故选B项;材料强调印度种姓制度,种姓世袭,无法判定人民社会地位状况,排除A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出身选定唯种姓论,排除D项。]
17.A [根据材料“雅典远征军首领阿尔基比阿德斯因被控‘亵渎神明’,被公民大会要求回国接受审判”可知,雅典直接民主制会造成权力的滥用,有一定的弊端,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并没有体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并没有体现注重对军权的制衡,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并没有体现关注公民的身心发展,排除D项。]
18.第(1)问,根据“它们分别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首领、氏族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演变而来的”得出是带有原始民主制残余;根据“城邦首领有多种称号;他们是城邦主神的最高祭司,居住在主神神庙内,负责主持城邦的祭祀活动,掌控神庙的经营和修建;他们还主管城邦水利工程的修筑,他们平时参加政权管理,战时统帅军队”得出城邦首领兼具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神权色彩浓厚;根据“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的抵抗主张虽遭到贵族会议的反对,却在得到公民大会的支持后实现了”得出存在公民对贵族的权力制衡。第(2)问,根据“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得出基本统一两河流域,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根据“国王不仅有权任命和罢免官员,还全权处理国家的一切事务——包括军队的、宗教的、行政的、司法的……他们在都城中心下达指令,由下一级的官员负责传达,政令被一级一级地传达下去”“一个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及一套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官僚机制逐步成型”得出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进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制定成文法典,维护统一局面和国王权威;为后来西亚地区的帝国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经验。课时分层作业(1)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在距今大约1.1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结束后,气候趋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渔猎和采集时代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和畜牧时代。这一转折(  )
A.阻碍了传统帝国的扩张
B.促进了史诗文学的兴起
C.促成了文字的广泛运用
D.加快了文明时代的到来
2.有学者研究指出,欧亚大陆的人口从公元前1万年的大约200万增加到公元前5000年的1 500万,公元前2000年约有6 000万,到公元1年达到了惊人的1.65亿。促成在大约1万年的时间里人口近百倍增长的重要因素是(  )
A.农耕和定居生活
B.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
C.贸易和物种交流
D.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
3.古代先民认为通过图腾崇拜可以实现与动物、植物甚至其他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图腾是原始人群的祖先、血脉及族群神明的象征,被当作一种信仰和守护神,以带给人们幸运或指引。由此可知(  )
A.图腾崇拜在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
B.图腾是古代族群的崇拜物和标志
C.崇拜的事物与特定生活环境关系密切
D.图腾崇拜反映了祖先崇拜的时代特色
4.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印度河沿岸的古印度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岸的苏美尔文明、尼罗河沿岸的埃及文明,都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有一片极其肥沃的土地。这说明(  )
A.交通条件决定了早期文明多元发展
B.世界不同地区文明在交流中互相影响
C.人类最初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D.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产生的重要因素
5.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正义敕令原本只是应对经济社会危机的临时举措,在古巴比伦王国中后期发展成为国王登基后的第一要务。正义敕令减轻了部分人员和机构的负担,然而它仅仅惠及部分与王室关系密切的人员和机构。这一举措(  )
A.成为应对危机的一贯做法
B.旨在笼络人心和巩固政权
C.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D.缓和了巴比伦的阶级矛盾
6.以下条款出自《汉谟拉比法典》。据此可知(  )
第53条 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冲走了农田和大麦,那么他应该赔偿被毁掉的大麦
第55条 如果一个人打开他的河渠用于灌溉,冲毁了他邻居的田地和作物,他应该按照邻近地区的大麦产量做出赔偿
A.气候干旱推动灌溉农业发展
B.麦类是古埃及重要粮食作物
C.法律制度注重保护贵族利益
D.国家保护私有财产和契约关系
7.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C.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
D.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
8.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青铜器、 都江堰 太阳历、 金字塔 《吉尔伽美 什》、 60进位制 种姓制度、 创造从1 到9的数字 城邦民主 政治、 帕特农 神庙
A.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C.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9.19世纪以前,人们依靠文献记载,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算起。但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这表明(  )
A.通过考古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B.考古拓展了人们对文明的认识
C.西方文明研究缺乏史料记载
D.历史的研究必须结合考古资料
10.随着城邦对外关系日益复杂化,雅典司令官的职权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可以统率陆、海军,与外国谈判交涉,控制雅典城的岁入与支出,而且可以突破法律限制,年复一年地重选连任。凭借这一职务,伯里克利事实上统治雅典达30年之久。据此可知,当时的雅典(  )
A.政治实践背离民主初衷
B.制度变革巩固了民主制度
C.男性公民垄断政治权力
D.寡头政体进一步发生动摇
11.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区域性的多元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古巴比伦最突出的成就是它的法律体系。《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统的法典,它的全文刻在石头上,石头上部刻着两个人,坐着的是神,站着的是汉谟拉比,这意思是说,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在西方“法”的思想中,“法”是从神那里来的,人只是服从“法”和执行“法”,在《汉谟拉比法典》石刻上,就已经看到了这个苗头。法典开宗明义就说制定这部法典是为了追求公正和正义,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恶、一切恶人,使强者不可以压迫弱者,弱者可以得到保护。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材料二 雅典民主制的根本原则是政治平等,公民享有近乎绝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参与人数不得不有限的地方,普遍采取抽签和轮流的方式。雅典人相信,只要给予充分参与的机会,普通民众和社会精英一样拥有政治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制是“迄今为止最为民主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黄洋《古代与现代的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巴比伦法律体系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制的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大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12.有学者指出,因为农业造成定居,一旦定居,社会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就需要有一种社会机制,也就是社会组织,因此国家就一定会出现。该学者旨在说明(  )
A.农业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性
B.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国家出现的前提
C.必须有农业才能产生国家政权
D.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定居提供了条件
13.文字是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泥土制造泥板并在上面书写文字,创造了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使用莎草制成莎草纸在上面书写文字,创造了象形文字。这说明(  )
A.文明具有多元特点
B.环境决定文化发展
C.亚非文化交流加强
D.西亚科技文化繁荣
14.下面为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录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它反映出当时苏美尔人(  )
吉尔伽美什最好的朋友恩基杜被杀身亡,在悲痛中,他不愿放弃他的朋友。当国王接受沮丧现实的时候,吉尔伽美什出发去寻找永恒的秘密。在海洋底部,他找到了一种将会提供永恒生命的植物,不料神奇的药草在他要带回给恩基杜之前竟被一条蛇偷走。
A.神灵崇拜盛行的社会生活
B.渴望人类永生的观念
C.命运受到环境制约的现实
D.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15.(2023·全国新课标卷)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16.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种姓世袭。实施种姓制度的印度(  )
A.人民社会地位下降
B.社会阶层流动受限
C.必然会落后于世界
D.职业选定唯种姓论
17.雅典远征军首领阿尔基比阿德斯因被控“亵渎神明”,被公民大会要求回国接受审判。结果阿尔基比阿德斯叛逃,并表示对于像他这样的人来说,民主制不过是得到承认的精神失常。这一现象体现了雅典(  )
A.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B.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C.注重对军权的制衡
D.关注公民的身心发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氏族制演变而来的苏美尔城邦,在其形成之初主要有三个政治机构: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又称“公民大会”)。它们分别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首领、氏族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演变而来的。城邦首领有多种称号;他们是城邦主神的最高祭司,居住在主神神庙内,负责主持城邦的祭祀活动,掌控神庙的经营和修建;他们还主管城邦水利工程的修筑,他们平时参加政权管理,战时统帅军队。据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记载,乌鲁克城邦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的抵抗主张虽遭到贵族会议的反对,却在得到公民大会的支持后实现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为了统治疆域广阔的国土,古巴比伦国王宣扬自己是众神之王。国王不仅有权任命和罢免官员,还全权处理国家的一切事务——包括军队的、宗教的、行政的、司法的……他们在都城中心下达指令,由下一级的官员负责传达,政令被一级一级地传达下去,使所有人遵守。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一个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及一套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官僚机制逐步成型。
——摘编自[英]莱昂纳德·W.金《古代巴比伦:从王权建立到波斯征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美尔城邦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谟拉比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贡献。(6分)(共88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本课包括二个子目,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示世界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的情况。第一个子目是“人类文明的产生”,第二个子目是“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讲述了早期文明出现的历程及特点。 1.一个主题: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两个条件: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社会分工发展
3.两个特点:统一性、多元性
4.三个基本标志:阶级产生、国家形成、文字出现
1.农业和畜牧业
(1)农业
①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_____、小麦和豆类作物。
②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2)畜牧业: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任务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
大麦
2.社会分工
(1)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2)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3)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4)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3.国家产生
(1)思考:国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3)文字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私有
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奴隶制成为
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
抗形式。
概念阐释
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和分化加剧,由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出现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2“恰塔尔·休于遗址”及文字信息,思考早期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原始农业产生,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早期的城市。随着农业产生后社会的日益复杂和分工的发展,城市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比较辨析
国家与氏族
(1)联系:国家是从氏族组织的废墟上产生的。
(2)不同点:国家按地域来划分国民,而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国家设有公共权力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宪兵、法庭、监狱等,而氏族完全没有这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机关。
史料 社会上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手中的货币和其他财富,维持他们的特权地位,镇压被剥削者的反抗,便设立了各种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从此,古老的氏族制度完全解体,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摘自《世界史话·古代中世纪部分》
——文明的产生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为什么说“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提示:基本标志:国家开始形成。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设立,国家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史料 最早真正务农的村庄出现在大约距今10 500年前的亚洲西南部。阿布·胡利亚拉村庄,位于今土耳其和叙利亚边界。村中的窖屋有芦苇屋顶,木头墙壁……他们精心种植某些谷物,也许还圈养一些野鹿。此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到了大约300-400人。大约在9 700年前,出现了一个新村庄,占地面积更大;居民还是依靠猎鹿为生。到大约9 000年前,他们变成了农民,以重要的牲畜如绵羊和山羊以及谷类和豆类植物为生。他们用泥砖建造了小型的四方形房屋,有狭窄的弄堂和场院。到这个时候,类似的村庄出现在了新月沃地的其他许多地方。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著,晏可佳等译《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
——最早的村庄
思考:如何理解“类似的村庄出现在了新月沃地的其他许多地方”?
提示:阿布·胡利亚拉村庄的形成与发展显示,新月沃地早在1万年左右产生了谷物和豆类等种植的原始农业和鹿、羊等牲畜饲养业,为村庄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定居生活的稳定(房屋建筑水平的提升)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促进了村庄的发展。两河流域,地理条件相对优越,促成了类似村庄的涌现。这些村庄的涌现,孕育了早期人类文明。
素养阐释 国家形成的原因
(1)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农业的出现使产品出现了剩余,可以供养脱离生产的国家管理者和保卫者。
(2)政治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对立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协调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是国家的重要职能。
(3)兴修水利的需要:在最早的亚非文明古国中,农业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兴修水利便成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需要调集广大区域内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使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历史的必然。
(4)抵御外敌的需要: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要想在战争中获胜,就必须组建强大的具有共同利益的部落联盟,这成为国家出现的现实原因。
1.思考:古代文明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产生于大河流域;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
多元特征。
2.产生与发展
(1)古代西亚文明
发展过程 ①兴起: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②发展: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政治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法律 《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文化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诞生了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汉谟拉比法典
(2)古代埃及文明
兴起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政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文化 ①文字:发明了象形文字
②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③建筑、数学:金字塔的建造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④书写材料:莎草纸
(3)古代印度文明
发展过程 公元前3千纪,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政治 形成种姓(等级)制度
文化 思考:古代印度文明有怎样的文化成就?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宗教: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
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②文学:《摩诃婆罗多》和
《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③数学:创造了从1
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4)古希腊文明
发展过程 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_______文明;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政治 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文化 文学艺术:神话、悲剧、喜剧;史学: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被认为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迈锡尼
概念阐释
1.《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寡头政治、贵族政治、民主政治
寡头政治指的是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统治形式。贵族政治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指的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寡头制相对。亚里士多德称,一人之统治为君主政体,少数人之统治为贵族政体,多数人之统治为民主政体。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3“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谈一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认识。
提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误区警示
地理环境≠决定因素
人类早期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就越大。此外,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宗教信仰也会对人类文明产生影响。
史料 在四大文明古国及希腊、玛雅人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提示:世界各文明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史料 孟德斯鸠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在他看来,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因此造成了各民族性格和心态的不同,而人们的这些不同又造成了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孟德斯鸠认为,土壤的肥沃或贫瘠会影响法律和政治制度,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孟德斯鸠还认为,一个民族居住地域的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极密切的关系。他断言,小国适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适宜于君主政体,大国适宜于君主专制政体。
——摘编自李学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孟德斯鸠、黑格尔
“地理环境决定论”史观比较》
——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思考:你如何认识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试做简要的说明。
提示:关系: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发展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说明:在社会生产力低的状态下,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明形态。古代西亚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河流为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地区逐渐出现国家,形成了地区性大国,进而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古代腊
处于地中海地区,希腊半岛地域狭小,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形成了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公民政治盛行。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除地理因素外,还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社会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不断增强,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
素养阐释 古代世界文明多元化的原因
(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以工商业见长,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业见长的游牧民族则形成杀伐奔袭的特点。
(2)地理环境: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港湾众多,对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
(3)周边环境:西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朝代更替频繁。中国、印度文明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相对稳定。
(4)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也反过来深化了文明的多样性。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和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2.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3.公元前8—前3世纪被称作“轴心时代”,中国、印度和希腊都出现了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问题,提出重要见解,深刻影响了此后各个文明的发展。
1.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究其原因,大河流域适合(  )
A.商品交换      B.游牧生活
C.农业发展 D.文明扩展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2
4
3
题号
1
5
6

C [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主要是由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农业的发展为亚非地区的古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大河流域适合农业发展,农业发展为商品交换提供条件,排除A项;大河流域适合农业发展,排除B项;大河流域适合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D项不是大河流域成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原因,排除。]
2
4
3
题号
1
5
6
2.(2023·云南学业水平考试)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等地。材料反映的早期文明分布的多元特征是(  )
A.受森严的等级制度影响
B.受生产技术水平影响
C.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
D.受神话和文学影响

2
4
3
题号
1
5
6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最初文明产生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及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等地,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受地理环境影响,受制于落后的交通条件,反映出早期文明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C项正确;森严的等级制度是部分早期文明的表现,并非早期文明分布多元化的成因,排除A项;生产技术水平并未具体解释早期文明多元化分布特点的成因,排除B项;早期文明的神话和文学是具体表现,而非导致早期文明多元化的因素,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3.(2023·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全文刻在石头上,石头上部刻着两个人,坐着的是神,站着的是汉谟拉比,意思是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这可以用来说明《汉谟拉比法典》(  )
A.强调公平公正
B.宣扬了君权神授
C.重视经济发展
D.体现了人文主义

2
4
3
题号
1
5
6
B [根据材料“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可知,汉谟拉比是受到神的委托而进行统治的,权力来源于神,即宣扬君权神授,故选B项;《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无法保证公平公正,排除A项;材料强调君权神授,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4.古代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由此可知当时(  )
A.国家重视法律的制定
B.正义成为社会的准则
C.法老代表人民的利益
D.君主的地位至高无上
2
4
3
题号
1
5
6

D [由材料“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可知,法老拥有立法权和审判权,这体现了法老权力很大,即君主的地位至高无上,故选D项;材料中仅体现法律由法老制定,没有将法律行为与其他行为对比,无法判断是否重视,排除A项;材料“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说明正义与否由法老主观评定,正义本身不具有作为准则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指出法老如何产生,无法判断法老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排除C项。]
2
4
3
题号
1
5
6
5.《梨俱吠陀》提到众神享受作为祭品的“原人”后,将其身体进行分割,“其嘴乃成婆罗门,二臂制成刹帝利,两股衍生是吠舍,双足产出首陀罗”。这一记载反映的是(  )
A.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B.古巴比伦的君主专制
C.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D.古代罗马的奴隶制度
2
4
3
题号
1
5
6

C [《梨俱吠陀》是古代印度的诗集,其中记载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与种姓制度相关,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古代印度,而非斯巴达、古巴比伦和古罗马,排除A、B、D三项。]
6.古希腊城邦不仅是一个生活共同体,也是实现人类自我完美的道德共同体。希腊人把城邦视为唯一适宜的国家组织形式,致力于社会团体与公民生活之间的和谐统一。该材料(  )
A.批判了直接民主 B.肯定了城邦政治
C.否定了小国寡民 D.宣扬了法律至上
2
4
3
题号
1
5
6

B [根据材料信息,古希腊城邦不仅是生活共同体,更是道德共同体,是唯一适宜的国家组织形式,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说明该材料对城邦政治持肯定的态度,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公民直接参政议政的信息,无法判断对直接民主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小国寡民,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肯定城邦政治,没有涉及法律,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1.在距今大约1.1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结束后,气候趋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渔猎和采集时代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和畜牧时代。这一转折(  )
A.阻碍了传统帝国的扩张
B.促进了史诗文学的兴起
C.促成了文字的广泛运用
D.加快了文明时代的到来
课时分层作业(1)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根据材料“人类由渔猎和采集时代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和畜牧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走向定居,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有学者研究指出,欧亚大陆的人口从公元前1万年的大约200万增加到公元前5000年的1 500万,公元前2000年约有6 000万,到公元1年达到了惊人的1.65亿。促成在大约1万年的时间里人口近百倍增长的重要因素是(  )
A.农耕和定居生活
B.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
C.贸易和物种交流
D.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逐渐走向了定居,食物的来源更固定,人口数量得以迅速增长,故选A项;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与人口大规模增长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1年,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不存在大规模的贸易和物种交流,排除C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古代先民认为通过图腾崇拜可以实现与动物、植物甚至其他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图腾是原始人群的祖先、血脉及族群神明的象征,被当作一种信仰和守护神,以带给人们幸运或指引。由此可知(  )
A.图腾崇拜在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
B.图腾是古代族群的崇拜物和标志
C.崇拜的事物与特定生活环境关系密切
D.图腾崇拜反映了祖先崇拜的时代特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腾是原始人群的祖先、血脉及族群神明的象征,这体现了当时祖先崇拜的特点,故选D项;图腾崇拜在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非常”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图腾的价值和作用,而不是图腾的含义,排除B项;特定的生活环境与古代先民的衣食住行有关,材料中体现的是图腾的价值和作用,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印度河沿岸的古印度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岸的苏美尔文明、尼罗河沿岸的埃及文明,都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有一片极其肥沃的土地。这说明(  )
A.交通条件决定了早期文明多元发展
B.世界不同地区文明在交流中互相影响
C.人类最初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D.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产生的重要因素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人类早期文明中的代表性文明都有一个明显的优势,“有一片极其肥沃的土地”,这说明“极其肥沃的土地”这一地理环境是这些文明较早产生的重要因素,故选D项;题干中各文明的优势是“有一片肥沃的土地”,而不是发达的交通条件,且交通条件也不是早期文明多元发展的决定因素,排除A项;题干强调世界各地较早出现的早期文明的优势是有一片极其肥沃的土地,而不是各文明之间在交流中互相影响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中各文明的明显优势是有一片肥沃的土地,但是并不能据此得出人类最初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且这种说法本身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也有早期文明发源于海洋周边,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正义敕令原本只是应对经济社会危机的临时举措,在古巴比伦王国中后期发展成为国王登基后的第一要务。正义敕令减轻了部分人员和机构的负担,然而它仅仅惠及部分与王室关系密切的人员和机构。这一举措(  )
A.成为应对危机的一贯做法
B.旨在笼络人心和巩固政权
C.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D.缓和了巴比伦的阶级矛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正义敕令减轻了部分人员和机构的负担,但仅仅惠及部分与王室关系密切的人员和机构,这体现正义敕令是基于巩固统治和笼络人心的需要,故选B项;正义敕令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临时性举措,不是一贯做法,排除A项;正义敕令仅惠及与王室关系密切的人和机构,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排除C项;正义敕令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气候干旱推动灌溉农业发展
B.麦类是古埃及重要粮食作物
C.法律制度注重保护贵族利益
D.国家保护私有财产和契约关系
6.以下条款出自《汉谟拉比法典》。据此可知(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53条 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冲走了农田和大麦,那么他应该赔偿被毁掉的大麦
第55条 如果一个人打开他的河渠用于灌溉,冲毁了他邻居的田地和作物,他应该按照邻近地区的大麦产量做出赔偿
D [根据材料“他应该按照邻近地区的大麦产量做出赔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把他人的田地和作物冲毁,要给予相应的赔偿,反映了古巴比伦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强调契约关系,故选D项;由材料无法得知气候干旱与灌溉农业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亚古巴比伦王国的史实,与埃及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强调贵族田地粮食被毁坏,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C.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
D.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埃及太阳历的制定,是尼罗河定期泛滥这个特殊的条件所造成的。埃及人为了安排农事,必须掌握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因此制定了太阳历,故C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C.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8.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青铜器、
都江堰 太阳历、
金字塔 《吉尔伽美
什》、
60进位制 种姓制度、
创造从1
到9的数字 城邦民主
政治、
帕特农神庙
B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希腊人类早期的不同区域成就了不同人类社会生活的文明形态,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邦这一种国家形态属于古代希腊,其他地区并没有形成这种形态,并且在表格内容中并没有显示出各古代文明中文字的出现,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属于城邦民主政治,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在表格内容中仅是呈现了早期不同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并没有述及其出现的时间,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19世纪以前,人们依靠文献记载,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算起。但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这表明(  )
A.通过考古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B.考古拓展了人们对文明的认识
C.西方文明研究缺乏史料记载
D.历史的研究必须结合考古资料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人们依靠文献记载……”“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等可知,考古发现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使得古希腊文明史被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纠正了之前人们的认识,这说明考古成果拓展了人们对文明的认识,故选B项;考古有利于拓展人们对文明的认识,但仅通过考古不一定能还原历史的真相,要多重史料互证,才有可能还原历史真相,排除A项;根据材料“人们依靠文献记载”可知,西方文明研究有一定的史料记载,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但历史的研究不一定必须结合考古资料,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随着城邦对外关系日益复杂化,雅典司令官的职权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可以统率陆、海军,与外国谈判交涉,控制雅典城的岁入与支出,而且可以突破法律限制,年复一年地重选连任。凭借这一职务,伯里克利事实上统治雅典达30年之久。据此可知,当时的雅典(  )
A.政治实践背离民主初衷
B.制度变革巩固了民主制度
C.男性公民垄断政治权力
D.寡头政体进一步发生动摇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雅典司令官……年复一年地重选连任……30年之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材料中的现象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背离了民主初衷,故选A项;材料“可以突破法律限制,年复一年地重选连任”反映的是雅典司令官职权和任期的变化,说明没有制度变革,排除B项;雅典的国家政权掌握在成年男性公民手中,但这并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重点,排除C项;雅典属于民主政体,并不是寡头政体,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区域性的多元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古巴比伦最突出的成就是它的法律体系。《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统的法典,它的全文刻在石头上,石头上部刻着两个人,坐着的是神,站着的是汉谟拉比,这意思是说,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在西方“法”的思想中,“法”是从神那里来的,人只是服从“法”和执行“法”,在《汉谟拉比法典》石刻上,就已经看到了这个苗头。法典开宗明义就说制定这部法典是为了追求公正和正义,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恶、一切恶人,使强者不可以压迫弱者,弱者可以得到保护。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雅典民主制的根本原则是政治平等,公民享有近乎绝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参与人数不得不有限的地方,普遍采取抽签和轮流的方式。雅典人相信,只要给予充分参与的机会,普通民众和社会精英一样拥有政治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制是“迄今为止最为民主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黄洋《古代与现代的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巴比伦法律体系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制的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大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统的法典”可得系统化;根据材料一“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可得神权色彩浓厚(或宣扬君权神授);根据材料一“在西方‘法’的思想中,‘法’是从神那里来的……《汉谟拉比法典》石刻上,就已经看到了这个苗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法律体系有现代法律倾向;根据材料一“法典开宗明义就说制定这部法典是为了追求公正和正义”可得追求公正。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公民享有近乎绝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可得直接民主、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根据材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料二“在参与人数不得不有限的地方,普遍采取抽签和轮流的方式”可得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第二小问,材料一中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是法律(制度),材料二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是民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性质是直接民主,古希腊人之所以形成民主制度和古希腊海岸线曲折有关,海洋文明讲究平等、公正,这为民主创造了条件,所以可以得出影响两大文明形成的因素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政治制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特点:系统化;神权色彩浓厚(或宣扬君权神授);追求公正;有现代法律倾向。(每点2分,共4分)
(2)特征:直接民主、轮番而治;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每点2分,共4分)
因素: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政治制度。(每点2分,共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有学者指出,因为农业造成定居,一旦定居,社会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就需要有一种社会机制,也就是社会组织,因此国家就一定会出现。该学者旨在说
明(  )
A.农业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性
B.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国家出现的前提
C.必须有农业才能产生国家政权
D.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定居提供了条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该学者认为农业最终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建立,反映了农业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作用,故选A项;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国家出现的前提与材料不冲突,但社会关系和国家的出现都受到农业的影响,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并不是只有农业才能产生国家政权,国家政权的出现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是农业促进了国家的出现,“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定居提供了条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文字是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泥土制造泥板并在上面书写文字,创造了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使用莎草制成莎草纸在上面书写文字,创造了象形文字。这说明(  )
A.文明具有多元特点    B.环境决定文化发展
C.亚非文化交流加强 D.西亚科技文化繁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可知,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分别孕育出不同的文字,这说明文明具有多元性,故选A项;环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分别孕育出不同的文字,因此无法得出亚非文化交流加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多元性,并且仅凭文字一项成就无法反映西亚科技文化繁荣,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神灵崇拜盛行的社会生活
B.渴望人类永生的观念
C.命运受到环境制约的现实
D.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14.下面为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录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它反映出当时苏美尔人(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吉尔伽美什最好的朋友恩基杜被杀身亡,在悲痛中,他不愿放弃他的朋友。当国王接受沮丧现实的时候,吉尔伽美什出发去寻找永恒的秘密。在海洋底部,他找到了一种将会提供永恒生命的植物,不料神奇的药草在他要带回给恩基杜之前竟被一条蛇偷走。
C [根据题干可知,吉尔伽美什试图挽救他最好的朋友,他在海洋底部找到了“一种将会提供永恒生命的植物”,但是这种神奇的药草“在他要带回给恩基杜之前竟被一条蛇偷走”,最后吉尔伽美什并没有挽回其朋友的生命,这个故事反映出有些事情并不是都如人所愿,有些事情如人的生老病死等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们无法改变这些规律,即命运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故选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2023·全国新课标卷)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公元前18世纪”“石柱”“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为《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该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其内容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种姓世袭。实施种姓制度的印度(  )
A.人民社会地位下降 B.社会阶层流动受限
C.必然会落后于世界 D.职业选定唯种姓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种姓世袭”可知,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种姓世袭,不能更换,体现出印度社会阶层流动受限,故选B项;材料强调印度种姓制度,种姓世袭,无法判定人民社会地位状况,排除A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出身选定唯种姓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雅典远征军首领阿尔基比阿德斯因被控“亵渎神明”,被公民大会要求回国接受审判。结果阿尔基比阿德斯叛逃,并表示对于像他这样的人来说,民主制不过是得到承认的精神失常。这一现象体现了雅典(  )
A.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B.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C.注重对军权的制衡
D.关注公民的身心发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雅典远征军首领阿尔基比阿德斯因被控‘亵渎神明’,被公民大会要求回国接受审判”可知,雅典直接民主制会造成权力的滥用,有一定的弊端,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并没有体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并没有体现注重对军权的制衡,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并没有体现关注公民的身心发展,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氏族制演变而来的苏美尔城邦,在其形成之初主要有三个政治机构: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又称“公民大会”)。它们分别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首领、氏族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演变而来的。城邦首领有多种称号;他们是城邦主神的最高祭司,居住在主神神庙内,负责主持城邦的祭祀活动,掌控神庙的经营和修建;他们还主管城邦水利工程的修筑,他们平时参加政权管理,战时统帅军队。据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记载,乌鲁克城邦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的抵抗主张虽遭到贵族会议的反对,却在得到公民大会的支持后实现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为了统治疆域广阔的国土,古巴比伦国王宣扬自己是众神之王。国王不仅有权任命和罢免官员,还全权处理国家的一切事务——包括军队的、宗教的、行政的、司法的……他们在都城中心下达指令,由下一级的官员负责传达,政令被一级一级地传达下去,使所有人遵守。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一个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及一套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官僚机制逐步成型。
——摘编自[英]莱昂纳德·W.金《古代巴比伦:从王权建立到
波斯征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美尔城邦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谟拉比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贡献。(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第(1)问,根据“它们分别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首领、氏族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演变而来的”得出是带有原始民主制残余;根据“城邦首领有多种称号;他们是城邦主神的最高祭司,居住在主神神庙内,负责主持城邦的祭祀活动,掌控神庙的经营和修建;他们还主管城邦水利工程的修筑,他们平时参加政权管理,战时统帅军队”得出城邦首领兼具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神权色彩浓厚;根据“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的抵抗主张虽遭到贵族会议的反对,却在得到公民大会的支持后实现了”得出存在公民对贵族的权力制衡。第(2)问,根据“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得出基本统一两河流域,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根据“国王不仅有权任命和罢免官员,还全权处理国家的一切事务——包括军队的、宗教的、行政的、司法的……他们在都城中心下达指令,由下一级的官员负责传达,政令被一级一级地传达下去”“一个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及一套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官僚机制逐步成型”得出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进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制定成文法典,维护统一局面和国王权威;为后来西亚地区的帝国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经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特点:带有原始民主制残余;城邦首领兼具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神权色彩浓厚(早期宗教影响力较强);存在公民对贵族的权力制衡。(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2)贡献:基本统一两河流域,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进步(官僚制度的形成);制定成文法典,维护统一局面和国王权威;为后来西亚地区的帝国(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等)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经验。(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