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4 16:52:37

文档简介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介绍了文明扩展的途径和早期帝国在文明传播中的作用。第一个子目是“古代文明的扩展”,第二个子目是“古代世界的帝国”,第三个子目是“文明的交流”。三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讲述了文明在扩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世界性的大帝国,又推动了文明的交流。 1.一个主题:文明的扩展与交流 2.两种途径:侵略战争与和平交往 3.三大文明区域的扩展:古代埃及文明的扩展、西亚文明的扩展、古希腊以移民方式扩展
任务一 古代文明的扩展
1.思考: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2.主要文明的扩展
埃及文明 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鼎盛时期达到两河流域
西亚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且一度征服埃及
希腊文明 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3.影响: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奴隶制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结合P9“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思考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有什么特点?
提示:古希腊人在海外建立众多的独立于母国的城邦国家,并没有形成统一帝国。
——文明扩展的因素
史料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孤立的、闭塞的。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和外向性,原因在于:其一,农业文明的发展,使文明区内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在激增的情况下便有可能离开文明中心而向四周迁徙。其二,农业文明物质资料手段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极易为文明周边原始部落所了解、所模仿,从而发展农业。其三,农业的先进性使生产出现了剩余,从而使一部分人能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而工商业在本质上又是需要与外界交往的。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促使农耕文明不断扩展的因素。
提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文明区内人口的增多,需要新的土地;农业文明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对周边文明的吸引力;统治阶级要追求更多土地以获得税收。
——埃及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史料 第一,人类文化史上有着巨大意义的腓尼基字母,是在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从拉斯舍姆拉、盖特奈和美吉索等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遗址出土的雕像、狮身人面像和装饰图案,都表现出了埃及的艺术风格;第三,古埃及文化除对地中海沿岸各地外,对非洲内陆也有很大影响;第四,古埃及文化对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也具有孕育作用。在保存、传播西方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第五,古埃及人发明了莎草纸,在近4000年的时间内,是最受欢迎的书写材料。
——黎海波《略论古埃及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思考:根据史料,探究古代埃及文明发展的特点与贡献。
提示:从文明传播的角度来看,古埃及文明绝非孤立封闭的,它不仅横向传播和扩展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同时吸收、融合并创新了外来文化,还纵向保存与延续了人类文化,对世界文明影响重大。
古代文明的扩展的影响
(1)促进了不同文明区域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交流,包括技术、文化、思想等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传播和交流,从而丰富了各文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发展。
(2)促进了奴隶制大帝国的兴起,通过征服、贸易和殖民,古代文明扩展又促进了帝国的发展。
(3)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随着文明的扩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任务二 古代世界的帝国
1.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
(1)兴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2)思考:古代波斯帝国是如何进行统治的?
提示:中央:君主专制、君权神授、王权至上;地方:行省制,行省总督与军事长官相互监督与制约;从中央到地方有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2.亚历山大帝国
(1)兴起: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2)统治
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3.罗马帝国兴衰
(1)崛起:公元1—2世纪空前繁荣。
(2)征服与扩张:首先征服意大利,接着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
(3)政治与思想统治
①在扩张过程中,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
②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影响逐渐扩大,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4)结局:3世纪之后,罗马陷入统治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
古罗马奴隶制
古罗马奴隶制是指古罗马时期的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须为奴隶主干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奴隶一般来自战俘、被占领地区原住民或从非洲等地方拐卖到奴隶市场的人。他们成为古罗马的主要生产者,他们担任繁重的工作。
阅读教材P9“史料阅读”,分析史料体现了波斯帝国怎样的治国主张?此外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举措。
提示:主张:君主专制;君权神授。举措: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互相监督和制约。
——亚历山大远征
史料一 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对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来说,地中海东部是一个死胡同,由埃及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互相猜忌地把守着。在远征之后,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
——[法]J.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
史料二
思考:综合上述史料,评价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地位。
提示:亚历山大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亚历山大的向东扩张以及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使东西方文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东西方自然科学、宗教、艺术的交流,推广了希腊文化。
全面认识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1)在政治方面
①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
②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希腊自治城市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
(2)在经济方面: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在文化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发生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这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相互影响。
(4)在思想方面: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狭小的城邦界限,而以全新的、平和的、世界主义的目光看待世界。
任务三 文明的交流
1.趋势: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
2.表现
传播的表现
农耕技术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冶铁技术 起源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神话 从西亚传入希腊
雕塑艺术 希腊模仿埃及
字母文字 起源于西亚的腓尼基,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传播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3.汉朝和罗马帝国的交流
(1)两大强国相互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2)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
(3)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
(4)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阅读教材P12“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提示:汉朝与罗马帝国作为欧亚大陆的代表性文明,相互间的经贸与文化交往是文明互鉴的重要表现,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推动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
——文明扩展的方式
史料 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更有利于文明传播与发展?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主要方式:暴力冲突和和平往来。
观点:和平交往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理由:暴力冲突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史料
思考:上述字母演进示意图说明了什么信息?从中能够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史料信息说明现在的字母文字,几乎都可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如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斯拉夫字母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同时又是相互影响的,文明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发展。
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1)经贸往来: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形式,虽然没有扩张和战争引发的交流引人注目,但是,和平的经贸往来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的交往形式。
(2)人口迁徙: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古代史上,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最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最为活跃。
(3)军事征服: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速文明的传播速度。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大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交流和交往。
(4)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繁荣时期,亚非欧文明的交流速度加速,奠定了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础。
1.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奴隶制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2.古代相继兴起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不同的帝国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文化,体现了文明的多元性。 3.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1.(2023·云南学业水平考试)公元前7世纪,大量希腊人到达埃及,学到了古埃及雕塑技术,最初的雕像带有浓厚的埃及风格。除雕塑外,古希腊人开始广泛将石头作为建筑材料。该材料体现当时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  )
A.技术传播      B.经贸往来
C.制度研讨 D.思想交流
A [根据“大量希腊人到达埃及,学到了古埃及的雕塑技术,最初的雕像带有浓厚的埃及风格。除雕塑外,古希腊人开始广泛将石头作为建筑材料”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技术方面的交流,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2.(2023·浙江学业水平考试)根据下图信息判断,该人物为(  )
A.伊凡四世 B.大流士一世
C.汉谟拉比国王 D.亚历山大大帝
D [根据材料“马其顿军”“远征”“吞并波斯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为亚历山大大帝,故选D项。]
3.(2023·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大流士一世统治下的波斯帝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由欧、亚、非三大洲的许多不同地区和民族构成。为更好地治理这个国家,大流士采用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
A.郡县制度 B.行省制度
C.种姓制度 D.城邦制度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流士一世采用的地方管理制度是行省制,B项正确;郡县制度是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A项;种姓制度是印度的,排除C项;城邦制度普遍存在于古希腊,排除D项。]
4.公元2世纪某演说家描绘罗马城时称,所有的货物,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罗马帝国(  )
A.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B.手工业生产门类齐全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地区间经济联系密切
D [根据“所有的货物,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可知,罗马城成为区域商业中心,说明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密切,D项正确;“世界经济中心”的说法过于夸张,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所有的货物都在罗马汇合并不能说明手工业生产门类齐全,而是体现了罗马帝国各地区之间联系较为紧密,排除B项;货物在罗马城汇合并不能说明罗马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作为商品而面向市场的程度,排除C项。]
5.《希腊罗马名人传》评价古代罗马哲学家加图:“他的文章中往往以希腊的情感和史实适当地加以润饰,而他的谚语和格言有很多也是从希腊文直译过来的。”由此可见(  )
A.罗马语言导致文化落后
B.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借鉴
C.希腊文化不断丰富完善
D.东西方的经贸往来频繁
B [根据材料可知,古罗马哲学家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借鉴,故选B项;罗马语言并不会导致文化落后,排除A项;材料强调希腊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其内容丰富完善,排除C项;材料强调希腊文化影响罗马哲学家,与东西方的经贸往来频繁无关,排除D项。]
6.(2023·辽宁学业水平考试)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如图反映了(  )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往
C.俄罗斯的领土扩张
D.西亚的农耕技术传到欧洲
B [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故选B项。]
课时分层作业(2)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1.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进行了范围广大的殖民活动,建立了许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大多照搬希腊母邦。这种海外殖民活动(  )
A.加速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B.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
C.促使希腊文明不断扩展
D.导致贵族势力不断扩大
C [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通过海外殖民活动建立了许多殖民地,推动了古希腊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传播,这有利于古希腊文明的扩展,故选C项;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强调海外殖民活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得出海外殖民活动对贵族势力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中指出,农业一旦产生,定居就一定出现。一旦定居,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作者意在强调(  )
A.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B.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基础
C.文明扩张方式存在差异
D.人地矛盾推动文明融合
A [根据材料“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可知,材料说明了农业扩张的潜能,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农业的扩张性,没有涉及文明的产生,排除B项;根据材料“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扩张,而非文明的扩张,排除C项;根据材料“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可知,材料强调人地矛盾推动农业扩张,而非文明融合,排除D项。]
3.亚述帝国强制推行邮驿制度,驿站由官员直接管控,重要的驿站还会有军队驻扎。据考证,帝国全盛时期的两个驿站之间的平均距离是马车驱驰一天的里程。这些做法(  )
A.强化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B.以服务百姓生活为宗旨
C.确保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D.推动了帝国版图的扩大
A [亚述帝国驿站由官员直接管控,重要的驿站还会有军队驻扎,驿站之间的平均距离较近,这些做法使国王的命令能够直接下达到地方,加强了国王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亚述帝国强制推行邮驿制度,其目的是巩固帝国统治,不是服务百姓,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亚述帝国推行邮驿制度是为了巩固帝国版图,不是扩大帝国版图,故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波斯帝国的兴起打断了西亚、北非原有古代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灭亡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帝国又从波斯帝国的传统中吸收了不少东西,开启希腊化时代。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帝国兴衰的历史周期规律
B.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C.西亚北非文明的传承路径
D.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影响
B [根据材料“波斯帝国的兴起……希腊化时代”可知,波斯帝国一方面继承了西亚和北非的文化,另一方面又将之传承于亚历山大帝国,体现了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故选B项;帝国兴衰的历史周期规律指从帝国兴衰治乱,往复循环中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波斯帝国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并非完全是西亚和北非文明的传承,排除C项;材料强调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而非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影响,排除D项。]
5.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之后,基本上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当地人担任的总督只管民政,军政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管理。同时,行省原有的铸币权也被取消。这些做法旨在(  )
A.促进东西方间的文明交流
B.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
C.推广马其顿人的先进制度
D.推动帝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根据材料“军政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管理”可知,军政和财政由马其顿人管理,有利于对波斯地区的统治,故选B项;促进东西方间的文明交流是这些做法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可知,这些做法采用的是波斯人的制度,而非马其顿人的制度,排除C项;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是一种分权制度,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6.罗马实行公民兵制。在公元前6世纪,凡17至60岁的有产公民,皆有自备武装和给养服兵役的义务。但到公元前4世纪,罗马开始实行军饷制,与此同时,罗马军队也逐渐统一和改进武器装备。这一变革(  )
A.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军事开支
B.推动了奴隶制的兴起与发展
C.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D.加剧了罗马平民和贵族矛盾
C [根据材料“自备武装……改进武器装备”可知,罗马实行公民兵制,由自备给养到政府提供给养,提升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适应了对外扩张的需要,故选C项;公民兵制增加了国家支出,而非节省,排除A项;古罗马奴隶制指在古罗马时期的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须为奴隶主干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公民兵制与罗马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无关,排除D项。]
7.据下表分析,最适合描述古代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 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 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 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A.秩序与统一      B.人治与法治
C.扩张与稳定 D.平乱与治世
A [根据材料可知,从公元前5世纪—公元2世纪,古代中国分别与古代罗马经历了制定法律、完成统一、进入强盛时期三个阶段,说明这一历史阶段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秩序与统一,故选A项;古代中国是人治,古代罗马是法治,属于个性而不是共性,排除B项;秦国商鞅变法时期诸侯战乱不断并不符合稳定的特点,排除C项;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都存在强盛统一,没有体现“平乱”,排除D项。]
8.波斯帝国修建了连接国内的驿道,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古代世界大国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影响是(  )
A.推动了各国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B.助推了世界逐渐连成日益密切的整体
C.推动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
D.都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材料“波斯帝国修建了连接国内的驿道,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说明古代世界大国都重视交通建设,这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不是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排除A项;世界逐渐连成日益密切的整体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项;罗马帝国是奴隶社会,不是封建社会,排除D项。]
9.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因方便易写不断向外传播。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后来又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这说明(  )
A.交流与传承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
B.文字一体化消除了文明交流障碍
C.腓尼基字母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
D.人类早期文字的起源具有同源性
A [材料“腓尼基字母……不断向外传播”体现了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材料“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体现了文明传播以后不断创新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地区、埃及、希腊等地并没有实现文字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腓尼基字母向外传播后,衍生出了其他文字,没有体现腓尼基字母是否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排除C项;材料体现西亚地区、埃及、希腊等地的文字起源具有同源性,但是无法判断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字是否也出于同源,排除D项。]
10.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马其顿人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B.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
C.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
D.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B [题干所示为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马其顿人一方面力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同时还接受了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先进的文化,这表明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B项正确;“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符合史实,但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一方面固守自己的希腊性,同时接受了亚非先进的文化,C项中“被东方文明征服”欠妥,排除;题干所示为区域间文明互鉴,但不能说明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排除D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东方被征服各地先后建立起几十座城市,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活动中心,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摘编自于春英、申芬《评亚历山大帝国在历史上的作用》
材料二 汉朝沿袭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追求安居乐业,不到不得已,帝国不会轻易越过长城的防线去开拓领土”,因此,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上至元首下至平民,都热衷于冒险和商业贸易”,因此,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在交流的物种中,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
——摘编自祁潇潇《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交流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可知,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工商业发展;根据材料一“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可知,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可知,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根据材料一“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可知,对被征服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第(2)问,根据材料二“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可知,汉朝倾向于和平交往;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可知,罗马帝国对外武力扩张;根据材料二“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可知,罗马帝国对外交往主动性强;根据材料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可知,汉朝缺乏动力;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可知,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需求度高;根据材料二“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可知,汉朝对罗马帝国物品需求有限。第(3)问,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和材料二“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可知,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根据材料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材料二“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可知,文化交流要以和平友好方式交流交往。
[答案] (1)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对被征服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6分)
(2)罗马帝国对外武力扩张,汉朝倾向于和平交往;罗马帝国对外交往主动性强,汉朝缺乏动力;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需求度高,汉朝对罗马帝国物品需求有限。(6分)
(3)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文化交流要以和平友好方式展开。(4分)
12.早在青铜器时代,两河流域文明逐渐扩展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方扩展;华夏文明的影响已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延伸到中国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并与日本和朝鲜产生联系。这反映了(  )
A.早期文明的相对均衡性
B.农耕文明的不断扩展
C.早期文明交流模式单一
D.农耕技术的不断发展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青铜器时代,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人们以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上述地方的文明形态向周边地区的扩展,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较早进入文明社会,这说明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出人类早期文明的拓展,没有体现出文明交流方式的单一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早期文明的扩展,没有涉及农耕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排除D项。]
13.波斯帝王尊重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在必要时还把自己当作是当地的神所指定的继承者,并为这些神重建神庙。如大流士重建了巴比伦神庙;冈比西斯在巴勒斯坦重建了耶和华神殿,在埃及接受了传统法老的头衔。波斯帝王的这些举措(  )
A.反映了对地方统治的灵活性
B.体现了中央政府权力的削弱
C.旨在推动帝国内部文化融合
D.维护了多元文化竞争的格局
A [波斯帝王尊重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其意在用怀柔策略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都非常不同的广大地区,以维系庞大的帝国,反映了其对地方统治的灵活性,故A项正确;B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波斯帝王的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帝国内部的文化融合,但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C项;波斯帝王尊重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只是一种统治策略,波斯境内不存在多元文化竞争的格局,排除D项。]
14.亚历山大远征可谓是一次异国文化探秘。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他们沿途搜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这说明,亚历山大远征(  )
A.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D.热衷于传播古希腊文化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就是文化探秘的过程,这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强调亚历山大远征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并无对被征服者统治的信息,排除A项;亚历山大远征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亚历山大远征的目的在于扩张,其中伴随文化交流,并非热衷于传播古希腊文化,排除D项。]
15.(2023·山东卷)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A [根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并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宫殿门、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A项正确;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表述夸大,排除C项;仅从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D项。]
16.(2023·湖南卷)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是罗马由共和走向帝制时期的过渡性人物,他组织了元首顾问议事会,重大问题还是需要事先通过贵族集体讨论,保留了一些共和因素,故选D项;屋大维并不是民主进程的推动者,而是共和制走向帝制的推动者,排除A项;屋大维使寡头统治转变为元首统治,其实质是寡头统治的加深,而不是颠覆,排除B项;议事会体现了元首权力的加强和元老院权力的削弱,排除C项。]
17.腓尼基商人和工匠从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那里学来了书写符号并把它作为记账和立法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更加简单的书写系统,这成为以后希腊和拉丁字母的基础。由此可知(  )
A.腓尼基地区最早进入了文明时代
B.商业活动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C.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D.商人比其他人更能推动文化创新
C [根据材料“这成为以后希腊和拉丁字母的基础”可知,腓尼基商人、工匠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埃及人的交流促进了腓尼基文字的发展,说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腓尼基文明与其他文明起源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腓尼基地区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记账和立法对腓尼基文字产生的作用,记账和立法并不都属于商业活动,排除B项;材料还涉及腓尼基工匠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并未比较商人与其他人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无论是中东、印度还是遥远的中国,所有的古代文明纷纷崩溃……青铜既昂贵又稀少,因而不能广泛地用来制造武器,也使农民得不到金属工具,这就大大降低了生产率。欧亚大陆边缘地区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对周围的游牧部落来说,有如一块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铁:丰富的农作物、堆满谷物的仓粮、城市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奢侈品。马的驯养和较迟出现的冶铁技术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发明,他们使游牧民获得新的作战能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世处于受惠者的地位。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施惠者和受惠者一身而二任,只有或多或少的量的不同。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欧文明交流的原因。(8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世界古代史有关知识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10分)
[解析] 第(1)问,农业世界:根据材料一“无论是中东、印度还是遥远的中国,所有的古代文明纷纷崩溃”可得农业文明的衰落。游牧世界:根据材料一“马的驯养和较迟出现的冶铁技术”可以得出马的驯养和冶铁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游牧民的战斗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以及忧患意识;根据材料一“欧亚大陆边缘地区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对周围的游牧部落来说,有如一块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铁”可得农业文明优越的自然资源对游牧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结合自然环境的变化可分析出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使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第(2)问,首先需要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二描述了世界文明交流中,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结合世界古代史有关知识加以简要阐述。根据材料二“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可以得出观点:文明的交流是相互的;然后结合古希腊文明的传播、亚历山大远征、拉丁字母的演变、丝绸之路的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世界各地区的文明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答案] (1)原因:农业世界:农业文明的衰落。
游牧世界:马的驯养和冶铁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游牧民的战斗力。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以及忧患意识。农业文明优越的自然资源对游牧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使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8分)
(2)示例
观点:文明的交流是相互的。(2分)
阐述:古希腊文明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同时向外传播。希腊的雕塑艺术,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并将希腊文化推广到北非、西亚和欧洲其他地区。(2分)西亚腓尼基人发明字母向外传播,向东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后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字母,向西传入希腊,演化为希腊字母,后演化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欧洲字母文字的源头。(2分)通过丝绸之路,汉朝和罗马帝国、中亚各国有经贸和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传到罗马帝国,中亚的葡萄、核桃、石榴等物种传到中国。(2分)
总之,世界各地区的文明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2分)课时分层作业(2)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1.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进行了范围广大的殖民活动,建立了许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大多照搬希腊母邦。这种海外殖民活动(  )
A.加速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B.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
C.促使希腊文明不断扩展
D.导致贵族势力不断扩大
2.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中指出,农业一旦产生,定居就一定出现。一旦定居,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作者意在强调(  )
A.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B.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基础
C.文明扩张方式存在差异
D.人地矛盾推动文明融合
3.亚述帝国强制推行邮驿制度,驿站由官员直接管控,重要的驿站还会有军队驻扎。据考证,帝国全盛时期的两个驿站之间的平均距离是马车驱驰一天的里程。这些做法(  )
A.强化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B.以服务百姓生活为宗旨
C.确保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D.推动了帝国版图的扩大
4.有学者认为,波斯帝国的兴起打断了西亚、北非原有古代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灭亡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帝国又从波斯帝国的传统中吸收了不少东西,开启希腊化时代。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帝国兴衰的历史周期规律
B.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C.西亚北非文明的传承路径
D.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影响
5.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之后,基本上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当地人担任的总督只管民政,军政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管理。同时,行省原有的铸币权也被取消。这些做法旨在(  )
A.促进东西方间的文明交流
B.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
C.推广马其顿人的先进制度
D.推动帝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6.罗马实行公民兵制。在公元前6世纪,凡17至60岁的有产公民,皆有自备武装和给养服兵役的义务。但到公元前4世纪,罗马开始实行军饷制,与此同时,罗马军队也逐渐统一和改进武器装备。这一变革(  )
A.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军事开支
B.推动了奴隶制的兴起与发展
C.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D.加剧了罗马平民和贵族矛盾
7.据下表分析,最适合描述古代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 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 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 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A.秩序与统一      B.人治与法治
C.扩张与稳定 D.平乱与治世
8.波斯帝国修建了连接国内的驿道,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古代世界大国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影响是(  )
A.推动了各国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B.助推了世界逐渐连成日益密切的整体
C.推动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
D.都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9.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因方便易写不断向外传播。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后来又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这说明(  )
A.交流与传承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
B.文字一体化消除了文明交流障碍
C.腓尼基字母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
D.人类早期文字的起源具有同源性
10.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马其顿人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B.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
C.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
D.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东方被征服各地先后建立起几十座城市,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活动中心,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摘编自于春英、申芬《评亚历山大帝国在历史上的作用》
材料二 汉朝沿袭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追求安居乐业,不到不得已,帝国不会轻易越过长城的防线去开拓领土”,因此,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上至元首下至平民,都热衷于冒险和商业贸易”,因此,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在交流的物种中,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
——摘编自祁潇潇《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交流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4分)
12.早在青铜器时代,两河流域文明逐渐扩展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方扩展;华夏文明的影响已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延伸到中国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并与日本和朝鲜产生联系。这反映了(  )
A.早期文明的相对均衡性
B.农耕文明的不断扩展
C.早期文明交流模式单一
D.农耕技术的不断发展
13.波斯帝王尊重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在必要时还把自己当作是当地的神所指定的继承者,并为这些神重建神庙。如大流士重建了巴比伦神庙;冈比西斯在巴勒斯坦重建了耶和华神殿,在埃及接受了传统法老的头衔。波斯帝王的这些举措(  )
A.反映了对地方统治的灵活性
B.体现了中央政府权力的削弱
C.旨在推动帝国内部文化融合
D.维护了多元文化竞争的格局
14.亚历山大远征可谓是一次异国文化探秘。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他们沿途搜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这说明,亚历山大远征(  )
A.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D.热衷于传播古希腊文化
15.(2023·山东卷)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16.(2023·湖南卷)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17.腓尼基商人和工匠从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那里学来了书写符号并把它作为记账和立法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更加简单的书写系统,这成为以后希腊和拉丁字母的基础。由此可知(  )
A.腓尼基地区最早进入了文明时代
B.商业活动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C.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D.商人比其他人更能推动文化创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无论是中东、印度还是遥远的中国,所有的古代文明纷纷崩溃……青铜既昂贵又稀少,因而不能广泛地用来制造武器,也使农民得不到金属工具,这就大大降低了生产率。欧亚大陆边缘地区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对周围的游牧部落来说,有如一块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铁:丰富的农作物、堆满谷物的仓粮、城市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奢侈品。马的驯养和较迟出现的冶铁技术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发明,他们使游牧民获得新的作战能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世处于受惠者的地位。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施惠者和受惠者一身而二任,只有或多或少的量的不同。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欧文明交流的原因。(8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世界古代史有关知识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10分)课时分层作业(2)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C A A B B C A C A B B A C A D C
11.(1)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对被征服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6分)
(2)罗马帝国对外武力扩张,汉朝倾向于和平交往;罗马帝国对外交往主动性强,汉朝缺乏动力;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需求度高,汉朝对罗马帝国物品需求有限。(6分)
(3)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文化交流要以和平友好方式展开。(4分)
18.(1)原因:农业世界:农业文明的衰落。
游牧世界:马的驯养和冶铁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游牧民的战斗力。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以及忧患意识。农业文明优越的自然资源对游牧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使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8分)
(2)示例
观点:文明的交流是相互的。(2分)
阐述:古希腊文明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同时向外传播。希腊的雕塑艺术,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并将希腊文化推广到北非、西亚和欧洲其他地区。(2分)西亚腓尼基人发明字母向外传播,向东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后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字母,向西传入希腊,演化为希腊字母,后演化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欧洲字母文字的源头。(2分)通过丝绸之路,汉朝和罗马帝国、中亚各国有经贸和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传到罗马帝国,中亚的葡萄、核桃、石榴等物种传到中国。(2分)
总之,世界各地区的文明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2分)
1.C [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通过海外殖民活动建立了许多殖民地,推动了古希腊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传播,这有利于古希腊文明的扩展,故选C项;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强调海外殖民活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得出海外殖民活动对贵族势力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A [根据材料“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可知,材料说明了农业扩张的潜能,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农业的扩张性,没有涉及文明的产生,排除B项;根据材料“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扩张,而非文明的扩张,排除C项;根据材料“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可知,材料强调人地矛盾推动农业扩张,而非文明融合,排除D项。]
3.A [亚述帝国驿站由官员直接管控,重要的驿站还会有军队驻扎,驿站之间的平均距离较近,这些做法使国王的命令能够直接下达到地方,加强了国王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亚述帝国强制推行邮驿制度,其目的是巩固帝国统治,不是服务百姓,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亚述帝国推行邮驿制度是为了巩固帝国版图,不是扩大帝国版图,故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波斯帝国的兴起……希腊化时代”可知,波斯帝国一方面继承了西亚和北非的文化,另一方面又将之传承于亚历山大帝国,体现了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故选B项;帝国兴衰的历史周期规律指从帝国兴衰治乱,往复循环中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波斯帝国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并非完全是西亚和北非文明的传承,排除C项;材料强调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而非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影响,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军政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管理”可知,军政和财政由马其顿人管理,有利于对波斯地区的统治,故选B项;促进东西方间的文明交流是这些做法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可知,这些做法采用的是波斯人的制度,而非马其顿人的制度,排除C项;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是一种分权制度,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自备武装……改进武器装备”可知,罗马实行公民兵制,由自备给养到政府提供给养,提升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适应了对外扩张的需要,故选C项;公民兵制增加了国家支出,而非节省,排除A项;古罗马奴隶制指在古罗马时期的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须为奴隶主干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公民兵制与罗马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无关,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可知,从公元前5世纪—公元2世纪,古代中国分别与古代罗马经历了制定法律、完成统一、进入强盛时期三个阶段,说明这一历史阶段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秩序与统一,故选A项;古代中国是人治,古代罗马是法治,属于个性而不是共性,排除B项;秦国商鞅变法时期诸侯战乱不断并不符合稳定的特点,排除C项;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都存在强盛统一,没有体现“平乱”,排除D项。]
8.C [材料“波斯帝国修建了连接国内的驿道,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说明古代世界大国都重视交通建设,这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不是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排除A项;世界逐渐连成日益密切的整体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项;罗马帝国是奴隶社会,不是封建社会,排除D项。]
9.A [材料“腓尼基字母……不断向外传播”体现了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材料“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体现了文明传播以后不断创新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地区、埃及、希腊等地并没有实现文字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腓尼基字母向外传播后,衍生出了其他文字,没有体现腓尼基字母是否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排除C项;材料体现西亚地区、埃及、希腊等地的文字起源具有同源性,但是无法判断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字是否也出于同源,排除D项。]
10.B [题干所示为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马其顿人一方面力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同时还接受了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先进的文化,这表明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B项正确;“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符合史实,但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一方面固守自己的希腊性,同时接受了亚非先进的文化,C项中“被东方文明征服”欠妥,排除;题干所示为区域间文明互鉴,但不能说明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排除D项。]
11.第(1)问,根据材料一“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可知,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工商业发展;根据材料一“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可知,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可知,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根据材料一“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可知,对被征服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第(2)问,根据材料二“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可知,汉朝倾向于和平交往;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可知,罗马帝国对外武力扩张;根据材料二“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可知,罗马帝国对外交往主动性强;根据材料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可知,汉朝缺乏动力;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可知,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需求度高;根据材料二“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可知,汉朝对罗马帝国物品需求有限。第(3)问,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和材料二“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可知,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根据材料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材料二“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可知,文化交流要以和平友好方式交流交往。
12.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青铜器时代,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人们以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上述地方的文明形态向周边地区的扩展,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较早进入文明社会,这说明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出人类早期文明的拓展,没有体现出文明交流方式的单一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早期文明的扩展,没有涉及农耕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排除D项。]
13.A [波斯帝王尊重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其意在用怀柔策略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都非常不同的广大地区,以维系庞大的帝国,反映了其对地方统治的灵活性,故A项正确;B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波斯帝王的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帝国内部的文化融合,但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C项;波斯帝王尊重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只是一种统治策略,波斯境内不存在多元文化竞争的格局,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就是文化探秘的过程,这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强调亚历山大远征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并无对被征服者统治的信息,排除A项;亚历山大远征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亚历山大远征的目的在于扩张,其中伴随文化交流,并非热衷于传播古希腊文化,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并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宫殿门、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A项正确;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表述夸大,排除C项;仅从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是罗马由共和走向帝制时期的过渡性人物,他组织了元首顾问议事会,重大问题还是需要事先通过贵族集体讨论,保留了一些共和因素,故选D项;屋大维并不是民主进程的推动者,而是共和制走向帝制的推动者,排除A项;屋大维使寡头统治转变为元首统治,其实质是寡头统治的加深,而不是颠覆,排除B项;议事会体现了元首权力的加强和元老院权力的削弱,排除C项。]
17.C [根据材料“这成为以后希腊和拉丁字母的基础”可知,腓尼基商人、工匠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埃及人的交流促进了腓尼基文字的发展,说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腓尼基文明与其他文明起源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腓尼基地区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记账和立法对腓尼基文字产生的作用,记账和立法并不都属于商业活动,排除B项;材料还涉及腓尼基工匠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并未比较商人与其他人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18.第(1)问,农业世界:根据材料一“无论是中东、印度还是遥远的中国,所有的古代文明纷纷崩溃”可得农业文明的衰落。游牧世界:根据材料一“马的驯养和较迟出现的冶铁技术”可以得出马的驯养和冶铁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游牧民的战斗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以及忧患意识;根据材料一“欧亚大陆边缘地区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对周围的游牧部落来说,有如一块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铁”可得农业文明优越的自然资源对游牧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结合自然环境的变化可分析出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使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第(2)问,首先需要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二描述了世界文明交流中,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结合世界古代史有关知识加以简要阐述。根据材料二“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可以得出观点:文明的交流是相互的;然后结合古希腊文明的传播、亚历山大远征、拉丁字母的演变、丝绸之路的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世界各地区的文明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共90张PPT)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介绍了文明扩展的途径和早期帝国在文明传播中的作用。第一个子目是“古代文明的扩展”,第二个子目是“古代世界的帝国”,第三个子目是“文明的交流”。三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讲述了文明在扩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世界性的大帝国,又推动了文明的交流。 1.一个主题:文明的扩展与交流
2.两种途径:侵略战争与和平交往
3.三大文明区域的扩展:古代埃及文明的扩展、西亚文明的扩展、古希腊以移民方式扩展
1.思考: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一 古代文明的扩展
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
潜能。
2.主要文明的扩展
埃及文明 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鼎盛时期达到_________
西亚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_____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且一度征服埃及
希腊文明 以_____方式扩大影响,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3.影响: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奴隶制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两河流域
亚述
移民
概念阐释
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教材隐性知识
结合P9“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思考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有什么特点?
提示:古希腊人在海外建立众多的独立于母国的城邦国家,并没有形成统一帝国。
史料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孤立的、闭塞的。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和外向性,原因在于:其一,农业文明的发展,使文明区内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在激增的情况下便有可能离开文明中心而向四周迁徙。其二,农业文明物质资料手段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极易为文明周边原始部落所了解、所模仿,从而发展农业。其三,农业的先进性使生产出现了剩余,从而使一部分人能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而工商业在本质上又是需要与外界交往的。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文明扩展的因素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促使农耕文明不断扩展的因素。
提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文明区内人口的增多,需要新的土地;农业文明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对周边文明的吸引力;统治阶级要追求更多土地以获得税收。
史料 第一,人类文化史上有着巨大意义的腓尼基字母,是在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从拉斯舍姆拉、盖特奈和美吉索等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遗址出土的雕像、狮身人面像和装饰图案,都表现出了埃及的艺术风格;第三,古埃及文化除对地中海沿岸各地外,对非洲内陆也有很大影响;第四,古埃及文化对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也具有孕育作用。在保存、传播西方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第五,古埃及人发明了莎草纸,在近4000年的时间内,是最受欢迎的书写材料。
——黎海波《略论古埃及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埃及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思考:根据史料,探究古代埃及文明发展的特点与贡献。
提示:从文明传播的角度来看,古埃及文明绝非孤立封闭的,它不仅横向传播和扩展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同时吸收、融合并创新了外来文化,还纵向保存与延续了人类文化,对世界文明影响重大。
素养阐释 古代文明的扩展的影响
(1)促进了不同文明区域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交流,包括技术、文化、思想等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传播和交流,从而丰富了各文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发展。
(2)促进了奴隶制大帝国的兴起,通过征服、贸易和殖民,古代文明扩展又促进了帝国的发展。
(3)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随着文明的扩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1.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
(1)兴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________,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任务二 古代世界的帝国
伊朗高原
(2)思考:古代波斯帝国是如何进行统治的?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央:君主专制、君权神授、王权至上;地方:行省制,行
省总督与军事长官相互监督与制约;从中央到地方有比较完善的官
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2.亚历山大帝国
(1)兴起: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2)统治
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3.罗马帝国兴衰
(1)崛起:公元1—2世纪空前繁荣。
(2)征服与扩张:首先征服意大利,接着征服了从西班牙到_________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
(3)政治与思想统治
①在扩张过程中,______迅速发展起来。
②1世纪,______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影响逐渐扩大,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4)结局:3世纪之后,罗马陷入统治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
两河流域
奴隶制
基督教
概念阐释
古罗马奴隶制
古罗马奴隶制是指古罗马时期的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须为奴隶主干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奴隶一般来自战俘、被占领地区原住民或从非洲等地方拐卖到奴隶市场的人。他们成为古罗马的主要生产者,他们担任繁重的工作。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9“史料阅读”,分析史料体现了波斯帝国怎样的治国主张?此外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举措。
提示:主张:君主专制;君权神授。举措: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互相监督和制约。
史料一 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对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来说,地中海东部是一个死胡同,由埃及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互相猜忌地把守着。在远征之后,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
——[法]J.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
——亚历山大远征
史料二
思考:综合上述史料,评价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地位。
提示:亚历山大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亚历山大的向东扩张以及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使东西方文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东西方自然科学、宗教、艺术的交流,推广了希腊文化。
素养阐释 全面认识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1)在政治方面
①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
②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希腊自治城市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
(2)在经济方面: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在文化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发生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这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相互影响。
(4)在思想方面: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狭小的城邦界限,而以全新的、平和的、世界主义的目光看待世界。
1.趋势: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
任务三 文明的交流
传播的表现
农耕技术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冶铁技术 起源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神话 从西亚传入希腊
雕塑艺术 希腊模仿_____
字母文字 起源于西亚的腓尼基,它在东方演化为
阿拉马字母,向西传播形成希腊字母,
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2.表现
埃及
3.汉朝和罗马帝国的交流
(1)两大强国相互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_________,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2)东汉的_____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
(3)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_____建立直接联系。
(4)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丝绸之路
班超
汉朝
概念阐释
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12“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提示:汉朝与罗马帝国作为欧亚大陆的代表性文明,相互间的经贸与文化交往是文明互鉴的重要表现,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推动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
史料 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文明扩展的方式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更有利于文明传播与发展?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主要方式:暴力冲突和和平往来。
观点:和平交往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理由:暴力冲突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
史料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思考:上述字母演进示意图说明了什么信息?从中能够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史料信息说明现在的字母文字,几乎都可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如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斯拉夫字母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同时又是相互影响的,文明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发展。
素养阐释 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1)经贸往来: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形式,虽然没有扩张和战争引发的交流引人注目,但是,和平的经贸往来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的交往形式。
(2)人口迁徙: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古代史上,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最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最为活跃。
(3)军事征服: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速文明的传播速度。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大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交流和交往。
(4)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繁荣时期,亚非欧文明的交流速度加速,奠定了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础。
1.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奴隶制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2.古代相继兴起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不同的帝国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文化,体现了文明的多元性。
3.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1.(2023·云南学业水平考试)公元前7世纪,大量希腊人到达埃及,学到了古埃及雕塑技术,最初的雕像带有浓厚的埃及风格。除雕塑外,古希腊人开始广泛将石头作为建筑材料。该材料体现当时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  )
A.技术传播      B.经贸往来
C.制度研讨 D.思想交流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2
4
3
题号
1
5
6

A [根据“大量希腊人到达埃及,学到了古埃及的雕塑技术,最初的雕像带有浓厚的埃及风格。除雕塑外,古希腊人开始广泛将石头作为建筑材料”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技术方面的交流,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2
4
3
题号
1
5
6
A.伊凡四世
B.大流士一世
C.汉谟拉比国王
D.亚历山大大帝
D [根据材料“马其顿军”“远征”“吞并波斯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为亚历山大大帝,故选D项。]
2.(2023·浙江学业水平考试)根据下图信息判断,该人物为(  )

2
4
3
题号
1
5
6
3.(2023·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大流士一世统治下的波斯帝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由欧、亚、非三大洲的许多不同地区和民族构成。为更好地治理这个国家,大流士采用的地方管理制度
是(  )
A.郡县制度 B.行省制度
C.种姓制度 D.城邦制度

2
4
3
题号
1
5
6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流士一世采用的地方管理制度是行省制,B项正确;郡县制度是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A项;种姓制度是印度的,排除C项;城邦制度普遍存在于古希腊,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4.公元2世纪某演说家描绘罗马城时称,所有的货物,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罗马帝国(  )
A.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B.手工业生产门类齐全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地区间经济联系密切
2
4
3
题号
1
5
6

D [根据“所有的货物,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可知,罗马城成为区域商业中心,说明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密切,D项正确;“世界经济中心”的说法过于夸张,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所有的货物都在罗马汇合并不能说明手工业生产门类齐全,而是体现了罗马帝国各地区之间联系较为紧密,排除B项;货物在罗马城汇合并不能说明罗马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作为商品而面向市场的程度,排除C项。]
2
4
3
题号
1
5
6
5.《希腊罗马名人传》评价古代罗马哲学家加图:“他的文章中往往以希腊的情感和史实适当地加以润饰,而他的谚语和格言有很多也是从希腊文直译过来的。”由此可见(  )
A.罗马语言导致文化落后
B.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借鉴
C.希腊文化不断丰富完善
D.东西方的经贸往来频繁
2
4
3
题号
1
5
6

B [根据材料可知,古罗马哲学家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借鉴,故选B项;罗马语言并不会导致文化落后,排除A项;材料强调希腊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其内容丰富完善,排除C项;材料强调希腊文化影响罗马哲学家,与东西方的经贸往来频繁无关,排除D项。]
2
4
3
题号
1
5
6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往
C.俄罗斯的领土扩张
D.西亚的农耕技术传到欧洲
6.(2023·辽宁学业水平考试)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如图反映了(  )
2
4
3
题号
1
5
6

B [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故选B项。]
2
4
3
题号
1
5
6
1.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进行了范围广大的殖民活动,建立了许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大多照搬希腊母邦。这种海外殖民活动(  )
A.加速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B.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
C.促使希腊文明不断扩展
D.导致贵族势力不断扩大
课时分层作业(2)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通过海外殖民活动建立了许多殖民地,推动了古希腊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传播,这有利于古希腊文明的扩展,故选C项;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强调海外殖民活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得出海外殖民活动对贵族势力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中指出,农业一旦产生,定居就一定出现。一旦定居,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作者意在强调(  )
A.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B.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基础
C.文明扩张方式存在差异
D.人地矛盾推动文明融合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可知,材料说明了农业扩张的潜能,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农业的扩张性,没有涉及文明的产生,排除B项;根据材料“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扩张,而非文明的扩张,排除C项;根据材料“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可知,材料强调人地矛盾推动农业扩张,而非文明融合,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亚述帝国强制推行邮驿制度,驿站由官员直接管控,重要的驿站还会有军队驻扎。据考证,帝国全盛时期的两个驿站之间的平均距离是马车驱驰一天的里程。这些做法(  )
A.强化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B.以服务百姓生活为宗旨
C.确保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D.推动了帝国版图的扩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亚述帝国驿站由官员直接管控,重要的驿站还会有军队驻扎,驿站之间的平均距离较近,这些做法使国王的命令能够直接下达到地方,加强了国王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亚述帝国强制推行邮驿制度,其目的是巩固帝国统治,不是服务百姓,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亚述帝国推行邮驿制度是为了巩固帝国版图,不是扩大帝国版图,故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波斯帝国的兴起打断了西亚、北非原有古代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灭亡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帝国又从波斯帝国的传统中吸收了不少东西,开启希腊化时代。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帝国兴衰的历史周期规律
B.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C.西亚北非文明的传承路径
D.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影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波斯帝国的兴起……希腊化时代”可知,波斯帝国一方面继承了西亚和北非的文化,另一方面又将之传承于亚历山大帝国,体现了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故选B项;帝国兴衰的历史周期规律指从帝国兴衰治乱,往复循环中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波斯帝国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并非完全是西亚和北非文明的传承,排除C项;材料强调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而非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影响,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之后,基本上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当地人担任的总督只管民政,军政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管理。同时,行省原有的铸币权也被取消。这些做法旨在(  )
A.促进东西方间的文明交流
B.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
C.推广马其顿人的先进制度
D.推动帝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军政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管理”可知,军政和财政由马其顿人管理,有利于对波斯地区的统治,故选B项;促进东西方间的文明交流是这些做法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可知,这些做法采用的是波斯人的制度,而非马其顿人的制度,排除C项;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是一种分权制度,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罗马实行公民兵制。在公元前6世纪,凡17至60岁的有产公民,皆有自备武装和给养服兵役的义务。但到公元前4世纪,罗马开始实行军饷制,与此同时,罗马军队也逐渐统一和改进武器装备。这一变革(  )
A.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军事开支
B.推动了奴隶制的兴起与发展
C.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D.加剧了罗马平民和贵族矛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据材料“自备武装……改进武器装备”可知,罗马实行公民兵制,由自备给养到政府提供给养,提升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适应了对外扩张的需要,故选C项;公民兵制增加了国家支出,而非节省,排除A项;古罗马奴隶制指在古罗马时期的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须为奴隶主干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公民兵制与罗马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据下表分析,最适合描述古代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
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 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
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A.秩序与统一      B.人治与法治
C.扩张与稳定 D.平乱与治世

A [根据材料可知,从公元前5世纪—公元2世纪,古代中国分别与古代罗马经历了制定法律、完成统一、进入强盛时期三个阶段,说明这一历史阶段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秩序与统一,故选A项;古代中国是人治,古代罗马是法治,属于个性而不是共性,排除B项;秦国商鞅变法时期诸侯战乱不断并不符合稳定的特点,排除C项;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都存在强盛统一,没有体现“平乱”,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波斯帝国修建了连接国内的驿道,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古代世界大国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影响是(  )
A.推动了各国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B.助推了世界逐渐连成日益密切的整体
C.推动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
D.都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材料“波斯帝国修建了连接国内的驿道,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说明古代世界大国都重视交通建设,这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不是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排除A项;世界逐渐连成日益密切的整体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项;罗马帝国是奴隶社会,不是封建社会,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因方便易写不断向外传播。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后来又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这说明(  )
A.交流与传承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
B.文字一体化消除了文明交流障碍
C.腓尼基字母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
D.人类早期文字的起源具有同源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材料“腓尼基字母……不断向外传播”体现了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材料“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体现了文明传播以后不断创新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地区、埃及、希腊等地并没有实现文字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腓尼基字母向外传播后,衍生出了其他文字,没有体现腓尼基字母是否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排除C项;材料体现西亚地区、埃及、希腊等地的文字起源具有同源性,但是无法判断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字是否也出于同源,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马其顿人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B.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
C.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
D.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题干所示为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马其顿人一方面力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同时还接受了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先进的文化,这表明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B项正确;“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符合史实,但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一方面固守自己的希腊性,同时接受了亚非先进的文化,C项中“被东方文明征服”欠妥,排除;题干所示为区域间文明互鉴,但不能说明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东方被征服各地先后建立起几十座城市,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活动中心,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摘编自于春英、申芬《评亚历山大帝国在历史上的作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汉朝沿袭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追求安居乐业,不到不得已,帝国不会轻易越过长城的防线去开拓领土”,因此,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上至元首下至平民,都热衷于冒险和商业贸易”,因此,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在交流的物种中,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
——摘编自祁潇潇《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交流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可知,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工商业发展;根据材料一“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可知,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可知,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根据材料一“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可知,对被征服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第(2)问,根据材料二“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可知,汉朝倾向于和平交往;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可知,罗马帝国对外武力扩张;根据材料二“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可知,罗马帝国对外交往主动性强;根据材料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主”可知,汉朝缺乏动力;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可知,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需求度高;根据材料二“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可知,汉朝对罗马帝国物品需求有限。第(3)问,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和材料二“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可知,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多元化的发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展,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根据材料
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材料二“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可知,文化交流要以和平友好方式交流交往。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对被征服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6分)
(2)罗马帝国对外武力扩张,汉朝倾向于和平交往;罗马帝国对外交往主动性强,汉朝缺乏动力;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需求度高,汉朝对罗马帝国物品需求有限。(6分)
(3)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文化交流要以和平友好方式展开。(4分)
12.早在青铜器时代,两河流域文明逐渐扩展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方扩展;华夏文明的影响已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延伸到中国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并与日本和朝鲜产生联系。这反映了(  )
A.早期文明的相对均衡性
B.农耕文明的不断扩展
C.早期文明交流模式单一
D.农耕技术的不断发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青铜器时代,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人们以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上述地方的文明形态向周边地区的扩展,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较早进入文明社会,这说明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出人类早期文明的拓展,没有体现出文明交流方式的单一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早期文明的扩展,没有涉及农耕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波斯帝王尊重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在必要时还把自己当作是当地的神所指定的继承者,并为这些神重建神庙。如大流士重建了巴比伦神庙;冈比西斯在巴勒斯坦重建了耶和华神殿,在埃及接受了传统法老的头衔。波斯帝王的这些举措(  )
A.反映了对地方统治的灵活性
B.体现了中央政府权力的削弱
C.旨在推动帝国内部文化融合
D.维护了多元文化竞争的格局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波斯帝王尊重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其意在用怀柔策略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都非常不同的广大地区,以维系庞大的帝国,反映了其对地方统治的灵活性,故A项正确;B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波斯帝王的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帝国内部的文化融合,但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C项;波斯帝王尊重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只是一种统治策略,波斯境内不存在多元文化竞争的格局,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亚历山大远征可谓是一次异国文化探秘。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他们沿途搜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这说明,亚历山大远征(  )
A.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D.热衷于传播古希腊文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就是文化探秘的过程,这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强调亚历山大远征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并无对被征服者统治的信息,排除A项;亚历山大远征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亚历山大远征的目的在于扩张,其中伴随文化交流,并非热衷于传播古希腊文化,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15.(2023·山东卷)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并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宫殿门、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A项正确;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表述夸大,排除C项;仅从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2023·湖南卷)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是罗马由共和走向帝制时期的过渡性人物,他组织了元首顾问议事会,重大问题还是需要事先通过贵族集体讨论,保留了一些共和因素,故选D项;屋大维并不是民主进程的推动者,而是共和制走向帝制的推动者,排除A项;屋大维使寡头统治转变为元首统治,其实质是寡头统治的加深,而不是颠覆,排除B项;议事会体现了元首权力的加强和元老院权力的削弱,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腓尼基商人和工匠从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那里学来了书写符号并把它作为记账和立法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更加简单的书写系统,这成为以后希腊和拉丁字母的基础。由此可知(  )
A.腓尼基地区最早进入了文明时代
B.商业活动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C.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D.商人比其他人更能推动文化创新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据材料“这成为以后希腊和拉丁字母的基础”可知,腓尼基商人、工匠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埃及人的交流促进了腓尼基文字的发展,说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腓尼基文明与其他文明起源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腓尼基地区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记账和立法对腓尼基文字产生的作用,记账和立法并不都属于商业活动,排除B项;材料还涉及腓尼基工匠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并未比较商人与其他人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无论是中东、印度还是遥远的中国,所有的古代文明纷纷崩溃……青铜既昂贵又稀少,因而不能广泛地用来制造武器,也使农民得不到金属工具,这就大大降低了生产率。欧亚大陆边缘地区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对周围的游牧部落来说,有如一块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铁:丰富的农作物、堆满谷物的仓粮、城市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奢侈品。马的驯养和较迟出现的冶铁技术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发明,他们使游牧民获得新的作战能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世处于受惠者的地位。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施惠者和受惠者一身而二任,只有或多或少的量的不同。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欧文明交流的原因。(8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世界古代史有关知识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10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第(1)问,农业世界:根据材料一“无论是中东、印度还是遥远的中国,所有的古代文明纷纷崩溃”可得农业文明的衰落。游牧世界:根据材料一“马的驯养和较迟出现的冶铁技术”可以得出马的驯养和冶铁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游牧民的战斗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以及忧患意识;根据材料一“欧亚大陆边缘地区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对周围的游牧部落来说,有如一块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铁”可得农业文明优越的自然资源对游牧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结合自然环境的变化可分析出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使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2)问,首先需要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二描述了世界文明交流中,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结合世界古代史有关知识加以简要阐述。根据材料二“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可以得出观点:文明的交流是相互的;然后结合古希腊文明的传播、亚历山大远征、拉丁字母的演变、丝绸之路的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世界各地区的文明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原因:农业世界:农业文明的衰落。
游牧世界:马的驯养和冶铁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游牧民的战斗力。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以及忧患意识。农业文明优越的自然资源对游牧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使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8分)
(2)示例
观点:文明的交流是相互的。(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阐述:古希腊文明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同时向外传播。希腊的雕塑艺术,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并将希腊文化推广到北非、西亚和欧洲其他地区。(2分)西亚腓尼基人发明字母向外传播,向东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后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字母,向西传入希腊,演化为希腊字母,后演化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欧洲字母文字的源头。(2分)通过丝绸之路,汉朝和罗马帝国、中亚各国有经贸和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传到罗马帝国,中亚的葡萄、核桃、石榴等物种传到中国。(2分)
总之,世界各地区的文明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