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跟随作者独到的视角欣赏桥的美。
2.学习作者举例子说明的方法。
3.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4.运用文中揭示的美学原则去欣赏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画家眼中桥的特殊美。(桥之美不仅在于桥本身,更在于桥在周围环境中的形式作用。)
难点: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其中包含文中出现的桥的图片,其他桥的图片及画作)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查找关于作者吴冠中的资料。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作批注。
(二)课堂指导,研讨。
1.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导语: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桥之美(“美”写大一些)
吴冠中
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ppt展示吴冠中的代表画作)
(3)检查预习
a、辨清字形,读准字音
煞它风景( ) 着重( ) 颐和园( )
前瞻后顾( ) 销魂( )
b、释词
驻足:停止脚步。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忧愁、悲伤或快乐。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煞它风景:损坏美好的景色。
前瞻后顾: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谨慎。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稍微差一点,结果会造成很大的差距。
c. 朗读课文,正音.
2.发现美
(1)桥之美在何处?在作者眼中,更注重的桥之美在哪里?你从文中哪句话得到了启示?
明确:桥本身具有形式美,结构美,还有它在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作者眼中更关注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文中第三自然段中“不过我之爱桥,并非……,而是……形式作用。”告诉了我们作者的倾向。
(1)你从文中哪些例子发现了作者眼中的桥之美?
明确: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鹊桥。
(2)探究桥不美的原因?
明确:南京长江大桥不能与周围环境构成衬托、呼应关系而无美感。
钱塘江大桥因处理不好六和塔和桥的和谐关系而无法入画。
成昆路上的直线桥虽险却不美。
3.想象美
研读文中第四自然段,结合文中四个例子进行想象画面,给它们分别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并感知其中的美。
明确:1.苇丛现桥 ----------疏密之美
2.细柳拂桥 ---------柔刚之美
3.长桥卧龙-----------对照之美
4风雨廊桥-----------对比之美
4.对比美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 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 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
桥之美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 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总—分—总 举例子 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5.欣赏美
学习本文你掌握了哪些美学原则?用它们去欣赏生活中其他的美吧。
明确:美学原则:对比、变化、和谐、衬托、呼应……
出示ppt课件(文中以外的桥和名画)让学生讨论汇报。
6.全文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7.作业布置
课后第二大题
【板书设计】
苇丛现桥—疏密之美
细柳拂桥—柔刚之美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对照之美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对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