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解读
一、课标解读:
1.课程目标:
《标准(2022年版)》总目标定为核心素养统领下“四基”“四能”“情意”三维一体融合式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并将核心素养的目标贯穿于“四基”“四能”“情意”三个方面,构成三维一体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体系。以核心素养统领的课程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体。
关于“四基”目标。对于二年级学生,在目标要求上,简单、具体、抽象是主要特征。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只要求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对于主题活动中的目标,主要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例,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应用意识。
关于“四能”目标,低年级学生一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二是只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能在熟悉的情境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发现、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简单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关于“情意”目标,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好奇心是这一学段很重要的目标。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并在此驱动下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主体目标的体现。因此,只要求孩子能够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尝试对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2.教材目标:
数与代数--(1)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会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3)会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图形与几何--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
统计与概率--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所收集的的数据解决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综合与实践--(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小小设计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3)推理内容,使学生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另外,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解读:
1.教材编排体系:
数与代数--这是教材的核心板块,包括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以及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表内除法是学生后续学习除法运算的基石,通过平均分的概念理解与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除法的本质。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拓展了除法的应用场景,学生需要理解余数产生的原因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混合运算则涉及加、减、乘、除多种运算的综合运用,明确运算顺序是关键。万以内数的认识,从数的组成、读写到大小比较,丰富了学生对数的认知范围。
图形与几何涉及到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通过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感受图形变换的魅力。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各种图形变换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图形的运动特征,学会区分不同的运动方式。
统计与概率涉及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统计的方法和意义。通过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让学生学会用统计图表来呈现数据,并初步接触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数据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小小设计师”和“认识克和千克”、推理等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教材编写特点:
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1)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2)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3)教学7-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使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这些乘法口诀的同时进行求商,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4)这个改进编排提供了更合理的数学顺序和教学案例,新增了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经历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联系除法的含义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减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1)通过可容纳1万人的体育馆的主题图,让学生对1万有一个整体的感受。(2)采用有视觉冲击力的素材,帮助学生感受万以内的数,建立起比较清晰的表象;(3)提供丰富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感受并体验较大的数。(4)安排结合实际,认识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教学,并让学生估一些物体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5)结合实际,安排了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例题,使学生对万以内数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经验。
增加混合运算单元,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混合运算单元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混合运算的顺序,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实际问题中需要两步计算的过程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出来。同时还调整了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思想,重新设计了教学顺序,先让学生了解运算顺序,知道如何计算,重点是会算。然后结合现实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综合算式来表示解决问题的多步过程,重点是会列式。关于解决问题,教材还采用直观的色条图,呈现数量关系,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顺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加强了探索性和现实性,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教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和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1)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有关图形和图形运动应用的素材,使学生不仅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2)教材为每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观察、猜测、操作、讨论和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变换的奇妙,激发学习兴趣,并且得到发展空间观念的训练。
综合实践内容,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安排的内容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习素材注意联系了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许多例题和习题也具有开放性,提供让学生继续探索的线索,为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及创新意识创造了条件。
内容结构及立体整合:
已学知识:二上(四、六)表内乘法、一下(六)100以内数的认识、(五)万以内数的认识、一下(四)二上(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上(三)角的认识、一下(九)二上(七)统计。
本册内容:(二、四)表内除法、(七)万以内数的认识、(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四上(二)角的度量(三)图形与变换、(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后续内容:三上(四)有余数的除法、三下(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四上(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四上(一)大数的认识、三上(二)万以内的加减法(二)、五下(一)图形的变换、三下---四五六上下统计。
本册内容是在已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已学知识的延伸,并为后续的学习内容打好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建议:
1.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充分利用主题图,处理好情境图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充分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抓住重要活动,突出教学重点,切实解决教学难点,尊重学生差异,弹性设计教学内容,建立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操作、口算、竖式相互结合,实施“有来有回”的教学,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灵活运用好练习,做好学生的分层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动手操作为基础、以直观图示为桥梁、以语言表达为标志)。
图形与几何--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注意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相结合;注意在学习的困难处加强引导,使教学更有效果;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统计与概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握教学重点。
综合实践--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切实理解逻辑推理;把握教学的重点,落实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有条理地阐述推理过程,但要把握好教学的“度”。
2.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文本资源--充分用好教科书、教学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阅读数学、了解数学、欣赏数学。
信息技术资源--积极开发与利用网络、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
社会教育资源--图书馆、报纸杂志提供贴近生活的素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与工具--如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教具学具等充分利用。
生成性资源--如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也要适时收集和利用。
总之:钻研教材,驾驭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深入其境,方知教材别有洞天,品尝其味,方知教材魅力无限。让我们一路钻研,一路探索,共同开创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