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4 16:03:18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情景导入:
G20峰会2023年9日在印度新德里开幕。印度总理莫迪身前桌签上的国家英文名写着“BHARAT”(译为“婆罗多”或“巴拉特”),而不是“INDIA”(印度)。
请思考: 为什么印度官方和群众都执着于改名?
在英帝国侵占和取代莫卧儿帝国的过程中,India一词逐渐流行开来,用以代指英属印度疆域。但当时这个词涵盖的地理范围远超现在的印度国土,缅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地都被包含在内。
“印度”这个名字是由英国殖民者引入的,是奴隶制的象征。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历史与今天课程紧密相连。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
1.了解西方列强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过程;
2.认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唯物史观】理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联系,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
【时空观念】了解西方列强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殖民扩张的过程和特点,强化时序与空间观念。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和历史图片等,把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历史解释】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含义;“有效占领”原则的内容。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概念
【家国情怀】了解西方列强野蛮的侵略行为,加深学生的切身感受。抵制任何形式的殖民扩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其本质;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及对其评价。
目录
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
亚洲沦为殖民地与半殖民地
2
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3
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4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一)概念:
1.殖民地化:
落后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现象和过程。
2.拉丁美洲:
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曾经长期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印欧语系拉丁语族。
(二)过程:
1.西班牙:
(1)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各;
(2)整个中美洲地区;
(3)巴西以外的南美洲地区。
2.葡萄牙:
从1500年左右,把巴西变成殖民地。
3.英国、法国、荷兰:占据小块殖民地。
4.18世纪晚期,拉美完全处于欧洲列强殖民统治之下。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三)殖民统治:
1.政治上:
实行总督制度(代表国王行使最高权利),进行专制统治(移植西班牙式统治)。
2.经济上:
(1)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
(2)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
在三个世纪里,西班牙掠取了255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葡萄牙仅从巴西掠夺了至少价值6亿美元黄金和3亿美元钻石。
(3)发起罪恶的黑奴贸易;
(4)禁止殖民地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3.奴役屠杀:
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原总共不少于7000万,也许还要多,一个半世纪以后就减少到总共只有350万。
材料 西班牙在殖民地将本国统治移植…… 殖民地的总督区是西班牙王室针对美洲不同区域设立的地方性机构。总督集军事、行政、财政权于一身,直接隶属于西班牙王室。……殖民地所有贸易均由西班牙王室控制,实行垄断贸易政策。农业方面,西班牙不许拉美种植宗主国所出产的橄榄、葡葡等,只允许种植欧洲市场需要的产品,如甘蔗、烟草等,这使拉美地区走上畸形的种植单一农作物的道路。
——项冶《15—18世纪西班牙美洲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 教材的“学思之窗”: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巨额财富。据统计,16、17世纪时,西班牙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白银超过当时世界总产量的2/3。1500—1650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多达180吨,白银多达16000吨。
材料二 欧洲列强海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殖民主义者疯狂的掠夺、榨取殖民地人民的过程,他们通过掠夺和榨取,加速了欧洲国家的原始积累的过程,肥了西欧的资本主义,从而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 近代史编》
合作探究: 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欧洲在拉丁美洲殖民统治的影响。
提示:
(1)对拉丁美洲:
积极:
客观上加强了美洲与世界的联系,冲击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了美洲的开发与近代化。
消极:
①中断了传统美洲文明,加剧了美洲的贫穷与落后;
②拉丁美洲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移植本国政治经济模式,造成拉美社会畸形发展。
(2)对欧洲:
①引发了价格革命,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加速欧洲封建制度解体,推动社会转型;
③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3)对非洲:
①非洲丧失了近亿劳动力,破坏了原有社会结构,极大地制约了非洲的发展;
②造成非洲长期贫穷与落后。
知识拓展: 殖民掠夺对拉丁美洲留下的深远影响。
(1)经济方面:
拉丁美洲殖民地单一产品制经济结构的形成,导致社会经济畸形发展。
(2)政治方面:
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的局面,形成考迪罗制度。
(3)思想文化:
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随移民大批涌入,传播到南美各地,西、葡语取代印第安语,成为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
(4)种族:
美州的土著民族印第安人几乎被灭绝殆尽。今天的加勒比海诸国只有黑人、白人和黑白混血人种,这一地区的真正主人印第安人已经悉数灭绝。
(5)现代化进程:
拉丁美洲现代化步履维艰。
(6)建筑风格:
深受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风格影响。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一)历史解释:
1.殖民地:
原指一个国家在国外侵占并大批移民居住的地区。在资本主义时期,指被资本主义国家剥夺了政治、经济的独立权力,并受它管辖的地区或国家。
殖民地在更广的意义上,还包括保护国、附庸国等。
2.半殖民地:
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控制的国家或地区。国家处于卖国政府统治下任由外寇掠夺本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状态。如近代中国。
(二)概况:
第一阶段:15、16世纪以葡、西为主
1.葡萄牙:
最初在亚洲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到16世纪中叶,在亚洲建立了包括中国澳门在内的几十个商站。
2.西班牙:
入侵菲律宾,将其变成了殖民地。
问题思考:葡、西在亚洲殖民的特点?为什么无法像在拉美那样占领更广阔的殖民地?
提示:
(1)特点:
殖民方式: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
(2)原因:
①亚洲国家封建经济比较发达,有一定实力;
②西、葡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力量较弱。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二)概况:
第二阶段:17世纪后英、荷、法成为主角
1.方式:
武力侵略,不平等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
2.结果: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绝大多数亚洲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表现: 梳理教材,填写下表:
地区 国家 侵略过程及结果
南亚 英国
东南亚 荷兰
英国
法国
美国
西亚 英法俄
东亚 列强
日本
时间:17世纪初开始,英国人来到印度
方式:①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
②挑动印度人打印度人,坐收渔利; ③直接进行武力侵略。
结果:掠夺了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巴达维亚殖民地,后来,占领了整个印尼
19世纪末,英国已将缅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
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
从西班牙手里夺得菲律宾
①英、法、俄等国纷纷在奥斯曼帝国扩大势力范围,分割领土。
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②俄国和英国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和内政,且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
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半岛
素养提升: 谈谈你对“双重使命学说”的看法。 (唯物史观)
材料一 教材的历史纵横: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侵略,蚕食土地,抢掠财富,扩大殖民地。1757年,克莱武指挥英国殖民军队侵占了孟加拉,放手让部下抢劫,他自己一人就从当地土王的金库中抢夺了价值23万英镑的金银财宝。……英国议会因克莱武“对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对他予以表彰。据统计,1757—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攫取的财富不下10亿英镑。
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提示:
(1)在殖民主义对被统治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
殖民主义对被统治国家在客观上具有社会改造作用。一方面,殖民统治把被统治国家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摧毁这些国家现有文明、财富的同时,会瓦解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根基,使旧社会结构瓦解。这是破坏性使命的含义。另一方面,在宗主国工业有相当发展后,殖民剥削也必然要不自觉地起一种建设性作用,为建设使命的含义。
(2)在论述“双重使命”的相互关系方面:
“双重使命”就其社会改造作用而言,是同一方向的两个步骤,是破和立的关系。
材料一 历史纵横:18世纪中后期,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侵略,蚕食土地,抢掠财富,扩大殖民地。1757年,克莱武指挥英国殖民军队侵占了孟加拉,放手让部下抢劫,他自己一人就从当地土王的金库中抢夺了价值23万英镑的金银财宝。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到19世纪中叶农村村社基本上瓦解了,英国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很快占领了印度市场,传统的手工业部门被冲垮,印度也由棉纺织品的输出国变为输入国。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材料三 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庚子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教材》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列强殖民扩张方式的变化以及原因。
提示:
(1)工业革命前,直接掠夺财富。
原因:重商主义时代,西方列强实力有限,主要完成资本积累。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为主。
原因: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驱使它们进一步扩大殖民地。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世界。
原因: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一)概况: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时间 背景 侵略活动 侵略特征
15-19世纪中叶 新航路 开辟
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 工业革命
19世纪末 —— 20世纪初 第二次 工业革命
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港口和城镇,持续进行奴隶贸易
多局限在沿海地区
①英法争夺埃及;
②英法控制苏伊士运河;
③英国侵占埃及进而侵略苏丹;
④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
①由奴隶贸易到全方面进行殖民入侵;
②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
①英法德各自制定侵略非洲的计划;
②1884年,欧洲列强召开柏林会议,“有效占领”“地图上作业”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奴隶贸易逐步终止;
列强之间达成侵略协议;
非洲几乎被瓜分完毕。
问题思考:分析奴隶贸易终止的原因。
①工业革命后,非洲作为原料产地和市场的地位冲突;
②人权观念的进步;
③西方列强实力增强;
④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列强为了输出资本、抢占市场、掠夺原料,加强了对非洲的争夺。
(二)列强的侵略计划:
19世纪后期,列强加强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争夺:英、法、德等列强各自制定了侵略计划。
1.英国的“2C 计划”:
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是纵贯非洲的殖民帝国方案。
2.法国的“2S计划”:
由塞内加尔(佛得角)向东部非洲的索马里扩张,企图建立横贯非洲的法属殖民帝国,因而推行“塞内加尔-索马里计划”。
3.德国的方案:
在赤道两侧建立殖民地:连接东非和西南非洲的属地,建立斜断非洲大陆的殖民帝国。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1)背景:
(2)目的:
(3)召开:
(4)内容:
①“有效占领”: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
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
②“地图上作业”:各国可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
(5)影响:
(1)柏林会议之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19世纪70年代以前,只侵占了10%左右的非洲土地)
(2)表面是瓜分非洲需要遵守的原则,实际是强盗间明目张胆的分割协议。
(3)欧洲列强在非洲的冲突成为导致一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知识延伸: 1884年柏林会议
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列强冲突加剧。
为解决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
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
材料 据统计,非洲的国界44%都由经线或纬线划分,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仅26%的国界是自然边界。划分的这种随意性严重损害了非洲的发展,不仅引发了极为复杂的民族问题,还酿成非洲国家间此起彼伏的边界冲突与战争。在研究了尼日利亚东南沿海靠近喀麦隆边境的克罗斯河流域后,英国学者安尼指出:那里民族众多,却“支离破碎”、“相当混乱”,这是“欧洲人的残暴造成的”,是“分割边界”的结果。
——金点强 王守望《非洲:几何线边界埋下祸根》
问题探究: 非洲各国的分界线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
提示:
(1)特点:分界线几乎是直线,没有考虑当地的地理面貌和土著民族的情况。
(2)问题:欧洲列强瓜分非洲,无视非洲国家主权,人为划定疆界。
(3)影响:土著部落、民族的分离,破坏了当地传统政治、经济及人文结构,给非洲国家间的边界、种族等冲突埋下隐患。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形成的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沦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二)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结果。
2.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技术。
3.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越来越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4.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落后,是它们在这一体系中处于弱势的根本。
材料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历史解释: 世界殖民体系
主要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在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以全世界为中心舞台,通过制度、文化输出,进行殖民扩张、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确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整体。包括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三)表现:
1.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2.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
3.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
(四)过程: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时期 侵略方式 经济主张 典型事件 殖民阶段
工场手工业时期 (资本原始积累)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暴力掠夺、
不平等贸易
重商主义
黑奴贸易、
东印度公司
早期殖民
时期
商品输出为主
武力侵略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开放印度贸易;
解散东印度公司
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资本输出为主
瓜分狂潮
垄断
柏林会议
瓜分中国
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材料一 欧洲列强海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殖民主义者疯狂的掠夺、榨取殖民地人民的过程,他们通过掠夺和榨取,加速了欧洲国家的原始积累的过程,肥了西欧的资本主义,从而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 近代史》
材料二 “机器生产摧毁国外市场的手工业产品,迫使这些市场变成它的原料产地。例如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但工业巨头们发现,使印度变成一个生产国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于是供给印度水利设备和内地交通工具,还在印度布下一个铁路网”。
——马克思
材料三 随着殖民扩张急剧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逐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三次科技革命》
核心素养: 如何评价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史料实证)
(1)对殖民者:
①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长期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
②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对殖民地的扩张与争夺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2)对殖民地: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
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②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灾难,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3)对世界:
①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连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②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初试牛刀:
1.(2024·重庆卷)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
A.授予北尼日利亚的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
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
【解析】 根据材料“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可以看出,英国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是为了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B项正确;根据材料“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北尼日利亚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并不拥有治权,排除A项;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帮助英国当局进行殖民统治,不是强调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
B
初试牛刀:
2.(2024·天津卷)16世纪,西属拉丁美洲的波托西成为世界重要的银矿开采中心,其人口高达12万人,比西班牙任何城市都多,印第安矿工艰难劳动生产的银锭和劳工生产的银子流入世界各地。导致波托西繁荣的直接原因是( )
A.种植园制的盛行
B.奴隶贸易的兴盛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殖民掠夺的疯狂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由于美洲有大量金银可采,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早期殖民者疯狂掠夺当地资源和财富。还进行罪恶的三角贸易。无论是早期还是此后,无论是对印第安人还是对非洲黑人奴隶殖民者疯狂掠夺的本性是一致的,D项正确;种植园经济的盛行主要在农业、畜牧业方面,并非银矿,盛行时间也较晚,排除A项;奴贸易的兴起是在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之后,与情境中的“16世纪”和“印第安矿工”信息不符,排除B项;商业革命是指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包括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转变及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等。材料并未体现这些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D
初试牛刀:
3.(2023·山东高考)下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解析】 根据题中图例发现此时期在美洲的殖民国家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外还有英国、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且英国、法国、荷兰的殖民地面积较之教材中第12课“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一目中的插图的面积变大了,说明此时期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C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有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所占殖民地情况,并非强调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三角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掠夺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C
初试牛刀:
4.(2022·海南高考)综合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A.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
B.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
C.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D.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材料呈现了英法等主要殖民国家和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分布,这说明该材料探究的主题是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和演变,故选C项;圣多明各、巴西利亚、马尼拉等地皆位于亚非拉地区,不属于欧洲列强的范畴,排除A项;俄国、德国和日本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材料只呈现了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少数亚非拉国家的情况,不能完全反映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排除D项。
C
初试牛刀:
5.(2022·福建高考)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成立于19世纪末,是一个庞大的垄断集团,在拉丁美洲地区拥有广泛权势。1944年,该公司以拉美歌舞演员卡门·米兰达为原型,设计了会唱歌的香蕉人形象(如图)。这体现了当时的美国( )
A.实施文化侵略
B.笼络拉美国家
C.操纵拉美政治
D.盛行种族歧视
【解析】 20世纪初,美国联合果品公司主要经营业务是将第三世界国家种植园中生产出的蔬菜、水果(主要是香蕉和菠萝)销往美国和欧洲。该公司不断扩张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各部门的垄断组织。依据材料,公司设计的“会唱歌的香蕉人”广告,以当时拉美歌舞演员卡门·米兰达为原型,明显是为了迎合拉美人民喜好的营销行为,B项正确;广告形象不是以宣传美国文化为主题,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商业行为,与操纵拉美政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跨国公司在拉美地区的经济扩张,没有涉及美国种族歧视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B
初试牛刀:
6.(2022·湖北高考)下图是发表于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其中两个人物代表的国家是
A.西班牙与葡萄牙
B.荷兰与英国
C.英国与法国
D.法国与普鲁士
【解析】 据材料“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可知,这幅画描绘了身穿军装的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和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坐在桌前,正在瓜分一个好似地球的葡萄干布丁,以此来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故选C项;西葡争霸的时代是15、16世纪,排除A项;第四次英荷战争战争(1780—1784年)中荷兰战败,荷兰走向衰落,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不能和法国竞争,排除D项。
C
课堂总结:2025年同步教学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西方列强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过程;
2.认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理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联系,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
【时空观念】,了解西方列强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殖民扩张的过程和特点,强化时序与空间观念。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和历史图片等,把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历史解释】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含义;理解“有效占领”原则的内容。
【家国情怀】了解西方列强野蛮的侵略行为,加深学生的切身感受。抵制任何形式的殖民扩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家国情怀。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其本质;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及对其评价。
教学设计:
1本课的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新航路开辟与两次工业革命,下启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本课主要有四个子目: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上承第三、四、五单元,体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影响,并下启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这是亚非拉人民与殖民者抗争的历史基础。本课叙述了殖民者这一主体的殖民扩张历史,第13课则从被殖民者视角出发叙述其抗争的历史,两课时序、逻辑相衔接。
3.学生需要在探究和教材内容相关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文字史料,以及教材的辅助栏目,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G20峰会2023年9日在印度新德里开幕。印度总理莫迪身前桌签上的国家英文名写着“BHARAT”(译为“婆罗多”或“巴拉特”),而不是“INDIA”(印度)。
请思考:
为什么印度官方和群众都执着于改名?
在英帝国侵占和取代莫卧儿帝国的过程中,India一词逐渐流行开来,用以代指英属印度疆域。但当时这个词涵盖的地理范围远超现在的印度国土,缅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地都被包含在内。
“印度”这个名字是由英国殖民者引入的,是奴隶制的象征。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历史与今天课程紧密相连。。
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一)概念:
1.殖民地化:
落后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现象和过程。
2.拉丁美洲:
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曾经长期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印欧语系拉丁语族。
(二)过程:
1.西班牙:
(1)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各;
(2)整个中美洲地区;
(3)巴西以外的南美洲地区。
2.葡萄牙:
从1500年左右,把巴西变成殖民地。
3.英国、法国、荷兰:占据小块殖民地。
4.18世纪晚期,拉美完全处于欧洲列强殖民统治之下。
(三)殖民统治:
材料 西班牙在殖民地将本国统治移植…… 殖民地的总督区是西班牙王室针对美洲不同区域设立的地方性机构。总督集军事、行政、财政权于一身,直接隶属于西班牙王室。……殖民地所有贸易均由西班牙王室控制,实行垄断贸易政策。农业方面,西班牙不许拉美种植宗主国所出产的橄榄、葡葡等,只允许种植欧洲市场需要的产品,如甘蔗、烟草等,这使拉美地区走上畸形的种植单一农作物的道路。
——项冶《15—18世纪西班牙美洲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影响》
归纳为:
1.政治上:
实行总督制度(代表国王行使最高权利),进行专制统治(移植西班牙式统治)。
2.经济上:
(1)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
(2)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
在三个世纪里,西班牙掠取了255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葡萄牙仅从巴西掠夺了至少价值6亿美元黄金和3亿美元钻石。
(3)发起罪恶的黑奴贸易;
(4)禁止殖民地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3.奴役屠杀:
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原总共不少于7000万,也许还要多,一个半世纪以后就减少到总共只有350万。
合作探究: 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欧洲在拉丁美洲殖民统治的影响。
材料一 教材的“学思之窗”: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巨额财富。据统计,16、17世纪时,西班牙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白银超过当时世界总产量的2/3。1500—1650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多达180吨,白银多达16000吨。
材料二 欧洲列强海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殖民主义者疯狂的掠夺、榨取殖民地人民的过程,他们通过掠夺和榨取,加速了欧洲国家的原始积累的过程,肥了西欧的资本主义,从而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 近代史编》
提示:
(1)对拉丁美洲:
积极:
客观上加强了美洲与世界的联系,冲击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了美洲的开发与近代化。
消极:
①中断了传统美洲文明,加剧了美洲的贫穷与落后;
②拉丁美洲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移植本国政治经济模式,造成拉美社会畸形发展。
(2)对欧洲:
①引发了价格革命,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加速欧洲封建制度解体,推动社会转型;
③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3)对非洲:
①非洲丧失了近亿劳动力,破坏了原有社会结构,极大地制约了非洲的发展;
②造成非洲长期贫穷与落后。
知识拓展: 殖民掠夺对拉丁美洲留下的深远影响。
(1)经济方面:
拉丁美洲殖民地单一产品制经济结构的形成,导致社会经济畸形发展。
(2)政治方面:
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的局面,形成考迪罗制度。
(3)思想文化:
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随移民大批涌入,传播到南美各地,西、葡语取代印第安语,成为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
(4)种族:
美州的土著民族印第安人几乎被灭绝殆尽。今天的加勒比海诸国只有黑人、白人和黑白混血人种,这一地区的真正主人印第安人已经悉数灭绝。
(5)现代化进程:
拉丁美洲现代化步履维艰。
(6)建筑风格:
深受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风格影响。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一)概念:
1.殖民地:
原指一个国家在国外侵占并大批移民居住的地区。在资本主义时期,指被资本主义国家剥夺了政治、经济的独立权力,并受它管辖的地区或国家。
殖民地在更广的意义上,还包括保护国、附庸国等。
2.半殖民地:
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控制的国家或地区。国家处于卖国政府统治下任由外寇掠夺本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状态。如近代中国。
(二)概况:
第一阶段:15、16世纪以葡、西为主
1.葡萄牙:
最初在亚洲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到16世纪中叶,在亚洲建立了包括中国澳门在内的几十个商站。
2.西班牙:
入侵菲律宾,将其变成了殖民地。
问题思考:葡、西在亚洲殖民的特点?为什么无法像在拉美那样占领更广阔的殖民地?
(1)特点:
殖民方式: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
(2)原因:
①亚洲国家封建经济比较发达,有一定实力;
②西、葡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力量较弱。
第二阶段:17世纪后英、荷、法成为主角
1.方式:
武力侵略,不平等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
2.结果: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绝大多数亚洲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表现: 梳理教材,填写下表:
素养提升: 谈谈你对“双重使命学说”的看法。 (唯物史观)
材料一 教材的历史纵横: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侵略,蚕食土地,抢掠财富,扩大殖民地。1757年,克莱武指挥英国殖民军队侵占了孟加拉,放手让部下抢劫,他自己一人就从当地土王的金库中抢夺了价值23万英镑的金银财宝。……英国议会因克莱武“对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对他予以表彰。据统计,1757—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攫取的财富不下10亿英镑。
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提示:
(1)在殖民主义对被统治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
殖民主义对被统治国家在客观上具有社会改造作用。一方面,殖民统治把被统治国家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摧毁这些国家现有文明、财富的同时,会瓦解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根基,使旧社会结构瓦解。这是破坏性使命的含义。另一方面,在宗主国工业有相当发展后,殖民剥削也必然要不自觉地起一种建设性作用,为建设使命的含义。
(2)在论述“双重使命”的相互关系方面:
“双重使命”就其社会改造作用而言,是同一方向的两个步骤,是破和立的关系。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列强殖民扩张方式的变化以及原因。
材料一 历史纵横:18世纪中后期,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侵略,蚕食土地,抢掠财富,扩大殖民地。1757年,克莱武指挥英国殖民军队侵占了孟加拉,放手让部下抢劫,他自己一人就从当地土王的金库中抢夺了价值23万英镑的金银财宝。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到19世纪中叶农村村社基本上瓦解了,英国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很快占领了印度市场,传统的手工业部门被冲垮,印度也由棉纺织品的输出国变为输入国。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材料三 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庚子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教材》
提示:
(1)工业革命前,直接掠夺财富。
原因:重商主义时代,西方列强实力有限,主要完成资本积累。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为主。
原因: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驱使它们进一步扩大殖民地。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世界。
原因: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一)概况: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问题思考:分析奴隶贸易终止的原因。
①工业革命后,非洲作为原料产地和市场的地位冲突;
②人权观念的进步;
③西方列强实力增强;
④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列强为了输出资本、抢占市场、掠夺原料,加强了对非洲的争夺。
(二)列强的侵略计划:
19世纪后期,列强加强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争夺:英、法、德等列强各自制定了侵略计划。
1.英国的“2C 计划”:
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是纵贯非洲的殖民帝国方案。
2.法国的“2S计划”:
由塞内加尔(佛得角)向东部非洲的索马里扩张,企图建立横贯非洲的法属殖民帝国,因而推行“塞内加尔-索马里计划”。
3.德国的方案:
在赤道两侧建立殖民地:连接东非和西南非洲的属地,建立斜断非洲大陆的殖民帝国。
知识延伸: 1884年柏林会议
背景:
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列强冲突加剧。
目的:
为解决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
召开:
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
(4)内容:
①“有效占领”: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
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
②“地图上作业”:各国可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
(5)影响:
(1)柏林会议之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19世纪70年代以前,只侵占了10%左右的非洲土地)
(2)表面是瓜分非洲需要遵守的原则,实际是强盗间明目张胆的分割协议。
(3)欧洲列强在非洲的冲突成为导致一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问题探究: 非洲各国的分界线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
材料 据统计,非洲的国界44%都由经线或纬线划分,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仅26%的国界是自然边界。划分的这种随意性严重损害了非洲的发展,不仅引发了极为复杂的民族问题,还酿成非洲国家间此起彼伏的边界冲突与战争。在研究了尼日利亚东南沿海靠近喀麦隆边境的克罗斯河流域后,英国学者安尼指出:那里民族众多,却“支离破碎”、“相当混乱”,这是“欧洲人的残暴造成的”,是“分割边界”的结果。
——金点强 王守望《非洲:几何线边界埋下祸根》
提示:
(1)特点:分界线几乎是直线,没有考虑当地的地理面貌和土著民族的情况。
(2)问题:欧洲列强瓜分非洲,无视非洲国家主权,人为划定疆界。
(3)影响:土著部落、民族的分离,破坏了当地传统政治、经济及人文结构,给非洲国家间的边界、种族等冲突埋下隐患。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概念:
主要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在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以全世界为中心舞台,通过制度、文化输出,进行殖民扩张、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确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整体。包括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二)形成的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沦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三)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结果。
2.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技术。
3.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越来越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4.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落后,是它们在这一体系中处于弱势的根本。
(四)表现:
1.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2.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
3.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
(五)历程:
核心素养: 如何评价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欧洲列强海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殖民主义者疯狂的掠夺、榨取殖民地人民的过程,他们通过掠夺和榨取,加速了欧洲国家的原始积累的过程,肥了西欧的资本主义,从而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 近代史》
材料二 “机器生产摧毁国外市场的手工业产品,迫使这些市场变成它的原料产地。例如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但工业巨头们发现,使印度变成一个生产国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于是供给印度水利设备和内地交通工具,还在印度布下一个铁路网”。
——马克思
材料三 随着殖民扩张急剧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逐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三次科技革命》
提示:
(1)对殖民者:
①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长期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
②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对殖民地的扩张与争夺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2)对殖民地: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
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②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灾难,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3)对世界:
①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连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②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初试牛刀:
1.(2024·重庆卷)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
A.授予北尼日利亚的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
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
【解析】 根据材料“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可以看出,英国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是为了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B项正确;根据材料“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北尼日利亚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并不拥有治权,排除A项;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帮助英国当局进行殖民统治,不是强调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4·天津卷)16世纪,西属拉丁美洲的波托西成为世界重要的银矿开采中心,其人口高达12万人,比西班牙任何城市都多,印第安矿工艰难劳动生产的银锭和劳工生产的银子流入世界各地。导致波托西繁荣的直接原因是( )
A.种植园制的盛行
B.奴隶贸易的兴盛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殖民掠夺的疯狂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由于美洲有大量金银可采,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早期殖民者多使用欺诈、掠夺、屠杀、残酷压榨等野蛮手段,疯狂掠夺当地资源和财富。这一径给当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灾难,冲击和阻断了当地的文明进程。在第安人大量死亡后,欧洲人便开始将非洲黑人运往美洲充当劳动力形成罪恶的三角贸易,对拉丁美洲殖民地展开更大规模的奴役与夺。无论是早期还是此后,无论是对印第安人还是对非洲黑人奴隶殖民者疯狂掠夺的本性是一致的,D项正确;种植园经济的盛行主要在农业、畜牧业方面,并非银矿,盛行时间也较晚,排除A项;奴贸易的兴起是在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之后,与情境中的“16世纪”和“印第安矿工”信息不符,排除B项;商业革命是指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包括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转变及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等。材料并未体现这些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山东高考)下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
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解析】 根据题中图例发现此时期在美洲的殖民国家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外还有英国、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且英国、法国、荷兰的殖民地面积较之教材中第12课“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一目中的插图的面积变大了,说明此时期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C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有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所占殖民地情况,并非强调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三角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掠夺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海南高考)综合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
B.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
C.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D.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材料呈现了英法等主要殖民国家和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分布,这说明该材料探究的主题是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和演变,故选C项;圣多明各、巴西利亚、马尼拉等地皆位于亚非拉地区,不属于欧洲列强的范畴,排除A项;俄国、德国和日本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材料只呈现了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少数亚非拉国家的情况,不能完全反映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排除D项。
5.(2022·福建高考)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成立于19世纪末,是一个庞大的垄断集团,在拉丁美洲地区拥有广泛权势。1944年,该公司以拉美歌舞演员卡门·米兰达为原型,设计了会唱歌的香蕉人形象(如图)。这体现了当时的美国( )
实施文化侵略
B.笼络拉美国家
C.操纵拉美政治
D.盛行种族歧视
【解析】 20世纪初,美国联合果品公司主要经营业务是将第三世界国家种植园中生产出的蔬菜、水果(主要是香蕉和菠萝)销往美国和欧洲。该公司不断扩张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各部门的垄断组织。依据材料,公司设计的“会唱歌的香蕉人”广告,以当时拉美歌舞演员卡门·米兰达为原型,明显是为了迎合拉美人民喜好的营销行为,B项正确;广告形象不是以宣传美国文化为主题,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商业行为,与操纵拉美政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跨国公司在拉美地区的经济扩张,没有涉及美国种族歧视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2·湖北高考)下图是发表于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其中两个人物代表的国家是
西班牙与葡萄牙
B.荷兰与英国
C.英国与法国
D.法国与普鲁士
【解析】 据材料“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可知,这幅画描绘了身穿军装的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和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坐在桌前,正在瓜分一个好似地球的葡萄干布丁,以此来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故选C项;西葡争霸的时代是15、16世纪,排除A项;第四次英荷战争战争(1780—1784年)中荷兰战败,荷兰走向衰落,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不能和法国竞争,排除D项。
本课总结:
板书设计: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一)概念
(二)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一)表现
(二)殖民扩张方式及原因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一)概况
(二)柏林会议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形成的标志
(二)形成的原因
(三)形成的过程
(四)体系的影响
布置作业:
查找国际上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不同的言论,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使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展开,对于主干知识部分,让学生通过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形式,凸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借助历史概念、地图、文字等史料,增强学生的史料互证意识,培育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效果较好。
由于本课涉及的时空史实较繁杂、国家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再加上课时时间的问题,导致课堂内容不得不粗浅完成,同时,时间过紧会导致教师填鸭式的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讲解中应着力厘清时空线索,借助地图和时间轴等辅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构建准确、具体、连贯的时空认知。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2课 教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