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目录
壹
贰
肆
伍
叁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法学法
陸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 版2020年修订):“1.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上承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下启第8课《三国至隋唐文化》。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隋唐制度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制度的创新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强调在历史的发展线索中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本课讲的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属于核心知识,并且属于本单元和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心理特点:学生通过影视剧或文学作品较多接触隋唐历史时期,兴趣较为浓厚,思维活跃。
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分析能力提升,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和分析。
知识基础: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秦汉以来的朝代更迭、隋唐盛世等知识点。
学习短板:学生虽有初中的知识基础,但是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和广度,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力不够,对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及创新比较陌生。
高一普通班学生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通过《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从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01
汉到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
教学重点
02
教学难点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之处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
A
合作探究法
D
C
B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史料教学法
对比分析法
情境创设法
教学过程·教学结构
1
选官之变: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2
中枢之变: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3
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教学过程·导入
孟郊为什么这么开心?
“登科”对于读书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它背后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现象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
图1
登科后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用古诗创造历史情景,拉近学生与历史课堂的距离
教学过程
材料一:
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概括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以及措施 。
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
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 赵翼《廿二史札记》
选官之变: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教学过程
材料四: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通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选官之变: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设计意图
材料三:
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将州郡人物依门第、品状分为九等。
—— 《资治通鉴·魏纪》
思考:九品中正制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九品中正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隋唐时期科举制完善历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选官之变: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时期 选官制度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
教学过程
根据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选官之变: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科举制
材料五: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 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 ——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六:
贫苦子弟, 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解读,让学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达到史料实证水平2。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用时间轴的形式说明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随着时代的变化,制度相应作出调整。
中枢之变: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图3 唐朝三省位置示意图
三省六部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设计问题,探讨唐朝中央决策机构的运作流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中枢之变: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贞观三年(629年)唐王朝面临北方东突厥势力威胁,为彻底消除隐患,朝中大臣纷纷提议必须出兵作战,而古代用兵作战乃国之大事,需要一整套周密部署的方案,请问:
作战方案如何拟定?
方案出台后,是否可以立即实施?
方案最终的效果如何?
教学过程
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赋税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数字故事改变枯燥的课堂,针对学情,以表格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用对比分析、表格梳理的方法学习历史。
项目 租庸调制(唐初) 两税法(唐中后期)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根据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两税法的利弊?
材料七: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美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赋税制度
材料八: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 《翰苑集》 卷22
培养学生提取、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引用习主席的话使学生明白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涵养学生的家国家国情怀。
材料九:
(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也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合作探究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组讨论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带给我们的启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 习近平
板书设计
租庸调制
两税法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中书、门下、尚书
吏、户、礼、兵、刑、工
板书设计
优点:通过古诗、数字故事等创设多元情境,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采用图表对比分析、合作探究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缺点:短时间内完成的说课,团队力量有限,准备不足。
感谢倾听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