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 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典故有哪些? 你知道吗?战国时的孟母三迁、
南宋的岳母刺字。
北宋的画荻教子。 上学期 我们也学了三篇有关父母教育子女的文章,你还记得吗?《给儿子的一封信》《给女儿的一封信》《一厘米》韩婴周公子诫 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诫:告诫,警告劝诫。
韩婴,西汉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 “周公”何许人也?
周公,西周初政治家。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佐武王伐商,多次建功。武王死,以成王年幼,由他摄理政事。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浅
易文言文的能力。
3、结合注解及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把握课文
内容,领悟主旨,学会言简意赅的写法。
4、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姬( ) 相( )天子 吐哺( )
嚼( ) 守以畏者( )
睿( )智 桀( ) 纣( )
欤( )读准下列字音jīxiàngbǔjiáowēiruìjiéZhòuyú往: 以:
骄: 相:
轻: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译文: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因为怠慢、轻视去,到……去辅佐轻微,浅薄译文:但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然: 哺:
犹: 闻: 守:
以: 荣:
安:原文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还但是口中含嚼的食物听说保持用,用来得到荣耀(形作动)拥有安定(形作动)译文: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畏:
聪明: 睿智:
哲: 闻:原文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wēi 通“威” 威严明察事理聪慧,明智明智,聪明见闻,见识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原文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夫: 由:
亡: 是:
欤:句首语气词使……灭亡奉行,遵从这样译文: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合 作 探 究1、周公为什么诫子?
2、周公诫子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3、周公怎样劝诫儿子的?
4、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德”在今天
有何现实意义?
思考并回答问题整体把握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原文回答)
2、周公提出的“六德”是什么?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六德”就是六种谦虚的美德,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哪句话体现了周公辅政
时礼贤下士?
“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2、文段中通过反面事例论证的语句是: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
纣是也。”局部品味3、“桀、纣是也。”中的“是”意思是什么?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样。“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
4、“夫贵为天子,……桀、纣是也。”
这几句,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述了什么观点?
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论述了要 谦逊谨慎的观点。交待诫子背景
起 无以鲁国骄士(中心论点)
承 周公执政,吐哺握发 (事实论证)
圣言相告,六种谦德(道理论证)正转 桀、纣不谦而失 下—反面例证
合 可不慎欤--反问结束,首尾呼应周公诫子板书结构图谦虚谨慎反成 语 博闻强记
富有四海
握发吐哺 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 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学习探究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练习:
1.第一句:交代周公诫子的 ,突出诫子的 性, 性。
2.从第二句“周公诫子曰”到结尾。写周公 。背景必要重要诫子过程 解释紫色字:
①无以鲁国骄士。
②犹恐失天下之士。
③一饭三吐哺。
翻译句子:
①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②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怠慢,轻视
担心
口中含嚼的食物我在天下的地位不能算轻贱。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重点回顾
1.周公为什么要诫子?周公为了让儿子到鲁国不怠慢人才。于成王封伯禽于鲁到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在苛政猛于虎也比之吾,文王之子的守之以恭者代词,指代德行宽裕送杜少府之蜀州去、往、到何术之求宾语前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以子无以鲁国骄士因为守之以恭者用计日以还表顺接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夫夫此六者发语词,无实义余观夫巴陵胜状那,指示代词逝者如斯夫放在句末,表示感叹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诸葛亮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静心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暴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龄随着光阴飞逝,志向随着年龄消退,最后精力衰竭学识无成,大多以不能承接先世的志向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候再有想法学习哪来得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