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一 四大地理区域差异(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训练一 四大地理区域差异(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14 12:47:34

文档简介

期末复习
专题训练一 四大地理区域差异
区域定位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读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回答1~3题:
1.线①是C区域与其他三个区域的分界线,其划分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降水
C.气温 D.宗教
2.下列有关图中线④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④是我国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B.线④是我国热带地区与温带地区的分界线
C.我国1月10 ℃等温线大致沿线④分布
D.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线④分布
3.从四大地理区域位置看,黄土高原位于 地区;从阶梯位置看,位于地势第 级阶梯。( )
A.南方、三 B.北方、二
C.西北、三 D.青藏、一
4.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描述的天气现象出现在哪幅图中 ( )
5.广州位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自然地理特征差异
6.读中国主要河湖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湖泊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
B.我国湖泊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
C.北方地区的河流大多流量大,含沙量较小
D.西北地区的河流均为内流河,以夏汛为主
7.下列有关四大地理区域植被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植被自东向西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青藏地区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牧区,草场广布
C.北方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D.南方地区的冬季气温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其主要植被
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
我国的传统民居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是各地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杰作。下图中①②示意我国两个地区的典型传统民居,③示意某地区民居及其周围环境。据此回答8~9题:
② ③
8.民居①②分别位于我国的( )
A.南方地区、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C.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D.北方地区、西北地区
9.反映传统民居③所在地区环境特点的古诗词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某电视节目记录了在中国境内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地区居民主食是馒头、包子、饺子
B.②地区的特色食品有汤圆、刀削面
C.③地区的手抓肉是当地牧民的传统美食
D.④地区的藏族人民喜爱喝酥油茶和青稞酒
11.④地区重要的农业区是( )
A.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B.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C.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D.柴达木盆地
12.②地区的民居屋顶坡度较①地区大,原因是( )
A.突出民居的居住功能,外表显得气派豪华
B.②地区降水多,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
C.由②地区的传统文化决定的
D.由②地区的河流密度大决定的
区域间资源、经济的联系
  读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我国四大工程中属于能源调配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4.四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工程的一期有利于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短缺
B.②工程有利于带动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③工程会削弱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D.④工程能完全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供水紧张的问题
  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图为我国综合能源基地分布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关于各能源基地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鄂尔多斯荒漠化严重,应停止采矿
B.新疆水资源短缺,应兴建坎儿井优先保证矿区用水
C.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频发,应保护森林植被
D.内蒙古草场退化加剧,应禁止放牧
16.图中( )
A.蒙东基地远离市场,生产技术水平低,应限制其发展
B.新疆基地水能资源丰富,以能源加工和出口为发展方向
C.西南基地交通运输便利,以油气发电、输电建设为重
D.山西基地煤炭丰富,煤电、煤化工等综合开发前景广阔
17.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下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区和乙地区的分界线①大致是沿 (山脉)和 (河流)一线,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
(2)②是 (地形区),该地形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任答一条即可)
(3)乙地区的耕地类型以 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 。
(4)丁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该地区阴影部分是被誉为“中华水塔”的 地区,位于 省。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上海的小明为同班同学设计了四条路线,准备利用寒假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下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四条路线将经历的自然环境以及同学们对一些现象的思考。
(1)路线①从上海出发,途经北京到哈尔滨,年平均气温逐渐 (填“升高”或“降低”),导致三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路线经过 区、 区。
(2)路线②的终点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行政中心 ,该地气候类型是 ,途中经过四类干湿区,反映出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 。
(3)路线③西行将跨过流域面积最广的 (河流),到达 (省级行政区域名称),该地区的地形为 ,主要少数民族是 。
(4)路线④曲折南下抵达“羊城”广州,所在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为 ,该路线沿途所见的主要耕地类型是 。四条路线中经过地势第一级阶梯的是 ,经过的气候类型最多的是路线 。
19.家住四川绵阳的张明同学设计了一条“四大地理区域之旅”的考察线路,目的是感受祖国山河的辽阔与壮美,各民族的团结与和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火车穿行在辽阔的A 平原上时,张明看到铁道两旁几乎全是正在收割或收割后的 (填“麦地”或“稻田”)。
(2)在北京一下火车,张明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在人民大会堂等建筑前留影,感受北京作为全国 的氛围。
(3)从哈尔滨到呼和浩特,火车穿越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之一的B (山脉),张明发现当地智慧的人民因地制宜,在山上发展 业,与山麓两侧农业类型不同。
(4)旅行中,张明与当地居民一起生活和劳作。在呼和浩特周边住进了 (填“甲”或“乙”),体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在拉萨郊区与牧民一起放牧 (填“细毛羊”“牦牛”或“三河马”)。
(5)从哈尔滨到呼和浩特,年降水量逐渐 ,气候越来越干燥,因此张明嘴唇越来越干;拉萨因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即使盛夏的晚上也要穿较厚的外套。 期末复习
专题训练一 四大地理区域差异
区域定位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读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回答1~3题:
1.线①是C区域与其他三个区域的分界线,其划分的主导因素是( A )
A.地形 B.降水
C.气温 D.宗教
2.下列有关图中线④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线④是我国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B.线④是我国热带地区与温带地区的分界线
C.我国1月10 ℃等温线大致沿线④分布
D.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线④分布
3.从四大地理区域位置看,黄土高原位于    地区;从阶梯位置看,位于地势第    级阶梯。( B )
A.南方、三 B.北方、二
C.西北、三 D.青藏、一
4.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描述的天气现象出现在哪幅图中 ( B )
5.广州位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B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自然地理特征差异
6.读中国主要河湖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我国湖泊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
B.我国湖泊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
C.北方地区的河流大多流量大,含沙量较小
D.西北地区的河流均为内流河,以夏汛为主
7.下列有关四大地理区域植被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西北地区植被自东向西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青藏地区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牧区,草场广布
C.北方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D.南方地区的冬季气温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其主要植被
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
我国的传统民居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是各地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杰作。下图中①②示意我国两个地区的典型传统民居,③示意某地区民居及其周围环境。据此回答8~9题:
② ③
8.民居①②分别位于我国的( D )
A.南方地区、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C.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D.北方地区、西北地区
9.反映传统民居③所在地区环境特点的古诗词是( C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某电视节目记录了在中国境内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①地区居民主食是馒头、包子、饺子
B.②地区的特色食品有汤圆、刀削面
C.③地区的手抓肉是当地牧民的传统美食
D.④地区的藏族人民喜爱喝酥油茶和青稞酒
11.④地区重要的农业区是( C )
A.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B.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C.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D.柴达木盆地
12.②地区的民居屋顶坡度较①地区大,原因是( B )
A.突出民居的居住功能,外表显得气派豪华
B.②地区降水多,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
C.由②地区的传统文化决定的
D.由②地区的河流密度大决定的
区域间资源、经济的联系
  读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我国四大工程中属于能源调配的是( B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4.四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①工程的一期有利于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短缺
B.②工程有利于带动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③工程会削弱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D.④工程能完全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供水紧张的问题
  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图为我国综合能源基地分布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关于各能源基地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鄂尔多斯荒漠化严重,应停止采矿
B.新疆水资源短缺,应兴建坎儿井优先保证矿区用水
C.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频发,应保护森林植被
D.内蒙古草场退化加剧,应禁止放牧
16.图中( D )
A.蒙东基地远离市场,生产技术水平低,应限制其发展
B.新疆基地水能资源丰富,以能源加工和出口为发展方向
C.西南基地交通运输便利,以油气发电、输电建设为重
D.山西基地煤炭丰富,煤电、煤化工等综合开发前景广阔
17.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下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区和乙地区的分界线①大致是沿 秦岭 (山脉)和 淮河 (河流)一线,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气候 。
(2)②是 黄土高原 (地形区),该地形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任答一条即可)
(3)乙地区的耕地类型以 水田 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 水稻 。
(4)丁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高寒 ,该地区阴影部分是被誉为“中华水塔”的 三江源 地区,位于 青海 省。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上海的小明为同班同学设计了四条路线,准备利用寒假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下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四条路线将经历的自然环境以及同学们对一些现象的思考。
(1)路线①从上海出发,途经北京到哈尔滨,年平均气温逐渐 降低 (填“升高”或“降低”),导致三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纬度位置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路线经过 湿润 区、 半湿润 区。
(2)路线②的终点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行政中心 乌鲁木齐 ,该地气候类型是 温带大陆性气候 ,途中经过四类干湿区,反映出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 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
(3)路线③西行将跨过流域面积最广的 长江 (河流),到达 西藏自治区 (省级行政区域名称),该地区的地形为 高原 ,主要少数民族是 藏族 。
(4)路线④曲折南下抵达“羊城”广州,所在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为 粤 ,该路线沿途所见的主要耕地类型是 水田 。四条路线中经过地势第一级阶梯的是 ③ ,经过的气候类型最多的是路线 ② 。
19.家住四川绵阳的张明同学设计了一条“四大地理区域之旅”的考察线路,目的是感受祖国山河的辽阔与壮美,各民族的团结与和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火车穿行在辽阔的A 华北 平原上时,张明看到铁道两旁几乎全是正在收割或收割后的 麦地 (填“麦地”或“稻田”)。
(2)在北京一下火车,张明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在人民大会堂等建筑前留影,感受北京作为全国 政治文化中心 的氛围。
(3)从哈尔滨到呼和浩特,火车穿越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之一的B 大兴安岭 (山脉),张明发现当地智慧的人民因地制宜,在山上发展 林 业,与山麓两侧农业类型不同。
(4)旅行中,张明与当地居民一起生活和劳作。在呼和浩特周边住进了 乙 (填“甲”或“乙”),体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在拉萨郊区与牧民一起放牧 牦牛 (填“细毛羊”“牦牛”或“三河马”)。
(5)从哈尔滨到呼和浩特,年降水量逐渐 减少 ,气候越来越干燥,因此张明嘴唇越来越干;拉萨因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即使盛夏的晚上也要穿较厚的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