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专项提升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专项提升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4 12:4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专项提升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一维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常见的一维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二维码是在一维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维码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平面上存储信息的代码标记。一般由黑白相间的几何图形组成,可用于机器识别,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获得相关信息。www.21-cn-jy.com
材料二:组成一维码的信息部分只能是字母和数字,尺寸相对较大,也就是说它的空间利用率较低,这就决定了其信息量不大的局限性。它的数据容量较小,一般只可容纳 30个字符左右。二维码就不一样了,它的信息承载量很大,数据容量可达2000个字符左右。信息内容可包含字母、数字、汉字、字符等,信息含量非常丰富。
材料三:使用一维码碰到条形码受损时,识读设备就无法读取信息,这就需要操作人员通过键盘手动输入条形码号。二维码引入了错误纠正机制,使得二维码在局部损坏时,依旧可以正确识读。
材料四:二维码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Ⅰ传递信息。人们初次见面交换名片时,用智能手机扫描对方名片上的二维码,即可将对方的信息存入自己的通讯录中;21·cn·jy·com
Ⅱ电商平台入口。顾客线下扫描商品广告的二维码,然后在线购物;
Ⅲ移动支付。顾客扫描二维码进入支付平台,使用手机进行支付;
Ⅳ凭证。比如团购的消费凭证,会议的入场凭证等。
1.填空题。
(1)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2·1·c·n·j·y
(2)材料四中画横线句子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2.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请你根据材料判断下面各图中,( )是一维码,( )是二维码。
A. B C. D.
(2)小林准备制作展板介绍二维码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他可以选用材料( )中的内容。
A.一 B.二 C.三 D.四
(3)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符的一项是( )
A.二维码是在一维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一维码是由反射率相差不大的黑条和白条排成的平行线图案。
C.二维码引入错误纠正机制,使得二维码在局部损坏时,依旧可以正确识读。
D.一维码受损时识读设备无法读取信息,就需要操作人员通过键盘手动输入条形码号。
3.王阿姨开了一间书屋,为方便顾客支付,要在收银台贴一张收款码,她应该使用一维码还是二维码?这种条码的优势有哪些?【出处:21教育名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
【材料一】
本次调查的( )是为了探讨互联网在小学生网民中的使用情况,家长是如何对待孩子使用互联网的,目前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专属产品的现状如何以及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对其学习和生活有何影响。
【材料二】
调查的( )是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市的小学生及其家长。调查实施的( )为2018年7月18日至7月31日。在三个城市共收集有效样本2400份,学生及家长分别1200份。
【材料三】
从本次调查所展现的数据可以得出( ),网络已经日益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的上网行为等各方面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4.以上材料是关于小学生互联网( )的调研报告。
A.使用次数 B.使用时间 C.使用行为 D.使用效果
5.依次填入以上材料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结论 对象 目的 时间 B.目的 对象 时间 结论
C.目的 结论 时间 对象 D.对象 目的 结论 时间
6.本次调查的对象是 、 和 的小学生及其 。
7.本次调查的目的是( )(多选)
A.探讨小学生网民的人数。
B.探讨互联网在小学生网民中的使用情况。
C.家长对待孩子使用互联网的态度。
D.了解小学生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
E.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网络专属产品的现状。
F.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对其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8.“网络已经日益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个说法对吗?联系实际谈一谈互联网在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些什么帮助?又有什么不利的影响?
阅读短文,然后完成练习。
局长的脸
①娘在四十岁那年才有了他,对他格外疼爱。当时有个邻居自称会相面,把他抱起来左看右看说:“这孩子厉害,将来是当官的材料。”娘却说:“当不当官的也没啥,走正路就好。”
②想不到竟被邻居说中,他成年后一路拼搏,坐到某局局长的位置。每次回家,乡亲们包括一些长辈对他都很尊重。他刚开始还不好意思,渐渐的就有些飘飘然。这时娘就警告他:“你小子别得意,人家认的不是你,而是你那张局长脸。你可一定要争气,多为大家办好事。”他点点头,心里却有几分不服气。
③不久,乡亲们果然有事求他。家乡是山区,家家户户种苹果,因为气候和土壤方面的优势,种出来的苹果格外甜,只可惜交通不便,没有商家愿意进山采购。乡亲们眼睁睁看着又大又红的苹果运不出去,最后只能烂掉,别提多心疼了。“帮我们修条路吧!”别人求他办事,都会递上红包,乡亲们带来的只有一筐苹果。他笑着说:“好啊,我想想办法。”
④一年过去,他没想出办法,两年过去,还是没辙。乡亲们失望了,不再求他。
⑤又一年秋天,接连下了好几天雨,他忽然接到老家邻居的电话,说他娘胃病又犯了,痛得起不来床。他赶紧往家赶,山路泥泞不堪,司机紧张得满头大汗,他更是心急如焚。车子开到山腰,忽然车轮打滑,歪到一个土坑里出不来了。
⑥这时,山路那边走来几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他急忙求助,孩子们却原地不动。一个男孩盯着他问:“你就是那个刘局长吧?”他赶紧点头称是,心里又升起小小的得意,看来娘说得对,就连小孩子也认得我这张局长脸。
⑦然而,孩子们反应却是一起转身离开,走到不远处又停下来,开始小声议论。他依稀听到这样一句,“就是他,不给村里修路,害得咱们的苹果都卖不出去,别帮他!”
⑧几分钟后,孩子们返回,一起用力把车推了出来。“谢谢你们!”他从车里拿出几瓶饮料,想要分给他们,他们却早已跑开。一个孩子边跑边回头说:“我们不是为了你才推车的,我们是为了周老师。”
⑨他举着饮料的手颓然停在半空。周老师不是别人,正是他娘。
9.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A.“当不当官的也没啥,走正路就好。”话中体现了周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期盼。( )
B.从山区里走出来的刘局长,每次回家,乡亲们包括一些长辈对他一直都很尊重。( )
C.从文中知道,刘局长从当上局长到母亲患病回家这段时间,不管乡亲们多么期盼,都没有为生他养他的山区修路。( )
D.从帮忙推车的孩子们表现可以看出,不务实的局长是不受乡亲们欢迎的。( )
10.当上了局长,哪句话最能体现刘局长自以为是?请用“____”画出来。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乡亲们复杂的心理,请作分析。
12.作者把“由于娘犯胃病而痛得起不来床,刘局长急着往家赶”这一例子写详细,为什么?请写出你的理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3.将来当上了人民父母官,你打算做哪些服务人民的事情?为什么要那样做?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军事题材电影
材料一:
近年来,以《战狼2》《红海行动》等为代表的一批军事题材电影既叫好又叫座,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这些主旋律影片,不同于那些脂粉气十足的青春偶像剧、故弄玄虚的魔幻剧和无病呻吟的家庭伦理剧,为当下的中国影视行业注入了更多的阳刚之气。
材料二:
影片《空天猎》展现了我军新型战机自如地穿梭于狭窄山谷,并通过截获目标辐射源的方式探测到潜藏在夜幕里的敌方导弹,并对其进行精准打击的场景。《红海行动》则展示了我国海军战舰远程指挥作战、快速拦截导弹以及投放无人机的强大功能。观众看后热血沸腾,连连赞叹:“厉害了,我的国!”21*cnjy*com
材料三:
讲好当代中国军人的故事,塑造彰显自然真实的新时代精神的英雄形象,是广大军事题材作品创作者的共同目标。如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没有传统军人的棱角与强势,憨厚本分,重感情轻荣誉。电影《战狼2》中的冷锋也同样如此,看重友谊、爱情,不计较个人得失、荣利。他们不同于以往作品中“高大全式”的英雄,也不同于虚假抗日“神剧”里的“痞子式”英雄,这些“接地气”的人物形象,显然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14.根据上面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受到观众追捧的原因。
15.某影视频道准备进行军事题材影片展播,下面是该频道以对联的形式为此次展播拟定的宣传语的上句,请结合上述材料,补写出下句。(要求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主旋律电影彰显阳刚之气, 。
1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影视作品中“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
(2)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展示了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
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日常英雄
①我多么喜爱篮球,在家里没事无聊时,就伸展手臂假装手里有一颗篮球,朝着想象的篮筐专心地投去。我不只爱打球,也爱看球,随便什么样的人打球,都能让我看得出神。
②我看到角落的篮球架下,来了一群小孩,他们的动作还很稚嫩,几个人聚在一起,没什么章法地抢球、投篮。很快地,他们之间又分出程度来。有的可以模仿运球上篮的动作,有的可以跳投,有的却只能定点朝篮筐抛射。最糟的是一个穿深蓝短裤的男孩,他投篮不准,传球会偏,而且不会接球。【来源:21cnj*y.co*m】
③因为他怕球。球朝他的方向去,他就本能地躲。他愈躲,愈不懂得用手挡球接球,就愈容易被球打中,于是就愈怕球。
④看他打球,是种折磨。他那么怕,那么笨拙,偏偏又老是被球打到,显出更笨拙的狼狈模样。距离太远了,我听不清楚他们说话,不过我判断其他男孩开始取笑这个蓝短裤,男生间说的取笑话,一定很难听。
⑤也不能怪这些男孩,我自己知道,跟这样怕球、不能接球的人一起打球,真是种折磨。我想,唯一解决的办法,是那个蓝短裤自己知难而退。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或许是不愿孤零零一个人被隔在场外吧,蓝短裤坚持在场里跑来跑去,人家在打篮球,他却比较像在玩躲避球。
⑥一阵子之后,其中一位穿黄上衣的男孩抓住蓝短裤,把他拖到旁边,拿起另一颗球,开始教蓝短裤如何接球。黄上衣先站得很近,轻轻传球,一次又一次,然后慢慢站得远些,再轮流用反弹球和空中抛球丢给蓝短裤。我很惊讶,这个黄上衣男孩可以那么有耐心:蓝短裤没接到球时,他没有一点嘲笑,没有一点“怎么连这样的也接不到”的责备,而当蓝短裤意外接好难接的球,黄上衣也不会特别称赞鼓励他。黄上衣就那样一次次理所当然地传球。
⑦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我看到自信在蓝短裤的动作上、情绪上建立起来了。他不再觉得接球多么难,但我相信他也没有觉得接球多么容易,而是他感受到如果他努力,他就可以接到球。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的行为,决定了他能不能接到球。
⑧我很感动。那个黄上衣男孩竟然如此自然地做到了许多老师做不到的事。他没有教蓝短裤怎么接球,他只是让蓝短裤相信自己:能否接到球,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也是自己可以负责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⑨当我回过神时,蓝短裤和黄上衣已经回到球场上了。黄上衣连续投了几个球都没进,还有一次传球出界,然而我却觉得我在看一个英雄,一个日常英雄。
(选自《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有删改)
17.默读第②至⑧自然段,完成“我”看球的情感变化。
受折磨→ →很惊讶→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
18.联系上下文,理解两处“折磨”的含义。
第④自然段的“折磨”,在文中指 。
第⑤自然段的“折磨”,在文中指 。
19.教接球的过程中,黄上衣男孩既不责备,也不鼓励的原因是( )
A.蓝短裤男孩本能地怕球,鼓励没有效果。
B.希望蓝短裤男孩能自己建立自信。
C.黄上衣男孩觉得都是同学,怕责备伤了和气。
D.不是比赛,黄上衣男孩觉得没有必要责备或者鼓励。
20.短文用大半个篇幅写蓝短裤男孩不会接球,受同伴的取笑,其目的是( )
A.为了体现黄上衣男孩实在忍无可忍,出于同伴间的同情,出手相助。
B.说明与蓝短裤男孩一起玩的同伴,缺乏应有的文明素质。
C.为黄上衣男孩的帮助铺垫,在与其他同伴的对比中反衬出他的热情与友善。
D.为了表现出“我”的内心也为蓝短裤男孩着急,希望他自己知难而退。
21.如果给第⑥至⑧自然段配上插图,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哪一组景物?请写出理由。
A.落败的篮球场刺眼的阳光激烈的加油声
B.温和的阳光葱郁的大树静静的草地
我选 组景物,理由是: 。
22.为什么“黄上衣”连续投球没进,甚至出界,却称他是“日常英雄”?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你的理解。
阅读
那次,我“如芒在背”
①课堂上,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介绍着祖国的海产。
②“老师,”忽然有个同学发问,“请问大黄鱼和小黄鱼有什么区别?”
③我一下子哑了。说实话,我并不知道,但又不敢承认。我嗫嚅了半天,终于道:“大的就叫作大黄鱼,小的就叫作小黄鱼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④哄的一声,教室一角爆出一团笑声,并很快蔓延到整个教室。
⑤怎么回事?
⑥“老师,”有个学生小声说,“在书上106页有。”
⑦我翻开书,目瞪口呆了。这上面记着一个小故事,说是有位地理教师也是碰到一个学生问他这个问题,他也不知道,于是“如芒在背”。后经多方查找资料,请教内行,终于弄明白这两种黄鱼的主要区别在于鳞片的大小和尾柄的长短。
⑧学生早已知道,却故意来问我,出我的洋相!看我的笑话!
⑨我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
⑩学生们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一个个都不作声了,紧张兮兮地望着我,那个“肇事者”也差不多要把脑袋藏到抽屉里去了。
我走了出去,走廊上空无一人,我倚栏而立。远望,碧蓝的天空,白云悠悠;近处,树木苍翠,鸟鸣啾啾;楼下,花园里,百花争艳……
慢慢地,我的呼吸平缓了下来。
我走回讲台,同学们依然紧张地望着我。
我平静地说道:“同学们,刚才老师明明不知道,却硬要装作知道,结果闹出了笑话。这使我想起了一句古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为知之,就要闹笑话,出洋相,你们说对不对?”同学们依然不敢出声,只是脸色开始缓和。那个快藏进抽屉去的脑袋也抬了起来。
我接着说:“同学们,老师为什么不知道呢?就是______书读得太少,而且读得很不认真。_____,从今以后,我要多读书,读好多好多的书,还要认真地读,你们说好不好?”
没有人作声,仍旧都紧紧地盯着我。
我继续说了下去:“老师要多读书,那么你们呢?是不是也要多读书,并且要认认真真地读呢?”
“要。”有人开口了。
“老师,我没有书,怎么办?”
“我提议,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在班上成立一个图书角,再推选出两个专人负责。大家有空就来读书,好不好?”21·世纪*教育网
“好!”教室里沸腾了。
从那以后,我班_____办起了图书角,____越办越红火。
2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1)嗫嚅:
(2)如芒在背:
24.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5.联系上下文,说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26.文中叙述了两个关于大小黄鱼的故事,请分别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第一个:
第二个:
2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谁说的?句中“是知也”中的“知”是什么意思?
28.文中写“办图书角”这个情节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读书这件事的看法。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专项提升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列数字 使语句更准确,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举例子 2. B C D B 3.王阿姨应该使用二维码。因为二维码的优势是信息承载量大,信息含量丰富。如果二维码的局部损坏,依旧可以识读。
【解析】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1)材料二画横线句子“二维码就不一样了,它的信息承载量很大,数据容量可达2000个字符左右。”中使用了“2000”这个数字,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而且更具准确性和客观性。
(2)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材料四中的画横线句子“传递信息。人们初次见面交换名片时,用智能手机扫描对方名片上的二维码,即可将对方的信息存入自己的通讯录中”列举了人们在见面时,用智能手机扫描对方明信片上的二维码储存信息这一具体事例,来说明二维码传递信息这一应用功能。故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材料一的“常见的一维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二维码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平面上存储信息的代码标记。一般由黑白相间的几何图形组成”可知,一维码和的组成特点。
图A是由1和0排列组成的代码;图B是由黑条和白条排列成的平行线图案,底部有相应的数字信息;图C是由黑白相间的几何图形组成的图案;图D是由多种图案和线段组成的图案。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图B是一维码,图C是二维码。
(2)根据材料四中的“二维码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传递信息、电商平台入口、移动支付、凭证”可知,小林准备制作展板介绍二维码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他可以选用材料“四”中的内容。故选D。
(3)根据材料一中“常见的一维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可知,选项B“一维码是由反射率相差不大的黑条和白条排成的平行线图案。”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故选B。
3.本题考查综合实践。
根据材料二中的“二维码就不一样了,它的信息承载量很大,数据容量可达2000个字符左右。”及材料三中的内容“使用一维码碰到条形码受损时,识读设备就无法读取信息,这就需要操作人员通过键盘手动输入条形码号。二维码引入了错误纠正机制,使得二维码在局部损坏时,依旧可以正确识读。”可知,王阿姨应该使用二维码;因为二维码的优势有:①二维码比一维码信息承载量大,信息含量丰富。②局部受损时,二维码比一维码识读方便。
4.C 5.B 6. 北京 上海 武汉 家长 7.BCEF 8.这种说法是对的。帮助:可以轻而易举的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也经常在网络上查找学习资料。不利:如果利用网络不当,可能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还有可能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解析】4.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从文章的题目“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查报告”可知C选项正确。
故选C。
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掌握。
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
根据材料一“探讨互联网在小学生网民中的使用情况、家长是如何看待孩子使用互联使用互联网的、目前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专属产品的现状如何以及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对其学习和生活有何影响。”这是说明为什么要调查,所以第一空填“目的”。
根据材料二“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市的小学生及其家长。”是指调查的对象;“为2020年5月18日至5月31日”是调查的时间;
根据材料三“网络已经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的上网行为等各方面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是得出的结论。
故选B。
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掌握。
根据材料二的句子“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市的小学生及其家长。”可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北京、上海和武汉的小学生及其家长。
7.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从材料一“探讨互联网在小学生网民中的使用情况、家长是如何看待孩子使用互联使用互联网的、目前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专属产品的现状如何以及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对其学习和生活有何影响。”可知BCEF正确。
故选BCEF。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先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网络已经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不可信;再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互联网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谈影响结合生活中平时运用电脑、手机看新闻、查资料、看电视及玩游戏来说明。
示例:可信。我经常通过互联网查找学习资料,学习起来更加方便;我也常通过互联网与亲朋好友联系,沟通感情。但是有时候我会沉迷于上网,以致忘记时间,影响第二天的学习。
9. √ × √ √ 10.他刚开始还不好意思,渐渐的就有些飘飘然 11.由于交通不便,甜苹果走不出山区而烂掉,体现了乡亲们无奈的心理,请求刘局长为山区修路,体现了乡亲们内心充满期盼,流露出乡亲们急切的内心世界 12.作为局长,是人民的父母官,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者把“由于娘犯胃病而痛得起不来床,刘局长急着往家赶”的经过写详细,最能体现刘局长没能了却乡亲们的诉求、没能服务人民而受到非议 13.将来如果我当上了人民父母官,我要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放在心上。只要人民求助,就一定想办法解决。因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家乡的父老,才对得起“人民父母官”这个称号。
【解析】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A.从第①段中的“当不当官的也没啥,走正路就好。”可知,这句话体现出周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期盼。说法正确。
B.从文中第④段的“一年过去,他没想出办法,两年过去,还是没辙。乡亲们失望了,不再求他”可知,“每次回家,乡亲们包括一些长辈对他一直都很尊重。”说法错误。
C.从文中③至⑤段内容可知,刘局长从当上局长到母亲患病回家这段时间,不管乡亲们多么期盼,都没有为生他养他的山区修路。说法正确。
D.从第⑧段中的“我们不是为了你才推车的,我们是为了周老师”可知,帮忙推车的孩子们表现可以看出,不务实的局长是不受乡亲们欢迎的。说法正确。21教育网
1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通读短文,从文中第②段中的“他刚开始还不好意思,渐渐的就有些飘飘然”可知,这句话体现出刘局长的自以为是。
11.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通读短文,从文中第③段中的“乡亲们眼睁睁看着又大又红的苹果运不出去,最后只能烂掉,别提多心疼了。‘帮我们修条路吧!’别人求他办事,都会递上红包乡亲们带来的只有一筐苹果。他笑着说:‘好啊,我想想办法。’”这些内容体现了乡亲们因山路无法使甜苹果走出山区而无奈的心理,故而请求刘局长为山区修路,这体现出乡亲们充满希望的内心世界。
1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通读短文可知,作者把“由于娘犯胃病而痛得起不来床,刘局长急着往家赶”这一例子写得很详细,我认为,作为局长他既是人民的父母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同时他也是孝顺自己母亲的孩子,作者将“由于娘犯胃病而痛得起不来床,刘局长急着往家赶”的经过写详细,主要体现出刘局长孝顺母亲,也引出了未及时解决乡亲们的修路诉求、未能服务于人民而受到非议的事情。
1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题目可知,题目要求对自己将来当上人们父母官并会做哪些服务人们的事情进行想象,并说明原因。书写时语句通顺、合理即可。
示例:将来如果我当上了人民父母官,我会与群众心贴心,用真心为群众着想,用真情为群众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因为“父母官”就更应该视人民为父母,要以对父母的感情来对待自己的百姓。没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就不可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行动。
14.①为当下的中国影视行业注入了更多的阳刚之气;②展示了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③彰显自然真实的新时代精神的英雄形象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15.高科技装备展现军事之威 16. × √
【解析】1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答题时,要紧扣材料的每一句话,提取关键词,然后准确、精练地概括主要内容。根材料一主要写的是以《战狼2》《红海行动》等为代表的一批军事题材电影“为当下的中国影视作品注入了更多的阳刚之气”。材料二所列举的两部电影展示了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材料三所列举的《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和《战狼2》中的冷锋都是“接地气”的人物形象,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据此可得出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受到观众欢迎的原因。
15.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
宣传语一般多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上下两句,这两句语义相关,字数相同,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联系所给出的材料,根据上联的形式来拟写。“主旋律电影”可以与“新英雄形象”相对;“彰显阳刚之气”可与“体现时代精神”相对。据此即可解答。不要求统一答案,格式正确,语义突出即可。
例如:主旋律电影彰显阳刚之气,新英雄形象体现时代精神。
16.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1)根据材料三“他们不同于以往作品中“高大全式”的英雄,也不同于虚假抗日“神剧”里的“痞子式”英雄,这些“接地气”的人物形象,显然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可知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是“接地气”的人物形象,而非以往作品中“高大全式”的英雄。故本题错误。
(2)根据材料二“影片《空天猎》展现了我军新型战机自如地穿梭于狭窄山谷,并通过截获目标辐射源的方式探测到潜藏在夜幕里的敌方导弹,并对其进行精准打击的场景。《红海行动》则展示了我国海军战舰远程指挥作战、快速拦截导弹以及投放无人机的强大功能。”可知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展示了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故本题正确。21cnjy.com
17. 意想不到 很感动 黄上衣男孩耐心地教害怕球的蓝短裤男孩接球,帮助他树立自信,让“我”觉得很感动 18. “我”看蓝短裤男孩打球精神上感到痛苦 队友跟蓝短裤男孩一起打球觉得很不尽兴 19.B 20.C 21. B 黄上衣男孩为了帮助蓝短裤男孩建立自信,不厌其烦地帮助他练习接球,表现了他的热情和友善,B项的环境描写也体现出了温馨美好的特点,二者基调很吻合 22.“黄上衣”虽然不完美,但他在教蓝短裤男孩接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友善、热情,细致与耐心让人感到温暖。他身上的美德让我们感动,给我们带来榜样的力量;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突显出不平凡,他就是“日常英雄”。21*cnjy*com
【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根据文章第④段“看他打球,是种折磨”,第⑤段“我意想不到的是,或许是不愿孤零零一个人被隔在场外吧,蓝短裤坚持在场里跑来跑去”,第⑥段“我很惊讶,这个黄上衣男孩可以那么有耐心:蓝短裤没接到球时,他没有一点嘲笑,没有一点‘怎么连这样的也接不到’的责备”,第⑧段“我很感动。那个黄上衣男孩竟然如此自然地做到了许多老师做不到的事。他没有教蓝短裤怎么接球,他只是让蓝短裤相信自己:能否接到球,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也是自己可以负责的。”可知,我看球的情感由受折磨→意想不到→很惊讶→很感动。
本文写了我看一群小男孩打篮球黄上衣男孩耐心地教害怕球的蓝短裤男孩接球,帮助他树立自信,让“我”觉得很感动。“黄上衣”虽然不完美,但他在教蓝短裤男孩接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友善、热情,细致与耐心让人感到温暖。他身上的美德让我们感动,给我们带来榜样的力量;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突显出不平凡,他就是“日常英雄”。
18.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与赏析。
从第④段“看他打球,是种折磨。他那么怕,那么笨拙,偏偏又老是被球打到,显出更笨拙的狼狈模样。”可知,“折磨”本义指的是使在精神或肉体上受打击,受痛苦。文中的“折磨”在文章中指“我”看蓝短裤男孩打球,精神上感到痛苦。2-1-c-n-j-y
从第⑤段“也不能怪这些男孩,我自己知道,跟这样怕球、不能接球的人一起打球,真是种折磨。”可知,“折磨”本义指的是使在精神或肉体上受打击,受痛苦。文中的“折磨”指队友跟蓝规裤男孩一起打球觉得很不尽兴。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从第⑦自然段“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我看到自信在蓝短裤的动作上、情绪上建立起来了。他不再觉得接球多么难,但我相信他也没有觉得接球多么容易,而是他感受到如果他努力,他就可以接到球。”可知,教接球的过程中,黄上衣男孩既不责备,也不鼓励,希望蓝短裤男孩能自己建立自信。
故选B。
20.本题考查文章的思想情感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
要从带感彩的语句入手,短文用大半个篇幅写蓝短裤男孩不会接球,受同伴的取笑,而黄上衣男孩教蓝短裤男孩接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友善、热情,细致与耐心让人感到温暖,与上文同伴的嘲笑形成鲜明对比。
故选C。
21.本题属于开放探究。
大胆想象,切合文章,积极向上,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黄上衣男孩为了帮助蓝短裤男孩建立自辖,不厌其烦地帮助他练习接球,表现了他的热情和友善,“温和的阳光葱郁的大树静静的草地”句子的环境描写也体现出了温磬美好的特点,二者基调很吻合。
故选B。
2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⑥自然段“一阵子之后,其中一位穿黄上衣的男孩抓住蓝短裤,把他拖到旁边,拿起另一颗球,开始教蓝短裤如何接球。黄上衣先站得很近,轻轻传球,一次又一次,然后慢慢站得远些,再轮流用反弹球和空中抛球丢给蓝短裤。”第⑧自然段“那个黄上衣男孩竟然如此自然地做到了许多老师做不到的事。他没有教蓝短裤怎么接球,他只是让蓝短裤相信自己:能否接到球,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也是自己可以负责的。”可知,黄上衣男孩耐心地教害怕球的蓝短裤男孩接球,帮助他树立自信,让我们觉得很感动,在生活中,有的人虽然表现平平无奇,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任何人都是生活中的主角,都是英雄。
23. 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 24.因为 所以 不仅 而且 25.这个两个词语形象地表明了“我”讲海产知识时的胸有成竹,与下文的“目瞪口呆”形成了鲜明对比。 26. “我”面对学生的提问不懂装懂而出洋相,后来知错就改。 一位地理老师为了解决一个自己不懂的问题而查找资料,请教内行,终于弄清楚了问题的答案。 27.这话是孔子说的。“知”是智慧的意思。 28.“办图书角”这个情节说明了这件事对孩子们的影响深远。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好事,它既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又可以提升我们的能力。www-2-1-cnjy-com
【解析】2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我嗫嚅了半天,终于道:‘大的就叫作大黄鱼,小的就叫作小黄鱼啰。’”可知我在学生面前不懂装懂说话吞吞吐吐的样子。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2)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句子“说是有位地理教师也是碰到一个学生问他这个问题,他也不知道,于是‘如芒在背’。”有位地理教师也是碰到一个学生问他这个问题,他也不知道,于是坐立不安,可知如芒在背:好像有芒刺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
24.本题考查关联词。
结合第一句看,整体看是因果关系,“从今往后,我要多读书,”是结果,“书读得太少,而且读得很不认真”是原因,所以用“因为……所以……”。第二句话,前后具有递进关系,“越办越红火。”比前一句意思更进一步。故用“不仅……而且……”。【版权所有:21教育】
25.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作用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课堂上,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介绍着祖国的海产。”可知“口若悬河”是说讲话很流利,说明讲课讲的好。“滔滔不绝”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与下文“目瞪口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抓住关键句子概括,通过阅读可知。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从“我一下子哑了。说实话,我并不知道,但又不敢承认。我嗫嚅了半天,终于道:‘大的就叫作大黄鱼,小的就叫作小黄鱼啰。’”可知,第一个主要写“我”面对学生的提问不懂装懂而出洋相,后来知错就改。
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句子从“有位地理教师也是碰到一个学生问他这个问题,他也不知道,于是“‘如芒在背’。后经多方查找资料,请教内行,终于弄明白”可知,第二个主要写了一位地理老师为了解决一个自己不懂的问题而查找资料,请教内行,终于弄清楚了问题的答案。
27.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懂得。“知”是智慧的意思。
2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内容联系实际理解,例:“办图书角”一事说明了这件事对孩子影响深远,通过这件事,我们明白了读书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格局以及思想内涵,而且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让我们更加聪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