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新文化运动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3 10:1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新文化运动说课提纲 教材选自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中国近代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在本教材中从属于旧中国向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域新旧民主革命两个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三维目标的依据 课标要求: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历史意义。 学生情况:对新文化运动中的部分元素有一定认识,但总体而言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
的标志、代表人物及其论著、主要阵地及主要内容。
理解: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分期及其性质。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学生自主合作课堂,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合作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重点重点难点依据:(1)符合课标的要求(2)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探寻共同的规律,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依据:初二的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理解能力还不够,较难正确分析这一问题,因而有机地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很有必要。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二、学情分析1.智力因素
(1)知识基础: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年的历史学习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沿革有个大概的框架,知道一些中外历史名人和事件,但知识储备非常有限。
(2)认知能力: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基本能分清教材中的理论和事实材料,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大体回答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但对事物
的理性认识不足,分
析归纳能力薄弱。获取、
接受信息的能力也不足。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2.非智力因素
(1)初二的学生心理开始成熟,对社会充满好奇与渴望,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
(2)学生的心理结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愿意被动的接受知识,且本节课教材内容纯属平实性表述,因而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3)初二的学生年纪比较小,活泼好动,教学中需要较好的掌控课堂的能力。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三、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四、教学设计1.新课导入(3分钟)
2.学习新课(32分钟)第一目:新青年的创办 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1915陈独秀青年杂志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民主科学新青年北京大学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P42第二目:“新世纪的曙光”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复古思想。宣传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革命 难点突破:新文化运动的分期及性质
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后,让学生分组讨论:3.小结巩固(5分钟)
由学生推举代表做本课的小结性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展示记忆歌谣及练习题。帮你记忆新旧思潮起冲突,
《青年杂志》运动搞。
民主科学摇大旗,
陈李胡鲁做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
马克思主义响中国。
新文化运动载史册,
人们思想大解放。新文化运动歌谣
1.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 (A)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2.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D)
①民主 ②平等 ③博爱 ④自由 ⑤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⑤
3.把反封建内容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的代表人物是 (C)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练习巩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中国人进行了什么探索?
洋务运动
(2)“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中国人进行了什么探索?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中国人又进行了什么探索?
新文化运动
(4)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材料解析新文化运动新文化、旧文化
背景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思想革命
前期(1915-1917)
主要内容 文学革命
后期(1917-1919)
主要阵地
积极性
评价
局限性板书设计
亮点:
1.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思路清晰,线索明确。
2.教学方法多样化,并且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五、教学反思不足:
1.材料的运用较少,对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材料分析的能力不利。
2.缺乏实践经验,对课堂生成性估计不足,课堂把握不是很到位。
谢谢,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