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繁华盛世与劫后空城
——《望海潮》《扬州慢》联读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在《望海潮》中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杭州,展现了钱塘盛景的独特魅力。
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朦胧。
课堂导入
了解作者以及词的相关常识,了解创作背景;
反复吟诵,学习通过意象意境读懂诗词的方法;
赏析点染铺排、虚实结合的手法;
把握诗词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其当代价值。
学习目标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任务一
诵读诗词
活动1:诵读两首词,你认为两位词人笔下的扬州城和杭州城印象是怎么样的?请分别从《望海潮》与《扬州慢》中选出一个词语概括。
杭州——繁华
扬州——空城
活动2:小组讨论分析杭州城的“繁华”和扬州城的“空城”,主要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寄托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意象:就是蕴含主观之意的客观之象,在诗歌中,诗人对某个具体的事物或景物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由此抒发感情寄托思想。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sha)。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活动2:小组讨论分析杭州城的“繁华”和扬州城的“空城”,主要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寄托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意象:就是蕴含主观之意的客观之象,在诗歌中,诗人对某个具体的事物或景物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由此抒发感情寄托思想。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珠玑、罗绮;云树、怒涛、霜雪、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千骑、高牙、箫鼓、烟霞
春风十里、二十四桥
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感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惊叹赞美。
感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惋惜悲痛。
活动3:两座城中,亦有同类风物,找一组进行比较赏析,说说其意境有何不同?
意境:一般而言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中去包含着诗人笔下描绘出的不同景物组成的具体图景(……图)或环境氛围(营造了……),也包含着诗人寄托在这图景或氛围中的思想与情感。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珠玑、罗绮;云树、怒涛、霜雪、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千骑、高牙、箫鼓、烟霞
寒水、暮色、戍角、荠麦、春风十里、二十四桥
废池乔木、清角、空城、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活动3:两座城中,亦有同类风物,找一组进行比较赏析,说说其意境有何不同?
意境:一般而言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中去包含着诗人笔下描绘出的不同景物组成的具体图景(……图)或环境氛围(营造了……),也包含着诗人寄托在这图景或氛围中的思想与情感。
云树——乔木
怒涛——寒水
桂子荷花——红药
羌管菱歌——清角
柔美——沧桑
雄壮——萧瑟
秀丽——冷寂
热闹——悲凉
学法提示: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应紧抓意象及其修饰词展开联想,进入情景,领会其氛围情感。
篇目 意象 意境 情感
望海潮
扬州慢
小结: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珠玑、罗绮;云树、怒涛、霜雪、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千骑、高牙、箫鼓、烟霞
(昔日)春风十里、二十四桥
(今日)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美丽雅致
雄浑壮阔
繁华富庶
安静祥和
繁华热闹
悲怆萧条
惊叹
赞美
昔盛今衰的感慨、感时伤世的情怀
手法探析,缘情入理
任务二
活动1:两首词意象众多,作者是如何巧妙绘景抒情的呢?
望 海 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概括杭州全貌
抬眼远望
由远及近
聚焦市场
染
点
①点染,“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
重湖叠巘清嘉
染—
山色、湖荷、人文之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具体对西湖的描写。居民区繁华,钱塘壮丽,国富民安,西湖繁华,长官威仪。
染—
点—
望海潮
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染
点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点
染
练习巩固:下面两首元曲运用了“点染”手法,请赏析。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sha)。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地理位置优越
历史悠久
城内风光秀美
钱塘雄壮
都市繁华
自然风光旖旎
百姓生活和乐
达官贵人气派
知识补充:铺叙
铺陈:直书其事,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反而反复去说。这种对意象、细节、画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罗列,使得文章的描写更加细腻,情感的蓄力推进更加自然。
知识补充:铺叙
《木兰诗》中的铺叙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是互文,也是铺叙。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铺叙木兰出征前紧张的物资器具准备,渲染了紧张热烈的气氛。
知识补充:铺叙
《孔雀东南飞》中的铺叙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从时间的角度,铺叙刘兰芝的勤劳吃苦和多才多艺。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则从形貌衣着来铺叙刘兰芝的美丽优雅。
使用铺叙,使得形象更加具体可感,语势更强,情感更加浓烈。
知识补充:铺叙
春晚的歌曲《如果要写年》也是铺叙
如果你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
要写一场瑞雪落满通明的老街;写孩子的新装,老人的笑脸,将朴素祈愿藏进一幅春联;写故乡飘满儿时的炊烟,唤回谁的童年;写灯笼映暖了不眠的夜,舍不得熄灭……
如此铺叙,使得画面感更强,情感更浓,艺术感染力更强。
活动1:两首词意象众多,作者是如何巧妙绘景抒情的呢?
②铺叙,一句一景,富有层次感。
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本词从地理位置上、历史传统上、自然景观上、市井面貌上、百姓生活上、钱塘长官生活上层层铺排,摹写了杭州的形胜与繁华和怡人风貌。
望海潮
《望海潮》小结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点出:所夸对象——钱塘
远景:民居繁华
远景:江潮雄伟
近景:物阜民丰
自然:山水之美
人文:百姓之乐
人文:官员之雅
分层铺叙
畅达流利
所见之景,收进画卷,送“我”上青云。
《扬州慢》
作 用: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繁 华热 闹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名都”
(虚写)
今 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破 败荒 凉
关键字
相关词句
特 点
手 法
“空城”
(实写)
昔 日
昔盛今衰
的感伤
①借用典故,化用诗句,对比反衬。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昔盛今衰对比鲜明。
②通感的修辞手法与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情于物,描绘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了凄清感伤的气氛,寄托了悲怆之情、“黍离”之悲。
赏析名句:请赏析《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是两种不同的演绎,无论是从历史真实反映,还是文学审美 表达,都有各自的价值。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从文学的表达来看,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繁华使人珍惜而进取,灾难使人知耻而后进。《望海潮》和《扬州慢》,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一喜一悲的表达,都蕴含了词人对国家的关注与热爱,或引以为豪,或痛惜沧桑变化,都是一种积极济世的情怀,这是自古到今共同的文化内核,共同构成历史。
课堂总结:
《望海潮》写盛世欢歌,《扬州慢》写劫后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为什么?
了解作者,分析背景
预习任务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叫柳七,福建崇安人,官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婉约派代表词人。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被称为“慢词之祖、婉约之宗”。著有《乐章集》。
柳永与慢词
《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活期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
写作背景
投赠之作
反复吟诵,品味诗韵
任务一
诵读诗词
朗读指导:柳永与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请找到两首词的韵脚,朗读体会,并说说这样的韵脚有什么样的特点与效果?
《望海潮》
《扬州慢》
篇目 基调 韵脚 语调 风格
望海潮
扬州慢
喜
繁华盛世
百姓安乐
悲
劫后空城
深沉哀叹
华、家、沙、涯嘉、花、娃、霞牙、夸
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节奏明快
声调昂扬
缓慢得当
哽咽哀婉
豪放
婉约
走近作者
姜夔
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失意,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他多才多艺,擅长诗词,精通音律,工于书法,精于鉴赏。
(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写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