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历史模拟试题0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新高考历史模拟试题02(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4 16:0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新高考历史试题02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15题;共30分)
1.(2分)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主要用于印证同一史实
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2.(2分)如果把“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主题,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D.王朝重视对外交往
3.(2分)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代的考核制度主要实行(  )
A.上计考核 B.台谏合一 C.考满和考察 D.京察和大计
4.(2分)据图1可知,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  )
图1中国传统王朝法律沿革简图
A.有效地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体现了文明在传承中发展的规律
C.推动了民族之问平等关系的实现
D.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
5.(2分)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又评论“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该经济实体是(  )
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B.先施百货公司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6.(2分)粟裕同志分析道:“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大部分地区是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群众条件好,背靠山东和冀鲁豫老根据地,地处华东、中原结合部,距华北也不远,能得到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基于此,解放军发动了(  )
A.渡江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7.(2分)如图所示革命歌曲,它的诞生和传唱有利于推动(  )
A.国民革命的深入开展 B.土地革命的持续发展
C.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 D.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8.(2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务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关于评选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的指示》等政策法规。同时,各地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学博物馆多方搜集革命史料充实李大钊烈士纪念室的陈列,汉口烈士博物馆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遗物与事迹并展陈。这些举措(  )
①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②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③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④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鲜明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分)“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的这段话体现的方针是
A.“亲、诚、惠、容” B.“求同存异”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10.(2分)下图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农地制度特征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
A.实现了效率与公平最大化 B.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C.忽视了生产经营的公平性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1.(2分)下图说明
A.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B.玛雅人发明了“0”
C.玛雅人采用20进位 D.非洲文明的先进性
12.(2分)南京长江大桥于1960年启动设计、审批,1969年年初正式交付使用,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有“争气桥”之称。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表明(  )
A.苏联的经济援助助力中国经济建设
B.桥梁建设未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C.桥梁工人发挥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
D.城市化进程加快助推基础设施完善
13.(2分)1791—1845年美国棉花的产量、出口量和出口占产量的百分比
年份 年平均产量(磅) 年平均出口量(磅) 出口占产量的百分比
1791—1795 5200000 1738700 33.43
1801—1805 59600000 33603800 56.38
1811—1815 80000000 42269400 52.84
1821—1825 209000000 152420200 72.93
1831—1835 398521600 329077600 82.57
1841—1845 822953800 691517200 84.03
上述情况(  )
A.加剧了美国南北之间已有的矛盾
B.推动了美国农业耕作技术的革新
C.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体现工业革命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14.(2分)列宁主导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相隔数十载,但两者路径相似而结果殊异。两国“路径相似”主要体现在(  )
A.都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
B.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开放
C.都是从农业和农村开始
D.政策和改革在两国落实过程相似
15.(2分)从1834年通过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起,希腊在对待古迹方面的基本原则就是“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尽管一些人认为过于严格的法律有时候会影响经济增长,但希腊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希腊的这一做法(  )
A.促使社会治理水平得以高度发展
B.使文化立国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C.秉持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
D.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6题;共18分)
16.(3分)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前期墓葬中的高级玉器大多集中在太湖以南的反山墓地,后期则集中在太湖以北的寺墩墓地,特别是后期的寺墩墓地3号墓出土了33件大型玉琮,同时期其他墓葬中则只有1~3件玉器。据此可知当时良渚(  )
A.等级秩序森严 B.手工业发达
C.阶级矛盾尖锐 D.贫富分化明显
17.(3分)明朝中期的一位思想家,把“人欲”看做“天理”的对立物,认为先天的“良知”受到了外来物欲的“昏蔽”,只要人们体会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除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上述思想家是(  )
A.陆九渊 B.王守仁 C.王夫之 D.黄宗羲
18.(3分)某学者评价:“(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主权丧失最多,威胁中国列强之多、赔偿数量之巨前所未有,中华民族陷入至暗时刻。”该学者评价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9.(3分)中古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自治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这(  )
A.有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萌生 B.有利于瓦解基督教会的势力
C.推动了封建庄园制度的稳定 D.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
20.(3分)1492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西航,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这是欧洲航海事业的巨大成就,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下图所示为哥伦布远航提供条件的是(  )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3分)表 1 2018 年各大洲区域内外贸易情况比较表(亿美元;%)。
出口 进口
区域内 区域外 区域内 区域外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非洲 773.1 15.9 4100.5 84.1 736.4 13.3 4800.8 86.7
亚洲 37947.4 53.7 32679.6 46.3 35660.5 54.2 30150.4 45.8
拉美 1733.5 16.0 9109.8 84.0 1791.5 16.2 9245.4 83.8
欧盟 40933.0 63.6 23401.2 36.4 37477.8 58.8 26303.3 41.2
(注:金额为现价美元计算:“亚洲”仅指亚洲发展中经济体。)
据表 1 可知
A.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B.亚洲更加具有经济增长活力
C.拉美与非洲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D.欧洲国家内部经济依赖性强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7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2分,共52分(共4题;共52分)
22.(21分)以茶观史,溯往知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世纪后期开始,茶叶成为汉口商业贸易的龙头。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俄商获准来华贸易。于是,晋商在福建武夷山和两湖地区购买大批茶叶,经水路至汉口集散,再向北经水陆运输至张家口,再由张家口的“外商”运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茶道”。在恰克图贸易开始之际,参与茶叶贸易的华商以晋商和蒙商为主,后来则几乎完全由晋商垄断。晋商在关内的大本营张家口,在明代原属贫瘠荒凉之地,物资稀缺,人烟稀少,但到19世纪时已经成为商贸聚集的重镇。
——摘编自刘再起《晋商与万里茶道》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茶叶市场究全依赖中国的局面结束了。1887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被印度超过,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到90年代,福州、皖南等茶叶产地依托民间力量,相继引进茶叶制造机器,形成了一个建立制茶工场的小高潮。与此同时,较具规模的茶叶改良公司也开始出现。1897年,中国最早的农业科技杂志《农学》创刊。在最初两年里,该刊有关茶叶的奏折文札、茶事报道和国外科技,占据了最大篇幅。即使当时中国业茶者和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危机,甚至采取了某种措施,也不可能阻止茶叶外贸的衰减趋势,因为这根本不是措施是否得力的问题,而是体制和制度的问题。
——摘编自李长莉等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呈现多极发展的趋势。随着西欧国家的实力开始制弱,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相应地,印度、斯里兰卡茶叶出口一统天下的局面和英国进口大国的地位均发生了动摇。随之而起的是亚非地区的肯尼亚、越南、印尼、乌干达等国的茶业崛起,并成为新兴的茶叶消费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复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茶叶生产量超过印度,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的产茶国。目前,中国茶叶内销市场旺盛,出口贸易在总量上基本保持世界前三的位置。此外,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的茶叶进口大国。
——据盛敏《千年脉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整理
(1)(6分)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前中期汉口在茶叶对外贸易中的角色,并概括这一时期汉口茶叶贸易的主要影响。
(2)(7分)根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挽救茶业危机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揭示19世纪后期中国茶业危机的根源。
(3)(8分)根据材料三,概述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多极发展”的成因。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你对18世纪以来中国茶业兴衰史的认识。
2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战争 国际法历程
1618—164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VS天主教同盟 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793—1815年,法国VS反法同盟 1815年维也纳体系
1914—1918年,三国同盟VS三国协约 1919年《凡尔赛条约》签订、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
1923年,鲁尔危机 1928年《非战公约》
1939—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VS法西斯同盟 1945年《联合国宪章》
材料二
传统国际法将战争看作是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手段。进入20世纪,这种传统观念逐步被否定。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要“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巴黎《非战公约》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明确表达了世界各国力求避免战争的共同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但国际法依然不断地受着挑战与考验。
——摘编自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等
结合材料一国际法的发展历程,以历史短文的形式证明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4.(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要有“坐标”,横向有彼此文明的接触,联系和影响,纵向有沿着时间发展的轨迹。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工具是一种标志,就像里程碑,告诉我们从这一站到了另一站。人类最早大规模使用的金属制品是青铜。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总的来说,西亚的青铜器要早于中亚和中国。卜辞与考古资料的信息,透露出商王国与欧亚草原文化的广泛联系,商以来的铜镜、铜刀和马车,从纹饰和工艺上看,很多都能看出西亚和草原文明的影响。那么,中原的青铜技术是不是外来的 目前的考古发现,还不支持我们斩钉截铁地作断言,只能说中原的青铜技术有受到外来技术影响的很大可能。
——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等
材料二
“全球史”意在寻找一个笔括全球的、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历史。《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是一部“从中国历史的角度,问题和视角去看全球”的著作,其内容包括物质,商品贸易的往来,知识和文化的交流,人民包括海陆的移民,战争怎样造成人口和族群的移动,自然(包括疾病,气候和灾难)如何影响了人类的历史等。其中”食物”一章的主要目录如下:
何以果腹:食物的全球史 第一节:从狩猎到农耕:粮食的传播 第二节:丝绸之路上的食物流转 第三节:食物全球史上最亮眼的一幕:哥伦布大交换 第四节:四百年前没有川菜:那些刺激性的食物 ——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1)(6分)根据材料一,归纳考古发现在场史研究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写出青铜器最早发现的区域,并概括其大规模使用的意义。
(2)(7分)阅读材料二,参照“食物”一章,根据所学知识,以13世纪以来的移民为主题,编写一个章节目录。(要求:时空逻辑清晰,表述涵盖史实,包含四节子目)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唐代四海一家,是一个包容汇聚的时期,中外变流日益繁盛,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都取得了灿烂成就,科技蓬勃发展,宋代以文立国,“市民文化”日益勃兴,艺术创作革新兴盛,科技发明创新活跃。宋代文明是唐代文明的历史延续,同时也有内在超越。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从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两个主题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与世袭制
2.【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5.【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6.【答案】D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7.【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答案】A
【知识点】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9.【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10.【答案】A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1.【答案】C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12.【答案】C
【知识点】交通的改进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现代海陆交通的发展;现代交通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3.【答案】A
【知识点】美国内战
14.【答案】A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15.【答案】D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16.【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17.【答案】B
【知识点】程朱理学;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18.【答案】D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19.【答案】B
【知识点】西欧的王权
20.【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21.【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22.【答案】(1)角色:集散地(中转站)
影响:①促进中国茶业发展;②推动商人群体(晋商)的发展;③推动工商业市镇(集镇)的发展[汉口、张家口];④促进万里茶道的开辟;⑤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举措:①引进制茶机器,②制茶工场,③茶业改良公司,④创办科技杂志
根源:①落后的小农经济;②封建制度/封建专制制度。
(3)成因:①西欧实力削弱;②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③亚非多国茶业崛起;④中国茶业复兴;⑤俄罗斯和美国成为茶叶进口大国。
认识:①茶叶贸易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②茶叶的兴衰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③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推动力);国运关乎茶运(国家兴衰、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影响茶业发展;茶叶出口贸易。)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23.【答案】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国家利益和宗教纷争加剧,为减少武力冲突(战争),国际法诞生。从1625年至20世纪以来,国际法始终以避免战争和维护和平为中心;始终渐进性发展,且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从诞生地欧洲外扩至美洲、亚洲等世界其他地区)。20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大大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从国联的“全体一致”到《联合国宪章》的“大国一致”,国际法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大大保障了战后的世界的和平。但由于国家利益冲突,历史遗留问题迟而未决,再加上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存在,国际法依然面临挑战。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24.【答案】(1)作用:提供实物(一手或原始)史料根据
区域:西亚、北非
意义:①文明发展的里程碑(进入青铜时代);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③加强文明之间的交流。
(2)【示例】
移民与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一节 蒙古西征与亚欧内陆民族分布变化(蒙古人迁入中原与回回形成)
第二节 新航路开辟后的欧洲移民与美洲文化重构
第三节 留在大洋洲的华工: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
第四节 新加坡:具有典型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教材主要相关史实】
①3-14 世纪的移民: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变化;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剧,多民族融合形成回回。
②新航路开辟后的移民:促进动植物大交流,导致疾病传播,美洲形成新的族群,新的美洲文化;三角贸易影响非洲发展,为美洲提供劳动力。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蒙古西征及其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新加坡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25.【答案】论题:唐宋文学艺术大放光彩
闻述:唐宋时期文学创作处于中国古代诗词发展顶峰时期。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为李自杜甫。唐后期出现词,宋代词进入鼎盛时期,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较为突出。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说书、话本非常盛行。唐宋书法艺术等风格不一,唐朝书法有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宋代书法名家辈出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宋代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意境和笔墨情趣。唐朝是一个开放朝代,对外交流频繁,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的建筑,如日本著名的唐招提寺,绘画、音乐、诗文传播到日本、新罗。
总之,唐宋经济发展,促进文学艺术繁荣,为以后中国文学发展打下了重要基调。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