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糖类
[学习目标] 1.从糖类的官能团微观探析糖类的结构特点,了解糖类的分类,理解糖类的化学性质,掌握糖类的特殊性。2.知道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任务一 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1.组成和结构
(1)组成
糖类化合物一般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大多数可用通式Cm(H2O)n表示,如葡萄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等,所以糖类也被称为碳水化合物。
(2)结构
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
[交流研讨] (1)糖都符合通式Cm(H2O)n吗?符合通式Cm(H2O)n的物质都属于糖吗?
提示:不一定,如脱氧核糖(C5H10O4)属于糖,但不符合通式Cm(H2O)n,乙酸(C2H4O2)符合通式Cm(H2O)n,但其属于羧酸,不属于糖。
(2)糖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
提示:多数糖有甜味,有的糖没有甜味,如纤维素等;有甜味的物质不一定是糖,如木糖醇 。
2.分类
(1)单糖:通常将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2)寡糖:1 mol糖水解后能产生2~10_mol单糖的称为寡糖或低聚糖。若1 mol糖水解生成2 mol单糖,则称为二糖,常见的二糖有麦芽糖、乳糖和蔗糖等。
(3)多糖:1 mol糖水解后能产生10_mol以上单糖的称为多糖,如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等。
1.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属于糖类 ②糖类是碳和水的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
③凡是能溶于水且具有甜味的物质都属于糖类
④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能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⑤符合Cm(H2O)n的有机物都是糖类
A.①② B.③⑤
C.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糖类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但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化合物的种类很多,如醇、醛、羧酸等,所以不能用“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来定义糖类,①错误。大多数糖类化合物可用通式Cm(H2O)n表示,有些糖的分子式并不符合Cm(H2O)n,符合Cm(H2O)n通式的物质不一定都是糖类化合物,②⑤错误。有甜味的物质不一定是糖类,糖类也不一定有甜味,③错误。
2.依据糖类现在的定义分析,下列物质不属于糖类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CH2(OH)—CH(OH)—CH(OH)—CHO
②CH3—CH(OH)—CHO
③CH2(OH)—CH(OH)—CH(OH)—COOH
④CH2(OH)—CO—CH(OH)—CH2OH
答案:②③
解析: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①含有三个羟基和一个醛基,属于糖类;②只含有一个羟基,不属于糖类;③含有三个羟基但不含酮羰基或醛基,不属于糖类;④含有三个羟基和一个酮羰基,属于糖类。
任务二 单糖
1.葡萄糖
(1)物理性质和存在
①葡萄糖是易溶于水的无色晶体,熔点为146 ℃,有甜味。
②葡萄糖存在于水果、蜂蜜,以及植物的种子、叶、根、花中。动物的血液和淋巴液中也含有葡萄糖。
(2)化学性质
①实验探究——还原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管内壁出现光亮的银镜 生成砖红色沉淀
实验结论 葡萄糖(C6H12O6)分子中含有醛基,属于醛糖,有还原性,属于还原糖
通过其他实验结果推断出葡萄糖分子中有5个羟基,是一种多羟基醛。
结构简式:。
②氧化反应
C6H12O6葡萄糖+6O26CO2+6H2O,同时放出热量,提供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应用:低血糖的患者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交流研讨1] 如何检验糖尿病人的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提示:将糖尿病人的尿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混合后加热,观察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2.果糖
(1)物理性质及应用
无色晶体,有甜味, 易溶于水,吸湿性强。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的生产中。
(2)组成结构
①分子式:C6H12O6;结构简式:
,官能团:羟基、羰基。
②果糖属于多羟基酮,属于酮糖,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3.核糖与脱氧核糖
核糖 脱氧核糖
分子式 C5H10O5 C5H10O4
结构简式
类别 多羟基醛 多羟基醛
应用 是核糖核酸(RNA)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性碳原子
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碳原子叫做不对称碳原子,也叫手性碳原子,如,含有手性碳原子的分子存在对映异构体。
[交流研讨2] 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分子中分别有几个手性碳原子?
提示:葡萄糖分子有4个,果糖分子有3个,核糖分子有3个,脱氧核糖分子有2个。
1.正误判断,错误的说明原因。
(1)葡萄糖和果糖都可以与H2发生加成反应,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果糖虽然也能发生银镜反应,但它的分子中没有醛基。
(3)葡萄糖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
(4)核糖和脱氧核糖互为同系物。
答案:(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核糖和脱氧核糖分子组成只相差1个O原子。
2.核糖是合成核酸的重要原料,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HO,下列关于核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可与新制的Cu(OH)2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C.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D.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答案:B
解析:葡萄糖与核糖分子式不同,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核糖分子中含有—CHO,可与新制的Cu(OH)2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B正确;核糖分子中含有—OH,可发生取代反应,故C错误;核糖分子中不含有—COOH,则不具有酸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D错误。
3.苏糖核酸分子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相似,苏糖核酸简称TNA,是核糖和脱氧核糖的“近亲”。已知苏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以下有关苏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苏糖是手性分子,含有3个手性碳原子
B.苏糖与甲酸甲酯所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
C.苏糖[CH2OH(CHOH)2CHO]与核糖[CH2OH(CHOH)3CHO]互为同系物
D.核糖和脱氧核糖是重要的单糖,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B
解析:苏糖是手性分子,含有2个手性碳原子,A错误;苏糖与甲酸甲酯的最简式相同,B正确;同系物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C错误;核糖和脱氧核糖的分子式不相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D错误。
任务三 二糖与多糖
1.二糖
(1)物理性质和存在
类别 蔗糖 麦芽糖
分子式 C12H22O11 C12H22O11
物理性质 无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但不及蔗糖
存在 甘蔗、甜菜 发芽的谷粒和麦芽
用途 甜味剂 制饴糖
(2)化学性质
①水解反应
②实验探究——蔗糖和麦芽糖是否属于还原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试管内无明显现象 蔗糖分子中无醛基,为非还原糖。麦芽糖分子中含有醛基,是还原糖
试管内产生砖红色沉淀
【特别提醒】 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2.多糖
淀粉和纤维素是最重要的多糖,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分子式为(C6H10O5)n,其中的葡萄糖单元中一般仍有三个羟基,所以也可表示为[C6H7O2(OH)3]n。因为n值不同,故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1)淀粉
存在 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植物储存营养物质的形式
结构 天然淀粉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
性质
应用 经发酵可生产燃料乙醇、白酒、食醋、味精、氨基酸、抗生素等,经酯化后可用于生产食品添加剂、表面活性剂、可降解塑料等
(2)纤维素
①物理性质和存在
白色纤维状物质,没有甜味,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参与构成植物的细胞壁。
②化学性质
a.水解反应
实验操作 试管中放入少量脱脂棉,加入几滴蒸馏水和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将混合物搅拌成糊状。加入过量NaOH溶液中和至碱性,再滴入3滴5%CuSO4溶液,加热
实验现象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 在酸或酶的催化下可发生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
化学方程式
b.酯化反应:分子结构中含有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
c.非还原糖:不能被弱氧化剂氧化,属于非还原糖。
③用途
纤维素是纺织、造纸工业的原料,还可以用来制造纤维素硝酸酯、纤维素乙酸酯和黏胶纤维等。
[交流研讨] 某同学向蔗糖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硫酸,加热几分钟,然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请分析该同学的失误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银镜反应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应先在蔗糖水解液中加入碱性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稀硫酸。
1.正误判断,错误的说明原因。
(1)麦芽糖和蔗糖互为同分异构体,但是二者的水解产物不同。
(2)用新制的Cu(OH)2可鉴别麦芽糖和蔗糖。
(3)淀粉和纤维素都可以用(C6H10O5)n表示,所以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4)淀粉是否水解完全可以用碘水来检验。
答案:(1)正确。(2)正确。 (3)错误。淀粉和纤维素分子中n值不同,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4)正确。
2.醋酸纤维是以醋酸和纤维素为原料制得的人造纤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纤维素和淀粉水解,其最终产物不相同
B.长的醋酸纤维称为人造丝,短的称为人造棉
C.[C6H7O2(OOCCH3)3]n——醋酸纤维属于酯类化合物
D.醋酸纤维可生产火药
答案:C
解析:A项,纤维素和淀粉均为多糖,水解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错误;B项,人造丝和人造棉都是黏胶纤维,错误;C项,醋酸纤维是由醋酸与纤维素发生酯化反应得到的醋酸纤维酯,正确;D项,醋酸纤维不易燃烧,硝酸纤维可生产火药,D错误。
3.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待试管甲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
实验1: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实验2: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
实验3: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1)写出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__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__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3)实验1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结论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
b.欲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最好在冷却后的水解液中直接加碘
c.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中和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并加热
d.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则实验1可能出现预期的现象
答案:(1)
(2)温度 催化剂
(3)没有加入碱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稀硫酸
(4)氢氧化钠与碘反应
(5)abcd
解析:(2)甲与乙的反应物均相同,但甲加热,乙未加热,所以甲、乙实验是探究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甲中有稀硫酸,而丙中无稀硫酸,其他条件相同,所以甲、丙实验是探究催化剂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3)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而检验葡萄糖时应在碱性条件下,所以应先加入碱中和酸,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
(5)根据实验可知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a正确;因为碘易升华且可与NaOH反应,所以冷却后直接加入碘,可判断淀粉是否完全水解,b正确;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并加热,根据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检验产物的还原性,c正确;唾液中含有淀粉酶,且接近中性,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所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1,可能出现预期的现象,d正确。
1.由于糖类水解常用无机酸(一般是稀硫酸)作催化剂,检验水解产物之前,必须先加碱中和酸,以免硫酸与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反应,导致实验失败。
2.用I2检验淀粉时,应直接取水解后的混合液加碘水。若取中和液加碘水,因I2与NaOH溶液反应,则会影响淀粉的检验。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糖类物质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B.葡萄糖可用于医疗输液
C.蔗糖广泛存在于甘蔗和甜菜中
D.油脂只能在碱性溶液中水解
答案:D
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物质是自然界中其他生物最基本的能量来源,故A项正确;葡萄糖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可用于医疗输液,故B项正确;蔗糖是常见的二糖,广泛存在于甘蔗和甜菜中,故C项正确;油脂在酸性条件下能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故D项错误。
2.近期我国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合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CO2等物质合成淀粉的过程涉及碳碳键的形成
B.玉米等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将CO2转化为淀粉
C.淀粉和纤维素是人体重要的能量物质
D.该成就能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解决手段
答案:C
解析:A项,根据二氧化碳和淀粉的结构简式可知,合成淀粉的过程涉及碳碳键的形成,正确;B项,农作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吸收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正确;C项,人体没有消化纤维素的酶,错误;D项,该成就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又可以合成淀粉,正确。
3.(2024·云南宣威六中高二期末)葡萄糖酸锌是一种重要的补锌剂,工业上以葡萄糖、氧化锌、氧气为原料来制备葡萄糖酸锌,其反应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糖尿病患者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其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B.葡萄糖酸能通过分子内反应生成含有六元环状结构的产物,其反应类型为消去反应
C.每生成1 mol葡萄糖酸锌,理论上转移了4NA个电子
D.葡萄糖中存在4个手性碳原子
答案:B
解析:A.葡萄糖分子中含有的醛基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共热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其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A正确;B.葡萄糖酸分子中含有的羟基和羧基发生分子内酯化反应,生成含有六元环状结构的产物,其反应类型为酯化(取代)反应,B错误;C.由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可知,每生成1 mol葡萄糖酸锌,需要消耗1 mol氧气和2 mol葡萄糖,则理论上转移电子的数目为1 mol×4×NA mol-1=4NA,C正确;D.由结构简式可知,葡萄糖中存在4个如下图*所示的连有4个不同原子或原子团的手性碳原子:,D正确。
4.某制糖厂以甘蔗为原料制糖,同时得到大量甘蔗渣,对甘蔗渣进行综合利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图所示为以甘蔗渣为原料制取各物质的转化过程图。
已知:①B在人体组织中发生缓慢氧化,放出热量,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
②G是具有果香气味的液体,体积分数为75%的D的水溶液常用于医疗消毒,并且可以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
③R—CHOR—COOH。
(1)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B的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F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
(3)D+F→G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
答案:(1)纤维素 C6H12O6 (2)CH3CHO 羧基
(3)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解析:A为甘蔗渣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在人体组织中发生缓慢氧化,放出热量,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所以B为葡萄糖;体积分数为75%的D的水溶液常用于医疗消毒,并且可以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所以D为乙醇;D(乙醇)催化氧化生成E(乙醛);E(乙醛)被氧化生成F(乙酸);F(乙酸)与D(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果香气味的液体G(乙酸乙酯)。
(1)A为甘蔗渣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为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2O6。
(2)D(乙醇)催化氧化生成E(乙醛),E的结构简式为CH3CHO;E(乙醛)被氧化生成F(乙酸),乙酸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为羧基。
(3)F(乙酸)与D(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课时测评19 糖类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题点一 糖类
1.下列关于糖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糖类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如粮食中的淀粉、植物茎叶中的纤维素
B.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其组成一定符合通式Cm(H2O)n
C.可将糖类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D.根据能否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等弱氧化剂反应,可将糖类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答案:B
解析:大多数糖类的组成符合通式Cm(H2O)n,但有些糖类的组成不符合该通式,如脱氧核糖的分子式是C5H10O4,B错误;根据能否水解及水解生成的单糖物质的量可将糖类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C正确。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人体所需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古代发明的用黄泥浆使红糖脱色的方法,是利用了黄泥浆的吸附性
B.唐朝大历年间,四川遂宁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的工艺,冰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
C.饴糖是以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饴糖就是葡萄糖
D.“床头冬酿压琼浆”中的“冬酿”指的是蜂蜜,蜂蜜中几乎不含单糖(葡萄糖和果糖)
答案:A
解析:黄泥浆使红糖脱色是物理变化,利用了黄泥浆的吸附性,A正确;冰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B错误;饴糖的主要成分是麦芽糖,不是葡萄糖,C错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二者都是单糖,D错误。
题点二 单糖
3.以葡萄糖为原料经一步反应不能得到的是( )
A.乙醛 B.二氧化碳
C.己六醇 D.葡萄糖酸
答案:A
解析:葡萄糖可被氧气氧化成CO2;葡萄糖与H2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己六醇;葡萄糖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4.某学生做葡萄糖的还原性实验时,取1 mol·L-1 CuSO4溶液和0.5 mol·L-1 NaOH溶液各1 mL,在一支洁净的试管内混合后,向其中又加入0.5 mL 4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结果无砖红色沉淀出现。该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
A.加入NaOH溶液的量太少
B.加入葡萄糖溶液的量太少
C.加入CuSO4溶液的量太少
D.加入葡萄糖溶液的量太多
答案:A
解析:葡萄糖和新制的氢氧化铜的反应需要在碱性环境中进行,1 mL 1 mol·L-1 CuSO4溶液与NaOH溶液恰好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时,需要0.5 mol·L-1 NaOH溶液的体积为4 mL,该实验中CuSO4过量,NaOH的量不足,不满足碱性条件,故实验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5.已知苏糖的结构简式为,以下有关苏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苏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B.苏糖属于单糖
C.苏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成或取代反应
D.苏糖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D
解析:苏糖分子中有—CHO,能发生银镜反应,A正确;苏糖是单糖,不能再水解,B正确;苏糖分子中有—CHO,能发生加成反应,有—OH,能发生取代反应,C正确;苏糖与葡萄糖的分子式不相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D错误。
题点三 二糖
6.下列关于二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蔗糖与麦芽糖都含有多个羟基
B.麦芽糖和蔗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
C.麦芽糖和蔗糖水解产物完全相同
D.麦芽糖能发生银镜反应,蔗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答案:C
解析:麦芽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二者的水解产物不完全相同。
7.以下哪种物质是麦芽糖水解的最终产物( )
A.CH2OH(CHOH)4CHO
B.CH2OH(CHOH)3COCH2OH
C.CH2OH(CHOH)3CHO
D.
答案:A
解析:麦芽糖的分子式为C12H22O11,麦芽糖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
8.下列关于蔗糖属于非还原糖,而其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实验方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糖的操作顺序:④③
B.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糖的操作顺序:④②⑤
C.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操作顺序:①④⑤
D.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操作顺序:①②④⑤
答案:D
解析:糖类是否属于还原糖,可通过银镜反应加以证明。银镜反应应该在水浴中进行加热,故不能选择③,同时考虑到银镜反应的发生应该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蔗糖水解后应先加碱中和过量的酸,才能进行银镜反应,综上所述,选D。
题点四 多糖
9.(2024·河北承德高一期末)我国传统酿老陈醋工艺的主要步骤有蒸、酵、沥、陈。
蒸——将大米、高粱、小米等原料蒸熟后放至冷却;
酵——拌酶曲入坛发酵,经糖化、成醇后,在醋酸菌作用下成酸;
沥——除去糟,闻到酒、醋香味;
陈——陈放1~3年,闻到果香味。
上述主要步骤中,涉及过滤操作的是( )
A.“蒸” B.“酵”
C.“沥” D.“陈”
答案:C
解析:A.将大米、高粱、小米等原料蒸熟后容易被微生物分解,没有涉及到过滤操作,故A不符合题意;B.拌酶曲入坛发酵,经糖化、成醇后,在醋酸菌作用下成酸过程中发生一些化学反应,没有涉及到过滤操作,故B不符合题意;C.“沥”中涉及除去不溶性的杂质,主要操作是过滤,故C符合题意;D.“陈”的过程中乙醇和乙酸缓慢地发生了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出现果香味,不涉及过滤操作,故D不符合题意。
10.淀粉经过下列变化:淀粉―→单糖―→酒精―→乙烯―→……―→草酸(HOOC—COOH),在该变化过程中,下列反应类型一定没有涉及的是( )
①加成反应 ②氧化反应 ③还原反应 ④消去反应 ⑤取代反应 ⑥水解反应 ⑦酯化反应 ⑧加聚反应
A.①②③④ B.⑦⑧
C.④⑤⑥ D.①④⑥
答案:B
解析:淀粉―→单糖(葡萄糖),水解反应(取代反应);葡萄糖―→酒精,氧化还原反应;酒精―→乙烯,消去反应;乙烯―→1,2-二溴乙烷,加成反应;1,2-二溴乙烷―→乙二醇,水解反应(取代反应);乙二醇―→乙二醛―→乙二酸,氧化反应。
11.(2024·贵州黔东南高二期末)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
A.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然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B.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几滴稀NaOH溶液后,加入葡萄糖溶液,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析出
C.在淀粉溶液中加入唾液(含淀粉酶),水浴加热(36 ℃左右),冷却后加入银氨溶液,再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D.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微热后,再加入新制的Cu(OH)2,无明显现象,说明淀粉没有水解
答案:C
解析:A.银镜反应须在碱性环境下进行,应该先加碱中和稀硫酸,A不符合题意;B.葡萄糖能与碱性环境下的氢氧化铜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但NaOH用量太少,B不符合题意;C.在淀粉溶液中加入唾液(含淀粉酶),水浴加热(36 ℃左右),淀粉水解有葡萄糖生成,冷却后加入银氨溶液,再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C符合题意;D.在加入新制的Cu(OH)2之前应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D不符合题意。
12.(2024·安徽师大附中期末)直链淀粉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淀粉溶液遇碘水变蓝色
B.淀粉属于多糖,满足通式Cx(H2O)y
C.淀粉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
D.淀粉的最终水解产物可表示为CH2OH(CHOH)4CHO
答案:C
解析:A.淀粉溶液遇碘水中碘单质变蓝色,常用碘液来检验淀粉,A正确; B.淀粉能水解生成葡萄糖,属于多糖,满足通式Cx(H2O)y,B正确;C.淀粉不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其水解生成的还原性糖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C错误; D.淀粉的最终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可表示为CH2OH(CHOH)4CHO,D正确。
13.半乳糖在水中可发生如下转化,下列关于半乳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α-D-半乳糖和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半乳糖溶液能发生银镜反应
C.D-半乳糖和α-D-半乳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D.半乳糖可水解为更简单的糖
答案:D
解析:α-D-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但二者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A项正确;半乳糖溶液中存在含有—CHO的D-半乳糖,能发生银镜反应,B项正确;D-半乳糖和α-D-半乳糖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C项正确;联想葡萄糖的结构可知半乳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D项错误。
14.木糖的分子式为C5H10O5,属于多羟基醛,木糖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糠醛(结构简式如下)。
(1)木糖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木糖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水解反应 B.还原反应
C.氧化反应 D.取代反应
E.加成反应 F.酯化反应
(2)形成糠醛的过程,1分子木糖脱去了________分子水。
(3)写出木糖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得产物称为木糖醇,它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
A.木糖醇不受酵母菌和细菌作用,能防龋齿
B.木糖醇是多羟基化合物,易溶于水
C.木糖醇没有蔗糖甜
D.木糖醇被食用后不提高血糖浓度
(4)写出糠醛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H2(CHOH)3CHOOH A (2)3
(3)HO—CH2(CHOH)3CHO+H2―→HOCH2(CHOH)3CH2OH D
(4)
解析:(1)木糖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糠醛,根据其结构得木糖的结构简式为;木糖没有能水解的结构,醛基能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羟基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和酯化反应。(3)木糖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O—CH2(CHOH)3CHO+H2―→HOCH2(CHOH)3CH2OH;木糖醇被食用后不提高血糖浓度,故它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15.某厂以甘蔗为原料制糖,对产生的大量甘蔗渣按如图所示转化进行综合利用(部分反应条件及产物没有列出)。
其中B是A水解的最终产物;C的分子式为C3H6O3,一定条件下2个C分子间脱去2分子水可生成一种六元环状化合物;D可使溴水褪色;H的三聚物I也是一种六元环状化合物。
提示:葡萄糖在乳酸菌作用下生成乳酸。
(1)C→D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D→E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
(2)写出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实验常用于检验该官能团的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只写一种)。
(4)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高分子F:________;六元环状化合物I:________。
答案:(1)消去反应 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2)
(3)醛基 新制的Cu(OH)2(或银氨溶液)
(4)
解析:甘蔗渣经处理得到纤维素(A),它经催化剂与水作用生成葡萄糖(B),葡萄糖在乳酸菌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脱水生成CH2===CHCOOH(D)。葡萄糖(B)在酒化酶作用下生成乙醇(G),乙醇在Cu催化并加热的条件下被O2氧化生成乙醛(H),三分子乙醛生成六元环状化合物(I)。CH2===CH—COOH(D)与CH3CH2OH(G)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CH2===CHCOOCH2CH3(E),E加聚生成F。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