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次广东省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真题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11小题,共36分。(1~10题每题3分,11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明中后期江南经济迅速□起,崇尚精雅奢华之风。服饰方面僭越等级尊卑,标新立异,竞逐华靡;饮食不厌其精,饮酒花样繁多( )家具制作巧夺天工,豪门园林建筑精巧。精美的园林不仅装点了江南的绰约风姿,也是文人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的形象写照。
1.下列填入文中“□”处的字,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倔 B.崛 C.倨 D.踞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mǐ chuō B.mí chuō
C.mǐ chuò D.mí chuò
3.下列填入文中“( )”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4.在下面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密集、用地越紧张的地方,体育健身______越大,健身设施________越大。因此,按照人口规模布局,能够突出人口这个“定位器”作用,使各地清晰知道自己还有多少“________”,指导地方有针对性地补齐健身设施短板。
A.需求 缺口 欠账 B.要求 缺失 欠账
C.需求 缺口 赊账 D.要求 缺失 赊账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件衣服的设计虽有些缺点,但款式新颖别致,融合了今夏的流行元素,无可非议。
B.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肩头不可推卸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C.他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对大家的意见总是置若罔闻,所以常常受到批评。
D.我们使用了工程师开发的这套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真可谓如虎添翼。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充分而激烈地讨论,使我们坚持下去的决心更大了。
B.虽然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
C.距离演出开始大约一小时左右,等待进场的观众已经排成长龙。
D.“创卫”攻坚战中,环卫工人充分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7.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A.①借代 ②夸张 ③排比
B.①比喻 ②夸张 ③排比
C.①借代 ②比喻 ③反复
D.①比喻 ②借代 ③反复
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刘先生非常生气,怒斥不长进的弟弟:“如果你争点气,我又何必劳驾自己驱车近百公里来为你交保证金!”
B.在公司的战略分析会上,主持人小李说:“总经理的发言,已为我们抛砖引玉,下面请大家畅所欲言。”
C.某学术研讨会上,黄教授发言结束后说:“这只是个人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D.办公室饮水机没水了,王丽想请人帮忙,就走到隔壁办公室对新同事说:“给我换桶水,就你闲着。”
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于清初实行易服制度,明代服饰能够保存下来的极少。
②其中一部分极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入藏山东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③所幸“天下第一家”衍圣公府孔府保存下来一批珍贵的明代服饰。
④明代丝织业发达,服饰在形制方面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成为华夏衣冠的典范。
⑤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A.④①③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⑤④②③① D.⑤④①③②
10.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
A.关汉卿——《窦娥冤》——张驴儿
B.沈从文——《边城》——翠翠
C.契诃夫——《变色龙》——别里科夫
D.老舍——《骆驼祥子》——虎妞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3)满地黄花堆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二、本大题5小题,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咸有声 声:声誉
B.继遭母忧,亦如之 忧:忧愁
C.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 简:选用
D.是料朕必不起也 起:病愈
1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
B.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
C.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
D.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在朝廷考选武官时,尚书王敞惧怕刘瑾,准备更改罗循考选的结果。
B.罗洪先虽然考中进士第一名,但他并不愿意把心思全部放在科举功名上。
C.罗洪先等人上疏建议皇太子在文华殿接受群臣朝贺,触怒皇帝,受到惩处。
D.罗洪先拒绝了富人的巨额贿赂,好友项乔大声地斥责并嘲讽他。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元诗,完成16题。(11分)
楚州①夜泊
〔元〕俞俊
漏鼓声频欲四更,野航灯火对愁明。
城头楚语惊乡梦,船尾吴歌动客情。
漠漠水云听雁度,潇潇风雨自鸡鸣。
离群远道何嗟及,未必江湖老此生。
【注】 ①楚州:古地名,元代指淮安府路,下辖淮阴、山阳等地。
16.(1)首联“漏鼓声频欲四更,野航灯火对愁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法官与医生
刘武俊
①披黑袍的法官和穿白褂的医生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职业角色,很难相提并论,不过,倘若别出心裁地将这两类角色做一番比较研究,或许会意外地发现它们其实有着不少的契合点,有助于我们对法官这一职业角色作出更准确的定位和更科学的认识。
②法学和医学分别是法官和医生各自的知识背景,而法学和医学这两门学科均属于人类最古老的、与世俗社会息息相关的实用型学科。法学院与医学院在重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实践证明,医学院的病例分析与法学院的案例分析都是对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③表面上讲,法官和医生都是运用知识及经验来工作的,法官运用的是法律知识和审判经验,医生运用的是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官和医生这两类职业对经验的要求更甚于知识,也可以说它们都可归于经验型职业,都是基于实践理性的职业。正式执业之前,医生的临床实习和法官的庭审实习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庭审经验乃是成为合格的医生或法官的必备条件。
④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官和医生这两类角色都是属于注重实践理性的技术型职业,法官的审判和医生的治疗都可以视为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性活动。法官作出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而医生开出的则是对症下药的处方。法官是正义的化身,以惩恶扬善、追求司法公正为天职;医生则是生命的救星和健康的使者,以救死扶伤为使命。法官和医生的执业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法官讲究坐堂问案,通常不主动介入当事人的纠纷;医生则讲究坐堂问诊,一般也不上门接诊。
⑤法官虽然居于中立的立场解决纠纷,但裁决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势必会有利于一方而有损于另一方,法官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解决纠纷调整利益关系。由于关涉利益关系,法官的审判活动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相关利益集团的干涉、压力和侵扰。医生提供的则是医疗服务,这种服务是单向度的,服务的结果一般不会受权势集团利益驱动式的影响。
⑥法官和医生的执业活动皆具有一定的执业风险,我们不能苛求法官在办案时避免任何失误,正如不能苛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避免出现任何差错。司法审判领域允许一定比例的所谓“错案”存在,其实与医疗领域允许一定比例的医疗事故一样是正常的。医生的执业行为可能承担对重大医疗责任事故负责的风险,医疗责任事故的认定往往具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可操作性较强。法官的审判行为也同样需承担一定的风险,一旦“错案”成立,在学界尚有争议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就是一把“杀手锏”。不过,对所谓“错案”的理解或定性却往往莫衷一是,不可能如医疗事故般有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官的职业风险似乎并不逊色于医生,因为法官审理的纠纷都是已经发生的“过去时”的,要恢复和拟制一去不复返的事实显然有着相当的难度,假如当事人不在有限的诉讼期限内积极主张相应的证据,那么并非全知全能之上帝的法官只能对受证据支持的“法律真实”负责,而并不承担发现“客观事实”的义务。在这种情境下,与案件事实真相存在出入的所谓“错案”也就在所难免了。
⑦在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法官与医生都应当走“专业化”的道路,培养专家型的法官和医生是法院与医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医生的岗位有外科、内科、神经科等科室之分,法官的岗位也有刑庭、民庭、行政庭等庭室之别。长期以来,中国法院过于重视全能型法官的培养,盲目借鉴行政系统公务员的轮岗做法,中国基层法官在不同审判庭的轮岗交流过于频繁,这不利于培养精通某一审判业务的专家型法官。
(本文有删改)
17.根据文意,下列对法官和医生两类职业契合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者都是基于实践理性的职业,相对专业知识而言,都更看重职业经验。
B.借鉴行政系统公务员轮岗的做法,可以使法官和医生走上“专业化”的道路。
C.法官和医生的执业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风险,都有出错的可能。
D.法官作出判决和医生开出处方,都是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执业活动。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提出论点之后,从多个方面进行阐释。
B.⑥段以当事人不在有效诉讼期主张证据的假设,推断法官审判难免会有错。
C.文章通过法官与医生两个职业的比较,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官的职业角色。
D.⑦段照应文章论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全文逻辑严密、论证完整。
1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关涉利益关系时,法官的审判活动比医生的医疗服务更容易受到影响。
B.在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法官的培养应由专家型转向全能型。
C.如果“法律真实”与“客观事实”不相吻合,就有可能导致“错案”发生。
D.法官站在中立立场调整利益关系,其裁决的结果可能有利于其中一方。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父亲的记忆
孙 犁
①父亲十六岁到安国县学徒,是招赘在本村的一位姓吴的山西人介绍去的。这家店铺的字号叫永吉昌,东家是安国县北段村张姓。
②店铺在城里石牌坊南。门前有一棵空心的老槐树。前院是柜房,后院是作坊——榨油和轧棉花。
③我从十二岁到安国上学,就常常吃住在这里。每天掌灯以后,父亲坐在柜房的太师椅上,看着学徒们打算盘。管账的先生念着账本,人们跟着打,十来个算盘同时响,那声音是很整齐很清脆的。打了一通,学徒们报了结数,先生把数字记下来,说:去了。人们扫清算盘,又聚精会神地听着。
④在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坐在远离灯光的角落里,默默地抽着旱烟。
⑤我后来听说,父亲也是先熬到先生这一席位,念了十几年账本,然后才当上了掌柜的。
⑥夜晚,父亲睡在库房。那是放钱的地方,我很少进去,偶尔从撩起的门帘缝望进去,里面是很暗的。父亲就在这个地方,睡了二十几年,我是跟学徒们睡在一起的。
⑦父亲是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离开这家店铺的,那时兵荒马乱,东家也换了年轻一代人,不愿再经营这种传统的老式的买卖,要改营百货。父亲守旧,意见不合,等于是被辞退了。
⑧父亲在那里,整整工作了四十年。每年回一次家,过一个正月十五。先是步行,后来骑驴,再后来是由叔父用牛车接送。我小的时候,常同父亲坐这个牛车。父亲很礼貌,总是在出城以后才上车,路过每个村庄,总是先下来,和街上的人打招呼,人们都称他为孙掌柜。
⑨父亲好写字。那时学生意,一是练字,一是练算盘。学徒三年,一般的字就写得很可以了。人家都说父亲的字写得好,连母亲也这样说。他到天津做买卖时,买了一些旧字帖和破对联,拿回家来叫我临摹,父亲也很爱字画,也有一些收藏,都是很平常的作品。
⑩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家里,看到父亲的身体很衰弱。这些年闹日本,父亲带着一家人,东逃西奔,饭食也跟不上。父亲在店铺中吃惯了,回家过日子,舍不得吃些好的,进入老年,身体就不行了。见我回来了,父亲很高兴。有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炕上闲话,我絮絮叨叨地说我在外面受了多少苦,担了多少惊。父亲忽然不高兴起来,说:“在家里,也不容易!”回到自己屋里,妻抱怨说:“你应该先说爹这些年不容易!”
那时农村实行合理负担,富裕人家要买公债,又遇上荒年,父亲不愿意卖地,地是他的性命所在,不能从他手里卖去分毫。他先是动员家里人卖去首饰、衣服、家具,然后又步行到安国县老东家那里,求讨来一批钱,支持过去。他以为这样做很合理,对我详细地描述了他那时的心情和境遇,我只能默默地听着。
父亲是一九四七年五月去世的。春播时,他去旁耧①,出了汗,回来就发烧,一病不起。父亲去世以后,我才感到有了家庭负担。
父亲对我很慈爱,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到保定上学,是父亲递去的。他很希望我能成材,后来虽然有些失望,也只是存在心里,没有当面斥责过我。在我教书时,父亲对我说:“你能每年交我一个长工钱,我就满足了。”我连这一点也没有做到。
父亲对给他介绍工作的姓吴的老头,一直很尊敬。那老头后来过得很不如人,每逢我们家做些像样的饭食,父亲总是把他请来,让在正座。老头总是一边吃,一边用山西口音说:“我吃太多呀,我吃太多呀!”
1984年4月27日
(本文有删改)
【注】 ①耧:亦称耧车,一种播种农具。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尾都写到了姓吴的山西人,这种写法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B.文章最后两段通过补叙的方式,丰满了父亲的形象,丰富了文章的内蕴。
C.⑨段写父亲很爱字画,也有一些收藏,这表明父亲对书画艺术颇有研究。
D.文章叙述平实晓畅,语言简洁自然,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耐人寻味。
21.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⑩段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表达赞美用“YYDS”,
表达情绪用各种表情包,
高水平竞争称为“神仙打架”……
有人担心,网络语言的频繁使用会导致语言失范、文字“失语”;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只是昙花一现,无需多虑;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鲜活生动,凸显个性;还有人认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2023年第一次广东省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真题卷
1.B 考查形近字的用法,组词“崛起”,有(地势)突起,(事物)兴起之意。
2.D 考查易读错字的读音,“靡”读mí,“华靡”意为“豪华奢侈”;“绰”读chuò,“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
3.C 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句中为三个并列层次的分句,分句中已经包含了逗号,所以用分号。
4.A 需求: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社会需求。要求:提出具体事项或愿望,希望能实现。根据语境第一空选择“需求”。缺口:①物体边缘缺掉一块而形成的空隙,②比喻缺少或短缺的部分,③比喻有空隙,可以突破的地方;缺失:缺点和失误。根据语境第二空选择“缺口”。欠账:欠债;赊账:把买卖的货款记在账上延期收付。根据语境第三空选择“欠账”。
5.A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此处用于衣服的设计,使用不正确。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这里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允许推辞的责任,使用正确。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选项说对大家的意思不予理睬,使用正确。如虎添翼:好像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选项说用了系统后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使用正确。
6.D A项成分残缺,“通过……使……”缺主语,删去“使”。B项搭配不当,“狂风”不能倾泻下来,删去“狂风”。C项成分赘余,“大约”或“左右”删去一个。D项没有语病。
7.D ①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汗水”比喻成“露珠”;②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一针一线”指代群众的财产;③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反复强调“工作”。
8.C A.劳驾:敬辞,用在别人身上,劳驾对方做某事,使用不得体。B.抛砖引玉:谦辞,用在自己身上,使用不得体。C.浅知拙见:自己的知识比较肤浅不是很深刻,对自己见解的谦称;使用在此处符合语境。D.王丽对新同事的语言有命令、指责的感觉,不得体。
9.D 首先⑤“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载体”是文段的总起句,排除A、B选项;④句主要写明代服饰的特点,应该接在⑤之后;①句提到由于清初易服制度明代衣服保存极少和③句“所幸‘天下第一家’衍圣公府孔府保存下来一批珍贵的明代服饰”前后关系一致,①后接着③,排除C项。故选D。
10.C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人物。
11.(1)一弦一柱思华年 望帝春心托杜鹃
(2)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3)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4)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12.B 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B项,忧是丁忧,此处指母亲去世。
13.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居二年”表时间,应当断开;排除B、D两项;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是完整一句,“官”后断开;寻遭父丧,是不久遭遇父亲去世,是完整一句,“丧”后断开,后边“苫块蔬食”是父丧期间的表现,因此排除C。故选A。
14.D 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项,文中只说“乔微讽之”,意思是项乔略微委婉劝说他,并没有大声地斥责并嘲讽。“厉声曰”的人是罗洪先,不是项乔。故选D。
15.(1)洪先十五岁时,读王守仁的《传习录》,喜欢上它,想前往拜师求学,因罗循没有同意而罢休。
(2)江水上涨,毁坏了他的屋子,巡抚马森想为他建造,他坚决推辞不同意。
16.(1)描绘了一幅幽深宁静的夜晚航泊图。诗句的意思是快四更天了,滴漏声频频响起,野外航船上灯火映照着诗人的愁绪,闪烁发光。
(2)①首联诗眼“愁”字奠定了感情基调,诗人夜泊楚州,满腹愁绪,深夜无眠。②颔联“惊乡梦”“动客情”,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愁和漂泊之感。③颈联诗人夜听雁度鸡鸣,不免凄神寒骨,更增添了孤独漂泊之感。④尾联“离群远道”“老此生”等,则抒发诗人不用于世,孤独苦闷,蹉跎岁月的叹息。
17.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中第⑦段“长期以来,中国法院过于重视全能型法官的培养,盲目借鉴行政系统公务员的轮岗做法,中国基层法官在不同审判庭的轮岗交流过于频繁,这不利于培养精通某一审判业务的专家型法官。”显然是在批判当今法官借鉴行政系统公务员轮岗制度,而并非B选项所说的可以让法官走上“专业化”道路。
18.D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及结构的理解与分析。文中第⑦段“中国法院过于重视全能型法官的培养,盲目借鉴行政系统公务员的轮岗做法,中国基层法官在不同审判庭的轮岗交流过于频繁,这不利于培养精通某一审判业务的专家型法官。”只指出了现有的问题,而并未提出解决的办法,故D项错误。
19.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中第⑦段“在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法官与医生都应当走“专业化”的道路,培养专家型的法官和医生是法院与医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指出了医生和法官都应走专业化的道路,而并没有说需要从专家型转向全能型,故B项错误。
20.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第⑨段写到父亲好写字,爱书画,收藏了一些,都是很平常的作品,根据父亲的学习经历和知识层次,可以看出父亲只是很初级的爱好者,颇有研究则没有依据。
21.这句话表现了妻子对“我”不体谅不理解父亲这些年艰难持家的责怪,也隐含了“我”未能尽儿子责任的愧疚之情。侧面强调了父亲的一生不容易,画龙点睛,突出了中心。回到屋里这一细节,也表现妻子的善解人意和对家人的理解尊重。
22.①忠厚本分,隐忍坚毅;父亲一生做学徒、做先生、做掌柜默默做了四十年,一直本本分分,坚守自己的职责。②谦逊知礼,懂得感恩;父亲回家总是在出城以后才上车,路过每个村庄,总是先下来和人打招呼。对有恩于自己的吴姓老头一直很尊敬和报答。③对孩子既慈爱又严格;父亲没有打骂过我,希望我能成才,虽然有些失望,只是存在心里,不当面斥责,我小时候和学徒住一起,听到我说在外面受苦担惊,不高兴。④守旧固执,对土地感情深厚;父亲不愿意改变经营方式被辞退,无论如何困难坚持不卖地,并认为合理。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