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模拟测试卷含答案(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模拟测试卷含答案(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7 09:1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模拟测试卷(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11小题,共36分。(1~10题每题3分,11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其实,我们的人生也有三态,心灵温度决定了一切。当心灵低落或冷漠时,我们的生活状态是冰的。这段人生会走得很艰难,感觉现在和未来都是灰暗的,作茧自缚,否定自我不求改变,只在麻木伤痛中消耗光阴。
平常是最真的生活状态。有惊喜,有挫败;有碌碌无为,有硕果累累(  )会抱怨,会满怀信心……幸福在,但平庸更多。人生多是这样□过。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jiǎng bù B.jiǎn bù
C.jiǎn fù D.jiǎng fù
2.文中“(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3.文中“□”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  )
A.渡 B.度 C.镀 D.踱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4年的抗战史,充分________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________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抗战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大刀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作品,从不同角度________了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赴国难”的英勇抗争群像,充满浓郁的家国情怀。
A.显现 弘扬 雕刻 B.彰显 表扬 雕刻
C.彰显 弘扬 刻画 D.显现 表扬 刻画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柔和舒缓的乐曲中,学员们行云流水般的太极扇舞蹈表演,引起阵阵喝彩。
B.人们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说耳熟能详,但并非都能深刻领会其中的哲理。
C.无论演老戏还是新剧,两代艺术家的唱念做打都十分默契,真可谓天作之合。
D.成千上万只白天鹅汇集在湖边,与蓝天碧水相映,令人叹为观止。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移动互联网进入5G时代,微信社交平台承担起了繁荣公共文化、满足民众文化需求。
B.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C.上合组织峰会不仅会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而且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
D.为了切实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活动。
7.下列对句子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们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
②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③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
A.①比喻 ②通感 ③反问
B.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问
C.①拟人 ②拟人 ③夸张
D.①拟人 ②比喻 ③夸张
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值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视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B.淮海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C.刚刚收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几位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
D.李教授出院了,小王在电话里对他说:“欣闻您康复出院,特表示衷心祝贺,不知您何时来上班?”
9.将下列句子填在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也真是不可捉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如此类,都显示时间的印痕。
①例如撕去的日历,飘落的秋叶,老人的白发,美女眼角的鱼尾纹
②然而,时间却又无处不在,无往而不在
③随手掇拾几个生活细节
④无形无影,无声无息,无光无色
A.④③②① B.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④②③①
10.“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分别讲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
A.《水浒传》和《聊斋志异》
B.《西游记》和《聊斋志异》
C.《儒林外史》和《三国演义》
D.《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念往昔,________________,叹门外楼头,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二、本大题5小题,共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太守王朗命为功曹。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①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翻追随营护,到东部候官,候官长闭城不受,翻往说之,然后见纳。朗谓翻曰:“卿有老母,可以还矣。”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
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亦欲因此令翻得释也。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龠②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
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翻由是得免。权因敕左右:“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
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
(选自《三国志·吴志十二》)
【注】 ①衰绖:古代丧服。绖,头、腰部缠绕的麻绳。②管龠:钥匙和锁。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策征会稽    征:征收
B.亡走浮海 走:逃跑
C.吕蒙图取关羽 图:计划,图谋
D.权因敕左右 敕:告诫,吩咐
1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
B.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
C.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
D.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
1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虞翻辅佐有力,深得君王赏识。王朗被孙策的大军击败之后,虞翻说服候官县县令开城门;后又被孙策厚礼相待。
B.虞翻卓有远见,遇事审时度势。吕蒙收取南郡时多亏他的建议才免于中计。
C.虞翻为人耿介,不为孙权所喜。他曾当面斥责麋芳不忠不信;还故意不理会孙权的敬酒,差点招致杀身之祸。
D.虞翻宠辱不惊,处逆境而自得。他因得罪孙权而多次入狱流放,但他仍初心不改。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题。(10分)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①边骨,犹是春闺②梦里人!
【注】 ①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②春闺:一作“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16.(1)诗中的“丧”字用得好,说说它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两句构思或写法新奇,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律诗是在形式上比较复杂的一种体裁,它分为五律和七律,是一种通体五言或七言而格律谨严的八句诗(或说八行诗)。这八句诗的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中间四句是骈偶句,必须用对仗,首尾四句是不必用对仗的,当然如果自然而然对上了也是可以的。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这里我们如果把首尾四句连起来念,往往就正是这首诗鲜明的主题,而中间四句偶句则是丰富这个主题的;前者仿佛是骨干,后者仿佛是肌肉或枝叶。律诗中写景的名句因此往往多出在这里,这种律诗之所以比长律好,就在于长律的偶句太多,往往产生肌肉或枝叶太多的现象,而律诗则分配得恰好。
可是仅仅符合了对仗的规律还并不就算是律诗,如杜甫的另一首诗《望岳》,这里中间四句也是偶句,却叫作五古而不叫作五律,原因就是律诗还有另一条平仄的规律,而这首八句诗并不遵守,所以不是律诗。平声包括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包括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三声和第四声,还有古音中较为短促的入声。平声字较高,而且是可以拉长音的,所以比较明亮爽朗;仄声字较低,是不能拉长音的,所以比较低徊沉郁。律诗一般都用平声韵,其原因也就在此。由平仄均匀的起伏可以组成四种诗句。但是为了运用时更为灵活变化,在这些标准诗行的基础上又有一条变通的法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诗句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是必须遵守标准规律的,而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则无妨灵活运用,这就自然形成一种更简化的规律,从而把四种诗句合并为两种诗句。
句与句之间平仄的关系,规律是把每两句作为一对,如果第一句的二四六是仄平仄,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就是平仄平,这字音上平仄的对仗同时又是结合字义排偶的对仗而来的;排偶的习惯是以空间对空间,时间对时间,花对草,鸟对鱼,实际上是一种相近事物上的门当户对,而平仄则是以一种相远的姿态出现,也就是说以不同性质的声调来对立变换;这样就调剂了那相近的重复,不落于单调。至于每一对诗句与相邻的一对诗句之间,则是相邻两句(例如第二句与第三句)的二四六完全相同;这里乃是相同性质声调的重现,这也由于第三句在字义上是另起一联,它与第二句的关系仿佛是跳得远些,在平仄上就要求更为相近。所以,如果不符合这种相近的要求,就叫作“失粘”。
律诗就是这样一般以对偶与平仄的讲求作为它的特色。可是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格律就是不谨严的,但它却是七律的杰作。据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登黄鹤楼,看见眼前的优美景致,诗兴大发,可是抬头看见了崔颢的这首题诗,他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更好的诗句来,最后他只得写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即使最好的律诗,也不一定就是平仄排偶上最严格的律诗。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格律》)
1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律诗在结构上的特征是:中间四句必须对仗,是一部分;首尾四句不一定对仗,是另一部分。
B.平声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平声字较高,音可以拉长,所以比较明亮爽朗。
C.律诗的平仄规律要求每一对诗句,如果排偶上相近了,那么平仄上就要相远,反之亦然。
D.“失粘”是指律诗中相邻的两句在二四六上的声调性质不相同,平仄上不符合相近的要求。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律诗中间四句是丰富主题的,仿佛肌肉或枝叶,因此,把它删去对诗歌是没有影响的。
B.通体五言或七言的八句诗,如果中间四句是骈偶句,它可能是古体诗,也可能是律诗。
C.仄声字较低,是不能拉长音的,不像平声字那样明亮爽朗,所以律诗一般不用仄声韵。
D.律诗的特色是一般讲求对偶和平仄,但不遵循严谨的格律也可能写出律诗中的杰作。
19.文中第四段列举崔颢的诗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原上有骏马
何 鸿
苍穹之下,勇士越野车离巴颜喀拉山脚下的军马群越来越近。这是海拔4 100米的巴塘草原,四周拱卫着连绵的雪山。
眺望草原深处,可以看到马群。是的,那远远的几簇与天空相接、缓慢有序地游移在大地上的褐色“云团”,应该就是骑兵连外训营地的军马群了。
半开的车窗冲进来一股大风,猛力地撕扯我系在脑后的马尾长发。窗外,有个高大的黑影突然一闪而过,我和车上另一位女孩不约而同地一起欢呼:“马!军马!”越野车停在了一道长长的沟壑前。草滩上,两名身披宽大迷彩雨衣的战士各牵着一匹马,踩着泥泞的草地,向我们走来。战马,真正的战马!
我们幸运地得到特许,经骑兵班长的指教,骑上了配鞍的军马。一切来得有些突然。我几乎难以相信,自己真的骑在一匹黑色战马结实的背上抓着缰绳。
黑马甩了甩浓密的马尾,平和地凝视着远方,那棕黑晶莹的眸子映衬出圣洁的雪山之巅。我眼底一热,眼角竟然滚下一行泪水。
我们到来的这个时节,草原上的各种植物渐次醒来。先冒出来的绿色小草装扮着荒芜的大地。裸露的沙土上,一簇簇、一团团地盛开着白色的蒲公英。
这时候,我注意到那位满身尘土的战士一直在马侧面两米开外徒步跟着,他应该是我平生见到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骑兵。
“它,有没有名字?”我虽然不善言辞,此刻还是觉得应该和一名真正的骑兵说点什么。“它是53号。”“53号?”听到黑马并没有名字,我不免有些怅然。“它多大了?”我不甘心地问。“23岁,算是老马了。”骑兵解释道。
一匹老马,难怪这么温顺。我恍然明白他们刚才为什么牵马走来,而不是骑马过来。“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唐朝诗人戎昱在塞上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去年秋天,在重庆我看了英国舞台剧《战马》。那匹名叫乔伊的老马从战场归来时已是奄奄一息,主人为寻找乔伊参战负伤,双眼失明;硝烟未尽,咫尺天涯,主人在绝望的思念中吹响了伴随他们成长的哨音,乔伊奇迹般挣扎着重新站起来,循声走向主人……剧中主题曲一直萦绕在我心底,保持着一种新鲜而锐利的力量。
53号马在一块青草旺盛的地方,步子停了下来。我下意识地拉紧缰绳想要它往前走。年轻的骑兵上前来说:“我来牵它走吧。嗯,要不就在这让它吃会儿草吧。”我意识到他是心疼马,又或许是我们这些来访的作家、记者耽误马吃草了。而且,年轻骑兵在草地上一直跟着马走了这么久,我也于心不忍。
“放马不枯燥吗?”“不!其实很有趣的,马也是有感情的。”“马有感情?”对陌生新鲜的事情,我习惯打破砂锅问到底。
年轻骑兵一说起自己的马,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我遇到过这样一匹马,平时训练的时候,过障碍它总是过不去。可我一点都没嫌弃它,也没有因为我们训练不过关就责骂它一句,还是一直对它好,精心护理它。在最后考核的时候,不知怎么地,那一天它突然就能过去了,给我一个很大的惊喜……”
我惊奇地望着这名年轻的骑兵。他头顶是辽远的天空,岩石般的云层在大风的推动下翻涌变幻。他的身后是上百匹威武的战马,正在生机勃勃的草原上无比惬意地啃着青草。骑兵黝黑皲裂的脸上,有了几道绽放的笑纹。
“那,你们怎么吃饭?”“呵呵,在草原上,马可比人重要!我们吃不吃都没什么,马一定得吃饱。”他又严肃起来,认真地说,“马吃不饱很快就会瘦。马瘦了就容易生病,抵抗不了草原上漫长的冬天。”
“你二十几了?”我随口一问。“明年就20岁了。”骑兵说。我下意识地仔细打量了一下他。高原上的战士常常风餐露宿,加之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确实显得比实际年龄大一些。
云层里翻滚着高原上独有的敬畏与忧伤,空旷与寂静揉捻在一起,静静陪伴着骑兵与马群。不知什么时候,我眼里不可抑制地滚动着热泪。
我相信,每一名寂寞的骑兵都在等待一种新的召唤,他们时刻准备着。
(节选自《解放军报》)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战士一直在马侧面两米开外徒步跟着”,是因为不信任“我”的骑术,要保护“我”的安全。
B.战马没有名字,骑兵也没说出自己的名字,作者意在说明战马和骑兵是默默奉献的边疆守卫者,同时也说明骑兵是个不善言辞的人。
C.“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作者引用唐代诗人戎昱的诗句,表现了战士面对老马的伤感。
D.“一种新鲜而锐利的力量”,“新鲜”指马与人的情感让人意外,“锐利”指这种情感深入灵魂。
21.文中写“我眼底一热,眼角竟然滚下一行泪水”“我眼里不可抑制地滚动着热泪”。请简要分析“我”两次流泪的主要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在文中插入英国舞台剧《战马》的内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社交软件;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
考试模拟测试卷(二)
1.C
2.B “有惊喜,有挫败”“有碌碌无为,有硕果累累”“会抱怨,会满怀信心”三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分句内已有逗号,此处应用分号。
3.B “度过”用于时间,“渡过”用于江河、困难等,结合“人生”可知,应用“度过”。C、D为干扰项。
4.C “显现”:呈现;显露。“彰显”:鲜明地显示。根据语境,应选“彰显”。“弘扬”:发扬光大。“表扬”: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 语境与“伟大民族精神”搭配,应选“弘扬”。“雕刻”:指在木材、石头或其他材料上刻出形象。“刻画”:①用刀子或尖锐的东西刻;②用文字描写或用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依据“《大刀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作品”“英勇抗争群像”可知,应选“刻画”。
5.C 天作之合:上天成全的婚姻(多用作新婚的颂词)。此处是说两代艺术家配合默契,不符合语境。
6.B A.成分残缺,应在“需求”后面添加“的重任”;C.语序不当,“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应与“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调换位置;D.搭配不当,“改善”应为“提高”。
7.B ①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河水“也似在笑”为拟人的情态;②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灯光”比作“渴睡人的眼”;③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答案在问句中。
8.C A项,“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子,不能用于第三方。B项,“垂询”,敬辞,不能用于自己。D项,小王说的话应该用口语。
9.D 根据时间的特点“不可捉摸”,第一处应填④,因为④的内容就是“表现时间的特点”;②紧承④,②句中的“然而”一词,表转折,说明时间虽然“无形无影,无声无息,无光无色”,但“时间却又无处不在,无往而不在”;①紧承③,因为①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③中的“几个生活细节”。故正确答案为D。
10.D
11.(1)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2)繁华竞逐 悲恨相续
(3)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4)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12.A “征”应译为“征伐”。
13.C 本句翻译为:虞翻多次冒犯孙权的威严进谏规劝,孙权不高兴,加之虞翻的性格不合群,常被人毁谤,所以获罪被流放丹杨泾县。故C项断句正确。
14.D 原文说虞翻“多见毁谤,坐徙丹杨泾县”,并未说他“因得罪孙权而多次入狱流放”。
15.(1)虞翻回到会稽以后,孙策又任命他为功曹,用朋友的礼节来对待他,亲自到虞翻家中拜访。
(2)失去忠贞与诚信,凭什么侍奉君主?倾覆了人家委托的两座城池,还要自称将军,这是应当的吗?
16.(1)“丧”字,照应前面的“誓扫”“不顾”,是全部死亡的意思,足见战斗的激烈与伤亡的惨重,同时也表现了唐军将士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①用“可怜”承接上句,道出悲凉的情感;用“犹是”荡开一笔,另辟新境,表达出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可谓构思之新奇。②把“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联系起来对照描写,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虚实相生,用意工妙,写法新奇。③用对比手法,战死的丈夫与不知情的妻子形成对比,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急盼丈夫归来团聚,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17.A B.“平声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缩小范围。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平声包括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C.“反之亦然”无中生有。D.“律诗中相邻的两句”张冠李戴。原文第三段说的是“至于每一对诗句与相邻的一对诗句之间,则是相邻两句(例如第二句与第三句)的二四六完全相同……就叫作‘失粘’”。
18.A 依据原文不能得出“把它删去对诗歌是没有影响的”的推断,且从第一段“律诗中写景的名句因此往往多出在这里”可看出其重要性。
19.即使最好的律诗,也不一定就是平仄排偶上最严格的律诗。
20.D A.“是因为不信任‘我’的骑术,要保护‘我’的安全”理解错误,由原文“23岁,算是老马了”“我意识到他是心疼马,又或许是我们这些来访的作家、记者耽误马吃草了”可知,战士是出于保护马的意愿而跟随作者。B.“同时也说明骑兵是个不善言辞的人”错误,由“‘它,有没有名字?’我虽然不善言辞,此刻还是觉得应该和一名真正的骑兵说点什么”可知,不善言辞的是作者。C.“表现了战士面对老马的伤感”理解错误,作者引用诗句,表达的是对将士和老马的敬畏。
21.①“我”第一次流泪主要是因为在庄严而神圣的环境中,由意外与新奇而产生的惊喜与激动;②“我”第二次流泪主要是因为感受到了骑兵战士不惧艰苦、勇于奉献、保家卫国的精神,从而产生的感动与崇敬。
22.①文中插入英国舞台剧《战马》的内容,与后文骑兵所说的“马也是有感情的”相照应,引出后文战马与骑兵的故事;②表现了骑兵对战马的爱护,以及战马对骑兵的忠诚;③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23.[写作提示]
信封信纸、笔墨纸砚、书香墨宝,代表的是传统文化;社交软件、鼠标键盘、手机电脑代表的是现代科技。这则材料实际上是引导我们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
①可以从“守住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所以,传统文化不能丢,应该坚守。
②可以从“没有发展便没有一切”的角度立意。如果一味抓住传统文化而不知变通,势必会造成畏葸不前的情况。因此,要注重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谈,既要注重传统文化,又要重视科技发展,两者并不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