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模拟测试卷含答案(三)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模拟测试卷含答案(三)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7 09:1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模拟测试卷(三)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11小题,共36分。(1~10题每题3分,11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东坡晚年自题画像的两句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带着无限心酸的自我调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体认,苦难的□炼成就了他文化创造上的巨大功绩,促成了他人生思考的深邃和文化性格的完善,他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英中最为炫目(  )最有人格魅力的一位。
1.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A.垂 B.陲 C.锤 D.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tiáo suì B.diáo suì
C.tiǎo suí D.diǎo suí
3.下列填入文中“(  )”处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4.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________的可能性。
②国家________专项法律,着重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③中国无惧任何贸易胁迫,绝不怕打贸易战,有决心、有能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______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A.捏造 制定 捍卫 B.伪造 制定 捍卫
C.伪造 制订 保卫 D.捏造 制订 保卫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幼儿节目的主题曲广受欢迎,小朋友们对它耳熟能详。
B.冰岛的自然风光美轮美奂,让远道而来的游人流连忘返。
C.他有时讥评起那些喜欢沽名钓誉的学者来,真是入木三分。
D.她写这个课本剧一气呵成,是因为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妈妈在阳台种了菠菜、韭菜、茄子、橘子等各种蔬菜。
B.全国各民族歌舞会演晚会的节目特色鲜明,充分展示了我国各民族同胞的神采。
C.近期南方降雨频繁,西瓜销售受到很大影响,瓜农为此愁眉不展。
D.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7.下列语句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B.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
C.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
D.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8.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犬子能取得这样优秀的成绩,全靠老师您的悉心指导,我内心非常感激。
B.阁下纡尊降贵,千里迢迢拜访寒舍,鄙人深感荣幸。
C.毕业时,你送给我的书和照片,我一直惠存着。每当想起你,我都会拿出来看看。
D.承蒙您老亲自奉书指导,我读后受益匪浅,然因琐事繁杂,未能及时回信,望见谅。
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
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②①④③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⑤③①④ D.①④②⑤③
10.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
A.吴承恩——《西游记》——唐三藏
B.施耐庵——《水浒传》——吴用
C.罗贯中——《三国演义》——诸葛亮
D.曹雪芹——《红楼梦》——林冲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二、本大题5小题,共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誉清。疾病疕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④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是以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选自柳宗元《宋清传》)
【注】 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④蚩:痴呆、愚蠢。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居善药         居:聚积,搜集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D.终不复言 复:回答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B.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C.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D.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生意场上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谓我蚩妄者,亦谬。(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6题。(10分)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6.(1)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
文身是我国东夷南蛮百越的古俗,东夷南蛮进入华夏,其原来的文身与古礼和风俗的关联已在五帝时代与华夏的融合中渐渐消失。而百越之地的吴在殷商末年,越在春秋末年仍以文身为俗。《墨子·公孟》曰:“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这里“剪发文身”是用来治国的,不仅仅是风俗,而且是礼。墨子讲越国的“剪发文身”,是与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用“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用“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相比较的。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国,仍是剪发文身。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能与春秋时代的齐、晋、楚三国之礼并行,且与之一样达到“其国治”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在于越国之礼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于三国,但在内在核心上却与之相同。从内在核心上讲,“剪发文身”这一源远流长的古礼,与其他古礼有三大共同点。
第一,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身之所文的,是类似于图腾理论所讲的图腾。既是氏族部落之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史记·周本纪》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害。”文身关系到百越诸族的根本观念。
第二,文身具有百越诸族的成人礼的作用。《淮南子·齐俗训》曰:“中国冠笄,越人劗发。”这是从冠笄之礼的角度讲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的不同。冠笄之礼是中原诸族的成人礼。男子成年行冠礼,头上戴冠,以冠束发;女子成年行笄礼,用笄束发。百越诸族则是剪断头发而形成符合越礼的发式。中原成年之礼,不仅行冠笄之礼,还有相应的服饰;同样,百越的成人之礼,不仅要断发,还要拔牙、漆齿、文身。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意味着将人的自然之躯,按社会、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自然人向社会(氏族、文化)人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第三,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的标识。《墨子》讲越王用“剪发文身”之礼以“治其国”,越礼与华夏之礼一样,其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黎族规定奴婢不得文面:“惟婢获则不刺面。”《礼记·乐记》讲,“礼”的最大功能在“别”(区分)。《荀子·礼论》讲了“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如果说,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然后有从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社会的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提升到别贵贱的等级标志。从越王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来看,文身已经演进到别贵贱的功能了。
文,这种在身体上刻镂图像的行为,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文身是在仪式(原始古礼)中进行的,是仪式使文身具有了神圣性,同时文身之人在仪式中获得的神圣使之成为仪式的核心。
正是文身古礼蕴含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之时,南面的楚也进入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
B.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来看,在那时越国的文身古礼已经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演进到别贵贱的功能了。
C.百越地区古代的成人礼要断发、拔牙、漆齿、文身,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
D.古代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是成人礼中最重要的一项。在那时只有“文”,人才能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论是越王还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他们都希望通过礼仪定式和礼制规范划分人们的等级,从而维护自己的政治梦想。
B.从《淮南子·齐俗训》中的“中国冠笄,越人劗发”,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成人礼的不同。中原各族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礼。
C.越的剪发文身之礼与中原华夏之礼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按照荀子所说,这种区分就是让“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D.文身古礼蕴含着与后代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是因为“文”已经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
19.“剪发文身”与其他古礼的共同点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取 证
吴大人送门生王巡抚赶赴楚州上任,临上轿,吴大人拎须良久,语气凝重地对王巡抚说:“此行别无他物相送,只送一句话,楚州不清啊!”
王巡抚深鞠一躬,拱手道:“谢恩师抬爱、明示,小人铭记在心。”素有包公二世的王巡抚转身上轿,直奔楚州,一路闭目沉思,成败在此一行。
吴大人屹立在料峭的春风里,默默地目送,眼里不无担忧。
果然,到任的第一天,状书雪花般落在案头,堆压如山,基本都是状告太平府张县令贪污腐败、鱼肉百姓、胆大妄为、草菅人命、欺行霸市、无恶不作的。看样子这太平府是暗流涌动,不太平。一打听,得知,原来这张县令下有万贯家财,可谓家大业大,上又有朝廷高官靠山,目中无人,是个不学无术的官油子,而且心狠手辣,他这县令帽子也是花大价钱买来的。
这天,春光明媚,巡抚与一名手下来到太平府,邀张县令一道微服私访。张县令只好硬着头皮带着一名手下随行,他们先是走到附近的田野,看见庄稼葱绿一片,长势喜人,巡抚禁不住夸奖几句,县令喜形于色,说今年风调雨顺。可走进乡村,一派萧条破败,进进出出的村民脸色菜青,目光呆滞,衣衫褴褛。再走进街道市场,虽呈现出一片买卖繁荣景象,但不见一张笑脸。巡抚心中明白,心情异常沉重。
中午,四人走进一家酒楼,巡抚点了酒菜。很快,小二端上酒菜,请四人品尝,酒是酒楼自酿水酒,倒入杯中,清澈飘香,喝一口,醇厚淡雅,巡抚点头叫绝。菜虽不是山珍海味,可色香味俱全,吃起来更是酸甜苦辣、酥脆绵软,巡抚大为称赞,请大家开怀畅饮,尽兴品尝,大饱口福。趁着酒性,巡抚对小二高声说:“看来你家生意不错啊。”小二点头默认,可不说话,无精打采的样子。“日进斗金毫不夸张,好啊!”巡抚接着说。
“哪里,都快要关门散伙了!”小二气愤地说。“赚的钱再多也不够孝敬县老爷们,这日子眼看是没法过了……”
县令脸挂不住,可碍于巡抚不便发怒,借着酒劲不耐烦地呵斥:“去!再拿壶酒来,上份本店招牌菜!要不然……”县令被巡抚示意制止住。
付账时,县令一摸口袋,空空,见小二要收巡抚的银子,吹胡子瞪眼睛,巡抚已大醉,根本没看见,摇摇晃晃、口口声声叫好下楼,不顾县令挽留,坚持回府。分手后,县令愤愤地离去。
当晚,一行县衙役冲进酒楼,不问青红皂白,捆绑起白天说话的小二,推搡着带人就走,任店家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一位住宿的客人出面阻拦论理,一群衙役二话不说,一拥而上,拳打脚踢,一道捆绑,强行带走,投进大狱。县令得到禀报后,悄悄走进牢房,远远地确认,一看,大惊失色,没想到是巡抚,明白,巡抚不但没醉,而且有意返回酒楼留宿,看样子是一场预谋,县令感到大事不妙,大祸临头。县令逃回密室,思忖良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向几位跟来等候发话的心腹做了一个动作,心腹们心知肚明,要像每次那样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夜深,几人用黑布裹住两人,抬着正准备投井填坑。突然,一队官兵如从天降,州府大人带着官兵出现在张县令眼前。张县令强作镇静,说夜间巡逻抓到两名歹徒,正要进行提审。
州府大人和张县令等人带着歹徒上堂,解开黑布,众人大吃一惊。巡抚当场揭开事情的原委,揭发张县令的胡作非为,张县令等人被当场拿下。原来巡抚白天把一切看在眼里,故意装着醉酒,麻痹张县令,没有打草惊蛇,晚上想到张县令定会杀人灭口,于是将计就计,派随从赶回州府禀告,自己回酒楼,冒死拿到证据。
巡抚一一核实状书,件件属实,而且证据确凿,一时义愤填膺,上报朝廷吴大人。很快,由张县令这条线索,朝廷铲除掉了一帮腐败势力。
吴大人成吴丞相后,一纸诏书马不停蹄地传到已是风清气正的楚州,王巡抚接旨回朝,路上对店小二说,此次要当面向吴丞相为他请功。
“都是巡抚大人的锦囊妙计!”随从们快活地说。
巡抚不说话,看着一路的青山绿水。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吴大人送王巡抚上任时的话“楚州不清啊”,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小说的情节由此展开。
B.王巡抚邀张县令一同微服私访,看到庄稼葱绿一片,长势喜人,禁不住夸奖几句,这说明张县令给王巡抚的最初印象还是很好的。
C.小说在人物刻画上善用神态和细节描写,表现了王巡抚的机智和张县令的飞扬跋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D.小说描述了古代一位清官机智巧妙地铲除地方黑恶势力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无论古今都有其现实意义。
21.小说以“取证”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小说以“巡抚不说话,看着一路的青山绿水”独立成段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需要一点点的疯狂,好使你不变得愚蠢!
——美国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
——歌曲《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疯狂”到底是什么呢?是梦想?是自我?还是……
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
考试模拟测试卷(三)
1.C 2.A 3.C
4.B ①“捏造”指无中生有,虚构事实,以达到欺骗、污蔑或诽谤的目的,其对象常是证据、言论等抽象的事物。“伪造”即假造,其对象可以是历史、言论,以及证件、货币、印章等。此处语境是“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造假的可能,应用“伪造”。②“制定”常与政策、法令、方针、路线等搭配,偏重于做出最后决定,使完全确定下来。强调动作已完成。“制订”常与计划、方案等搭配,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订立。只说动作本身,不管动作是否完成。结合语境“国家________专项法律,着重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分析可知,此处应选“制定”。③“捍卫”指抵御各种外来势力,确保安全;保卫:保护使不受侵犯。从程度上比较,“捍卫”比“保卫”语义重。结合语境“坚决________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分析可知,应选语义重的词语,故选用“捍卫”。
5.B A项,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使用正确。B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不能形容自然景观。使用错误。C项,入木三分: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使用正确。D项,一气呵成: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也比喻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使用正确。故选B。
6.C A项,不合逻辑,“橘子”不是蔬菜;B项,“展示……神采”搭配不当;D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每当火车鸣着汽笛”。
7.C A项,借代,“嚼得菜根”代指吃得了苦。全句意思:人能吃苦,方能做成事。B项,借代,“唾沫星子”代指人言。全句意思:人言可畏。C项,比喻,“乌云”比喻坏事,“金边”比喻好的一面。全句意思:不要只看到事物坏的一面,还要看到其背后的希望。D项,借代,“臭皮匠”代指平庸的人,“诸葛亮”代指有智慧的人。
8.A B项,“拜访”是敬辞,这里误用,可改为“光临”。C项,“惠存”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D项,“奉书”是谦辞,是说自己给人写信,不能用于别人。
9.C 通观这五个句子,“信念”这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那么可以判定这一组句子的陈述对象就是“信念”这个话题,其他各句都是围绕“信念”来说的。第②句是这个句群的中心句,因其末尾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此句应放在句首;第⑤句的“这个信念”与②中的“一种信念”相衔接;第③句的“这个世界的合理性”与第⑤句的“世界是合理的”衔接;第①句谈古代,第④句谈现代,按时间顺序来排列,①④相连。因此可得出答案为C。
10.D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
11.(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3)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4)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12.D 复:再。
13.A
14.B “不是为了赚钱”错误,赚钱也是宋清做生意的目的。
15.(1)然而说我愚蠢荒唐,也是错误的。
(2)宋清不会因为这样就怠慢地对待对方,一定像过去一样给好药。
16.(1)意象:春潮、春雨、野渡、孤舟。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了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
(2)“横”字用得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当时想要辞官隐退,却又被逼无奈无法辞官,写出了诗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17.D A.“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扩大范围,第一段说的是“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国,仍是剪发文身”,将范围从“越国”扩大到“百越”。B.“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表述有误,由第四段“如果说,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然后有从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社会的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提升到别贵贱的等级标志”可知,原文把“文身”这种古礼的功能演进分为三个层次,而“最初”的功能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C.曲解文意,由第四段“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的标识”可知,“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的标识是“文身”,选项将范围扩大到“断发……这一系列的仪式”。
18.D 因果倒置。由原文最后一段“正是文身古礼蕴含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可知,“三大功能”是“因”,“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才是“果”。
19.①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②文身具有成人礼的作用;③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可以对人进行等级区分。
20.B “张县令给王巡抚的最初印象还是很好的”分析错误,从小说的内容来看,王巡抚邀请张县令微服私访本就是要寻找他为害乡里的证据。
21.①“取证”是小说的核心情节,以此为题,使小说内容集中鲜明;②“取证”是王巡抚冒着生命危险与张县令周旋的集中体现,表现了王巡抚的智勇;③“取证”是惩治贪官张县令成功的关键因素,强化了小说反贪的主题。
22.①王巡抚设计铲除贪官恶吏,此时的“不说话”,表现了王巡抚的踌躇满志;②“青山绿水”与开头说太平府的不太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写出了风清气正之后楚州的太平;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3.[写作提示]
在罗宾·威廉姆斯的话中,“一点点”是对“疯狂”的限定,暗示“疯狂”是需要有限度的,是需要用理智来约束的,离开了限定,“疯狂”可能就会变得忘乎所以,走入极端;但是,没有一点点的疯狂,人又会变得愚蠢。歌曲《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也是在暗示人们,人生需要疯狂,需要一定的张扬,不然的话,会留有遗憾,会不圆满。整体上,两句话都是在阐述“疯狂”,而“理智”作为隐性信息,虽不是主要的,但立意时也需考虑到。故而,考生应重点理解“疯狂”的内涵,如将其定位为张扬个性,活出真正的自我等,然后据此作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