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模拟测试卷含答案(五)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模拟测试卷含答案(五)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7 09:1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模拟测试卷(五)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11小题,共36分。(1~10题每题3分,11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基础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关□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幸福。只有当我们抛开了优越感,不再将无障碍设计视为少数群体的特殊需求,才能真正实现观念上的无障碍(  )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的无障碍。归根结底,无障碍的最终旨归,其实是“无差距”。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cān chā B.shēn chà
C.cān chà D.shēn chā
2.下列填入文中“(  )”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文字,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乎 B.呼 C.忽 D.采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________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________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________思想情感;文字上面的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________,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
B.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
C.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
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樱桃季来了,那些红艳鲜亮、晶莹饱满的樱桃,惹人垂涎,让人忍不住想大快朵颐。
B.中国要想成为首屈一指的创新型国家,领导人需展现出足够的勇气与决心来推动改革。
C.李光耀对新加坡的治理方式多受诟病,但他对于地缘政治的战略观察却是可圈可点。
D.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寒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水下滑翔机这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能够有效扩大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
B.如何保证网上订餐平台所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也是加强网络餐饮监管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C.雄安新区将在优化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布局和京津冀空间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
D.《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
②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也跟着响起来。
③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文化的力量。
④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A.①比喻 ②夸张 ③排比 ④拟人
B.①拟人 ②夸张 ③排比 ④比喻
C.①夸张 ②拟人 ③排比 ④比喻
D.①夸张 ②比喻 ③排比 ④拟人
8.下列句中加点的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亲临为歉!
9.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
家长们常用“________”来教导我们要努力学习,老师们常用“________”来引导我们积极参加实践锻炼,朋友们常用“________”来互相勉励,而我们常用“________”来表达到达理想彼岸的决心。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10.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
A.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
B.曹禺——《雷雨》——周朴园
C.卡夫卡——《变形记》——格里高尔
D.曹雪芹——《红楼梦》——扈三娘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4)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二、本大题5小题,共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
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象。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造其庐        造:建造
B.躬樵爨以事父母 樵:砍柴
C.父子昆弟每相饬曰 饬:告诫
D.士之道洛者 道:取道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B.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C.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D.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刻苦磨砺,周游四方。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洛书》《宓义》与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B.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C.门生故友因新法过于苛严准备弃官,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法固然苛严,但能够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没有什么好处。
D.邵雍不求仕达,先后两次被举荐为官,都是在坚决推辞之后接受任命的,但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去世时,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赐谥号康节。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题。(10分)
采 桑 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6.(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谈谈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我国研究古器物的历史源远流长。古器物研究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按类别研究,二是打通类别按时代研究。还有一类古器物资源,具有特殊的价值,需要独特的研究方法,这就是甲骨文里的古器物。
甲骨文字的构形,既“取象”于日月山川、风云雷电、动物植物、人体器官,同时也有大量器物入字。炊器如鼎、鬲;食器如簋、豆;酒器如爵、斝;兵器如戈、钺;日常用具如床、席等。不妨称这类文字为“器物字”。据统计,甲骨文中的“器物字”占甲骨文单字的将近一半(依《甲骨文字编》统计)。
甲骨文通过“象形”,保留了古代的器物样式,通过“会意”保留了器物的使用方法,甚至记录了当时人们的行为。这是传统器物学很难获取的信息。鬲是炊器,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近2 000年,考古发掘出的完整陶鬲恐有数万之多。然而古人究竟如何用鬲?甲骨文给出了线索:以短竿炊煮,烹鸡禽美食。我们熟悉的“祝福”二字,左侧使用了“示”为偏旁。“示”在甲骨文字中表示祖先死后“神主”所在,本是器物象形,或因材质易腐,实物已亡。但甲骨文保存了这种特殊的器具。通过它,我们可以观察古人丰富的精神生活。
研究甲骨文字中古器物,不仅可以获取远古信息,对于现代学术的发展同样重要。一个成功的例子便是考古学家利用器物字助力田野发掘。这个案例发生在安阳殷墟。车马坑的发掘是田野考古中的重大难题。受限于对古代马车结构了解不足,考古学家早年清理出的商代马车均是直衡车(古车前端架于马项之上的横木是直的)。后来发现甲骨文中的“车”字有多种写法,既有直衡车,还有曲衡车。受此启发,考古学家按图索骥,果然清理出曲衡车。
甲骨文的创制时间事关汉字起源。研究器物字最有可能破解甲骨文的创制时代。甲骨文字记录的器物形象,与发掘出土的器物一样具有时代特征。“爵”字的“取象”特征是深腹、长流、平底。甲骨文发现于殷墟,但“爵”的字形却并不反映商代晚期的形象,而是具有明确的商代早期特征。因为殷墟的铜爵是凸底,商代早期的铜爵才具有深腹平底的特征。“爵”字的局部细节,也同样反映商早期特征。甲骨文的爵字有多种写法,最常见的有两种:前者表现了纤细的三条实足,后者表现的却是上粗下细的三条空足。此类平底空足和平底实足的铜爵,正是流行于公元前15世纪的酒器。甲骨文的同期坑位并不出土这样的铜爵。因而几乎可以肯定“爵”字取象于早于殷墟近200年前的商前期,应该创制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甲骨文中的器物研究,学术界以前并不是没有关注。徐中舒的《耒耜考》,便考察过甲骨文中的农具。宋镇豪的《夏商社会生活史》也采纳过器物字信息。但以往的研究,总体上还是通过器物考释文字,对蕴含在器物字中的日常生活信息利用有限,对人类行为和人类思维习惯的研究少之又少。
甲骨文古器物研究不能只停留在释字阶段而忽略文字本身直接记录社会生活的价值。随着党和国家的重视,冷门的甲骨学迎来了春天。如何实现冷门学科的突破?甲骨文中的器物研究可以打通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显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增长点”。
(摘编自常淑敏《甲骨文里的古器物考古》)
1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骨文中的古器物具有特殊的价值,借助这些文字,古代器物的样式、使用方法,甚至古人丰富的日常生活,人们都一目了然。
B.甲骨文字的构形,“取象”非常广泛,其中器物占了很大的比例。据有关统计,甲骨文中“器物字”占甲骨文字的比例接近一半。
C.甲骨文中“爵”字取“深腹、长流、平底”之象,具有明确的商代早期特征,由此可断定“爵”字创制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D.学术界先前对甲骨文中器物的研究,总体还是停留在考释文字方面,对蕴含在器物字中日常生活、人类行为等其他方面的信息则研究得很少。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骨文“示”保存了“神主”的形象,由此分析,“祝”字含“示”“口”“儿”,可能意为人在“神主”面前诉愿。
B.研究甲骨文古器物字的学术价值不可小觑,如果不受到甲骨文中“曲衡车”字形的启发,考古学家就发掘不出曲衡车。
C.利用甲骨文中的器物字解决了考古研究中许多难题,同样,甲骨文中其他“取象”字也会对考古研究发挥重大作用。
D.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作为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增长点”的甲骨文器物研究,将助力冷门学科甲骨学实现突破。
19.文章第四段列举安阳殷墟的例子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汪曾祺
李小龙已经是中学生了。过了一个暑假,上初二了。
学校在东门里,李小龙的家在北门外东街。从李小龙家的巷子出来,是越塘。从越塘的坡岸走上来,右手有几家种菜的。左边便是菜地。李小龙看见种菜的种青菜,种萝卜。看他们浇粪,浇水。种菜的用一个长把的水舀子舀满了水,手臂一挥舞,水就像扇面一样均匀地洒开了。青菜一天一个样,一天一天长高了,全都直直地立着。都很精神,很水灵。萝卜原来像菜,后来露出红红的“背儿”,就像萝卜了。他看见扁豆开花,扁豆结角了。看见芝麻。芝麻可不好看,直不老挺,四方四棱的秆子,结了好些带小毛刺的蒴果。蒴果里就是芝麻粒了。“你就是芝麻呀!”李小龙过去没有见过芝麻。他觉得芝麻能榨油,给人吃,这非常神奇。
过了菜地,有一条不很宽的石头路。石头路的西边是一片很大的苇荡子。春天,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很快,就变成了小蛤蟆。小蛤蟆每天早上横过石头路乱蹦。你们干吗乱蹦,不好老实待着吗?小蛤蟆很快就成了大蛤蟆,咕呱乱叫!
走完石头路,过了傅公桥,是一条很宽很平的大路,当地人把它叫作“马路”。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春天,他爱下了马路,从麦子地里走,一直走到东门口。麦子还没有“起身”的时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麦子一天一天长高了。他掰下几粒青麦子,搓去外皮,放进嘴里嚼。他一辈子记得青麦子的清香甘美的味道。他看见过割麦子。看见过插秧。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女。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和。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理。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一天又一天,哈,稻子长得齐李小龙的腰了。不论是麦子,是稻子,挨着马路的地边的一排长得特别好。总有几丛长得又高又壮,比周围的稻麦高出好些。李小龙想,这大概是由于过路的行人曾经对着它撒过尿。小风吹着丰盛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李小龙在歌里轻快地走着……
李小龙有时挨着庄稼地走,有时挨着河沿走。河对岸是一带黑黑的城墙,城墙垛子一个、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着。城墙外面,有一溜荒地,长了好些狗尾巴草、扎蓬、苍耳和风播下来的旅生的芦秫。草丛里一定有很多蝈蝈,蝈蝈把它们的吵闹声音都送到河这边来了。下面,是护城河。随着上游水闸的启闭,河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急,有时慢。水急的时候,挨着岸边的水会倒流回去,李小龙觉得很奇怪。过路的大人告诉他:这叫“回溜”。水是从运河里流下来的,是浑水,颜色黄黄的。黑黑的城墙,碧绿的田地,白白的马路,黄黄的河水。
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龙一大早上学去,他发现河水是红颜色的!很红很红,红得像玫瑰花。李小龙想:也许是雪把河变红了。雪那样厚,雪把什么都盖成一片白,于是衬得河水是红的了。也许是河水自己这一天发红了。他捉摸不透。但是他千真万确看见了一条红水河。雪地上还没有人走过,李小龙独自一人,踏着积雪,他的脚踩得积雪咯吱咯吱地响。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着一条玫瑰红色的河,那样单纯,那样鲜明而奇特,这种景色,李小龙从来没有看见过,以后也没有看见过。
有一天早晨,李小龙看到一只鹤。秋天了,庄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树叶落了,芦苇都黄了,芦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阔了。空气非常凉爽。天空淡蓝淡蓝的,淡得像水。李小龙一抬头,看见天上飞着一只东西。鹤!他立刻知道,这是一只鹤。李小龙没有见过真的鹤,他只在画里见过,他自己还画过。不过,这的确是一只鹤。真奇怪,怎么会有一只鹤呢?这一带从来没有人家养过一只鹤,更不用说是野鹤了。然而这真是一只鹤呀!鹤沿着北边城墙的上空往东飞去。飞得很高,很慢,雪白的身子,雪白的翅膀,两只长腿伸在后面。李小龙看得很清楚,清楚极了!李小龙看得呆了。鹤是那样美,又教人觉得很凄凉。鹤慢慢地飞着,飞过傅公桥的上空,渐渐地飞远了。
李小龙痴立在桥上。
李小龙多少年还忘不了那天的印象,忘不了那种难遇的凄凉的美,那只神秘的孤鹤。
李小龙后来长大了,到了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鹤。
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
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吗?
(有删改)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李小龙的活动为线索展开,一方面通过李小龙的视觉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一方面写出少年独特的心理感受、成长经历。
B.汪曾祺善于捕捉细节加以描摹,文中种菜人舀水浇菜的自如,李小龙初见芝麻时的惊喜,插秧人又忙碌又从容的劳作,都描写得十分生动。
C.“一条玫瑰红色的河”与雪白的原野相互映衬,渲染出一种神奇的美,作者以诗意的笔触美化了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实,字里行间潜藏着深沉的忧虑。
D.李小龙的活动场景是恒常的,但自然万物却是变化的,蛤蟆声、蝈蝈声、水流声、庄稼的成长,这些景物在汪曾祺笔下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美好世界。
21.从文中看,李小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尾写道:“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吗?”这两句话传达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文章加以探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
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绝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聂荣臻
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会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麦家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7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
考试模拟测试卷(五)
1.A “参与”的“参”读音为“cān”;“差距”的“差”读音为“chā”。故正确答案为A。
2.C 括号前讲的是“无障碍”,括号后是对“观念上的无障碍”的具体阐释,后句是对前句的解释说明,应选用“:”,故正确答案为C。
3.A 根据句意,“关□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幸福”,强调的是相关、相连,A项“乎”字可组成“关乎”,指关系到、涉及,符合句意。“呼”指喊叫等;“忽”指不注意、不重视等;“采”指采取、选取等。故正确答案为A。
4.A 5.D 
6.C A项,搭配不当,“扩大……密度”搭配不当,将“扩大”改为“增加”。B项,成分残缺,“保证……信息”缺少宾语中心词,在“信息”后加“的安全”。D项,结构混乱,“《朗读者》采用……”“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中途易辙,在“知名人士”前加“将”。
7.D 根据各句内容一一判断,用排除法判断答案。第①句“香飘万里”是夸张,可以排除A、B两项;第②句“银铃般的笑声”是比喻,可以排除C项。
8.D “敝”是谦辞,用在此处不当。
9.A ①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②出自高适的《别董大》,是对朋友的劝慰,意即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你呢。③出自李白的《行路难》,两句意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④出自《乐府诗集·长歌行》,意指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只能独自悲伤了。
10.D 扈三娘是《水浒传》中的人物。
11.(1)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4)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12.A A项,造:造访。
13.B “无”指“无论”,“贵贱少长”是“无”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以诚”是“接”后置的状语,指“一样诚恳地接待”,其后断开,排除D项。
14.D “同时赐谥号康节”错误,原文“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不是同时。
15.(1)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几位有才德的人退居洛中,非常敬重邵雍,经常与他交往,为邵雍置办了田宅。
(2)(邵雍)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
16.(1)①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2)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17.D A.“甚至古人丰富的日常生活,人们都一目了然”错,原文是“通过它,我们可以观察古人丰富的精神生活”。B.“甲骨文中‘器物字’占甲骨文字的比例接近一半”错,原文是“‘器物字’占甲骨文单字的将近一半”。C.仅凭甲骨文中“爵”字取“深腹、长流、平底”之象,具有明确的商代早期特征,就断定“爵”字创制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以偏概全,根据文章第五段可知,断定“爵”字创制时间,还需要其他条件。
18.B “如果不受到甲骨文中‘曲衡车’字形的启发,考古学家就发掘不出曲衡车”表述绝对。
19.通过列举具体事例论证“研究甲骨文字中古器物,不仅可以获取远古信息,对于现代学术的发展同样重要”这一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0.B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插秧人又忙碌又从容的劳作”错误,对插秧人无细节描写,只是一处动作描写。
21.李小龙是一个正值青春,对什么都好奇,心思敏感细腻的少年。文中通过李小龙的视觉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他独特的心理感受与成长经历,最后再通过对鹤的描写写出了李小龙心思的敏感细腻。(合理即可)
22.这句话表达出了少年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想法是大人们无法捕捉的,哪怕再好的诗人也不能将其描述出来。文中的李小龙长大以后,到了很多地方,也看到过很多鹤,但是这都不是他少年时候看见的那只了,这足以说明一个少年的心理成长历程。(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3.[写作提示]
材料作文有一则材料的,也有两则及以上(称多则材料)的。不管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都需要认真审题,多数材料都需要我们做一些辩证分析,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第一则材料选自杜甫的诗歌《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出了王昭君出塞时的义无反顾,一个弱女子放弃了歌舞升平的华丽后宫,担负起维系和平安定的重任,用一生的流年换取大汉百姓的安定,展现了王昭君的伟大形象。第二则材料出自聂荣臻1922年6月3日写给父亲聂仕光、母亲唐雨衫的家书,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有为青年留学到底为了什么——“绝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这是革命家的少年胸怀,展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和担当,表达了海外学子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三则材料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关键句为“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意在强调卓越的人之所以卓越,就在于他们身上多了“使命感”。所以综合三则材料不难看出,本作文的立意应该紧紧围绕“使命”“责任”“担当”等词展开,并且一定要强调个人使命和家国情怀的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