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达标检测(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达标检测(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4 17:0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达标检测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晋南、江汉、海岱、环嵩山地区的兽面或神人面均有阔脸、臣形目和蒜头鼻等主体特征。这反映了当时(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形成了区域文化认同
C.已经出现公共权力 D.早期国家进一步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佛、道三教并立;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不同文化相互吸收 B.中华文化多元发展趋势
C.佛教文化影响扩大 D.国家分裂导致文化分裂
3.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
A.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4.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5.《管子》中记载:“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这些思想(  )
A.体现了严刑峻法的必要性 B.继承了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民心民意的重要性 D.本质上维护君主的中央集权
6.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  )
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昂扬的进取精神
C.强烈的功利思想 D.浓厚的爱国情怀
7.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考古发现中华龙的起源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仰韶文化时期以单一动物为原型的龙纹;龙山文化时期以鳄鱼、蛇纹为主体,兼取一两种动物特征的龙纹;夏商时期以鳄鱼、蛇为主体,兼容鱼、虎、鹿、鸟等多种动物特征的龙纹。龙纹的演变折射出中华文明的(  )
A.源远与流长 B.融合与涵育
C.借鉴与创新 D.神秘与朦胧
8.“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辞海》中,“小康”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经济比较宽裕,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理想较低级的社会。这表明中国的现代化(  )
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 B.力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病
C.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9.魏晋时期,有人指责佛教僧人剃发,抛弃妻子,不讲孝道。对此,佛教回应,僧尼出家并不是抛弃家人,不忠不孝,而是用更大的荣光和成就使家族和国家得到好处,“永光其亲”。这反映了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学的发展遭遇社会危机
C.佛教积极地融入本土文化 D.思想界出现“三教合流”
10.《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它(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翻译馆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翻译了98种西洋著作,其中47种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书籍,45种为军事和技术一类的书籍。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阅读自然科学著作蔚然成风 B.形成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C.开始接纳从西方传入的文化 D.已彻底改变军事技术落后的局面
11.中国近代经济学家陈焕章(师从康有为,与梁启超同门)于1911年出版的《孔门理财学》中提出,要用经济史方式思考“义利之辨”,依赖经济史构建出立足于传统的“理财学”,并提出“儒家社会主义”的思想。据此可知,陈焕章的思想(  )
A.表明了近代义利观念的淡化 B.折射出近代化下的理论探索
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土思考
12.陈独秀提出,焕然一新的近代文明,除了“人权说”和“生物进化论”外,还有“社会主义”。他在推崇《人权宣言》的同时,也揭露了西方“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可见新文化运动(  )
A.盲目接受西方文化 B.彻底否定资本主义
C.具有辩证认知精神 D.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13.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出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假名。据此可知,汉字的传播(  )
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B.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
C.推动了有关国家的文化发展 D.促使宗藩关系体系最终形成
14.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
A.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15.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华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16.有西方学者说:“近代科学只兴起于17世纪的欧洲,那时找到了作出发现的最佳方法,但当时及其后的发现和发明在许多情况下都有赖于以前许多个世纪内中国在科学、技术与医学方面的进步。”“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上述材料反映了(  )
A.中华文化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 B.中华文化带来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C.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D.中国科技成果改变近代世界面貌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贞观政要》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 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在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无奈的沉沦——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影响衰落的原因。(10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其中的前三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的自身发展而言,后两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言。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特性”提炼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可以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不同地区的兽面或神人面具有相似的特征,说明当时形成了区域文化认同,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佛、道三教并立”“从冲突渐进到兼容”“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反映中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多元发展的趋势,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南宋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是儒家伦理道德世俗化的表现,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可知,祭祀天、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管仲认为,君主之所以能做到令行禁止,是因为顺应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取得盛名广誉,丰功伟业,显赫于天下,为后世所不忘,都是因为得到人民的拥护。由此可知,材料强调了民心民意的重要性,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霍去病、张骞都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昂扬的进取精神,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龙的形象,从仰韶文化时期以单一动物为原型,到夏商时期最终融合了多种动物特征,龙纹的演变折射出中华文明的融合与涵育,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内涵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佛教受到指责是因为它的一些做法不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而佛教的回应体现出佛教具有本土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A项中“颠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佛教的回应恰恰说明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社会重视,排除B项;魏晋时期思想界尚未出现“三教合流”的局面,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翻译馆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翻译了大量关于自然科学、军事、技术的西洋书籍,说明当时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B项正确;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翻译馆不仅翻译自然科学书籍,还有军事和技术类书籍,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建的,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要用经济史方式思考‘义利之辨’,依赖经济史构建出立足于传统的‘理财学’,并提出‘儒家社会主义’的思想”可知,陈焕章的思想是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对中国传统经济理论进行解读,反映了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理论探索,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在主张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具有辩证认知精神,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并非盲目接受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陈独秀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并未彻底否定资本主义,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鲜和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从而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字传播有利于周边国家吸收优秀的中华文化,并非强调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排除A项;汉字的传播有助于增强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但不能完全消除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排除B项;汉字的传播并不是推动宗藩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量中国的书籍传入朝鲜,这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从而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故选A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故B项正确;A、C两项只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材料强调的文明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项体现的是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材料强调的文明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科学的发展“有赖于以前许多个世纪内中国在科学、技术与医学方面的进步”,“近代世界”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这说明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主张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12分)
(2)原因: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古代自然经济蓬勃发展。(任答三点即可,6分)
(3)认识: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益于治国理政,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任答两点即可,4分)
18.【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便利了东西文化交流;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有反封建的精神需求;儒家思想中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成分。(6分)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2分)
(2)原因: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冲击;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10分)
19.【答案】[示例]观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2分)
阐释: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便利,中央政府政策开明开放。该时期,来自西域的乐舞、杂技等文化艺术与中原文化交融,形成了隋唐乐舞文化繁荣昌盛的局面。阿拉伯、印度以及东非沿岸的珍奇物产也不断输入中国。大一统局面下博采外来文化长处,成就了这一时期文化昌盛的伟绩。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对来自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 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8分)
总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