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基础巩固】
1.有学者指出,印欧人最初可能生活在里海地区,曾在那里牧牛,并从事少量的耕作。因为主要依靠畜牧为生,所以只要他们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就会朝那里迁徙。该学者旨在论证( )
A.牛耕对农业具有革命性影响
B.印欧人大迁徙植根于其生产方式
C.原始畜牧业起源于里海地区
D.自然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种群分布
2.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大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交流与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B.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
C.西亚和北非文明区被统一起来
D.《荷马史诗》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3.18世纪的英国语言学家琼斯在查找资料时发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在古梵文里,有很多词语的词根以及语法规定与凯尔特语、波斯语和古希腊语相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商业贸易往来 B.地区之间的战争
C.印欧人的迁徙 D.文化学者的传播
4.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最初,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5.贵霜帝国的建立对佛教的东传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6.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世界,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却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征服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征服”是指( )
A.商业征服 B.宗教征服
C.财富征服 D.文化征服
7.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此后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西罗马帝国,最终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据此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匈奴人的进攻
B.西哥特人的占领
C.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D.西罗马帝国的没落
8.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阿拉伯人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 D.商业活动需要
【能力提升】
9.波斯帝国相继征服了巴比伦、埃及、色雷斯和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等。波斯人统治期间,希腊、小亚细亚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开始了希腊化的进程。这反映了( )
A.希腊文明产生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
B.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东西方之间文明交流
C.战争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D.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10.“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肥沃的大河流域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 )
A.人类文明在冲突中发展
B.古代战争的目的
C.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
D.历史形成的残酷性
11.在大约公元前1200年,印欧海上民族灭亡赫梯帝国后,锻铁技术逐渐传播开来。公元前11世纪,希腊出现了铁器,公元前9世纪,铁器被广泛运用。冶铁技术在约公元前800年传入印度,约公元前750年传入中欧。新的铁制农具使人们开辟了更多农业居住区。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发展缘于铁器推广
B.农耕文明本身具有扩张的潜能
C.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D.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向东转移
12.下表反映的是北匈奴西迁后的北方民族迁徙。这些活动都( )
丁零 各部 从漠北贝加尔湖地区向南、向西迁徙,一部分进入东汉障塞内,还有一部分进入准噶尔盆地以北地区
乌桓 从乌桓山经上谷、渔阳等郡,又进一步迁入雁门、太原等障塞内
鲜卑 从乌桓东部南下、西进,占据了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
拓跋 鲜卑 从大鲜卑山迁到阴山北麓的“匈奴故地”
A.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互动
C.建立了地域辽阔的政权
D.拉大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13.北魏时期,曾有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南士流亡北方,如柳远“时有文咏,为肃宗挽郎”,其堂弟柳谐亦“颇有文学”。这些南士的创作逐步被北魏王公贵族所欣赏、学习,如南士袁跃“言辞甚美”,清河王“(元)怿之文表多出于跃”。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
A.南方地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
B.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
C.北方社会经济秩序得到恢复
D.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往认同
14.370年,原来生活在亚洲的游牧民族匈奴人越过伏尔加河西迁,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374年,匈奴人打败顿河西岸的日耳曼人的一支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只好往西迁逃。375年,匈奴人又在德涅斯特河畔打败西哥特人,于是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匈奴人的西迁( )
A.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
B.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C.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D.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15.5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汪达尔人征服北非,并大肆破坏罗马文化的痕迹。汪达尔王国灭亡后,北非逐渐变成沙漠民族的地区。此后,统治北非的拜占庭人也无法改变这一趋势。由此可知,汪达尔人的迁徙( )
A.恶化了北非的生态环境
B.促使罗马文化中心转移
C.导致罗马帝国的分裂
D.改变了区域文化的形态
16.在阿拉伯帝国早期对外征服和对被征服地进行统治时,统治者强令被他们占领的中亚各国人民改变原来的宗教信仰,并强迫当地居民接受新的宗教信仰,破坏被他们征服的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阿拉伯帝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加速殖民扩张扩大统治区域
B.加快东西文化融合
C.以文化征服巩固自己的统治
D.向外传播伊斯兰教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
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的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
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魏晋政权与内迁民族的关系和罗马帝国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的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00年……亚欧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从印度河流域直到不列颠岛,古印欧人唤醒了横跨东西上万千米的土地,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些游牧的诗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整个亚欧大陆从此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3—6世纪形成高潮的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大多融入农耕世界,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对中国和西欧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一直影响到今天。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
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6世纪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在欧洲的表现,并分析亚欧民族大迁移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区域文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最初生活在里海地区的印欧人“主要依靠畜牧为生,所以只要他们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就会朝那里迁徙”,这说明印欧人大迁徙植根于其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古梵文里,有很多词语的词根以及语法规定与凯尔特语、波斯语和古希腊语相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印欧人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范围波及整个亚欧大陆,对各地的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才有了古印度的语言与欧洲语言相似的现象,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奴隶制的传播,印欧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国更是掀起了洲际文明交流的潮流,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故C项正确;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西迁而建立的,它的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在古丝绸之路上发现了贵霜帝国的钱币,说明贵霜帝国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征服了罗马人”指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被希腊的文化征服,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导致日耳曼人等外族入侵西罗马帝国,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故B项正确;材料中“面包和椰枣”指代经济利益,与解决粮食问题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传播伊斯兰教,排除C项;商业活动需要属于经济利益驱使的一部分,排除D项。
【能力提升】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可知,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巴尔干半岛北部等地,以其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加速了东西方文明互相交流,故B项正确;希腊文明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并未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排除A项;C项夸大了波斯帝国战争征服的影响,排除;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实际上是对大河流域肥沃土地的争夺的历史,体现了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古代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争夺大河流域,排除B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锻铁技术随着赫梯帝国的灭亡传播到希腊、印度等地,而铁制农具使人们开辟了更多农业居住区,说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对外扩张提供了可能,即农耕文明本身具有扩张的潜能,故B项正确;铁器推广促进了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发展,“缘于”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现象为东汉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这些迁徙活动促进了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畜牧业,相对于农业生产并不先进,排除A项;这些少数民族内迁后建立的政权大多规模较小,排除C项;少数民族内迁的同时,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南方士人流亡到北方,他们的文学素养得到北魏王公贵族的赏识和学习,推动了北魏的文化发展,这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往认同,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原本位于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向西迁移,导致了日耳曼人的西迁和南迁,日耳曼人西迁和南迁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上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排除A项;西罗马帝国是被日耳曼人灭亡的,排除B项;西欧封建社会是在日耳曼人推翻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形成的,排除C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汪达尔人破坏了北非的罗马文化痕迹后,即使拜占庭的统治也无法改变当地的文化形态,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汪达尔人改变了北非的文化形态,而非生态环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北非地区文化的发展变化,未涉及罗马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B项;罗马帝国分裂是在4世纪,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阿拉伯帝国强迫被占领地区的人民改变原来的宗教信仰,接受新的宗教信仰,破坏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化手段控制新征服地区,巩固自己的统治,故选C项。
17.【答案】(1)不同: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与内地近似的管理制度并给予优待,内迁的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推行汉法;罗马帝国对进入帝国的蛮族采取分治措施,内迁的日耳曼人保持自己的制度、文化和法律,有很强的自主性。
(2)影响:对中国——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西欧——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出现多民族并存的局面;形成了西欧封建制度,使西欧长期处于分裂局面。
18.【答案】(1)影响:带动了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区域文明的形成;使亚欧大陆走出了蒙昧时代。
(2)表现:日耳曼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或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影响:政治格局——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