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达标检测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2.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德行文化,它是建立在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内在要求之上的。受此熏陶,中国人注重气节、情操、修身等道德生活。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A.确立了朴素的行为方式 B.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念
C.冲击了国人的思维习惯 D.培育了古代先贤的品格
3.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历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斯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华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5.《高丽史》中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高丽太祖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958年)光宗用双冀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材料表明( )
A.科举制度促进了朝鲜社会发展 B.科举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 D.中华文化对朝鲜影响较大
6.赫梯常通过国家行政力量的干预,将包含民俗习惯的节日活动规范化和礼仪化,即“因俗制礼”。在基拉姆节日中,参加者的等级身份有严格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也遵守严格的等级规范。“因俗制礼”旨在( )
A.确立和巩固封君封臣制 B.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交流
C.规范等级秩序强化王权 D.增强各地区的文化认同
7.作为埃及最大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的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连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这说明( )
A.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 B.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C.古埃及人以此宣扬来世说 D.豪华的陵墓建筑备受欢迎
8.古希腊文化把关注的目光从遥远的宇宙转向了多变的人生,文学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出现了田园诗、科普诗;在艺术创作上,由神庙建筑转向象征权力与财富的宫殿、公共建筑物和纪念碑。据此可知,古希腊文化( )
A.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B.突出世俗性和大众化
C.强调社会等级秩序 D.带有神秘主义的倾向
9.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诗歌的典型特征是押韵不严格。在12—13世纪时,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和西班牙却已流行起符合阿拉伯诗歌韵律特征的“骑士抒情诗”和“择吉尔韵诗”。这反映出( )
A.军事征服带来文化征服 B.阿拉伯文化推动文艺复兴
C.文明交流促进文化创新 D.阿拉伯文学水平高于西欧
10.被视为世界文学瑰宝的某部史诗,主要讲述古代雅利安人的故事,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并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这部史诗是( )
A.《源氏物语》 B.《摩诃婆罗多》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11.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鼓励人的多元发展
C.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D.形成全民教育体系
12.印欧各民族从当初的原始印欧人的家乡向外扩张,直至拥有并且统治了从冰岛到印度的大片疆土。尽管在亚欧大陆,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其他民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抵御他们,但某些印欧族群也一度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帝国。印欧人的迁徙( )
A.得益于强大的军事优势 B.导致亚欧大陆区域文明衰落
C.传播了先进的印欧文明 D.确立起欧洲文化的优势地位
13.《现代拉丁美洲》写道:“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这说明当时的美洲( )
A.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B.应对了移民社会的文化冲击
C.文化差异逐步消失 D.本土文化完全被摧毁
14.19世纪40—70年代,大量“契约华工”输入拉美地区,后定居当地,逐渐形成华商阶层。在聚居区,他们经营小商品和手艺,办华人学校、报纸,也介绍居住国的文化习俗。这说明华工群体( )
A.改变了当地的商业经营模式 B.促进了地区文化的交流碰撞
C.推动了拉美主流文化的形成 D.建立了社区基层的管理方式
15.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16.“美国是一个高度集中、有序、统一的政治经济体,资本主义是不容置疑的霸权性社会关系。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接受并不代表美国是一个总体开放的社会,它并非向任何反抗运动开放,而是对多样性进行选择性的保留。美国支持多元文化主义的真正原因在于它和霸权主义的兼容性。”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美国多元文化具有虚假性
B.多元文化与美国的国家利益相吻合
C.美国不是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
D.美国的霸权性社会对多元文化具有排斥性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抗战时期,知识界将发扬民族精神与动员民众抗战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在近3 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
——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明的传统特点》
材料二 在“埃及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脑海里都仅把埃及和金字塔联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了凯尔奈克的神庙。由于大多数人读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腊文对译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腊文的,通过希腊文,他了解到碑文记叙了托勒密及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从一再出现的文字及其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个埃及字母。他用这些字母去读拿破仑部队拖倒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石碑,竟毫无困难地读通了。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20余年工夫,他居然读通了所有发现的埃及碑文,而且还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余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门就此被打开了。
——摘编自[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埃及学出现的历史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埃及学出现的历史意义。(1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秦人原住在陇西(甘肃天水),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壮大,东迁至陕西关中。吸收了六国的长处、六国的人才,秦国由西部一个小小的游牧民族国家逐步发展成为秦帝国。汉朝发展成为那么庞大的文化体,也是不断地进行文化的输出和输入。汉朝的文化输出,东到日本、东南亚,西到天山,北到大漠;汉朝的文化输入,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还有北方和各地的巫术文化,后来变成了道教的成分。汉文化四面拓展,把南方的动植物引进中原,从西域引进西瓜、葡萄,从北方带来骆驼、野驴等众多物产。这样无穷的文化交流、物产交换,使得汉文化异常博大丰富﹐“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国”变成了东亚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题目并加以评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评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材料“温舒而广大”“方正而好义”“恻隐而爱人”“乐善而好施”“整齐而好礼”强调了音乐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受此熏陶,中国人注重气节、情操、修身等道德生活”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国人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的观念在原始社会即已产生,既是方位称谓,更有中心、中央之意,这一观念在商周及之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如择中建都、择中立宫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正是通过这些古老观念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出来的,故D项正确;先秦时期在政治上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B项;古代建都地点受多种因素影响,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主动吸收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提倡孝道和忠君爱国,说明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日益本土化,这有利于其传播,故D项正确;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不尽相同,“趋同”说法错误,排除A项;佛教本土化是主动行为,排除B项;佛教主动吸收儒家思想的目的是方便其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高丽光宗曾仿照中国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说明中华文化对朝鲜影响较大,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高丽受隋唐文化影响,实行科举制,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科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主要用于选拔官员,排除B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基拉姆节日中,参加者的等级身份有严格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也遵守严格的等级规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将包含民俗习惯的节日活动规范化和礼仪化,赫梯统治者能够借助节日活动来强调社会等级和秩序,同时加强王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故C项正确;封君封臣制是西欧中古时期的封建政治制度,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通过宏伟的神庙建筑加强神权统治,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从遥远的宇宙转向了多变的人生”“出现了田园诗、科普诗”“由神庙建筑转向象征权力与财富的宫殿、公共建筑物和纪念碑”可知,古希腊文化关注的目光回归现实,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早期的西方诗歌对于韵律要求并不严格,但12世纪以来,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都出现了新的诗歌形式,新的诗歌带有明显的阿拉伯诗歌韵律特征,这表明阿拉伯诗歌的押韵形式影响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诗歌创作,说明文明交流促进文化创新,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主要讲述古代雅利安人的故事”可知,这部史诗应该是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故B项正确;《源氏物语》是日本的著名小说,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排除C项;《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著名史诗,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种类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现出阿兹特克人鼓励人的多元发展,故B项正确;学校种类多不能说明教育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阿兹特克有多种类型的学校,并无学校教育的内容,无法得出注重灌输民主、平等意识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阿兹特克学校的种类多样,并未反映接受教育的人群,无法得出形成全民教育体系的结论,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凭借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建立了帝国,故A项正确;印欧人的迁徙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不是导致亚欧大陆区域文明衰落,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印欧人传播先进文明,排除C项;近代以后欧洲文化的优势地位才确立,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洲的印第安人和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在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和文化冲击下,仍然保存了自身的文化特点,即应对了移民社会的文化冲击,故选B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华人在拉美地区既宣传中国文化,也介绍居住国的文化习俗,这有利于促进地区文化的交流碰撞,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的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让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能够平等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为全球移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促进了各国在移民问题上的协调合作,故A项正确;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的创立与移民社会文化认同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全球劳动力流动趋势的变化,且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的主要目的并非引导或改变劳动力流动趋势,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移民问题,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无关,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接受并不代表美国是一个总体开放的社会,它并非向任何反抗运动开放,而是对多样性进行选择性的保留”可知,美国实行的开放多样是有选择、有条件的,以不违背美国国家利益为前提,故B项正确;虽然做不到完全的包容开放,但开放多元仍然是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虚假性”“不是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说法不恰当,排除A、C两项;根据材料“美国支持多元文化主义的真正原因在于它和霸权主义的兼容性”可知,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和霸权主义之间存在一种微妙平衡的关系,而非不可兼容和相互排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和善修睦、热爱和平;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12分)
(2)影响: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推动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断发展;促进民族精神的近代化发展。(6分)
18.【答案】(1)特点:传承悠久;厚葬风气浓厚;艺术自成体系。(6分)
(2)历史因素:拿破仑远征埃及;埃及文明留有大量历史遗存,刻有文字的碑文被发现;法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的探索发现;商博良的敬业态度和钻研精神。(8分)
历史意义:推动了古埃及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使埃及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进入世人的视野;开拓了史学界对古埃及历史的研究;提高了非洲文化的影响力。(8分)
19.【答案】[示例]题目:开放交流是古代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2分)
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创造出更高层次的文明。中国古代的秦汉文明、隋唐文明、宋元文明,一方面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文明成果,如饮食、音乐、舞蹈、服饰等,同时,也把中原文化传播到边疆地区乃至周边国家;另一方面也学习和吸收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成果,如中亚、西亚地区的音乐﹑舞蹈以及葡萄、棉花等物产。同样,古希腊、罗马也学习和吸收了大量的东方文化,才创造了古希腊、罗马的辉煌文明。综上所述,开放、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明,是古代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