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 课件(共15+60+1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 课件(共15+60+1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7 14:55:55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专题三 默写名句名篇
考试要求 命题分析
考生应会默写《考试说明》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和常见的古诗文名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意思 默写题的考查范围为《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篇目,侧重考查含有易错字、多音字、易混字的句子。在近几年的考试中,考查题型主要为填空题,一般包含四道小题(四道题中任选三道题作答),每个小题中有两处空缺,要求考生依据上文填写下文,或者依据下文填写上文
真题呈现 熟悉考情
PART
01
第一部分
1.(2024·广东学考)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曹操《短歌行》)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杜牧《阿房宫赋》)
(4)        ,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2.(2023·广东学考)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无端五十弦,         。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2)但见悲鸟号古木,         。         ,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3)满地黄花堆积,       ,       ?(李清照《声声慢》)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一弦一柱思华年
望帝春心托杜鹃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3.(2022·广东学考)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杜甫《登高》)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韩愈《师说》)
(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苏轼《赤壁赋》)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考点突破 技法点拨
PART
02
第二部分
1.记准生僻字
对于古诗文中的生僻字(如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鬓”),备考时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要克服懒惰思想,勤于动笔,重点突破,在考试中才能准确无误地书写出生僻难写字。
2.辨清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我们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我们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暗”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岸”。所以在背诵的同时要拿起笔来写一写,以加强记忆。
3.注意同义异形词和通假字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是屡见不鲜的,对我们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另外,古诗文中有时用通假字,但默写的时候又不能写本字,要注意辨别。通假字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这些通假字,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1.(2019·12月广东学考)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往事知多少?_________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春花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2021·1月广东学考)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金就砺则利
渺沧海之一粟
官盛则近谀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彩舟云淡,________________,画图难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3)各抱地势,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凌万顷之茫然
星河鹭起
钩心斗角(共60张PPT)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试要求 命题分析
考生应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具体要求有:(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2)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近几年的考试中,本专题知识点的考查形式多为两道简答题,也有只考一道简答题,或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材料选自课外,内容涉及写景、抒怀等。从考查角度来看,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分析概括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为考查重点
真题呈现 熟悉考情
PART
01
第一部分
1.(2024·广东学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京中有怀①
〔唐〕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②应尽兴,将军西第③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①诗人长居洛阳,本诗为诗人寓居长安时所作。②南桥:洛阳的天津桥风景点。③西第:代指洛阳豪华的楼堂馆所。
(1)诗人为什么说“看春不当春”?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年游寓独游秦”点明诗人独自寓居他乡的状况,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使得诗人即使面对美丽的春色也无心赏玩。因此觉得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开放了,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颈联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可如今,诗人身在长安,没有英侠豪爽的友人陪伴,春天的景色也就没有了趣味,春天也便没有了春天的感觉。
(2)请赏析本诗第四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诗人在长安遥望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等我和朋友明年再相聚的时候,春天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一反孤独伤感之情,将思念化为祝福,抒发了对洛阳万物的眷恋和热爱,对朋友情谊的珍惜,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2.(2023·广东学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州①夜泊
〔元〕俞俊
漏鼓声频欲四更,野航灯火对愁明。
城头楚语惊乡梦,船尾吴歌动客情。
漠漠水云听雁度,潇潇风雨自鸡鸣。
离群远道何嗟及,未必江湖老此生。
【注】 ①楚州:古地名,元代指淮安府路,下辖淮阴、山阳等地。
(1)首联“漏鼓声频欲四更,野航灯火对愁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一幅幽深宁静的夜晚航泊图。诗句的意思是快四更天了,滴漏声频频响起,野外航船上灯火映照着诗人的愁绪,闪烁发光。
①首联诗眼“愁”字奠定了感情基调,诗人夜泊楚州,满腹愁绪,深夜无眠。②颔联“惊乡梦”“动客情”,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愁和漂泊之感。③颈联诗人夜听雁度鸡鸣,不免凄神寒骨,更增添了孤独漂泊之感。④尾联“离群远道”“老此生”等,则抒发诗人不用于世,孤独苦闷,蹉跎岁月的叹息。
3.(2022·广东学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谷①田舍
〔唐〕郑谷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 ①张谷:华山谷名。②碓:水碓,舂米的工具。③稔:谷物成熟,丰收。
(1)颔联“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具体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描写一条幽静的小路进入清寒的竹林,小桥穿过茂盛的野花,描绘了一个清幽、淡雅的乡间美景,“寒竹”与“野花”皆不是富贵之物,小路小桥更显清悠之感,渲染了一种田园风光的气氛。
①身在官场中,却住在深山中,行为清廉节俭,表达了诗人高雅的品性。②心灵沉醉在清幽的山色与乡野的气氛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及对农家生活的热爱。③自述来年丰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一片安详、衣食无忧的生活的欣慰和对政治清明的赞赏。
考点突破 技法点拨
PART
02
第二部分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设问示例: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第一步:定位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品格),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
第三步: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答题公式:
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答题范式:
本诗描写了一个……的形象,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的感情。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邹明府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彻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二、景物形象
设问示例: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第三步:分析诗人表现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仅答“表达了诗人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公式:
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答题范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军城早秋
严 武①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①严武: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朔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图。寓意:边境局势紧张。
三、事物形象
设问示例:
1.这首诗(词)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2.请结合诗歌分析这首诗中事物形象有何特征?
3.诗(词)人塑造事物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词)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第三步: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节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此步骤视具体情况而定)
答题公式:
事物特征+形象意义。
答题范式:
本诗描写了一个……的形象,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的节操或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 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颔联描绘的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诗歌托物言志,借野菊暗示诗人不媚俗邀宠、狂放不羁的情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考点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词)
所谓炼字(词),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词),因为经过作者锤炼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
1.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往往表现在动词的运用上,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2.形容词
诗词中的形容词大部分是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需重点关注的对象。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3.数量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优秀诗人的笔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4.叠音词
叠音词能使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绵密曲折,富有音乐美,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第一步:如若需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含义)
第二步:如果用到了特殊表现手法,则要指出。(手法)
第三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诗句意)
第四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或情感)
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 幕 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上片“一一风荷举”一句中“举”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举”字十分逼真地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二、炼句
诗歌“炼句”题型的考查,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这类句子或是交代诗歌主旨含蓄蕴藉,或是表现形象生动有趣,或是揭示情感,或是含意深刻。这类句子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也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2.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考试中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
3.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考试中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 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词的首二句写景极为高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写寒雀翔集枝头,竞相观赏葳蕤如玉的梅花;②运用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③“满”形容寒雀之多,“争”刻画竞相之态,“看”极写寒雀有鉴赏力,字字写雀,句句写梅,手法高超;④写出了春回大地,诗人会友赏梅的无限喜悦之情。
三、赏风格
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及其特点有平淡、清新、绚丽、自然、明快、含蓄等。
1.品味整首诗。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3.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 平 乐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词中“添多少”“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口语化的词语,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鉴赏修辞手法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比喻、借代、对偶等,修辞不同,表达的效果也就不同,对此要全面了解。
2.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情况及表达效果。在分析时注意三步骤:点明手法—具体分析—说明效果。在题目答案设计中,先要点明使用的修辞手法,再根据诗句具体分析,然后指出表达效果。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 平 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①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注】 ①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词的上片有什么表达特点?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拟人手法。“烟愁露泣”句中“愁”“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泣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
二、鉴赏表达方式
1.从有无情语的角度判断诗句运用的抒情手法。如诗中有呼告的句子,有表现人物心情的句子,则为直抒胸臆。如没有情语,则可能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
2.从写景句本身的特点及与全篇的关联看采用的描写手法。首先分析写景句本身的特点,着重从声音、色彩、动作等方面入手。其次要辨析写景句与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如虚与实、动与静、正面与侧面、点与面等。最后要辨析写景句与全篇的意境、氛围和人物思想情感的关联,并明确是何种关联。
3.把握情与景的关系,要辨析眼前景与内心情的色彩是否一致,要判断景语与情语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情与景中,情占首位。
4.遵循由景入理、托物言志、即事明理、借古讽今等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具体分析诗中景与物、事与理的关联。
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 溪 沙
无名氏
剪碎香罗浥①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杨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注】 ①香罗:香罗帕,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浥:沾湿。
“剪碎香罗浥泪痕”一句中的细节描写表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定情信物剪碎反映出女主人公不忍分别又不得不诀别的强烈情感;泪水浸湿了剪碎的香罗,可谓悲痛至极。
三、鉴赏表现手法
1.从诗句的语言出发,准确判定表现手法。通读整首诗(词),把握关键词句,找出这首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
2.鉴赏表现手法,离不开诗歌的主旨。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有些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必须扣住诗歌的主旨来作答。
3.要识记答题要领,规范整体思路。作答时,可按照如下答题程式:确认(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概括(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
3.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 江 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运用了虚写手法,悬想(或设想)分别之后的情景。只怕到了夜间,潮平水落,泊舟岸边,月色茫茫,寂寞凄凉之情又何以堪?更兼其时残灯明灭,孤枕梦浅,五更风气,暗浪拍船,此境此情如何排遣啊!
考点四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概括分析诗歌的情感
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诗词的全局入手,要求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一种是就某几句或某一句设题,结合具体诗句的内容、意境、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来考查。
1.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会为理解诗词情感指明方向。
2.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分析诗歌的情感,必须从意象入手。
3.品词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歌中往往会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来点明诗歌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或句子,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4.明手法,巧作答
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表达技巧,因此在分析诗歌情感时,不能孤立进行,一要通过具体语句来思考,二要结合表达技巧来思考。这样,答案才会完备。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到渔家
张 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①。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②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③,春风动草衣④。
【注】 ①柴扉:柴门。②竹深:竹林幽深。③寻沙岸:是说有人在寻找沙岸泊船。④动草衣:草衣,即蓑衣。春风吹动着他身上的蓑衣。
诗歌的后两联写出了“行客”怎样的心情变化?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的后两联写出了“行客”从急切到喜悦的心情变化。先写“行客”遥望竹林深处的村路,不着一字却把“行客”的焦急心情表露无遗。再写天色已晚,钓船渐稀,远远看去,沙堤之上,春风吹拂,一个披着蓑衣的身影出现了。在此,诗句的调子变得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突出了“行客”的喜悦之情。
二、评价观点态度
1.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第二,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
3.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这就要求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4.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用不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 坐①
李 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②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注】 ①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②翻:反而。
有人认为,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和感伤,又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乐观豪情。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意。颈联点出了独坐的原因,表面看,亲朋好友来了,就不思念家乡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只是朋友来了,诗人才暂时中断无穷无尽的哀叹和感伤;尾联展现了诗人以琴娱情、以书励志的晚年客居生活。“送”字表现出诗人对红透天边的晚霞含有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对晚霞的喜爱,不正是对晚年客居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吗?诗人独坐黄昏,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豪情。(共149张PPT)
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试要求 命题分析
根据大纲要求,本专题要求考生:读懂浅易古代诗文,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用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在近几年的考试中,本专题的考查设置了三道选择题和一道翻译题。选择题分别考查词义理解(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断句和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翻译题有时是两小题(两个短句),有时只有一道题(一个长句),要求将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多考查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近几年考查的文章多为课外文言文,侧重于人物传记类文本
真题呈现 熟悉考情
PART
01
第一部分
一、(2024·广东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伦少介然有义行。王莽末,盗贼起,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铜马、赤眉之属前后数十辈,皆不能下。伦始以营长诣郡尹鲜于褒,褒见而异之,署为吏。伦后为乡啬夫,平徭赋,理怨结,得人欢心。数年,鲜于褒荐之于京兆尹阎兴,兴即召伦为主簿。时长安铸钱多奸巧,乃署伦为督铸钱掾,领长安市。伦平铨衡,正斗斛,市无阿枉,百姓悦服。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B.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C.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D.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皇帝)又特地召第五轮入宫,和他从白天谈到晚上。
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我没有去看他,但却整晚不能入睡。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洪先十五岁时,读王守仁的《传习录》,喜欢上它,想前往拜师求学,因罗循没有同意而罢休。
江水上涨,毁坏了他的屋子,巡抚马森想为他建造,他坚决推辞不同意。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得钞,将何从易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报,太后喜,为寝其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姓有了钱,要从哪里换的到粮食呢?
再次上报,太后心喜,特地停止了这次劳役。
考点突破 技法点拨
PART
02
第二部分
考点一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常见的类型
类型一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一般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本义是水深,后引申为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如“深谷”“深宫”,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引申义。
比喻义,也属于对词的本义所做的引申,就是词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所谓词的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类型二 古今异义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等。
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 
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
4.感彩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这就是感彩发生了变化。
类型三 通假字
通假字一般包括:①通用字,指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②假借字,指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中,“本无其字”的假借比较固定,不难掌握。③古今字,是指古时只有某一字,后来为了区分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造出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
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
1.音同、形近,多采用通假字的声旁。“列缺霹雳”,“列”同“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直”同“值”。“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同“擒”。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多采用共同声符。“仓库少内,便事左右”,“内”同“纳”。“卒然边境有急”,“卒”同“猝”。“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
3.音同、形不同。“手裁举”,“裁”同“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同“德”。
类型四 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偏义复词主要有两种:
1.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推断词的基本意义。例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归园田居》)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如“罗(网)、罟(网)、罩”等。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
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
(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穷达”。同义词并用,如“辅相”“臣虏”“货赂”。例如:
①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报任安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例中由“货”推知“赂”是指财物。“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
(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查古词古义。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例如:
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②正襟危坐。(《赤壁赋》)
③亡去不义。(《鸿门宴》)
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危”为“正”义,成语有“危言危行”。“亡”有“逃跑”义,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流亡”等。
④韩轨遂投城遁走。(《七史·王罴列传》)
例④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④句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实词与其前后的词常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例如: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李密《陈情表》)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愚”:例①中作主语,我;例②中作定语,我的。例①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
例③,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译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又例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为”,是介词,还是动词?
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②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例②“为之”后是名词“所”,“为”为动词。
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为之”+动词→为:介词;“为之”+名词→为:动词。
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如: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宋史·董槐传》)
②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后汉书·邓寇列传》)
这两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民罢于征发”,如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老百姓不可能停止“征发”,那是当官的权力。因此要考虑通假。



4.下列语句中均存在通假字,找出来,解释其含义。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同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______同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同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_____同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同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斑”
头发花白。

“又”
继续。

“背”
背叛,忘记。

“否”
不。

晒。
“曝”




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的文言虚词类别
1.“而”字用法辨析
(1)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①意义法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主要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法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2)辨析修饰、承接关系
①意义法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②代入法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2.“以”字用法辨析
(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3.“焉”字用法辨析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第⑥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4.“者”字用法辨析
分辨“者”是代词还是助词,最简单的办法,是看“者”可不可以去掉,不可去掉的是代词,可以去掉的是助词。
5.“其”字用法辨析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副词,可译为“于是”;
副词,可译为“才、再”;
副词,可译为“就”;
副词,译为“竟然”;
副词,译为“只”“仅”等;
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作用;
指示代词,这样;
连词,译为“又”。









考点三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词类活用
  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成分省略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而“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一、四类常见的文言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等,对这些句式特点的考查,是学业水平测试的一个重点。
1.判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4)直接表示判断。如“秦,虎狼之国”。
2.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如“不拘于时,学于余”。(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用“被”表被动。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如“戍卒叫,函谷举”。
3.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未、勿、否、非”,否定动词“毋(无)”,否定性不定代词“莫”。例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常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安、胡、曷、奚、恶”等。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3)用结构助词“之、是、焉、斯”或固定结构来帮助宾语前置。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省略句
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如“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2)省略宾语。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3)省略介词。如“今以钟磬置水中”。(《石钟山记》)(4)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1.借助典范例句例词,分类辨识
要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
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
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今天基本相同,再如“……为……所……”“……于……”表被动在现代汉语中也常出现,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轻松确定其句式。也有一些特殊句式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的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而大多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用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不同的用法也可如此比照,得出结果。
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
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



二、七种不同的词类用法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1.看该字用一般的意义去理解是否通顺,如果不通就可能是活用,如“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按“活着”来解释就讲不通,这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2.看词性有没有变化,有变化的就是活用。如“凡吏于土者”,这里的“吏”带了补语,而“吏”作为名词是不能带补语的,因此“吏”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只能作动词讲。
3.看词语的意思有没有增加,如果增加了就是活用。如“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的“犬”,就要解释为“像犬一样”,这里的“犬”就是名词作状语。
4.尝试翻译下面的语句,看看哪些词有活用现象,是哪一类活用。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用词与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失去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全。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2)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活用词与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用词与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雨”“名”,名词活用为动词,下,命名。
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处。
5.(2019·1月广东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允正传
〔清〕戴名世
杨允正,字子展,江南休宁人。允正父读书博洽,敦于孝友。当父在时,家稍稍落。于是允正客游四方,为计然之术,积累至赢余,儿先业复振。居久之,允正客于外,忽心动,距家八百里,驰三日夜而归。父悲且喜曰:“儿归乎?”对曰:“儿恨不早归也。”父曰:“汝仲弟早卒,其子幼,汝抚之以有成。汝季弟读书,家事惟汝治,勿以繁剧累之。”允正
遵父命唯谨。阅十余年,家人或欲析产,而仲弟之子及季弟所受,较父所遗辄多数倍。宗人皆贤允正,相与议醵金①为贺,且以劝来者,允正谢弗受也。先是仲弟为商于青阳,耗父赀且尽,困甚,冬月衣单衣,惧父怒不敢归。允正踪迹得之,衣以其衣,偕之归,百方为调释,父怒乃解。仲弟庶出也,而笃爱不异于同母,人以为难。
允正为人忠厚,遇凡可以利物者,无不竭力为之。性不喜畜奴婢,曰:“此辈质多愚劣,不善事主,何能不加笞詈,彼亦人子也,其忍伤之,吾故不多畜也。”允正卒年六十有五。
赞曰:徽人善为生,往往徒手致素封②,然其处家庭朋友多仁让有厚德,盖货殖之事,非有士君子之行,亦不能以有成也。如杨翁之事,其义岂不高哉!翁之子劻组为余言如是,且请为之传焉,余是以书之。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改)

考点四 断句
1.凭借名(代)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以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中的“哙曰”就不再提姓。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此、是、斯、兹、夫,表示“这”。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021·1月广东学考,原文见“考点一”的即时应用第5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彦事亲孝/居官廉/子弟有战功/不与推赏/将死/召其弟侄以家/财均给之
B.彦事亲孝/居官廉/子弟有战功不与/推赏将死/召其弟侄以家/财均给之
C.彦事亲孝/居官廉/子弟有战功不与/推赏将死/召其弟侄/以家财均给之
D.彦事亲孝/居官廉/子弟有战功/不与推赏/将死/召其弟侄/以家财均给之

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考点五 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和观点
一、“五角度”比对信息
角度一 比对人物
误解
形象 故意说错人物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
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或说错人物动作行为的对象
角度二 比对时间、地点
时序
错乱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写错或者顺序颠倒
空间
错位 把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
曲解
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
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角度四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无中
生有 故意添加原文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无中生有
以偏
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大小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常常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或以一般代个别(或相反)等
角度五 比对关系
因果
错置 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事件
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件的混乱状态
二、“四步骤”答题
1.分清类别,有的放矢
文言文所选择的材料有人物传记、名胜游记、文言小品、论述性散文等。阅读时,考生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的类别特征,根据不同类别的文章去把握重点,这样答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阅读人物传记或记事散文类材料,要注意记叙的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为了表现主要人物写了哪几件事,所写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阅读论述性散文,要注意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表述观点的依据有哪些,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阅读名胜游记类散文,应注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的顺序怎样,所写之景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读准题干,明确要求
阅读题目时,切不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必须明确要求,把握命题者考查的意图。
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答题时要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将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中的相关句、段进行比较对照,弄清楚干扰形式。考生在做归纳要点题时,最常见的错误是没有理解原文中相应句子或词语的意思,不能判断选项中出现的以偏概全、夸大事实、时空倒置、曲解词义、混淆是非、望文生义等错误。
4.对照原文,仔细核对
作出判断选择后,应该回到原文相应语句中核查一遍,看所选答案或所组织的答案是否有理有据。

【注】 ①芦菔:萝卜。

考点六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一、处理好关键实词
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也是考试中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我们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
1.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2.巧借字形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3.迁移联想
考试中的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课本,贴近生活。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
4.语法求解
所谓语法求解,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如考查“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一句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5.妙用修辞
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6.引申推断
古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到其他相关义项。
二、处理好关键虚词
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
①有实词义项的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②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替换。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
①起语法作用的,不译。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②表停顿作用的,不译。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③起衬字作用的,不译。如:顷之,烟炎张天。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④发语词,不译。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需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三、体现特殊句式
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①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翻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
②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确,句子就不通顺;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
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
①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
②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③被动句要译出“被”字。
④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无”“无乃”和“不亦……乎”“何……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翻译。
1.(2021年1月·广东学考,原文见“考点一”的即时应用第5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部七千人渡河,与金人战,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率七千人渡过黄河,同金人作战,打败了他们。
(2)路坦夷,彦募敢死士易麾帜,设奇以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路宽而平坦,王彦招募敢于决死的人更换将帅的旗帜,设置奇兵(或施展奇技)来迎接敌兵。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刘夙婴疾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伯)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想袭击沛公的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
但是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
(3)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王来何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太不聪明了!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5)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今臣亡国贱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来招致他们。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现在我是低贱的亡国俘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