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7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4 16:4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十课
教 学 目 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梳理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学习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及详略安排的技巧;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认识人物品格风貌,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理解回忆性散文在叙事视角上的特点;
学习文章幽默的艺术。
作 者 简 介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
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小说集 ,散文诗集 ;回忆性散文集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
豫才
周树人
《呐喊》
《狂人日记》
《故事新编》
《彷徨》
《朝花夕拾》
《野草》
鲁迅先生知多少
《朝花夕拾》
作 品 介 绍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鲁迅称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它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时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关于《山海经》
作 品 介 绍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汇编。《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旧称大禹、伯益所作。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山海经》
《山经》
《海经》
《五藏山经》五篇
又一篇《海内经》
《海外经》四篇
《海内经》四篇
《大荒经》四篇
全书共十八篇
作 品 介 绍
关于《山海经》
关于《山海经》
作 品 介 绍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搁 掷 脐 憎 恶 菩 萨
竹竿 烦琐 土匪 辫子 胸脯
ɡē
zhì

zēng wù
pú sà
suǒ
疮 疤 诘问 哀悼 茉莉 书斋
chuāng bā
jié
dào
zhāi
mò lì
tǔ fěi
biàn
xiōnɡ pú
字 词 积 累
字音字形
霹雳 震 悚 粗 拙 守寡 掳去
惶急 惧惮
pī lì
zhèn sǒnɡ
cū zhuō
ɡuǎ

huánɡ
jù dàn
( tiē )妥帖
( tiě )请帖
( tiè )字帖

( shé )折本
( zhē )折腾
( zhé )折断
( mú)模样
( mó)模范



( bèi)背地里
( bēi )背包
字 词 积 累
惮(dàn)惧惮
殚(dān)殚精竭虑
辫(biàn)辫子
辨(biàn )辨别
辩(biàn)辩论
宵(xiāo)元宵
霄(xiāo)云霄
趟(tàng)一趟
淌(tǎng )流淌
倘(tǎng)倘若
字 词 积 累
【诘问】斥责、反问。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
使人难以理解。
【毫不相干】指跟某个事物没有丝毫联系。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词语积累
文体知识
叙事散文
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这类散文记叙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文 体 知 识
情境创设
清明节即将到来,鲁迅先生想要发一条朋友圈怀念长妈妈,他会用什么文字?请大家走近阿长,一起替鲁迅先生撰写朋友圈吧!
周树人
周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 境 创 设



分清详略理线索
要求:
分清事件的详略,理清文章的线索,画出情感变化图。
划 分 层 次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8):
第三部分(19—31):
介绍阿长的身份、大家对她的称呼和称呼的由来。
叙写阿长的日常事件。
第一层(3—5):叙写阿长的行为习惯。
第二层(6—12):写阿长讲究烦琐的
礼节规矩。
第三层(13—18):写阿长讲述长毛的故
事和谋害“我”的隐鼠。
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人物什么特点?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作者情感如何变化?为什么这样安排?
梳理情节
梳 理 情 节
情节(事件) 人物特点 “我”的情感变化 详 略
称呼及其来历
喜欢切切察察
对“我”过分看管
睡觉“大”字睡相
元旦给我吃福橘
给我讲得规矩和道理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谋害“我”的隐鼠
给“我”买《山海经》
地位卑微
饶舌多事
地位卑微
粗俗质朴
质朴善良
愚昧迷信
愚昧无知
无心之过
关爱孩子









最讨厌
不大佩服
无法想象
不耐烦
繁琐之至
空前的敬意
憎恶、怨恨
新的敬意
忽略
梳 理 情 节
线索:
儿时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写作手法:
先抑后扬
详略安排
1.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
①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仅用一句话,以一种“先前阔”的自嘲口吻,交代了阿长的身份——周家的女工,幼年鲁迅的保姆。
详写对阿长的三种称呼
“阿妈”:幼年鲁迅对保姆的昵称
“长妈妈”:同辈人“略带些客气”的称呼
“阿长”:长辈对阿长的称呼,同时也是幼
年鲁迅“憎恶”阿长时的“蔑称”
为后文写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作铺垫。
详写称呼
略写身份
详略安排
1.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
详写称呼
略写身份
②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第2自然段详细写了“阿长”这一称呼的来历。
“长”
不是阿长的姓氏
不是其体貌特征
更不是原名中的字
而是周家对先前一位“身材生得很高大”的女工的称呼。
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
详写阿长的称呼在于暗示阿长的地位卑微、不受尊重。
一方面为后文写阿长的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作铺垫。
另一方面又与阿长最终赢得作者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对照。
详略安排
2.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略写
3.阿长对“我”过分看管。
4.阿长睡觉会摆成个“大”字。
略写
详写
为了突出阿长的粗俗。
这是幼年鲁迅的切身经历,感受深刻,故而详写。
阿长的睡姿不雅,在母亲委婉批评后,她仍未能领会主人的言外之意,睡相依然如故,睡觉的位置竟然从“床中间”延伸为“满床”,而“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样的保姆不仅令幼年鲁迅厌烦气恼,也令读者哭笑不得。
详略安排
5.阿长元旦让“我”说吉利话,并给“我”吃福橘。
6.阿长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详写
略写
在阿长的迷信举动中,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小主人的真诚祝福,虽然祈求祝福和表达爱的方式简单鲁莽,却展现出她真诚、淳朴、善良的天性。
详略安排
7.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8.阿长谋害“我”的隐鼠。
详写
略写
对她的“空前的敬意”“完全消失”了。
幼年鲁迅对阿长产生“空前的敬意”。
而是确信她有抵抗枪炮的荒诞神力。
正是这样一个无知、粗俗、愚昧的阿长竟然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可知,阿长的荒诞故事以及“我”由此产生的荒诞“敬意”,是在为后文写真正的“敬意”蓄势。
敬佩的不是阿长能将长毛、土匪、洪秀全军杂糅一处编故事的天赋。
详略安排
9.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详写
中心事件
阿长不仅关心“我”的生活,也关心“我”的精神需求。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
——鲁迅《二十四孝图》
所以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有图的《花镜》才对幼年鲁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一部绘图的《山海经》,自然更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体现了幼年鲁迅在“正统读物”之外,对更广阔、更丰富、更生动的精神生活的强烈渴求和无限向往。
文章


安排的原则
1.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2.能凸显人物形象的详写,与人物形象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3.背景、起因、过渡、总结等辅助段略写,是详写的补充。,可使内容更丰富,使人物更丰满。
4.一般来说,详写旨在凸显事件的深度,略写旨在突出事件的广度。



概括事件赏形象
要求:
1.初读课文,解读标题;
2.勾画相关语句,概括阿长的主要事件,并赏析人物形象。
读 懂 题 目
阿长与《山海经》


中心事件
地理著作,神话传说
先秦古籍,典雅深奥


中心人物
目不识丁的乡下保姆
阿长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故事?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
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
读 懂 题 目
了 解 阿 长
人 员 信 息 表
姓名(称呼)
年龄
身份
文化程度
家庭情况
人物特征
社会地位
阿长、长妈妈、什么姑娘
不详
文盲(目不识丁)
有一个过继的儿子,青年守寡的孤孀
生得黄矮而胖,不好看,颈子上还有炙疮疤
“我”童年家庭中一位普通的家庭女佣,没有名字,地位低下的底层劳动妇女。
周家女工,幼年鲁迅的保姆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从文章所写事例发现人物特点;
②关注人物描写(直接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等,还有侧面描写),尤其关注其中的细节描写;
③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评价和作者的评价、寄予的情感;
④分析人物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理解其现实处境。
人 物 形 象
合作探究:细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概括阿长的主要事件,并赏析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赏 形象
身份卑微 不受尊重
身份:
我的保姆
称呼
长妈妈——母亲和其他人,略带些客气
阿 长——祖母,我在憎恶时
阿 妈——我,亲昵的称呼
称呼
由来
不姓“长”
不是名字
外貌不符
先前女工的称呼
突出其地位卑微,不受尊重。为后文写阿长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做铺垫;与阿长最终赢得作者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资料助读:
清代学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说:“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俞樾认为,从宋代起,里巷乡野无官无职的老百姓,一般没有体面的姓名。
人物形象分析之阿长的身份、称呼

人物形象分析之行为习惯

饶舌多事

对我过分看管
睡觉摆成“大”字
推:不动
叫:不闻
提醒:不懂
满床摆着
搁在颈上
粗俗,不拘小节
详写此事,重点突出其粗俗率性,不拘小节的特点

人物形象分析之元旦的古怪仪式
说恭喜
吃福橘
极其郑重
惶急地看着我
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十分欢喜
大家恭喜
真诚、淳朴、善良、迷信
对生活怀有期待又要求不高,容易满足。对小主人的祝福诚心诚意。
详写此事,重点突出其真诚善良、淳朴而又迷信的特点

人物形象分析之讲长毛的故事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十分自信自己拥有抵抗枪炮这种荒诞神力
特别的敬意
详写此事,重点突出其满腹轶闻讹传、迷信可笑的特点
勾画语句:
(第3段)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从文中她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的语言、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饶舌多事、搬弄是非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
勾画语句:
(3段、5段)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从文中她“大”字睡相的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粗俗率性、不拘小节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
勾画语句:
(7段)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从文中她说恭喜、吃福橘的元旦古怪仪式、有很多烦琐道理的语言、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真诚善良、守旧迷信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勾画语句:
(16段)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从文中她给“我”讲长毛故事的语言、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粗俗无知、愚昧可笑的人物形象。
勾画语句:
(23━24段)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 ‘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从文中她给“我”买来《山海经》的动作、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
为什么我如此渴慕《山海经》,却求而不得?
远方的叔祖:
有书但不晓得放哪里了,疏懒、怕麻烦。
寿镜吾先生:
不会回答关于课外书的事。
父亲:
认为学龄前儿童只能读《鉴略》等书,课外阅读不被允许。
我:
没有机会买书——书店远,正月书店关门。
阿长:
并非学者,目不识丁;没有文化,多说无益;
切切察察,饶舌多事;谋害隐鼠,心有芥蒂。
《 山 海 经 》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相柳
帝江
英招
九头的蛇
三足金乌
异兽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一”“就”表示迅速,一刻也不耽搁,说明阿长一直记得我的渴慕,体现了阿长对我的疼爱
神态与语气,再写其喜悦、自得、称呼,亲昵之态,疼爱之语
阿长目不识丁,靠相似的发音买到我梦寐以求的书。可见买书之难,体现了阿长的善良仁厚,对我的疼爱。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比喻,写我看到书后极其震惊、惊讶的心理。
写出我拿到书后喜出望外的心理,表现我对阿长由衷的敬意和感激。
夸张,“伟大的神力”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了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得到《山海经》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人物形象分析
(27段━ 29段)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
阿长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神奇的、富有想象力的世界,也侧面衬托出她真诚无私的爱!
阿长
形 象 小 结
身份卑微、不受尊重
饶舌多事、搬弄是非
粗俗率性、不拘小节
真诚善良、淳朴迷信
粗俗无知、迷信可笑

朴实善良
仁厚慈爱
先抑后扬
欲扬先抑




两种视角悟真情
要求: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之妙。
两种视角悟真情
在回忆阿长的这篇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熟读课文,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童年的感受:说说以下句子表达了童年鲁迅怎样的情感?
①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写出了童年的“我”对一个喜欢谈论别人闲话的乡下女人的反感。
②一到夏天……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写出了年幼的“我”无法改变阿长的睡相,被阿长挤得热醒的无奈。
③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磨难”“总算”等词写出了幼年的“我”被阿长逼着吃福橘的无奈,以及吃完福橘之后的解脱。
④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这些描写非常符合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即思维简单,推理直接,写出了幼年的“我”在认识到自己是安全的之后的轻松,对阿长的人身安全的放心,体现了“我”的天真可爱,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
⑤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写出了幼年的“我”在不能辨别故事真伪的情况下,对成年人特别是阿长所产生的信服与敬佩。
⑥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这里的“向来没有”“并非”“也”等词,写出幼年的“我”觉得阿长连字都不识得,不可能满足“我”对(山海经》的需求,觉得根本没必要向她说这件事的真实心理;“但既然”“也就”写出“我”对《山海经)的渴望之甚,连不识字的阿长也成了“我”的倾诉对象。
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霹雳”“震悚”“赶紧”“略略”“果然”等词写出了幼年的“我”在得到《山海经》时的震撼和喜悦,“新的敬意”写出了“我”对阿长由衷的敬意和感激。
⑧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写出了《山海经》在“我”心中的地位之高,不仅仅因为这是渴慕已久的书,更因为这是阿长给“我”的书,它凝聚着阿长对“我”无声的爱,更因为这书体现了阿长对“我”精神需求的关注,还因为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回忆中的儿童视角: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小结:
从童年的“我”的视角叙述事件,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心理,情感表达真实真诚、直白外露。
写作时的回忆:
说说以下句子表达了成年鲁迅怎样的情感。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说得阔气一点”是成年人的自我调侃。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
表达了成年鲁迅对阿长的愧疚。
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我”依然对阿长讲究的那些烦琐礼节的厌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成年的“我”非常清楚阿长为“我”买来的《山海经》印制粗糙,画像粗劣,但这样的《山海经》是“我”最初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书,是自己渴慕已久的书,是自己最心爱的宝书,时长费尽心力为我买来的书,让“我”无法忘却。这些语言,包含“成年的我”对阿长深深的感激之情。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补叙身世,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愧疚和同情。末段祈祷地母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抒发了对她的怀念、感激、思念之情。
写作背景
1926年秋, 45岁的鲁迅先生久病初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非常孤独和寂寞。“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 目的是想通过对往事的追忆,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到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
现实中的成人视角: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小结:
当时外界的黑暗让鲁迅先生感到压抑和悲哀,所以从成年鲁迅的角度叙述事件,充溢着一种温情,这种温情有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有对阿长的愧疚与同情,也让鲁迅先生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从温暖的回忆中汲取继续战斗的力量。
在文章中,“童年时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有时又交织在一起,请找出一两处,品一品。
①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这里的“憎恶”“谋死”是大词小用,旨在夸张地体现儿童的心理,表达儿时的“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也包含了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的一种调侃。
②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既写出了童年的“我”对阿长的崇拜,又包含着成年鲁迅对自己儿时感觉的一种调侃,更有对阿长讲长毛故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荒诞的调侃。
“童年时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交织。
小结:
作者在本文中常常“大词小用”,既展现了童年的“我”的真实感觉,又包含着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对阿长的调侃。两种叙述视角的交错或交织使用,形成一种对比,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
课堂小结
这篇叙事散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后的封建文化的残留——粗野、庸俗、愚昧。文章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撰写文字悼故人
要求:
1、再读标题,品味深意;
2、从课文中筛选合适语句,为鲁迅先生撰写朋友圈。
思考探究——再读题目:
“阿长”是作者小时候在憎恶长妈妈时的称呼,以此作为标题,是否恰当?
不同的身份,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
课文的前半部分,是“抑”,体现了“我”对阿长的讨厌、不耐烦乃至憎恶,以“阿长”为称呼,名副其实;
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起来,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
题目用的是作者成年以后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的称呼,“阿”字又亲昵的意味。
请你从课文中筛选合适语句,替鲁迅先生为阿长撰写朋友圈吧!
周树人
周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寻找身边“阿长”
你身边有没有“阿长”这样的人?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你读懂了她,读懂了身边的爱。请用心为她写一段文字(建议从两个叙事视角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