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 四步读文法助力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第25课 活板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7讲 四步读文法助力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第25课 活板同步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4 21:0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步读文法助力文言文阅读
第07讲 七年级下册第25课 活板
中考考什么
考 点 本课重点考查内容
实词解释 课下注释:板、已、和、冒、范、铬、自、具、就、考、帖、讫、殊非课下注释:印、稍、若、素
虚词辨析 为:①已后典籍皆为板本(表判断,是);②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句子翻译 1.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3.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文意理解 1.内容(领略古代的科技成就):通常以简答形式,从语言特色角度,考查活字印刷的特点。2.主旨(古代劳动人民的大智慧)5年1考:通常以简答形式考查“活”的特点。3、体裁(程序性说明文):通常以简答或填空的形式,梳理由制字到印刷的程序。
课内检测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异,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宇,薄如钱唇,每宇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铱”,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巴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上,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文章主旨]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及其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宇词积累
①板: ②之: ③已: ④为: ⑤印: ⑥和: ⑦冒: ⑧范: ⑨稍: ⑩铬: 若: 自: 具: 就: 帖: 素: 讫: 殊:
旬子翻译
①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答: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答:
③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答:
课外迁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1分)
筒井蜀因海远,取盐于井。陵州①井最古,淆井、富顺盐亦久矣,雁邛州蒲江县井,乃祥符②四中民王鸾所开,利入至厚。自庆历、皇祜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寰③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④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⑤其上,悬熟皮⑥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选自《东坡志林 卷四》)[注释]①陵州:与后文清(yU)井、富顺、邛(qi6ng)州都是四川古地名。②祥符:宋真宗的年号。③圈:同“圆”,圆形。④牝(pin)牡:此处指将竹子用榫卯衔接。⑤窍:穿孔,凿洞。⑥熟皮:此处指牛皮。1.下面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蜀去海远(距,距离)B.蜀始创“筒井”(开始)C.凡筒井皆用机械(所有)D.利之所在,人无不知(好处)2.小语整理了以下虚词,其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取盐于井/其一犬坐于前B、乃祥符中民王鸾所开/蒙乃始就学C.以隔横入淡水/静以修身D.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用圆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答: (2)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答: 4. 新考法 跨学科学习下面是筒井取水示意图,请你结合文章,补全示意图并说明筒井的工作原理。(3分)答: 5.本文与《活板》虽然描写的对象不同,但都展现了我国古代技艺的卓越成就,请你结合两文内容,说说“工艺之精”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答: 四步读文法
第一步了解大意一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圈出不懂的字词第二步理解字词一根据迁移方法推断词义[1]去: (词典义:①离开;②距,距离;③赴,前往)[2]惟: (词典义:①只,只有;②因为;③思考,想)[3]自: (屠自后断其股《狼》)[4]数: (又数刀毙之《狼》)[S]致: 词典义:①给予,赐予;②到,到达;③取得,得到)[6]皆: (尽人皆知励)第三步学会翻译一结合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核心句①蜀去海远,取盐于井。该句为倒装句,正常语序为 ②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该句为 (A.倒装句B.被动句)。第四步读懂文章一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
二、新考法情境化试题 为探究古代的科技发展,小语找到了以下文章,但在理解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协助解决。(13分)
指南鱼若遇天景曀霾①,夜色暝黑,又不能辨方向,则当纵老马前行,令识道路。或出指南车及指南鱼以辨所向。指南车法,世不传。鱼法,用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中,火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上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当南向午也。(选自《武经总要》,有删减)[注释]①疃霾(yi mdi):阴霾。②瞑黑:傍晚天色转黑。③铁钤(qidn):金属夹具。铃,同“钳”。④子位:正北方。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⑤蘸:物浸入水中或其他液体中。1. 新考法引导学习方法小语在审读材料时遇到了一些生词,请你借助方法提示帮他解释。(4分)(1)“辨”的意思可根据语境“又不能辨方向”中的“方向”推断,此处“辨”意为 (2)《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令”有以下释义,文中“令识道路”的“令”应解释为 (填意思)。A.命令,法令B.使,让C.时节,时令D.善,美好(3)由成语“本末倒置”可推断,文中“置炭中”的“置”意为 (4)“没”的篆书写法是(,指在漩涡中挥动的一只手,表示人即将沉没,由此可推断“没尾数分”的“没’意为 2.小语发现本文中“以”多次出现,于是以“以铁钤钤鱼首”为例延伸、整理了教材中“以”的不同用法,其中有一项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请你帮忙选出来(2分)( )A.以我酌油知之B.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C.蒙辞以军中多务D.投以骨3.小语没有读懂下面两句的意思,请你帮他写出完整通顺的句意。(4分)(1)或出指南车及指南鱼以辨所向。答: (2)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当南向午也。答: 4.小语准备按照文中所介绍的方法制作一个指南鱼,下面是他整理的制作步骤详解,其中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请你补充完整。(3分)第一步:用一片铁叶进行剪裁,长二寸,宽五分,第二步: 第三步:将烧红的“鱼尾”正对着北方,浸人盆中的冷水里,没过“鱼尾”几分。第四步: 对接教材5. 新考法情境化试题在“中国智造”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他以“活板”和“指南鱼”为论据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是否妥当 为什么 答: 四步读文法
第一步了解大意一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圈出不懂的字词第二步理解字词一-根据迁移方法推断词义[1]辨: (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2]令: (火烧令坚《活板》)[3]出: (出示)[4]法: (其法:用胶泥刻字《活板》)[5]置: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6]候: (侯车)[7]没: (词典义:①沉没,淹没;②掩埋;③尽,完)第三步学会翻译一结合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核心句①令识道路。该句为省略句,“令”后省略了宾语 ②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该句为倒装句,正常语序为 第四步读懂文章一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浑天仪测十二时者,古来惟有漏壶,而后世又作日晷、月晷”,日晷用于日中,月晷用于夜中,然是日有风雨,则不可用矣。尝见京师天主堂又有寒暑表、阴晴表,其法不传于中国,惟自呜钟表不论日夜风雨,皆可用。推此法而行之,故测天象又作浑天仪,以南北定极,众星旋转,玩二十八宿于股掌之间,法妙矣。而近时婺源齐梅麓员外又倩工作中星仪田,外盘分天度为二十四气,每一气分十五日,内盘分十二时为三百六十刻,无论日夜,能知某时某刻某星在某度,毫发不爽。(选自《履园丛话》,有删减)[注释]①日晷、月晷:古代计时仪器。②齐梅麓(儿):齐彦槐,字梦树,号梅麓,徽州婺源人。在研究天文学和农田水利方面卓有成就。③倩(qing):使,请。④中星仪:一种天体观测仪器,又称子午仪。⑤天度:周天的度数。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1)古来惟有漏壶( )(2)故测天象又作浑天仪( )(3)众星旋转( )2.下列对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日晷用于日中(介词,在)B.以南北定极(介词,因为)C.玩二十八宿于股掌之间(助词,可不译)D.而近时婺源齐梅麓员外又倩工作中星仪(连词,表递进,可不译)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然是日有风雨,则不可用矣。答: 能知某时某刻某星在某度,毫发不爽。答: 4.学生会拟将本则材料收录到主题校刊“科技之光”的某个单元中,请你选择一个单元,并说明理由。(3分)A.科技历史B.科技前沿C.科技人才选择单元: 。理由: 对接教材5.《活板》和《浑天仪》在说明其对象时,分别是围绕其什么特点进行介绍的 请各用一个词进行概括。答: 四步读文法
第一步了解大意一-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圈出不懂的字词第二步理解字词一根据迁移方法推断词义[1]惟: (惟吾德馨《陋室铭》)[2]作: (词典义:①兴起;②创作,制造;③为,充当)[3]尝: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4]行: (行之有效)[5]定: (举棋不定)[6]妙: (奥妙)[7]知: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第三步学会翻译一一结合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核心句“尝见京师天主堂又有寒暑表、阴晴表”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第四步读懂文章一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
【参考答案】
第18课活板
[字词积累]
①同“版”②代词,指板印书籍③同“以”④表判断,是⑤字模⑥混合⑦覆盖⑧模子⑨略微10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如果 另自,另外 准备(好了) 完成 标签,此处用
作动词 平时 完毕 根本
[句子翻译]
①想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制的模子放在铁板上。
②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③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一、[四步读文法]第二步:[1]距,距离[2]只,只有[3]从[4]几[5]取得,得到[6]都
第三步:①蜀去海远,于井取盐②A
第四步:隔离淡水
1.(2分)B[解析]此处“始”的意思是“才”。
2.(2分)C[解析]A项中两个“于”,前者为介词,可译为“从”;后者为介词,可译为“在”。B项中两个“乃”,前者表判断,可译为“是”;后者为连词,可译为“于是,就”。C项中两个“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用来”。D项中两个“为”,前者为动词,可译为“作为”;后者为动词,可译为“担任”
3.(4分)(1)用圆形刀具凿开如同碗口大小的筒井,深度可达几十丈。
(2)(这样竹筒)在进出水中时,可以吞吐气体来打开和关闭,一个竹筒一次可以取得几斗水。
评分标准:(1)“数(几)”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共2分。(2)“致(取得)”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共2分。
4.(3分)名称:牛皮(熟皮)原理:将巨竹衔接放入井中,来隔开淡水,让咸水自下进入大竹子中,再用小竹子作为桶放入大竹子中,利用牛皮在水中的压强变化将水装入桶中,将水打上来。(答出“牛皮(熟皮)”1分,原理解释清楚2分)
5.《活板》中毕昇的活字印刷需制作字模,字模很薄,需要用火烧使它变得坚硬,然后排版,体现了活字印刷术制作工艺的精巧。《筒井》中人们利用榫卯结构衔接巨竹隔开淡水,并利用牛皮在水中压强变化从井中取
水,表现了技艺的精巧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参考译文]
蜀地距离海洋很远,(主要)从井中提取盐。陵州的盐井最为古老,洧井、富顺盐井(的历史)也很悠久,只有邛州蒲江县的盐井,是(由)祥符年间百姓王鸾所开凿,盐产量极为丰富。从庆历、皇祐年以来,蜀地才使用“筒
井”(技术),用圆形刀具凿开如同碗口大小的筒井,深度可达几十丈,用大竹子去掉竹节,将其用榫卯衔接作为桶,用来隔离淡水,从而使咸泉水自上而出。同时,用较小的竹子相衔接作为桶进出井中(打水),(竹筒)没有底部,在
竹筒上方穿孔(便于打水后拉出来),(在竹筒中)挂上几寸牛皮,(这样竹筒)在进出水中时,可以吞吐气体来打开和关闭,一个竹筒一次可以取得几斗水。所有的筒井都使用机械(装置),好处所在,没有人不知道。
二、[四步读文法]第二步:[1]辨别[2]使,让[3]拿出[4]方法,作法[5]放置[6]等候,等待[7]沉没,淹没
第三步:①老马②用时于无风处置水碗
第四步:[1]指南车[2]指南鱼[3]对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自豪
1.(4分)(1)辨别(2)使,让(3)放置(4)沉没,淹没(每空1分)
2.(2分)C[解析]题干中“以铁钤钤鱼首”中的“以”为介词,意思是“用,拿”。A项中的“以”为介词,意思是“凭,靠";B项中的“以”为连词,表目的,意思是“来,用来”;C项中的“以”为介词,意思是“用,拿”;D项
中的“以”为介词,意思是“把”。
3.(4分)(1)或者拿出指南车和指南鱼用来辨别方向。
(2)把鱼平放到水面上,让“鱼头”漂浮起来,(鱼头指向的)方向就是正南方。评分标准:(1)“出(拿出)”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共2分。(2)“浮(漂浮起来)”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共2分。
4.(3分)首端和尾端尖锐似鱼状将其放置在炭火里,用火烧它,烧至通红用封闭的容器把它收起来(每空1分)
5.妥当。活字印刷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指南鱼是以铁叶做成的指明方向的科技成果。两者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以这二者为例证明其观点是妥当的。
[参考译文]
假如遇到天色阴霾,(或)傍晚天色转黑,又不能辨别方向,就应当放一匹老马前行,让(它)来辨识道路。或者拿出指南车和指南鱼用来辨别方向。指南车的作法,世上已经失传。指南鱼的作法,用一块铁片进行剪裁,长
二寸,宽五分,首端和尾端尖锐得像鱼的形状,放置在炭火里,用火烧它,等待(烧至)通红,用金属夹具钳住“鱼头”,从火中拿出,用“鱼尾”正对着正北方,浸入盆中的冷水里,(水)淹没(鱼尾)几分,(然后)用封闭的容器把它收起
来。使用的时候将水碗放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把鱼平放到水面上,让“鱼头”漂浮起来,(鱼头指向的)方向就是正南方。
三、[四步读文法]第二步:[1]只[2]创作,制造[3]曾经[4]实施[5]确定[6]神妙[7]知道
第三步:我(吾)
第四步:[1]日晷、月晷[2]浑天仪[3]中星仪
1.(3分)(1)只(2)观测(3)许多(每空1分)
2.(2分)B[解析]B项中的“以”为连词,意思是“用”。
3.(4分)(1)可是这一天(如果)有风雨,就不可以使用了。
(2)(都)能够知道某时某刻某个星星在什么天度,一点点细小的差失也没有。
评分标准:(1)“是(这)”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共2分。(2)“知(知道)”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共2分。
4.(3分)A理由:材料从漏壶、日晷、月晷等计时工具讲起,分别讲了寒暑表、阴晴表、浑天仪、中星仪等,展现出我国古代测时及天象工具的发展。“科技历史”能涵盖材料的内容。(选A得1分,理由2分。若单元选
错不得分)
5.《活板》:活;《浑天仪》:精妙。
[参考译文]
测算十二个时辰的(工具),自古以来只有漏壶,然而后世又制造了日晷、月晷,日晷在白天使用,月晷在夜晚使用,可是这一天(如果)有风雨,就不可以使用了。(我)曾经看见京师天主堂还有寒暑表、阴晴表,寒暑表、阴晴表的(计时)方法不是传自中国,只有自鸣钟表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有无风雨,都可以用。推行这个方法并且实施,所以(为了)观测天象,又制作了浑天仪,用南北确定两极,(天上)许多星星的运转,将二十八星宿玩转在股掌之中,(这个)方法很神妙。而且近来婺源的齐梅麓员外又请人制作中星仪,外盘把周天的度数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分为十五天,内盘把十二时辰分为三百六十刻,无论白天黑夜,(都)能够知道某时某刻某个星星在什么天度,一点点细小的差失也没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