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讲四步读文法助力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 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5讲四步读文法助力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 同步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4 21:0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步读文法助力文言文阅读
第05讲 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
中考考什么
考点 本课重点考查内容
实词解释 课下注释: 名、灵、斯、馨、鸿、调、素、劳、形
虚词辨析 1,则:有仙则名(表顺承,可译为“就”)2.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文意理解 1.主旨(安贫乐道的高雅情趣:通常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从情感主旨的角度,考查作者的思想志趣;或从安贫乐道的角度,寻找课外语段与之进行对比,考查作者的精神追求。2.写作手法(类比、托物言志):①托物言志:通常以简答及表格填空的形式,梳理本文的物象及表达的志趣。②类比手法:通常以选择形式考查类比手法的运用。3.体裁(铭):通常以选择形式考查本文语言特点。
课内检测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于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章主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的描写,突显“陋室”不陋,体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宇词积累
①则: ②名: ③灵: ④斯:
⑤馨: ⑥鸿: ⑦白丁: ⑧调:
⑨素: ⑩之: 乱: 劳:
形: 之:
句子翻译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答: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
课外迁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4分)宗彧之宗彧之,字叔粲,南阳涅阳人,炳从父弟也。蚤”孤,事兄恭谨,家贫好}学,虽文义不逮炳,而真澹过之。州辟主簿,举秀才,不就。公私饩遗,一无所受。高祖受禅,征著作佐郎,不至。元嘉初,大使陆子真观采风俗,三谐彧之,每辞疾不见也。告人日:“我布衣草莱”之人,少长垄亩,何枉轩冕之客。”元嘉八年,卒,时年五十。(选自《宋书 列传 卷九十三》,有删减)[注释]①从父弟:伯父、叔父的儿子中年幼于已者。②蚤:同“早”。③逮:及,达到。④饩(xi):馈赠,此处指赏赐。⑤草莱布衣,平民。⑥轩冕之客:穿官服的人。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家贫好学 (2)而真澹过之 (3)举秀才 (4)时年五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意义和用法与“而真澹过之"的“而”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康肃笑而遺之 B.博学而笃志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结友而别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公私饩遗,一无所受。答: (2)三诣彧之,每辞疾不见也。答: 4.新考法 探究性试题 整合阅读是语文深度学习的方式,老师建议同学们将本文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进行单元整合,请你结合本文及第四单元导读的部分内容,探究老师这样建议的原因。(4分)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答: 对接教材5.本文和《陋室铭》分别是如何表现主人公安贫乐道的情操的 请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答: 四步读文法
第一步了解大意一一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圈出不懂的字词第二步理解字调--根据迁移方法推断词义[1]事: (词典义:①事情;②从事;③服事,侍奉)[2]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3]过: (词典义:①超过,胜过;②过错,犯错误;③拜访,探望)[4]举: (词典义:①拿起,举起;②兴起,发动;③提拔,推举)[5]遗: [词典义:①给予,馈赠;②寄,送(信);③丢失][6]诣: (词典义:①往,到;②访问,拜访)[7]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8]时: (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第三步学会翻译一一结合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核心句①州辟主簿,举秀才,不就。该句为省略句,“举"前省略了主语 ②我布衣草莱之人,少长垄亩,何枉轩冕之客。该句为省略句,长”后省略了介词 第四步读懂文章-利用思维导围梳理文章脉络
二、新考法 群文阅读校文学社拟开展“树君子之风做高雅之人”主题活动,以下是搜集到的部分资料,请你帮忙做准备工作。(12分)
[甲] 高仲振高仲振,字正之,辽东人。其兄领开封镇兵,仲振依之以居。既而以家业付其兄,挈妻子“入嵩山。博极群书,尤深《易》《皇极经世》学。安贫自乐,不入城市,山野小人亦知敬之。与其弟子张潜、王汝梅行山谷间,人望之翩然如仙。终日燕坐,所读皆世外事,有扣之者辄不复语云。(选自《金史 列传》,有删减) [乙] 张潜张潜,幼有志节,慕荆轲、聂政为人,年三十始折节读书。年五十,始娶鲁山孙氏,亦有贤行,夫妇相敬如宾,负薪拾穗,行歌自得,不知其贫也。尝行道中拾一斧,夫妇计度移时,乃持归访其主还之。(选自《金史 列传》,有删减)[丙]王汝梅王汝梅,性嗜书,动有礼法。生徒以法经就学者兼授以经学诸生服其教无敢为非义者。同业尝悯其贫,时周之,皆谢不受。(选自《金史 列传》,有删减)[注释]①挈:携,带领。②妻子:妻子儿女。③小人: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④燕:同“宴”,安定,闲适。⑤扣:询问。⑥周:接济,救济。[读懂文意]1. 新考法 引导学习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意,请你借助下列方法,帮大家解决疑惑。(2分)(1)查阅字典法参考《古代汉语词典》,“语”的意思有:①告诫;②议论,辩论;③告诉。甲文中“有扣之者辄不复语云”中“语”的意思是 (填序号)。(2)成语迁移法由成语“以己度人”迁移可知,乙文中“夫妇计度移时”的“度”是 的意思。2.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丙文中有一句话漏掉了标点,请你用“/”帮其断开。(断三处)(3分)生徒以法经就学者兼授以经学诸生服其教无敢为非义者。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安贫自乐,不入城市,山野小人亦知敬之。答: (2)行歌自得,不知其贫也。答: [联系研读]曾新考法综合性试题为丰富资料内容,校文学社准备从名著中再搜集一些人物故事资料作为补充,你想到了《儒林外史》,请你选取其中一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故事。(3分)答: 对接教材5.阅读完上面三篇选文和《陋室铭》后,大家被刘禹锡及三位主人公的精神打动,希望像他们一样有君子之德。你认为他们身上具备哪些君子之德 请简要概括。答: 四步读文法
第一步了解大意一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圈出不懂的字词第二步理解字词一-根据迁移方法推断词义[1]尤: (词典义:①尤其,特别;②忧异,杰出;③错误,罪过)[2]尝: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3]皆: (皆大欢喜成)[4]辄: (浅尝辄止成)[5]负: (词典义:①用背载物;②承载,承担;③背弃,违背)[6]持: (词典义:①拿着,握住;②主张;③支持,支撑)[7]谢: (词典义:①辞别,告辞;②推辞;③认错,道歉)第三步学会翻译-结合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核心句①博极群书,尤深《易》《皇极经世》学。该句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②尝行道中拾一斧,夫妇计度移时,乃持归访其主还之。该句为省略句,“尝”后省略了介词 ,“持”后省略了宾语 第四步读懂文章一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3分)
江乙恶昭奚恤楚昭奚恤为相。江乙言于楚王日:“人有爱其狗者,狗尝溺井,其邻人见,欲入言之,狗当门而噬之。今昭奚恤常恶臣之见,亦犹是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王日:‘此君子也,’近之;好扬人之恶者,王日:‘此小人也,’远之。然则且有子弑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己不知也。何者 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王日:“善!寡人愿两闻之。” 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二》,有删减)1.新考法 引导学习方法下列对文中字词意思的理解或推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江乙言于楚王日”中“言”的意思可结合其后的论述推断为“告诉”。B.“欲人言之”的“欲”与“随心所欲”的“欲”意思不同。C.“亦犹是也”中“是”与“自以为是”的“是”意思不同。D.“寡人愿两闻之”中“闻”的甲骨文是“”.即一个人跪坐着,用手掩嘴,耳朵被夸大了,可推断其意思为“听”。2. 新考法、情境化试题小语对文中多处“之”字的用法有些不明确,请你帮他选取正确的解释并将选项填在文中方框内。(4分)A、助词,的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代指邻人D.音节助词,舒缓语气,可不译E.代词,代指不同的意见F.代词,代指这件事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甲]“此君子也”,近之。翻译:“这是君子”,会亲近他们。[乙]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翻译:因为大王喜欢听到美好的事情,讨厌听到不好的事情。4.学完本文后,你联想到“听”的甲骨文,准备做一次汉字趣解,将本文的道理告诉大家,你会怎样说呢 (4分)答: 对接教材5.《陋室铭》和《江乙恶昭奚恤》都运用了类比手法,请你结合文段内容分别谈谈其作用。答: 四步读文法
第一步了解大意一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圈出不懂的字词第二步理解字词一根据迁移方法推断词义[1]欲: (方欲行《狼》)[2]恶: (深恶痛纶成)[3]闻: (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4]善: (多多益善成)第三步学会翻译一结合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核心句“人有爱其狗者,狗尝溺井”为省略句,“溺"后省略介词 第四步读懂文章一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
四、文学赏析课上,老师找来了以下文章供同学们赏读,请你阅读并完成任务。(11分)
磨大石喻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用功既重,所期甚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宜应履行,远求胜果。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选自《百喻经》,有删减)[注释]①胜果:指佛教最高的道果。②僑(ji o)慢贡高:骄傲自大。橋僑,同“骄”,骄傲放纵。新考法 引导学习方法请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2分) 方法句子示例释义语境推断法用功既重指之前做的事情很多,此处应该表示时态。(1)成语迁移法喻于名闻名不虚传(2)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世间之人,亦复如是。翻译:世上的人, (2)方求名誉,僑慢贡高,增长过患。翻译:一旦一味追求名誉,骄傲自大, 4、本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进行说理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答: 对接教材5.《陋室铭》和《磨大石喻》都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 四步读文法
第一步了解大意一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圈出不懂的字词第二步理解字词一根据迁移方法推断词义[1]既: (词典义:①已经;②尽,完全;③既然)[2]是: (词典义:①正确;②此;③直,正)[3]名: (名不虚传國)[4]宜: (词典义:①合适;②应该;③似乎,大概)[5]过: (将功补过國)[6]患: (词典义:①忧虑,担忧;②生病,疾病;③祸患,灾难)第三步学会翻译一结合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核心句“研思精微”一句中“精微”的意思是 第四步读懂文章一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
参考答案
第15课陋室铭[字词积累]①副词,就②出名,有名③神
异④这⑤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⑥大⑦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⑧调弄,弹奏⑨不加装饰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①扰乱1劳累B形体、躯体④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句子翻译]
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一、[四步读文法]第二步:[1]服事,侍奉[2]喜爱,爱好[3]超过,胜过[4]提拔,推举[5]给予,馈赠[6]访问,拜访[7]推托[8]当时
第三步:①宗或之②于
第四步:[1]不受赏赐[2]托病不见陆子真[3]不慕名利
1.(4分)(1)喜爱,爱好(2)超过,胜过
(3)提拔,推举(4)当时(每空1分)举[5]给予,馈赠[6]访问,拜访[7]推托[8]当时
第三步:①宗或之②于
第四步:[1]不受赏赐[2]托病不见陆子真[3]不慕名利
1.(4分)(1)喜爱,爱好(2)超过,胜过(3)提拔,推举(4)当时(每空1分)
2.(2分)C[解析]题干“而真澹过之”的“而”为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A项中的“而”表修饰,可不译。B项中的“而”为连词,表并列,可译为“且,又”。C项中的“而”为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D项中的“而”为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3.(4分)(1)公私两方面给他的赏赐、赠送,(他)全都没有接受过。
(2)三次拜访宗或之,(宗或之)每次都以疾病为由推托不见。
评分标准:(1)“遺(贈赠送)”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共2分。(2)“诣(拜访)”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共2分。
4.(4分)本文中宗或之侍奉兄弟恭敬谦谨,家贫但好学,率真淡泊,这些品质和七下第四单元导读“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要求一致;同时宗或之不慕名利、追求心灵的恬淡,与七下第四单元导读“使
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的要求一致。因此老师建议放在一起整合。(每点2分)
5,刘禹锡托物言志,借“陋室”来写“德馨”,并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作者通过对宗或之不受官职赏赐、不见陆子真的行为及语言的直接描写,表现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洁情操。
[参考译文]宗或之,字叔粲,南阳涅阳人,是宗炳的堂弟。(宗或之)很早就成了孤儿,侍奉兄长恭敬谨慎有礼,家中贫困却喜爱学习,虽然文章义理不及宗炳,但率真淡泊却超过宗炳。州县征召主簿,(宗或之)被推举为秀才,没有就任。公私两方面给他的赏赐、馈赠,(他)全都没有接受过。高祖受禅时,征召(他)担任著作佐郎,(他)没有赴任。元嘉初年,大使陆子真前来巡察,三次拜访宗或之,(宗或之)每次都以疾病为由推托不见。(他)告诉别人说:“我只是一介平民,从小在田间劳作,怎么能劳烦穿官服的人(来拜访我呢)。”元嘉八年,(宗或之)
去世,当时(他)五十岁。
二、[四步读文法]第二步:[1]尤其,特别[2]曾经[3]都[4]就[5]用背载物[6]拿者,握住[7]推辞
第三步:①他(高仲振)②于斧
第四步:[1]自得其乐、终日闲坐、谈论世外事[2]尊敬[3]负薪拾穗,行歌自得[4]推辞不受周济
1.(2分)(1)②(2)揣测,估量(每空1分)
2.(3分)生徒以法经就学者/兼授以经学/诸生服其教/无敢为非义者。(断对1处1分)
[解析]该句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该句句意为:(他的)学生门徒因为(他的)法律造诣跟从他学习,(他)连同经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所有的学生都服从他的教导,没有人敢做违背道义的事情。因此正确的断句应为:生徒以法经就学者/兼授以经学/诸生服其教/无敢为非义者
3.(4分)(1)(他)安于贫困生活,自得其乐,不进入城市,山野中的平民百姓也都了解尊敬他。
(2)走路时自得其乐地唱歌,完全不感到贫穷。
评分标准:(1)“安(安于)”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共2分。(2)“行(走路)”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共2分
4.(3分)示例:杜少卿。杜少卿为人直爽、乐于助人、淡泊名利。杜老太爷的门生李大人要举荐杜少卿做官,杜少卿自知无才,又不愿受官场的束缚,装病不去。(所选人物符合主题1分,概括故事2分)
5.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品行高尚、有名望;高雅的生活情趣。
[参考译文]
[甲
]高仲振,字正之,是辽东人。他的兄长担任开封镇的军事职务,高仲振跟随兄长居住(在那里)。后来(他)将家业交给了他的兄长,带领妻子儿女进入嵩山。(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和《皇极经世》。(他)安于贫困生活,自得其乐,不进入城市,山野中的平民百姓也都了解尊敬他(他)与弟子张潜、王汝梅一起行走在山谷之间,人们看见他们仪态高雅,宛然如神仙一样。(他)曾经整日(与弟子们)闲适地坐着,所议论的都是超脱尘世的事情,有人询问时,(他们)就不再议论。
[乙]
张潜从小就有志向和节操,(他)崇敬荆铜、聂政的为人,三十岁开始改变志向去读书。五十岁时,(他)才娶了鲁山孙氏(为妻),(孙氏)同样具有高尚的品行,夫妻之间相互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他们)背着柴火,捡拾麦穗,
走路时自得其乐地唱歌,完全不感到贫穷。(他们)曾经在路上捡到一把斧子,夫妻俩估量丢失的时间后,就拿着斧头寻访失主并(将斧头)归还
[丙]
王汝梅生性热爱读书,行为举止有礼有法。(他的)学生门徒因为(他的)法律造诣跟从他学习,(他)连同经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所有的学生都服从他的教导,没有人敢做违背道义的事情。同行的人曾经同情他的贫
情穷,经常接济他,(但他)都推辞没有接受。
三、[四步读文法]第二步:[1]想要[2]讨厌,憎恨[3]听到,听见[4]好
第三步:于
第四步:[1]类比[2]小人,远之
1.(2分)B[解析]“欲入言之”与“随心所欲”的“欲”都为“想要”的意思。
2.(4分)FCBD(每空1分)
3.(3分)[甲][解析][乙]句中的“美”应译为“好话”,“恶”应译为“坏话”
4.(4分)示例:大家好!“听”是一种艺术,在甲骨文中,“听”的字形为一只耳朵旁边有两张嘴在说话,即要听取不同建议;《江乙恶昭奚恤》中通过国君对待不同话语的态度分别进行阐述,说明不能偏听偏信的道理。因
此,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听取不同的意见。(分别将甲骨文“听”的形象和含义及《江乙恶昭奚恤》的故事和道理说明清楚,并进行总结,得4分)
5.《陋室铭》以“山”“水”“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突出“陋室不陋”的观点,借以表达作者高洁的情操;《江乙恶昭奚恤》以狗对着门吠叫不让邻人进门类比昭奚恤讨厌臣子晋谒,告诉君主要听取不同的建议。
[参考译文]
楚国(任命)昭奚恤为宰相。江乙告诉楚王:“有人爱他的狗,(其中一只)狗曾经掉进井里,他的邻居看到(以后),想要进去告诉这件事,(其他的)狗却面对门口吠咬。现在,昭奚恤常常讨厌臣子晋谒,也是这个道理。
而且这些人中有喜欢宣扬别人好处的人,大王说:‘这是君子,’会亲近他们;(有)爱说别人的坏话的人,大王说:‘这是小人,’会远离他们。但是如果有儿子杀了自己的父亲、臣子杀了国君,大王最终也不会知道。为什么呢 因为大王喜欢听到好话,讨厌听到坏话。”楚王说:“好啊!我愿意两者都听。”
四、[四步读文法]第二步:[1]已经[2]此[3名声[4]应该[5]过错[6]祸患,灾难
第三步:精髓
第四步:[1]类比[2]增加自身的过错和祸患
1.(2分)(1)已经(2)名声(每空1分)
2.(2分)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断对1处1分)
[解析]观察此句可知,此句与后文“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句式结构一致,故可参考后一句断句。
3.(4分)(1)也是如此(2)就会增加(自身的)过错和祸患
评分标准:(1)“是(此)”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共2分。(2)“过(过错)”“患(祸患)”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共2分。
4.(3分)本文用磨砺大石头类比做学问,用小戏牛类比名声,以此说明做学习时应辛勤研究,不能只为追名逐利的道理。(答出“用磨砺大石头类比做学问”1分;答出“用小戏牛类比名声”1分,答出“不能只为追名逐利”1分)
5.①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平和豁达的心态;②在生活中,我们的努力应该为了追求更高的成就,如果只为了追求名利,可能会得不偿失。
[参考译文]
比如有一个人,磨砺一块很大的石头,花费了很多力气,经年累月,做成一只供玩赏的小牛。所花的功力已经很大,所期望得到的却如此轻微。世上的人,也是如此。磨砺大石头,就像做学问,专心勤勉劳心费力;做小牛,
好像(辛苦后只是追求)名声,(却为了名声)互相评论是非。做学问的人,应该研究思考精髓,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还应该践行在行为上,追求卓越的成果。一旦一味追求名誉,骄傲自大,就会增加(自身的)过错和祸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