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二年级下册语文 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教案】二年级下册语文 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4 18:1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思维能力: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
课前解析
关注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诗人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为写作对象,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在听闻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时所作。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关注生字:此课需要会书写的生字中,有5个为上下结构,有3个为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整体识记。其中“莲”是上下结构,要重点强调,“含”和“岭”可比较识记,注意有点和无点,要提醒学生细心分辨清楚。
教学目标
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
1.教师导入。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
2.教师出示课文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齐读。(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师启发思考:“晓”是什么意思
教师过渡:我们之前学过《春晓》,“春晓”的“晓”就是指早晨。净慈寺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晓出净慈寺”的意思就是“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那诗人要干什么呢
预设:送林子方。
理解课文题目:古诗题目的意思就是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友林子方。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通过知识迁移来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确,读流利。
2.学习字词。
教师预设需要强调的字音:注意“慈”是平舌音;“竟”和“映”是后鼻音,要读准。
提供方法,多样识字。
(2)进行识字游戏“青蛙过河”,巩固识记。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感。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教师提出要求:读古诗,说一说古诗描绘了什么景色。
预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夏日晴好天气时西湖的景色。(板书:西湖六月 景色明丽)
教师提问:诗人在西湖边送别好友,看到西湖六月美景不由得发出感叹,你能从前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 (板书: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议论)
(1)提示句意:到底是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
(2)指导朗读:这两句诗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要读出赞美的语气。
(3)教师提问:从这两句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体会到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4)教师提出要求:请用赞美的语气,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1:果然是西湖六月的景色最独特呀,风景和其他季节的都不一样。
预设2:到底是西湖六月的景色呀,太美了!与别的时节的景色太不一样了。
3.教师提出要求: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色让作者如此感慨呢 朗读诗的第3、4句,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和同桌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板书: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红花别样红 写景)
(1)出示西湖的图片。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指导朗读:读的时候要想象画面,读出感叹的语气。
5.引导背诵: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想象画面,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在学生逐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给予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朗读指导。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引导观察:请同学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不同之处。
2.教师讲解:“湖”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部分的占位和高低关系。
3.学生自己练写。
4.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归类学习生字,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每个字的结构及特点,由学生自己发现、书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热情和积极性。
1.认识“绝、鹂、鸣、含、岭、泊”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绝、含、岭、吴”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夏天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吧。
1.教师引导:绝句是古诗的一种,有的是五言,有的是七言。有些没有题目,直接叫“绝句”。(板书:绝句)
2.了解作者: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首诗的作者——杜甫。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内容要紧扣上课的内容,力求在极短的时间内,用风趣的导语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让学生朗读,纠正读音。
教师预设需要强调的字音:注意后鼻音的字“鸣”“行”“岭”。
2. 提供方法,多样识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鹂”“鸣”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点
教师讲解:“黄鹂”是一种鸟;“鸣叫”指鸟的叫声,由此我们发现含有鸟字旁的字与鸟有关。
3. 学习多音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请大家看课件词语中红色的字,在这些生字里有一个字与众不同,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教师引导:是“行”字,它在古诗里读“háng”,另一个读音是“xíng”,读这个音时可以组词“行走”“不行”。
4.教师提示:同桌互读古诗,说一说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既能学习生字,又能学习识字方法,为中高年级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教师提出要求:说一说,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板书: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预设:描写的景物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师生交流:有黄、翠、白、青四种色彩。“翠”是翠绿,“青”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这么多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黄翠相衬,白青相映,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板书:动景 绚丽多彩)
2.教师提出要求:朗读诗歌的后两句,边读边想,看看能读懂些什么,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板书:寒窗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教师讲解。
西岭,西岭雪山,在今成都市西。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在今江苏省一带。
(2)教师提问:这两句诗分别描写的是什么
预设:远景、近景。
(3)教师提问:“千秋”“万里”是整整一千年和一万里吗
预设:不是。这里的“千”和“万”都是虚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时间之久,距离之远。
3.讨论: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好
预设:“含”字用得好。“窗含”是说由窗往外望,西岭雪山好似嵌在窗框中。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课本里的插图,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美景的
预设:坐在屋里从窗户往外看。
联系生活,引导理解:我们现在就坐在屋里,请大家透过窗户往外看,只能看到窗户这么大的一处景色,就好像窗户里镶嵌着这一处景色似的。
4.结合插图和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中的画面。
预设:透过窗户看见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向东吴的客船。多么清新开阔的静景。(板书:静景 清新开阔)
5.齐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教师指导朗读:读的时候要想象画面,黄鹂、白鹭、窗外的雪……多美的画面哪。
  设计意图:提取诗中与景物和色彩等有关的关键词来理解诗意,能给人强烈的画面感。通过插图了解诗人的视角,再联系实际,用具体可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窗含”的意思。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绝”“岭”是左右结构,“含”“吴”是上下结构。(出示课件36)
2. 教师讲解:我们来看“岭”字,教给大家一个区分“岭”和“含”的好方法——有“令”的是“岭”,有“今”的就是“含”。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练写。
4.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对部分相似的生字进行比较记忆,并教给学生区分它们的方法,帮助他们分辨清楚。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精练而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品味诗句。学生灵活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也被引发。上课伊始,我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美丽的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